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同步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同步训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7 08:3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同步训练(含答案)
选择题
1.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发现了我国早期栽培的农作物遗存。这种农作物最有可能是(  )
A.粟 B.黍 C.玉米 D.稻
2.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下列选项中能够支撑该论点的论据是( )
①云南元谋发掘的粗糙石器 ②北京周口店发掘的打制石器
③半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栗粒 ④河姆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稻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可以佐证半坡人掌握简单纺织、制衣技术的是( )
A.石铲 B.骨耜 C.骨针、骨锥、纺轮 D.渔叉、渔钩、渔网
4.博物馆讲解员说:“这里的人们以粟为主食,还能制作彩陶。”与之相符的遗址可能是(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5.考古工作者在半坡遗址除发掘出大量房屋、圈栏、窖穴外,还发现了大量磨制石器以及石制研磨器。人们把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远古传说时代 D.金石并用时代
6.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划分这两个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
A.房屋结构样式 B.农作物的种类 C.使用火的水平 D.石器制作技术
7.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人类不用再四处寻觅可以食用的动物与植物。许倬云认为划分“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A.人工取火的运用 B.原始农业的兴起
C.群居生活的出现 D.磨制石器的使用
8.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其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
A.钻孔技术、历法知识的发展、打制石器的发展、人工取火
B.农作物种植、渔猎技术的发展、陶器制作、青铜冶炼技术
C.物品交换、铁器制作技术的发展、文字出现、建造宫室
D.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9.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多处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层厚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达12吨以上。这可用于印证河姆渡居民( )
A.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B.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C.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10.《孟子·滕文公下》中说:“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可见,当时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建筑房屋,除自然条件影响外,人们还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有( )
A.人身安全 B.居住舒适 C.外观美观 D.出入方便
11.博物馆讲解员说:“这里的人们以粟为主食,还能制作彩陶。”与之相符的遗址可能是(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12.西安半坡博物馆一项全新的青少年文化体验活动——“史前工场”开放后,游客们通过各种项目设置,全方位体验了半坡人的原始生活和文化。游客们的体验项目可能有( )
A.在田里插秧栽稻 B.搭建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C.制作打制石器 D.织布和制作丝绸衣服
13.中华文明主要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诞生的。如图所示的文物出土于( )
A.长江流域 B.珠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辽河流域
14.对比学习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种植的农作物不同,根本原因是( )
A.饮食习惯不同 B.生产工具不同 C.自然环境不同 D.劳动技术不同
15.下列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国先民的( )
A.农耕工具丰富多样 B.商品贸易较为活跃
C.陶器文化历史悠久 D.彩陶艺术绚丽多彩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年,某考古队伍在陕西发现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的文化遗存,在遗址的许多窖穴、房屋和墓葬中,都发现大量的粟粒。墨西哥和欧洲虽有粟的发现,但年代均较中国晚。还出土了大量农具、陶器、白菜种子等。
材料二 1973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某聚落遗址,发现了大量的文物,普遍发现了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等堆积物,厚度从一二十厘米到三四十厘米,最厚处达七八十厘米。比号称世界最古老的稻谷——泰国奴奴塔克遗址出土的稻谷还要早数百年。同时还出土了用水牛等动物肩胛骨制成的骨耜。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反映的是哪一原始居民的遗址
(2)从材料一中“粟粒、陶器、白菜种子”这些实物出土,说明这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特点是什么
(3)从材料二中“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等堆积物”这些实物,证明这一原始居民在世界上的贡献是什么
1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义》
(1)材料一中“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据材料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二 
(他们)已经创造了一种木构房屋(如图),这种住宅十分别致,基础全系桩木构筑,铺设地板,地板上立柱、架梁、敷椽、盖顶……
——《七千年前的奇迹》
(2)根据材料二,“他们”应该属于哪一原始居民 房屋属于什么类型的房屋
材料三 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材料三是郭沫若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 并说出判断的依据。“农耕既普及”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
答案
1-5DBCDB 6-10DBDAA 11-15DBCCC
16、(1)半坡原始居民遗址和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2)会制作陶器,种植粟和蔬菜,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3)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17、(1)现象:反映了我国原始农业生产的出现。原因: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2)河姆渡原始居民。干栏式房屋。
(3)半坡原始居民。依据是材料中提到了“彩陶”。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