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 《时间的脚印》同步分层作业(原卷)
一、积累与运用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7分)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在山麓、沟hè、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蛙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掸去( ) 山麓( ) 沟hè(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1分)
(3)“沙砾”中“砾”的意思是 。 (1分)
(4)将文中画线句子改为反问句,不得改变句子意思。(2分)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当然,读懂这些记录要比认识甲骨文、钟鼎文 楔形文字更困难些。但是, 有多么困难,我们总有办法来读懂它。而在读懂以后, 使我们增加了知识, 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
A.或者 尽管 因为 所以 B.和 尽管 不仅 而且
C.或者 不管 不仅 而且 D.和 不管 因为 所以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时间伯伯,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B.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
C.针对那样的做法,我们曾经多次劝告过他,但是他依旧恍然大悟,结果落得了如此下场。
D.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吹拂、冲刷着它。
B.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
C.读懂这些记录,不仅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而且还使我们增加了知识。
D.即使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5.下列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泥沙越积越厚。
B.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
C.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D.当然,读懂这些记录要比认识甲骨文、钟鼎文或者楔形文字更困难些。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4分)
时间的脚印(节选)
陶世龙
①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②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可是,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③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④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⑤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作“化石”。
⑥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⑦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作“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⑧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
1.请从选文中概括出岩石保存的历史痕迹。(4分)
2.“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这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3.文中“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这一句,为什么要强调石头是“死”的?(2分)
4.指出第⑦段的主要说明方法和作用(3分)
5.第④段加点词“很可能”能否去掉?并说明理由。(3分)
三、素养提升
(一)[2022铜仁中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作“化石”。
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作“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节选自《时间的脚印》)
【材料二】
人类发现历史的过程,就是在探索古代生物发展的历程,通过生物发展的历史,更能够延伸到人类进化的过程。所以化石对于人类来说,能够帮助我们探索人类进化的历程,以及各种生物演变的历史。如果没有化石,那么考古学者只能通过文献和历史记录来推断,但是古时候的科技和思维并不发达,单靠记录揣测对于研究人类进化史来说局限很大。有了化石就能够通过现在的高科技手段分析和推断,能够准确地研究到生物的最原始层面。这种研究结果对于人类来说,能够帮助我们在将来的发展进程中取得更多有助于人类进化的研究探索。
(节选自《科技周刊》)
【材料三】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节选自《化石吟》)
1. 探究材料一、材料二,说说研究化石有哪些意义。(2分)
2. 材料一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3分)
3. 比较分析材料一、材料三的不同,完成下表。(3分)
材料 表达方式 语言特点
材料一 (1) (2)
材料三 抒情 (3)
群国家地质公园将要举行化石展览,有两个化石还需配上一段文字。请你任选一幅化石图片,为它写一段不超过30字的文字。(3分)
第8课 《时间的脚印》同步分层作业(解析卷
一、积累与运用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7分)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在山麓、沟hè、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蛙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掸去( ) 山麓( ) 沟hè(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1分)
(3)“沙砾”中“砾”的意思是 。 (1分)
(4)将文中画线句子改为反问句,不得改变句子意思。(2分)
【答案】 (1)dǎn lù 壑
(2)低蛙 低洼
(3)小石块,碎石
(4)难道不是越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吗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当然,读懂这些记录要比认识甲骨文、钟鼎文 楔形文字更困难些。但是, 有多么困难,我们总有办法来读懂它。而在读懂以后, 使我们增加了知识, 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
A.或者 尽管 因为 所以 B.和 尽管 不仅 而且
C.或者 不管 不仅 而且 D.和 不管 因为 所以
【答案】C
【解析】整体阅读掌握大意,抓住最有把握的空进行判断。根据句意,最后两个空之间是递进关系,由此锁定B、C两项;第二个空,由后文“总有办法来读懂它”可知,这个句子与后一句构成了条件关系。故选C。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时间伯伯,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B.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
C.针对那样的做法,我们曾经多次劝告过他,但是他依旧恍然大悟,结果落得了如此下场。
D.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
【答案】C
【解析】恍然大悟:一下子完全明白了。执迷不悟:坚持错误而不觉悟。此处应用后者。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吹拂、冲刷着它。
B.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
C.读懂这些记录,不仅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而且还使我们增加了知识。
D.即使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答案】B
【解析】A.语序不当,“水流”和“冲刷”搭配,“风”和“吹拂”搭配,正确的顺序应为“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C.语序不当,应为“读懂这些记录,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D.关联词使用错误,将“即使”改为“如果”。
5.下列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泥沙越积越厚。
B.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
C.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D.当然,读懂这些记录要比认识甲骨文、钟鼎文或者楔形文字更困难些。
【答案】B
【解析】B项,应把书名号改为双引号。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4分)
时间的脚印(节选)
陶世龙
①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②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可是,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③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④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⑤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作“化石”。
⑥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⑦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作“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⑧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
1.请从选文中概括出岩石保存的历史痕迹。(4分)
【答案】①地壳的活动。②气候的变化。③古代生物的状况。④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根据第③段的“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可得出:地壳的活动。根据第④段的“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可得出:气候的变化。根据第⑤段的“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可得出:古代生物的状况。根据第⑥段的“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可得出: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2.“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这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答案】这一句独立成段,起到总结上文的作用。
【解析】第①段点出岩石保存了许多历史痕迹;第②段提到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由此可知,这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总结上文。
3.文中“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这一句,为什么要强调石头是“死”的?(2分)
【答案】因为石头自己是不能动的,不能动的“死”的石头可以记录“地壳的活动”,突出了岩石的这一功能的奇特。
【解析】 “石头”是没有生命的,所以强调是“死”的,但石头的形成过程就是“地壳的活动”过程。作者如此强调,是为了突出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的奇特。
4.指出第⑦段的主要说明方法和作用(3分)
【答案】举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细读第⑦段可知,本段列举了三叶虫化石、树木化石的具体实例,这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联系第⑥段可知,这两处举例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5.第④段加点词“很可能”能否去掉?并说明理由。(3分)
【答案】不能去掉。“很可能”表示“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是一种猜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如果去掉就太绝对,不符合事实。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很可能”形容某件事存在的情况特别大,在句中表示“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只是作者的一种猜测,并没有科学实据。如果去掉,语意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相符,因此“很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三、素养提升
(一)[2022铜仁中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作“化石”。
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作“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节选自《时间的脚印》)
【材料二】
人类发现历史的过程,就是在探索古代生物发展的历程,通过生物发展的历史,更能够延伸到人类进化的过程。所以化石对于人类来说,能够帮助我们探索人类进化的历程,以及各种生物演变的历史。如果没有化石,那么考古学者只能通过文献和历史记录来推断,但是古时候的科技和思维并不发达,单靠记录揣测对于研究人类进化史来说局限很大。有了化石就能够通过现在的高科技手段分析和推断,能够准确地研究到生物的最原始层面。这种研究结果对于人类来说,能够帮助我们在将来的发展进程中取得更多有助于人类进化的研究探索。
(节选自《科技周刊》)
【材料三】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节选自《化石吟》)
1. 探究材料一、材料二,说说研究化石有哪些意义。(2分)
【答案】化石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1分)帮助我们探索人类进化的历程,以及各种生物演变的历史。(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作答时,找出相关语句概括分析即可。由材料一第2段“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和材料二“所以化石对于人类来说,能够帮助我们探索人类进化的历程,以及各种生物演变的历史”即可概括出答案。
2. 材料一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3分)
【答案】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1分)列举了三叶虫化石、高大树木的化石等例子,(1分)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的特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分析。由材料一第1段“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第3段“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可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的特点。
3. 比较分析材料一、材料三的不同,完成下表。(3分)
材料 表达方式 语言特点
材料一 (1) (2)
材料三 抒情 (3)
【答案】(1)说明 (2)平实、准确、严谨 (3)生动、形象、富有诗意(每空1分)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表达方式及语言特点的比较。由材料一“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等可知,材料一是说明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说明,且语言较为平实。由“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许多”“有一个时期”等可知,材料一中用数字或一些限定词进行说明,使语言更准确、严谨,符合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由材料三“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化石比作密码、档案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化石的作用和意义,且整段文字抒情性较强,富有诗意。
4.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将要举行化石展览,有两个化石还需配上一段文字。请你任选一幅化石图片,为它写一段不超过30字的文字。(3分)
【答案】示例一:树叶化石。在温暖而潮湿的“石炭纪”时代,留存在岩石中的树叶遗迹。
示例二:三叶虫化石。在“寒武纪”时代,留存在岩石中的海洋生物三叶虫的遗迹。(3分)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介绍图片内容,用说明性语言、描述性语言或抒情性语言,语句通顺、言之成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记“掸”“砾”“麓”“壑”,“龟裂”的“龟”等字的读音;熟记“帷幕”“腐蚀”等字的字形;理解成语“海枯石烂”的意思。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明确文章的说明方法。(重点)
3.品味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学习本文的写法。(难点)
4.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科学精神。(素养)
【重点难点】
1.熟记“掸”“砾”“麓”“壑”,“龟裂”的“龟”等字的读音;熟记“帷幕”“腐蚀”等字的字形;理解成语“海枯石烂”的意思。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明确文章的说明方法。(重点)
3.品味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学习本文的写法。(难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朱自清《匆匆》
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般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 ——席勒
时间是一个神秘的概念,在不同人的眼里,它有不同的含义。那么,在地质科普作家的眼里,时间又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探索大自然。
板书: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师:我们今天学习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
1.熟记“掸”“砾”“麓”“壑”,“龟裂”的“龟”等字的读音;熟记“帷幕”“腐蚀”等字的字形;理解成语“海枯石烂”的意思。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明确文章的说明方法。(重点)
3.品味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学习本文的写法。(难点)
4.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科学精神。(素养)
——学生齐读
二、预学展示,字词积累
课件展示:
1.走近作者
陶世龙(1929-),生于四川安岳。1949年开始创作科普文章,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中国文化融合的研究。参与主编了《科普创作》《科技写作》《科普创作概论》和《黄河文化》。
部分作品结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2.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略有改动。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事理说明文。它所追踪的“时间的脚印”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在岩石上。这些岩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生成和变化,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留下了时间的印迹。
3.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踪迹(zōnɡ) 低洼(wā) 崩落(bēnɡ) 裂缝(fènɡ)
烘烤(hōnɡ) 腐蚀(fǔ shí) 孔隙(xì) 渗入(shèn)
刨刮(bào) 沙砾(lì) 楔形(xiē) 掸去(dǎn)
浑浊(zhuó) 山麓(lù) 沟壑(hè) 沉淀(diàn)
遗体(yí) 琥珀(hǔ pò) 犀牛(xī) 龟裂(jūn)
帷幕(wéi) 钟鼎文(dǐnɡ)
(2)理解词意
腐蚀: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
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山麓:山脚。
沟壑:山间的流水沟。
沉淀:从溶液中析出的难溶解的固体物质。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海枯石烂:海水干枯,石头粉粹,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点生读,师指导)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划分层次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听读课文,画出段首句和独立成段的句子并连起来读一读,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再为课文分层。
(课件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讨论后归纳)
预设:
第一部分(1-4):由时间引出本文的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文章主体,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分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总结全文,读懂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号召人们进一步去大自然找寻时间的踪影,去一步步走向地下的宝库。
2.“时间的脚印”指什么?本文的标题有何妙处?
预设:标题中的“脚印”指痕迹、印迹。“时间的脚印”就是地球变迁留下的印迹,是本文的说明对象。标题是从高士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来的,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而形象,能激起读者的探究欲望与阅读兴趣。
四、研读课文,深入学习
品味第一部分: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引用高士其的诗?
预设:
①引用诗句作题记,把时间拟人化,既照应了题目,又开启下文,引出说明对象。
②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③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能够吸引读者。
2.人类和大自然分别是用什么来记录时间的?
预设:人类:钟表和日历;铜壶滴漏 大自然:岩石
3.第4段介绍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题?为什么?
预设:
示例一:没有偏离。从写作思路看,由前面写岩石能记录时间,自然联想到“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之后再从比较的角度,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所以没有偏离主题。
示例二:偏离了主题。上文介绍人们已经想到许多办法记录时间,发明了钟表、日历等,那么,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应该放在上文,不必插在“岩石能记录时间”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之间,删除这个内容后,行文上也很自然紧凑。
品味第二部分:
4.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预设:被破坏→被搬运、堆积→重新生成岩石
5.阅读第7—18段,说说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预设:
岩石 小石子 沙砾泥土 新岩石
5.文章讲岩石的破坏,提出了哪些因素?
预设:炎热的阳光 严寒的霜雪 风雨 空气和水中的酸类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 人为因素
6.为什么地壳下沉,使得有些砾岩的组成成分是外层细、内层粗?
预设: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
7.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预设:
①记录了地壳的活动。②说明了地球的变化。③记录了古代生物的状况。④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⑤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8.人类是怎样根据化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预设:
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气候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品味第三部分:
9.读懂“时间的脚印”有什么重大意义?
预设:不仅可以增加知识,而且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宝藏”。
五、整体归纳,体会语言
1.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预设:
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冰河的移动比作铁扫帚扫过地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冰河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之大。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修兰新铁路的例子,具体说明人类对岩石的巨大破坏作用。
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淀下来的结果。
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黄河水变浑浊、洞庭湖面积逐渐缩小的例子,具体说明水在岩石移动中的作用。
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
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举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等例子,说明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被保存下来,有着丰富的记录。
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
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海洋生物三叶虫化石的例子,说明了化石是历史的证人,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2.作者在行文中多处运用修辞手法,使说明更生动形象。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预设:
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排比:“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三个句子构成排比,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势不可当的威力。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拟人:笨重的石块“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以拟人化的手法,生动有趣地写出了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比喻、拟人:“像书页一样”,把岩石最初生成的状态比作书页,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形成之初的状态。“躺”字以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新生的过程。
课堂小结:本文以生动、准确、严密的语言,说明了岩石能够记录时间、岩石记录时间的各种方式以及人类读懂大自然的这种记录的重要意义,激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六、拓展延伸,丰富学识
古代计时器:
①圭表:一种度量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圭表和日晷一样,也是利用日影进行测量的古代天文仪器。
②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用铜制成,分播水壶、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底部均有小孔,可以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有刻度,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用以表示时间。也有不用水而用沙的。
七、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请完成本课《分层作业》。
【板书设计】
沉淀、重压、胶结
破碎
分裂
破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2张PPT)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第8课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日晷【guǐ】
新课导入
时间是没有脚的,从古到今人们想出哪些方法来记录它的踪迹?
铜
壶
滴
漏
日
晷
沙
漏
日
历
钟表
树轮
岩石
岩石
能
记录
时间
新课导入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朱自清《匆匆》
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般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 ——席勒
时间是一个神秘的概念,在不同人的眼里,它有不同的含义。那么,在地质科普作家的眼里,时间又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探索大自然。
学习目标
1.熟记“掸”“砾”“麓”“壑”,“龟裂”的“龟”等字的读音;熟记“帷幕”“腐蚀”等字的字形;理解成语“海枯石烂”的意思。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明确文章的说明方法。(重点)
3.品味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学习本文的写法。(难点)
4.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科学精神。(素养)
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生于四川安岳。1949年开始创作科普文章,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中国文化融合的研究。参与主编了《科普创作》《科技写作》《科普创作概论》和《黄河文化》。
部分作品结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略有改动。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事理说明文。它所追踪的“时间的脚印”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在岩石上。这些岩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生成和变化,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留下了时间的印迹。
文题解读
标题中的“脚印”指痕迹、印迹。“时间的脚印”就是地球变迁留下的印迹,是本文的说明对象。标题是从高士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来的,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而形象,能激起读者的探究欲望与阅读兴趣。
预习检查
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踪迹( ) 低洼( ) 崩落( )
裂缝( ) 烘烤( ) 腐蚀( )
孔隙( ) 渗入( ) 刨刮( )
沙砾( ) 楔形( ) 掸去( )
浑浊( ) 山麓( ) 沟壑( )
沉淀( ) 遗体( ) 琥珀( )
犀牛( ) 龟裂( ) 帷幕( )
钟鼎文( )
zōnɡ
fǔ shí
hōnɡ
wā
xì
shèn
bào
fènɡ
bēnɡ
lì
xiē
dǎn
zhuó
lù
hè
diàn
yí
hǔ pò
xī
jūn
wéi
dǐnɡ
( )停泊
( )湖泊
预习检查
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多音字
pō
bó
泊
jūn
( )龟裂
guī
( )乌龟
龟
qiū
( )龟兹(是中国古代西域大国之一)
( )刨刮
( )刨土
bào
páo
刨
预习检查
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形近字
砾
lì
沙砾
烁
shuò
闪烁
栎
lì
栎木
渗
shèn
渗入
掺
chān
掺和
糁
shēn
玉米糁
预习检查
解释并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海水干涸,石头粉碎。形容经历久远的时间。多指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几种不同的东西合为一体或适当调配在一起。
物质由于化学作用而受到损坏。比喻坏思想、坏风气使人逐渐腐化堕落。
沙和碎石块。
山脚下。
山沟,溪谷。
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裂开许多缝子。
海枯石烂:
融为一体:
腐蚀:
沙砾:
山麓:
沟壑:
帷幕:
粗糙:
龟裂:
学习任务一 阅读课文,解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活动1 速读课文,抓提示句,划分课文结构(三部分),并概括内容
第1 段 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第5段 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第22段 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第30段 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实际上,地球上的记录比这篇文章所介绍的还要丰富得多,这里不过是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
提示句:
第一部分(1-4):由时间引出本文的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文章主体,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分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总结全文,读懂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号召人们进一步去大自然找寻时间的踪影,去一步步走向地下的宝库。
合作探究
点我放课文朗读
合作探究
活动2 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话?
①引用诗句作题记,把时间拟人化,既照应了题目,又开启下文,引出说明对象;
②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③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能够吸引读者。
合作探究
活动3 从5--29段中选择几个感兴趣的自然段阅读,回答关于“岩石记录时间的脚步”的问题
破坏岩石的因素:阳光、霜雪、风沙、空气、水流、生物和人类
1.破坏岩石的因素有哪些?
阳光的烘烤
霜雪的冷冻
雨水的渗入
海水的冲击
冰河的刨刮
生物的破坏
人类的破坏
水的破坏
合作探究
裂缝
破碎
新岩石
重压
平卧的岩石
歪斜的岩石
直立的岩石
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一:岩石的结构反映地壳的运动
2.请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括出“石烂”到“新生”过程中有哪几个阶段吗?
崩落
旅行
沉淀
胶结
提示:(7-18)岩石经受着阳光、霜雪、风沙、空气、水流、生物和人类的“攻击”。
合作探究
追问:你还能说说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吗?
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运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反映古代生物状况;
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石头记录转瞬即逝的活动
(静态) (动态)
提示:读第22—26自然段。
可从岩石结构、石头颜色、生物化石等方面去考虑。
合作探究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时代——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时代——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冰河时期—气候寒冷
追问:说说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进程的?
化石是历史的证人
合作探究
3.思考:说说岩石保存了哪些时间的脚印
岩石记录时间
地壳的活动
气候的变化
古代生物的状况
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转眼就消逝的某些自然界活动
合作探究
4.根据你所学的知识,试着说说下列岩石所反映的信息
合作探究
活动 1 根据的阅读,梳理文章5--29段的结构,并谈谈说明的顺序
第5段:设问句,总提下文
第6段:自然界中岩石的各种现象
第7段:过渡,引起下文
第8段:岩石毁灭所呈现的现象
第9段:概说呈此现象的原因
第10-11段:空气和水中酸的作用
第12段:雨水的作用
第13段:生物的作用
第14段:人的作用
第15-18段:泥沙沉积的过程
第19-21段:岩石初生的过程
第22段 总体过渡:岩石保存更多的历史痕迹
第23段 砾岩演绎地壳的运动
第24段 概括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运动
第25段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第26段 生物化石反映古代生物状况
第27、28段 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第29 石头记录转瞬即逝的活动
石烂的原因
几个方面的作用
岩石记下时间的脚步
概括到具体
现象到本质
由总到分
学习任务二 概括段落内容, 体会作者精心的结构安排(合理的顺序和过渡性的独句段)
说明事理的文章,往往采取逻辑顺序。说明文的逻辑顺序有哪些呢?一般来说,可以从现象到本质,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主要到次要,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因到结果,从性质到作用,等等。不管采取什么说明顺序,都要考虑人们认识事物的先后次序,以便于读者理解接受。
合作探究
活动2 单独成段的句子有提示重点内容、表示层次结构、使文章脉络清晰等作用。请你找出本文中独句成段的段落,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段落 作用
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强调说明了时间流逝的自然规律,引出下文对时间踪迹的记录。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承上启下,由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方式的探寻。
合作探究
活动2 单独成段的句子有提示重点内容、表示层次结构、使文章脉络清晰等作用。请你找出本文中独句成段的段落,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段落 作用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过渡:引出下文岩石“毁灭”的过程。
第11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引出下文雨水、海水和冰河对岩石的破坏。
第13段: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补充说明生物对岩石的破坏。
合作探究
活动2 单独成段的句子有提示重点内容、表示层次结构、使文章脉络清晰等作用。请你找出本文中独句成段的段落,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段落 作用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承接上文,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过程。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过渡: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题;启下,引出下文有关岩石上历史痕迹的解读。
合作探究
活动2 单独成段的句子有提示重点内容、表示层次结构、使文章脉络清晰等作用。请你找出本文中独句成段的段落,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段落 作用
第24段: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承接上文,得出结论:岩石可以记录地壳活动。
第27段: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过渡:承上,点明化石的作用;启下,进一步说明化石是怎样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的。
合作探究
1、品味语言: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多处运用了拟人化的语句和比喻的句子,请你找出其中的3句,为它们做批注,写下你是如何理解它们的作用的。
语句: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示例:
批注: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只能留在原地附近,而小沙砾却能被狂风、洪水、冰河带到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学习任务三 研读细节,体会生动准确的说明
合作探究
1、品味语言: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多处运用了拟人化的语句和比喻的句子,请你找出其中的3句,为它们做批注,写下你是如何理解它们的作用的。
学习任务三 研读细节,体会生动准确的说明
语句: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示例:
批注: “像书页一样”,把岩石最初生成的状态比作书页,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形成之初的状态。“躺”字以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新生的过程。
合作探究
1、品味语言: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多处运用了拟人化的语句和比喻的句子,请你找出其中的3句,为它们做批注,写下你是如何理解它们的作用的。
学习任务三 研读细节,体会生动准确的说明
示例:
语句: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批注:“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三个句子构成排比,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势不可当的威力。
合作探究
“根据计算,大约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2、准确表达: “大约”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1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四 细读耐人寻味的语句, 培养理性思考的习惯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这里用的是中性语言,并没有说“作用”是破坏性的还是建设性的。这种含蓄的表述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从对自然的影响上看,这种“作用”当然是一种“破坏”,而且是巨大的,但从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来看,这种“作用”又是不得已的,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宽宥的。
活动:同学们 请细品第14段的语言,这一段除了介绍人类是破坏石头的因素之一这个信息之外,还有什么意味在里面?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辩证的观点
将静态观察与动态分析、历史思考与现实认识融为一体,赋予大自然中"时间的脚印"更为深广的意义
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以充满智慧的语言介绍了岩石记录时间的作用及方式,说明读懂岩石的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例子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激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拓展延伸
古代的更点计时法
这种计时方法专用于夜间计时。“更”和“点”是两种计时单位。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即现在的两个小时)。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点相当于现在的24分钟,“五更三点”即凌晨4时12分。
五更对应时刻如下表:
五更 古代时刻 现代时间
一更 戌时 19:00—21:00
二更 亥时 21:00—23:00
三更 子时 23:00—01:00
四更 丑时 01:00—03:00
五更 寅时 03:00—05:00
课后写作
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写作
本文大量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请你也运用这种手法完成一次片段写作吧!
写作指导
运用拟人化手法写作的要求:
①展开大胆的想象。要以现实生活为依据,突破时空的限制,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②抓住事物的特质。所写的事物与人之间,在性格、情态、动作等方面应该有相近或相似之处,让其既具有物的特质,又拥有人的属性,追求“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一。
③表达深刻的寓意。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不仅是为了文章的活泼生动,更重要的是便于作者情感的抒发,它可以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可感,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能得到深刻的感悟,从而引起共鸣。
写作示范:
我是一滴水,出生于高山之上。我和兄弟姐妹们计划来一次长途旅行,从高山出发,汇聚于大海。我刚抵达山脚,小溪就对我发出了邀请:“嗨!小水滴,我这里风景优美,你就在这儿住下吧!”我转身一看,溪水清澈见底,鱼儿畅游;溪边芳草萋萋,清香扑鼻……尽管如此,我依然摇摇头,坚定地拒绝了:“不,谢谢你。我还要向前游,大海才是我真正的归宿!”
通过第一人称“我”,把小水滴当作人来写,记叙了小水滴奔向大海途中的所见所闻。
课后写作
课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色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腐蚀(shí) 粗糙(zào) 踪迹(zōng) 沙砾(lì)
B.沉淀(diàn) 山麓(lù) 楔形(qī) 刨刮(bào)
C.龟裂(guī) 枯涸(hé) 帷幕(wéi) 宝藏(zàng)
D.崩落(bēng) 沟壑(hè) 地壳(qiào) 渗透(shèn)
【解析】A项,糙 cāo;B项,楔 xiē;C 项,龟 jūn
D
课堂检测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踪迹 装制 低洼 海枯石烂
B.空隙 瓦砾 沉淀 无时无刻
C.粗糙 包裹 消逝 悬涯绝壁
D.帷慕 钟鼎 崩落 奇形怪状
【解析】A项,制-置;C项,涯-崖;D项,慕- 幕
B
课堂检测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间的巨轮无法抹去我对你的思念,纵使海枯石烂,你的身影永存于我心中。
B.在地摊上买东西要特别小心,鱼目混珠的东西很多。
C.登上宝石山,居高临下,美丽的西湖尽收眼底。
D.必须脚踏实地地打好基础,好高骛远地追求心中的目标,这样才能成其事。
【解析】“好高骛远”是喜欢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的意思,用在这里不符合语境。
D
课堂检测
4.上面句子主干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一大摊碎石块││堆积在悬崖绝壁下面。
B.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
C.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D.岩石││保存了很多的历史痕迹。
【解析】A.“在……下面”是补语,应去掉。该句主干是: 石块堆积。
A
课堂检测
5.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记叙文,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B.文章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岩石能记录时间,岩石怎样记录时间,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等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科学道理说得有声有色。
C.本文从形式上看,拟人化的题目,别具一格的题记和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内容生动具体的正文,相互映衬,浑然一体。
D.课文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这样由人们熟知的事物导入对未知事物的说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能体现作者构思的巧妙。
A
板书设计
总述自然界各种物质的运动
人类记录时间
时间脚印岩石记录
分说岩石“烂掉”的原因和过程
岩石层记录时间踪迹
岩石记录的历史痕迹启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
分说岩石生成的过程和历时的漫长
时间的脚印
总说岩层与岩层之间的顺序记录时间的踪迹
大自然记录时间
逻辑顺序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 《时间的脚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记“掸”“砾”“麓”“壑”,“龟裂”的“龟”等字的读音;熟记“帷幕”“腐蚀”等字的字形;理解成语“海枯石烂”的意思。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明确文章的说明方法。(重点)
3.品味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学习本文的写法。(难点)
4.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科学精神。(素养)
【重点难点】
1.熟记“掸”“砾”“麓”“壑”,“龟裂”的“龟”等字的读音;熟记“帷幕”“腐蚀”等字的字形;理解成语“海枯石烂”的意思。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明确文章的说明方法。(重点)
3.品味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学习本文的写法。(难点)
【学习过程】
一、预习案
1.了解作者
陶世龙(1929-),生于四川安岳。1949年开始创作科普文章,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中国文化融合的研究。参与主编了《科普创作》《科技写作》《科普创作概论》和《黄河文化》。
部分作品结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2.了解背景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略有改动。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事理说明文。它所追踪的“时间的脚印”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在岩石上。这些岩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生成和变化,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留下了时间的印迹。
3.字词积累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踪迹(zōnɡ) 低洼(wā) 崩落(bēnɡ) 裂缝(fènɡ)
烘烤(hōnɡ) 腐蚀(fǔ shí) 孔隙(xì) 渗入(shèn)
刨刮(bào) 沙砾(lì) 楔形(xiē) 掸去(dǎn)
浑浊(zhuó) 山麓(lù) 沟壑(hè) 沉淀(diàn)
遗体(yí) 琥珀(hǔ pò) 犀牛(xī) 龟裂(jūn)
帷幕(wéi) 钟鼎文(dǐnɡ)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 )
②(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
③山脚。( )
④山间的流水沟。( )
⑤从溶液中析出的难溶解的固体物质。( )
⑥裂开许多缝子。( )
⑦海水干枯,石头粉粹,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
二、探究案
1.课文结构梳理
时间的脚印 引出话题 岩石是大自然① 的重要方式之一 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怎样记录时间 岩石的毁灭与新生
其他情况 “死”的石头② 光滑擦痕
各种生物③
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增长知识、④ 、造福人类
2.思考探究
(1)“时间的脚印”指什么?本文的标题有何妙处?
(2)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引用高士其的诗?
(3)人类和大自然分别是用什么来记录时间的?
(4)第4段介绍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题?为什么?
(5)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6)阅读第7—18段,说说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7)文章讲岩石的破坏,提出了哪些因素?
(8)为什么地壳下沉,使得有些砾岩的组成成分是外层细、内层粗?
(9)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10)人类是怎样根据化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11)读懂“时间的脚印”有什么重大意义?
(12)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13)作者在行文中多处运用修辞手法,使说明更生动形象。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三、质疑案
1.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点拨要点
一、预习案
1.科普
3.字词积累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踪迹(zōnɡ) 低洼(wā) 崩落(bēnɡ) 裂缝(fènɡ)
烘烤(hōnɡ) 腐蚀(fǔ shí) 孔隙(xì) 渗入(shèn)
刨刮(bào) 沙砾(lì) 楔形(xiē) 掸去(dǎn)
浑浊(zhuó) 山麓(lù) 沟壑(hè) 沉淀(diàn)
遗体(yí) 琥珀(hǔ pò) 犀牛(xī) 龟裂(jūn)
帷幕(wéi) 钟鼎文(dǐnɡ)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腐蚀 ②浑浊 ③山麓 ④沟壑 ⑤沉淀 ⑥龟裂 ⑦海枯石烂
二、探究案
1.课文结构梳理
①记录时间 ②石头颜色 ③化石 ④寻找宝藏
2.思考探究
(1)标题中的“脚印”指痕迹、印迹。“时间的脚印”就是地球变迁留下的印迹,是本文的说明对象。标题是从高士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来的,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而形象,能激起读者的探究欲望与阅读兴趣。
(2)①引用诗句作题记,把时间拟人化,既照应了题目,又开启下文,引出说明对象。
②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③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能够吸引读者。
(3)人类:钟表和日历;铜壶滴漏 大自然:岩石
(4)示例一:没有偏离。从写作思路看,由前面写岩石能记录时间,自然联想到“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之后再从比较的角度,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所以没有偏离主题。
示例二:偏离了主题。上文介绍人们已经想到许多办法记录时间,发明了钟表、日历等,那么,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应该放在上文,不必插在“岩石能记录时间”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之间,删除这个内容后,行文上也很自然紧凑。
(5)被破坏→被搬运、堆积→重新生成岩石
(6)
岩石 小石子 沙砾泥土 新岩石
(7)炎热的阳光 严寒的霜雪 风雨 空气和水中的酸类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 人为因素
(8)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
(9)①记录了地壳的活动。②说明了地球的变化。③记录了古代生物的状况。④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⑤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10)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气候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11)不仅可以增加知识,而且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宝藏”。
(12)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冰河的移动比作铁扫帚扫过地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冰河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之大。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修兰新铁路的例子,具体说明人类对岩石的巨大破坏作用。
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淀下来的结果。
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黄河水变浑浊、洞庭湖面积逐渐缩小的例子,具体说明水在岩石移动中的作用。
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
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举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等例子,说明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被保存下来,有着丰富的记录。
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
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海洋生物三叶虫化石的例子,说明了化石是历史的证人,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13)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排比:“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三个句子构成排比,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势不可当的威力。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拟人:笨重的石块“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以拟人化的手法,生动有趣地写出了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比喻、拟人:“像书页一样”,把岩石最初生成的状态比作书页,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形成之初的状态。“躺”字以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新生的过程。
破碎
沉淀、重压、胶结
分裂
破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