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 选择题刷题(含解析)--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 选择题刷题(含解析)--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7 09:41: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选择题刷题--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哲学家贺麟提出“要了解一物, 须设身处地,用同情的态度去了解之”。下列史论体现该观点的是( )
A.洋务新政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尝试 B.托古改制体现资产阶级软弱性
C.义和团运动只是农民的暴力运动 D.没有辛亥革命清末新政会成功
2.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 ,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
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
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3.下表所示为《<奏定学堂章程>规定的中学堂课程、课时数》(略表),它反映了清末教育( )
课程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学文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课时 5 45 19 36 11 11
课程 几何代数 植物动物 理化 图画 法制理财 体操
课时 20 8 8 4 3 10
A.强化了西学的主导地位 B.旨在培养维新变法人才
C.深受科举制废除的影响 D.逐步向教育近代化发展
4.1978年10月,邓小平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上述言论( )
A.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辩证地论述了改革与开放之间的关系
C.推动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D.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5.自宋之后到明清数百年间,人们提及王安石顶多说他的诗歌散文,对其变法却讳莫如深。1908年梁启超撰写《王安石传》,自此,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这一变化说明( )
A.王安石综合成就较高 B.时代背景影响历史评价
C.认识历史要全面客观 D.个人立场决定历史认识
6.魏国李悝实行平籴法,“籴(买入),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是故善平籴者,必谨观岁有上、中、下孰……故大孰则上籴三而舍一,中孰则籴二,下孰则籴一,使民适足,贾平则止。”王安石变法中与之有相似作用的措施是(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均输法
7.有学者指出:由于(辛亥)革命的失败,许多人遂以为革新不致摇动社会的基础,从戊戌到此后的50年中,就没有忘记这一条道路。但假使革新是保持传统政治的手段,则戊戌维新的结果说明了历史的出路。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
A.社会革新运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B.戊戌维新运动寻找到了正确的历史出路
C.革命与改良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 D.提倡改良实际上是维护反动统治的手段
8.邓小平说:“(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据此推断,“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 )
A.取得了反帝斗争的胜利 B.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
C.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 D.推动了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
9.1908年,上海《神州日报》发表了题为《考察宪政之效果》的漫画。国会请愿者将自下而上的箭射向“立宪之目的”的靶心,而伸手挡箭的是“考察宪政者”,他们希望自上而下推动立宪。该漫画( )
A.说明民主宪政的潮流不可抗拒 B.印证了清政府统治的土崩瓦解
C.反映出预备立宪引发民众不满 D.显露出清末宪政运动的虚伪性
10.1990年2月,《人民日报》刊文指出,中产阶级、私营企业和个体户就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经 济根源。不久,北京有广泛影响力的期刊《当代思想》发文指出,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就会冲击社会主义经济。类似观点的文章在当时多有发表。这反映出当时(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受到质疑 B.拨乱反正工作提上日程
C.思想观念亟需进一步的解放 D.现代企业制度引发争论
11.如图是1907年载于《神州日报》的一则漫画。画中唱片机反复播放“实行立宪”,作者在画外写道:“有音无形,有调无人。虽可娱人,究属愚人。其故维何,徒以虚声。”该漫画意在揭示( )
A.革命之势已经星火燎原 B.立宪运动极具欺骗性
C.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D.预备立宪遭社会反对
12.清末新政中调整完善了“癸卯学制”。在小学教育方面,通令设立专收贫寒子弟免费入学的半日学堂,颁布了旨在缩短年限、简化科目的《变通初等小学堂章程》,并规定分别设立男女小学;在中学教育方面,实行文(重经学)实(重工艺)分科制;在实业教育方面,允许创设私立法政学堂。这些措施( )
A.贯彻了“中体西用”的育人倾向 B.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C.有效破除社会阶级分化的弊病 D.体现出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13.下表是晚清政府颁布的部分工商实业方面的法规表,这些法规( )
年代 法律法规
1904年 《商人通例》
《公司律》
《公司注册试办章程》
《商标注册暂拟章程》
1906年 《破产律》
1907年 《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幸程》
A.标志着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B.促成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C.推动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转型 D.是“中体西用”的实践结果
14.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富国强兵,各国掀起了变法革新的潮流。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其中,对推动社会转型起根本作用的是( )
A.“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B.“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C.“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D.“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15.1907年,清政府修订了《奏定学堂章程》,将女子教育纳入教育系统。《章程》规定了女子小学堂分为初、高两等,凡是女子学堂学生一律禁止缠足。女子师范教育、职业教育也在各地展开。清政府这些做法( )
A.开启了教育近代化进程 B.冲击了封建传统思想
C.提升了妇女的政治地位 D.实现了男女教育平等
16.科举停废之后,慈禧太后“屡次询及女学,拟开办一高等之学堂。诸生……为皇太后门生”1907年,慈禧太后打算指派荣寿公主为贵胄女学堂总监督,时人谓荣寿公主“恭谨持正……有时进谏,太后亦多采纳之”。据此推知,慈禧太后筹办女学旨在( )
A.推广新式教育 B.巩固清朝统治
C.推动官制改革 D.提倡男女平等
17.济南开埠前,其旧式商业有绸布、药材、典当、纸张等行业,多半为外地人经营。1904年济南开埠,其商业发展发生转变。外国商业资本进入济南,在晚清数十年间,欧美人在济南开设19家洋行,而济南的中国商人经营规模与种类大大减少。这表明该时期( )
A.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
C.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剧变 D.济南地区商业带有半殖民地色彩
18.学者李喜所这样评价戊戌变法的失败:“它失败的基本缘由不在康梁维新派的变法内容和详细战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呈现一个使变法胜利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络的强大的促进变革的政治和经济力气。”该学者认为变法的失败在于( )
A.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激烈反对
B.变法内容涉及面广、贪多求全,缺乏正确的策略
C.国家政局动荡不安,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
D.缺乏有利社会环境,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基础不足
19.1904 年清政府学部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中学堂如下课程、课时。从中可以看出清末教育( )
课程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学文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课时 5 45 19 36 11 11
课程 几何代数 植物动物 理化 图画 法制理财 体操
课时 20 8 8 4 3 10
A.旨在培养维新变法人才 B.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
C.西学课程占据主导地位 D.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
20.1904年8月,孙中山在《中国问题的真正解决——向美国人民的呼吁》中讲道:“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从根本上彻底的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孙中山意在说明( )
A.革命道路是当时的必然选择 B.清末“新政”改革毫无建树
C.满清政府极端反动腐败无能 D.南京政府迫切需要国际援助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要了解一物, 须设身处地,用同情的态度去了解之”可得出材料主旨强调要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经及阶级的角度考虑。洋务和新政都是当时的清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而开展的改革运动,虽然收效甚微,但都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尝试,这符合材料的主旨,A项正确;强调托古改制体现资产阶级软弱性,则没有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不必于”同情“,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并不只是农民运动,更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因此也没有用同情的态度去了解,排除C项;没有辛亥革命,清末新政也不会成功,排除D项。排除A项。
2.C
【详解】依据材料“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 ,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可以看出商鞅、王安石、张居正等三位改革者的结局悲惨,但是三人的改革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和牺牲,C项正确;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是改革者也可能有好的结局,排除A项;不能因改革有风险,就畏首畏尾,排除B项;优秀的改革者也可以对反对势力因势利导,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依据材料“《规定的中学堂课程、课时数》(略表)”,结合表格可以看出清末教育逐渐增设了西方近代科学课程,体现出逐渐向教育近代化发展,D项正确;从表格可以看出,仍是以中学为主导,排除A项;奏定学堂章程的时间是1904年颁布,1898年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排除B项;科举制废除的时间是1905年,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材料中邓小平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有利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C项正确;1945年,中共七大把实事求是确立为全党的思想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材料信息是关于变革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了对内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的决策是在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制定的,排除B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材料体现了不同时时期对王安石历史贡献的评价,宋到明清是封建社会,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不主张变法革新,近代梁启超重视王安石变法与近代社会变革思潮相关,所以时代背景影响历史评价,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不同时期对王安石历史贡献的评价,“综合成就较高”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题干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评价差异,与全面认识历史无关,排除C项;个人立场影响并非决定历史的认识的主要因素,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魏国李悝的平籴法是指好年成由官府出钱购进一定的粮食,坏年成由官府平价卖出一定数量的粮食,主张由国家控制粮食的购销和价格。材料正是在阐释如何按一年的丰收情况分为上、中、下等进行不同的购卖政策,这与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相似,C项正确;青苗法是指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的低息贷(钱或粮食),不符合材料所讲的平籴法的内容,排除A项;募役法是指政府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排除B项;均输法是指政府采购物资,实施就近采购等原则,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辛亥革命后,为了不摇动社会基础,更多的人热衷于改良,目的在于保持传统政治,历史证明其必然失败,反映出在该学者看来,提倡改良实际上是维护反动统治的手段,D项正确;材料并未具体说明广大群众支持社会革新运动,排除A项;戊戌维新运动寻找到了正确历史出路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革命与改良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与“(不致摇动社会基础的)革新是保持传统政治的手段”“戊戌维新的结果说明了历史的出路”等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邓小平”、“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可以推断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出现在改革开放后,而改革开放推动了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D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出现在改革开放后,而反帝斗争的胜利、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均出现在改革开放前,时间上与题中时间不一致,排除A项、B项、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漫画信息可知,1908年预备立宪过程中,国会请愿者与清政府“考察宪政者”对待立宪的态度不同,清政府“伸手挡箭”,并不是为真正推行宪政,其真正的目的是挽救统治、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显露出清末宪政的虚伪性,D项正确;清政府“伸手挡箭”,反映出近代民主宪政之路的艰难,无法说明“民主宪政的潮流不可抗”,排除A项;清政府统治的土崩瓦解,是在武昌起义后一些省份纷纷独立时,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材料未反应预备立宪引发民众不满,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90年社会出现反对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和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材料中反对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表明不认同经济体制改革的道路,那么思想观念就需要进一步解放。C项正确;材料未说明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A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拨乱反正工作,与材料时间和内容不符,排除B项;1992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据材料时间“1907年”及“有音无形,有调无人。虽可娱人,究属愚人”“实行立宪”等信息可知,该漫画反映的是清末预备立宪,“虽可娱人,究属愚人”揭示了立宪运动的欺骗性,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革命形势”,排除A项;材料主旨反映的是“预备立宪”是场骗局,而不是政治体制改革,排除C项;漫画体现了作者对预备立宪的看法,未涉及社会对其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通令设立专收贫寒子弟免费入学的半日学堂”“规定分别设立男女小学”“实行文(重经学)实(重工艺)分科制”“允许创设私立法政学堂”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形成“癸卯学制”,这些内容体现出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中体西用”相关信息,排除A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始于洋务运动,排除B项;“有效破除社会阶级分化的弊病”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晚清政府颁布的部分工商实业方面的法规表中,涉及到了公司开设与破产、商标注册、商人等方面的法律规定,这是规范工商业发展的制度化规范,对于推动工商业发展有积极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转型,C项正确;在此之前,重农抑商政策就已经破产了,排除A项;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出现在1912-1919年,这些规定不能直接促成其出现,排除B项;洋务运动已经破产,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结合所学,商鞅变法的彻底性体现在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奠定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根据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此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B项正确;奖励耕织、划小家庭、废除世卿世禄制,不是推动社会转型的根本措施,排除A项、C项、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依据“1907年,清政府修订了《奏定学堂章程》,将女子教育纳入教育系统……”,可知清政府这些做法肯定了女子的受教育权利,这推动了教育近代化,冲击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封建传统思想,B项正确;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开启了教育近代化,而题干所述与清末新政有关,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女子受教育的权利,不等于提升了女子的政治地位,排除C项;题干并没有男女受教育方面的权利的对比,无从得出实现了男女教育平等,排除D项。故选B项。
16.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此时处于清朝末期,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慈禧太后筹办女学,主要目的是巩固清朝统治,B项正确;推广新式教育不属于慈禧太后筹办女学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官制改革,排除C项;筹办女学并不等于提倡男女平等,排除D项。故选B项。
17.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济南开埠前,主要是中国内地商人在济南经营商业居多,而1904年济南开埠后,则是外商资本占多数。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这一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济南被迫开埠通商,欧美人在济南大量开设洋行,而济南的中国商人经营规模与种类大大减少,表明该时期济南地区商业带有半殖民地色彩,D项正确;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时期,排除A项;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排除B项;此时中国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剧变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8.D
【详解】根据材料“而在于当时没有呈现一个使变法胜利的整体的社会环境”,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在于缺乏有利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络的强大的促进变革的……经济力气”,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在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基础不足,综上所述,D项正确;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激烈反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排除A项;根据材料“它失败的基本缘由不在康梁维新派的变法内容和详细战略上”,可以推断出B项说法与材料不一致,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政局比较稳定,排除C项。故选D项。
19.D
【详解】根据表格可以看出“外语”占了36课时足以证明的确添设了西学课程,同时也足以证明清末中学堂课程内容的确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特征,这个时期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非常明显,D项正确;根据时间”1904“,此时维新变法已经失败,不存在培养维新变法人才,排除A项;“中体西用”基本内涵: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体,即根本的意思.“用”,即具体的措施。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根据材料中外语虽然占了36课时,但是修身、读经讲经、中学文学和历史占比仍然很大,不能说西学课程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20.A
【详解】孙中山通过将满清王朝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来揭露满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当时采用“支撑”即“改良”的办法已毫无意义,其意在说明必须采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A项正确;孙中山只是指出“支撑”等改良的办法已无实际意义,并未讲到清末“新政”毫无建树,而且实际上“清末”新政一系列改革客观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到来,排除B项;孙中山抨击满清政府的反动腐败无能是为说明革命手段的必然性,排除C项;南京政府当时尚未成立,且材料中孙中山也没有表达出寻求国际援助的意图,排除D项。故选A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