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选择题刷题(含解析)--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选择题刷题(含解析)--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7 09:38: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选择题刷题--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清末新政期间制定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区分了人籍与户籍。人籍主要是关于个人出生、死亡、婚姻等比较私人化的信息资料;户籍则是以家庭为单位登记的关于移籍、入籍等家庭信息。由此可知,晚清的户籍管理( )
A.减少了政府财政收入 B.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
C.摆脱了家族主义传统 D.体现出向近代转型的趋势
2.唐朝后期,逃户现象严重,户籍制度名存实亡。相较于唐朝前期,不仅中央及地方政府缺乏整顿户籍的强力举措,而且官吏大都对户籍整理工作表现出缺少责任心的态度。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乡里制和邻保制度的实施 B.“大索貌阅”制度被废止
C.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破坏 D.唐朝官吏腐败现象严重
3.明清时期,政府非常重视对“乡贤”的祭祀。在山东,明代乡贤都是政绩卓著、清正廉洁的官员,且“生于斯”;清代乡贤发展到包括官员、孝子和其他善行义举之人在内的社会贤达,重视“生于斯”也重视贡献于斯。这样的变化意在( )
A.强化儒学的政治主导地位 B.凸显地方治理的民本理念
C.充分发挥乡贤的教化功能 D.提高社会的精神文化认同
4.1381年,明太祖对户籍立法进行改革,实行黄册制度。黄册以里为单位(每110户为1里),登载各户的人丁、财产变迁情况。同时,明朝户籍有严格的类别区分,主要为民、军、匠三大类。根据材料信息,下列结论中可以得出的是( )
①体现了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②说明政府对基层治理的重视
③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④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口流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开皇五年,隋朝始置义仓。义仓最初设于村社之中,由社司管理,主要来源于劝募百姓自发捐助,对捐助的数量也没有限制和规定。开皇十五年,朝廷下诏:北方边境诸州的义仓“于当县安置”,后来又规定“社仓准上中下三等税”,按户等定额纳税。这些变化( )
A.反映出边疆危机日益严重 B.利于增强抵灾御荒能力
C.表明民间救灾时效性提高 D.切实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6.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从城市到乡村,设牌长、甲长、保长;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此举( )
A.提高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杜绝了盗窃滋事的可能
C.确保了监督管理的公正 D.导致了统治危机的加深
7.下图所示的里耶秦简户籍簿记载了秦朝一户的户籍档案,包括家庭成员关系、名字、社会身份等信息。这反映出秦朝( )
A.户籍制度非常完备 B.加强了对社会的控制
C.社会等级分化严重 D.重农抑商政策执行严格
8.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推行“土断”制度,即清查出大量依附在“私门”、“大户”的人口,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使白籍人口土著化。这一制度( )
A.标志着国家户籍制度的成熟 B.体现国家对赋役制度的重视
C.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阻碍了北方人口南迁的趋势
9.明太祖令各府、州、县于乡里特设“申明亭”,亭里张挂板榜,定期张贴法律律条、朝廷文告,以及公布本地犯有罪错人员的姓名及其罪错内容,并且由民间推举本地“年高有德”之人在申明亭主持调解民间轻微纠纷。据此可知,明代“申明亭”的设立( )
A.表明宗族势力强化了国家政权管理 B.为地方秩序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C.说明士绅是对地方政权的有效补充 D.折射出国家对基层的控制力减弱
10.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原来与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形成三位一体,后来走向与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分离。这一“分离”完全实现是在(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1.宋朝的户籍制度不再将民众区分为“良民”与“贱民”,而是根据居住地的不同,将民户划分为“坊郭户”与“乡村户”。又根据居民有无地产,划分“主户”与“客户”,而按宋朝立法,“客户”要退佃离开,地主是不可以阻挠的。由此可见( )
A.宋朝中央集权遭到不断削弱 B.宋朝商品经济繁荣,社会流动性加强
C.宋朝户籍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D.宋朝户籍管理和社会流动的开放性
12.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具有多种功能。下图所列体现其某种功能,这一功能是( )
A.治安控制 B.经济控制 C.国防保障 D.士人政治保障
13.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进行人口控制;《唐律·户婚律》规定“父母在,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明代户分军民匠三等,所有人户不得随意迁居或者是外出……我国历朝重视户籍管理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止人口流动保证人口繁衍 B.加强中央集权避免地方割据
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D.保证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
14.下图为汉代民政、社会系统简表(部分)。这反映出汉代( )
A.中央直接控制地方民政 B.官僚机构注分工协作
C.基层治理体制较为完善 D.乡里组织内部相互监督
15.《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记载:“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墨子·尚贤》中言:“为贤之道将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到宋代有“天下无常丰之年,倘有缓急,不可无备”之说。这反映出( )
A.古代重视建立社会救济体系 B.中国社会保障思想渊源颇深
C.仓廪建设是国家安全的首位 D.古代社会救济呈现各方参与
16.中国古代灾害十分频繁,“三岁而一饥,六岁而一衰,十二岁一康”。下表所示为我国古代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频率统计情况。为此,历代封建王朝( )
朝代 秦汉 唐 宋 元 明 清
次数 375次 493次 874次 513次 5105次 5344次
频率 0.85次/年 1.7次/年 2.7次/年 5.31次/年 18.5次/年 19.9次/年
A.加强对人口和户籍的控制 B.强化君主专制以稳定社会秩序
C.重视基层治理和社会救济 D.调控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17.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其主要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征发赋役,维护社会稳定;而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则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下列相关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编户齐民、什伍组织、常平仓
②户帖黄册、里甲制、养济院
③大索貌阅、邻保制、养病坊
④主客户制、保甲制、义田
A.①③④② B.②①④③ C.①③②④ D.④②①③
18.北宋的吕氏乡约是我国最早的成文乡约,俗称“天下第一约”。下表为该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注解。由表可知,中国古代乡村治理( )
内容 注解
德业相劝 居家事父兄、教子弟、待妻妾,在外事长上、接朋友、教后生、御童仆
过失相规 如有犯过,则请约正以义理教诲之;不听教诲者,则劝其自动退出
礼俗相交 一曰尊幼辈行,二曰造请拜揖,三曰请召送迎,四曰庆吊赠遗
患难相恤 邻里之间,如有患难之事,虽非约中之人,乡约中亦规定以予以救济
A.侧重对乡民的道德教化 B.旨在弘扬传统儒家思想
C.有效维护了社会的治安 D.形成了完善的社会保障
19.汉代乡官大部分由乡举里选产生,选举时特别注重乡里清誉。乡官主要管理赋税征收、乡里诉讼、社会治安、民众教化等,有较严密的分工。这说明汉代( )
A.选官大权旁落地方 B.世家大族逐渐崛起
C.察举制度重视品行 D.注重基层社会治理
20.吕坤在《实政录》中记载:“每里立石碣一通,上书某里十甲,除军屯子粒等地不开外,本里民地共几百几十几顷几十几亩,共该夏粮几百几十几石几斗几升几合,秋粮几百几十几石几斗几升几合。人许人里,地不出图,如违以变乱成法论。大书深镌,树之里中。”据此可知,里甲制度( )
A.重视发挥宗族力量 B.利于防止土地兼并
C.加强对基层的治理 D.强化民众自我管理
参考答案:
1.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的历史演进中,其核心是厘清国家与社会的界限,确定政府与民众的关系,以民主替代皇权专制,以公民社会取代臣民社会。这个现代化的转轨过程,体现在户籍制度建设方面,就是要实现从国家义务本位向公民权利本位的功能嬗变。因此材料中晚清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体现出向近代转型的趋势,D项正确;完善的户籍管理有利于增加税收,排除A项;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独立自主,而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实际上是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国家,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在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下,摆脱家族主义传统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随着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原有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实施基础被破坏,农民没有土地,大量逃亡,户籍制度自然也就名存实亡,C项正确;乡里制和邻保制度的实施有利加强对民众的控制,是户籍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与材料中的主旨现象不符,排除A项;唐代并没有废止“大索貌阅”制度,而是进行了进一步完善,排除B项;官员的腐败与户籍的破坏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代乡贤是政绩卓著、清正廉洁的官员,清代乡贤发展到包括官员、孝子和其他善行义举之人在内的社会贤达,乡贤的范围扩大,且清代乡贤重视乡贤对于社会的作用,这反映出起变化意在充分发挥乡贤的教化功能,C项正确;政府重视乡贤,与强化儒学是不同范畴,且材料中没有涉及政治主导地位的内容,排除A项;题干信息反映的是乡贤的作用,没有涉及以民为本的民本理念,排除B项;题干重在反映乡贤的教化功能,与精神文化认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户籍有严格的类别区分,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体现了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明朝实行黄册制度,登载各户的人丁、财产变迁情况,反映了政府对基层治理的重视,明朝对于户籍的严格控制,不利于人口流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口流动,①②④正确,C项正确;明朝对于户籍的严格控制,不利于人口流动,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③错误,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5.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用于赈灾济困的义仓从最初设于村社,由管理仓储的官吏经营,劝募百姓自发自愿捐助,发展为县级政府职责,按户等定额纳税补充物资等,对义仓管理的加强有利于增强国家抵灾御荒的能力,B项正确;隋朝在地方上设置义仓并加强管理,不能说明其边疆危机日益严重,排除A项;民间救灾时效性提高与政府将义仓的管理和经营纳入地方政府职责不符,排除C项;切实减轻农民经济负担并非隋朝加强义仓管理的目的和结果,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在基层与社会治理方面,由清初的里甲制发展到后来更加严密的保甲制,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体现了清朝加强了对社会基层的管理和控制,提高了社会治理的能力,A项正确;“杜绝了盗窃滋事的可能”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确保了监督管理的公正”的说法太过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的举措加强了对社会的管理,并不会导致统治危机的加深,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里耶秦简户籍簿详细记载了秦朝一户的家庭成员关系、名字、社会身份等信息,反映出秦朝加强了对社会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仅能说明秦代户籍信息详细,但不代表户籍制度非常完备,排除A项;材料介绍了秦朝一户的户籍档案,不能体现社会等级分化严重,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秦朝通过严密的户籍制度加强对社会的控制,未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的执行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土断”制度将隐附在豪门大户的人口编入国家户籍,这样国家控制的人口增加了,从而有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C项正确;“土断”制度是在原有国家户籍制度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完善,排除A项;“土断”为户籍制度,排除B项;“土断”制度有利于北人南迁,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令各府、州、县于乡里特设‘申明亭’......亭里张挂板榜,定期张贴法律律条、朝廷文告,以及公布本地犯有罪错人员的姓名及其罪错内容......民间推举本地‘年高有德’之人在申明亭主持调解民间轻微纠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申明亭”的设立有利于维护地方秩序的稳定,B项正确;“宗族势力”材料并未体现,排除A项;“年高有德”之人并不代表就是士绅,且并不能反映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折射出国家对基层的控制力减弱,与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清朝雍正时期,实行摊丁入亩,丁银全部并入田赋,废除了人头税,户籍与赋役完全脱钩,D项正确;宋仍征丁口之赋,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赋役制度紧密联系,排除A项;元朝基本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征收“丁税”“地税”,排除B项;明中叶实行一条鞭法后,役由丁、田共同承担,大部分赋税都按田亩征课,仍有部分税银按人丁征收,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而是根据居住地的不同,将民户划分为‘坊郭户’与‘乡村户’。又根据居民有无地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以居住地和地产等作为标准作为户籍划分的依据,户口管理和社会流动呈现开放性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宋朝商品经济发展问题,排除B项;宋朝户籍制度的发展完善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根据“人口流动的限制与管理”、“对失序状态的控制”等信息可知,这一功能是维持地方治安和秩序,从而起到对士人的政治的保障,A项正确;限制人口流动和对失序状态的控制不属于经济控制与国防保障,排除BC项;士人的政治保障没有全面涵盖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汉代“编户”和“定籍”等办法进行人口控制;《唐律·户婚律》规定“父母在,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等都是为了能够控制人口,保障国家赋税的征收以及兵役的来源,D项正确;ABC项都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代基层组织乡、里机构中设置负责不同职责的管理人员,基层治理体系较为完善。C项正确;地方最低一级县级行政机构受到中央直接控制,乡里受到中央间接控制,排除A项;乡里管理人员不属于官僚机构,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乡里组织内部的互相监督,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材料中春秋时期“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宋代时期“倘有缓急,不可无备”等信息可知,我国在春秋时期已经强调社会保障,在宋代时期重视备荒思想,说明我国社会保障思想渊源颇深,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保障思想,不是救济体系,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比较,排除C项;“各方参与”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从秦汉到清朝,自然灾害发生次数越来越多,但是灾害频率缺越来越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人类重视治理的原因导致灾害频率减少,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自然灾害的有关情况,不能体现对人口的控制情况,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灾害发生的有关情况,没有反映君主专制问题,排除B项;材料仅仅是对古代自然灾害情况的统计,没有反映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排除D项。故选C项。
17.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①编户齐民、什伍组织、常平仓是汉朝的制度,②户帖黄册、里甲制、养济院是明清时期的制度,③大索貌阅、邻保制、养病坊是隋唐时期的制度,④主客户制、保甲制、义田是宋代的制度,所以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为①③④②,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18.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可见乡约主要用于规定人们处理家庭和邻里关系的基本准则和礼仪规范,侧重强调道德教化和规范行为相结合,A项正确;乡约是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重要工具,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并非弘扬传统儒家思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在乡约下,中国古代乡村治理效果如何,无法得出有效维护了社会的治安,排除C项;“形成了完善的社会保障”此表述过于绝对,且乡约是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重要工具,与社会保障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9.D
【详解】根据材料“汉代乡官大部分由乡举里选产生,选举时特别注重乡里清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政府将基层社会的治理情况,纳入到考核官吏的标准中,说明汉代政府注重乡官对基层社会的治理,D项正确;汉代选官权一直在中央,不在地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世家大族”崛起问题,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察举制注重品行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20.C
【详解】根据材料“每里立石碣一通,上书某里十甲......人许人里,地不出图,如违以变乱成法论。大书深镌,树之里中。”可知,每里的人员,在石碣上详细描述其土地及缴纳税赋多少,同时,若违反“人许人里,地不出图”,则以变乱治罪,说明里甲制度对加强基层的治理具有重要的作用,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描述宗族力量,排除A项;里甲制度与土地兼并关系不大,排除B项;民众自我管理,与材料主旨里甲制度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