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重力
一、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重心);
(3)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2.科学思维
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能够用心体验和观察,表述自己的观点,提高信息交流的能力。
3.科学探究
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关系的过程,了解分析数据的方法,提高处理实验信息的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重力的方向及对重心的理解
三、教学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重力,首先讲述力的产生原因或者条件,然后研究力的方向和大小。另外,在重力部分以重力的作用点—重心作为知识的载体,体现了等效的思想。教材按照研究一般力的思路呈现重力的内容,即重力的产生、大小、方向与作用点。书中直接给出了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但在原有基础上有深化,自由落体运动和重力的关系是运动与相互作用关系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形成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课前案】
一、重力
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注意:重力不是万有引力,而是万有引力竖直向下的一个分力。
2.大小:G=mg,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注意:物体在地球上不同位置处质量不会变;G的变化是由g的变化引起的。
3.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二)新课讲解
教学设计理念:利用新课程教学理念明确提出的“学生主体”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出发点,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地进行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归纳总结等信息加工和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介入,引导,启发,组织,帮助,促进;学生则养成科学的思想及理性思维习惯,自主学习以及协作学习的方法。用视频的形式引人和练习、展示资料,适合不同程度的学生同时学习,因材施教,激发兴趣和求知欲。
教学设计思路:让学生通过回忆、思考、实验,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推理、归纳、总结并自己思考得出结论,达到加强重点、克服难点的目的。利用练习测评和资料展示以更好的掌握知识和加强科学思想教育。
充分体现学科特点: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知识的形成都应该由实验得出,还能经得起实验的检验。充分利用学生实验,既攻克难关,又锻炼能力。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时,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在作业布置环节,完成课后第三题。
(三)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