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风余韵桃源柔美难觅 粗犷野气乡村生命本真
——《桃源与沅州》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桃源与沅州》与《桃花源记》似乎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关联,所以,不与《桃花源记》比较鉴赏,都对不起沈先生的这篇美文。
这一单元表达的主题是心灵净土,本文通过描述民性的强悍、粗犷而富有人性的气质与湘西山水的契合,来体现心灵净土的意蕴。
《桃源与沅州》写了桃源县的位置、风景以及 ( http: / / www.21cnjy.com )特产,充满着杂乱、世俗、贫困,说明桃花源并非诗化的理想境界。第二部分写了沅江的小筏子,写长在悬崖上的兰科植物,写城门上的血迹,是为了表现桃花源的美是粗犷的美、野性的美,充满了悲剧的崇高的美。作者透过表面的轻松和幽默,展示了自己相当沉重的内心世界,体现了对家乡的关切,对于家乡人的深挚同情,乃至悲悯。
【相关课程标准】
“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教学目标】
1.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感受沈从文散文的基本特点。
3.比较《桃花源记》与《桃源与沅州》的不同。
【评价任务】
1.通过多种读书方式,感知文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赏析风物人情。
2.通过精要语段细读,深层探究文本内容,鉴赏沈从文散文的基本特点。
3.通过比较阅读,探究文本主旨。
【教学过程】
一、一副奇联美轮美奂,经典“桃源”洞天福地(新课导入)
出示一副关于桃源的对联:
卅六洞别有一天:渊明记,辋川行,太白序,昌黎歌,渔耶、樵耶、隐耶、仙耶,都是名山知己;
五百年问今何世?鹿亡秦,蛇兴汉,鼎争魏,瓜分晋,颂者、讴者、悲者、泣者,未免桃花笑人。
学生活动:结合你学过的《桃花源记》,谈谈你对这副对联的理解。
指名答问。
教师过渡:梦幻中的桃源,似乎永远与桃花源联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一体。那是一个古老的传说,那是一个人间仙境,那也是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一直以来,桃源有古代诗人的吟咏,有近代文人的描绘。陶渊明笔下的桃源,是一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避世之地,是一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
教师提议:齐背《桃花源记》中描写世外桃源的经典语句。
生齐诵:“忽逢桃花林,夹岸 ( http: / / www.21cnjy.com )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教师小结:每每读到此文,美妙、和平宁静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由的生活画面就会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而著名作家沈从文却从现实出发,为我们描述了真实的桃源人的生活和环境,使得读者对于真实的桃源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明确了现实是残酷的,冷峻的,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只能存在于文学作品中和人们的想象中。
桃花源还在,却是沈从文式的美学世界,褪去了柔美的梦幻,充满了生命的豪强。让我们一起走进沈先生的《桃源与沅州》。
【设计意图】以一副对联导入,用《桃花源记》一文的情感基调,引导学生自然进入本文的学习状态。
二、不着文人雅士色调,尽显悲叹残酷之情(整体感知)
㈠理清全文描述思路
指导语:
请同学们依据老师提供的本文七个自然段的内容,在横线处填写出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第1段——引子,叙述外人向往桃花源,桃花源人却不以为然。
第一部分(1): 。
第2段——用调侃的笔法介绍桃源的桃花。竹林、强盗、税务、及药铺、茶馆、米行、脚行等风土人情。
第3段——略写有附庸风雅之辈来桃源探胜。
第二部分(2—3): 。
第4段——介绍桃源的特产:大鸡卵和小划子。
第5段——介绍小划子的舵手、拦头工人和小水手,说明与自然斗争的辛苦。
第6段——写屈原与湘水的关系及与人情相配的芷草。
第7段——写沅州悲惨的“请愿”事件,现实与理想中的桃花源有反差。
第三部分(4—7): 。
学生思考、班内交流。
教师小结:
第一部分(1):从《桃花源记》对人们的影响谈起,引出真实的桃源县的风土人情。
第二部分(2—3):写现实中的桃源县总体的杂乱与“风雅”人慕名前来“访幽探胜”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仙境的虚构性,不是真实存在的。
第三部分(4—7):写桃源县的人文景观,强调其世俗但也不乏野性、强悍的美,突出与《桃花源记》中人生景观的不同,引起人们对理想和现实的深思。
㈡把握全文感情基调
指导语: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呈现出一派柔美吉祥、和乐融融的生活气息,而读完本文后,你是否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请你依据下表,写出你的理解。
课文 自然风景 乡村生活 人民情感 社会环境
《桃花源记》 美在桃花,美在流水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遂与外人间隔
《桃源与沅州》
一体机展示,点评后归纳,明确:
课文 自然风景 乡村生活 人民情感 社会环境
《桃花源记》 美在桃花,美在流水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遂与外人间隔
《桃源与沅州》 在粗犷的世界里,生根在悬崖罅隙间的芷草,充满了山间野气的美。 有推行“印花税的布告”连大烟馆都要“照章纳税”。再加上极其世俗的“棺材铺官药铺”“和尚道士”“经纪媒婆”,祠堂里驻扎着军队。 要生存就要得搏斗,不文雅,也不宁静,相反有一点野气。 处处有人用小刀刻下了名字,间或还有“剪径壮士”。
【设计意图】分段落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借助与《桃花源记》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为下面的学习打好情感基础。
三、语言格调古朴厚实,叙事娓娓风韵神彩(精彩赏析)
指导语:
《桃源与沅州》一文,作者叙事融入情感,或调侃、或欣喜、或悲伤、或遗憾……请你细读课文,按下列要求,作读书卡片。
精彩语句 品 味
那种黛色无际的崖石,那种一丛丛幽香眩目的奇葩,那种 小小回旋的溪流,合成一个如何不可言说迷人心目的圣境! 描写与议论、抒情的结合,表达作者的惊喜与赞美之情。排比的句式,诗意的描写,赞美之情渗透之中。
【设计意图】以制作读书卡片的形式,指导学生在做好精彩语句摘抄的同时,细心品味作者的语言特点。
四、日常民风粗野世俗,人情芷草强悍豪迈(难点突破)
㈠贫困生活浸透人物的强悍粗犷
指导语: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体会作者不惜用这样一大段文字来形容载客的小筏子上工人的紧张搏斗,意在表达什么?
另外还要拦头工人,上滩下滩时看水认 ( http: / / www.21cnjy.com )容口,出事前提醒舵手躲避石头、恶浪与洑流,出事后点篙子需要准确稳重。这种人还要有胆量,有气力,有经验。张帆落帆都得很敏捷的即时拉桅下绳索。走风船行如箭时,便蹲坐在船头上叫喝呼啸,嘲笑同行落后的船只。自己船只落后被人嘲骂时,还要回骂,人家唱歌也得用歌声作答。两船相碰说理时,不让别人占便宜。动手打架时,先把篙子抽出拿在手上。船只逼入急流乱石中,不问冬夏,都得敏捷而勇敢的脱光衣裤,向急流中跑去,在水里尽肩背之力使船只离开险境。
明确:
细写”拦头工人”身兼数任,“船只逼 ( http: / / www.21cnjy.com )入急流乱石中,不问冬夏,都得敏捷而勇敢地脱光衣裤,向急流中跳去,在水里尽肩背之力,使船只离险境”。辛苦、劳累、艰险,生命毫无保障。看似平静叙述,实有内心不安含于其中。正是这样生活于底层的人们在滋养着桃源、沅州,也是他们构成了沅水流域特有的人文风景。
㈡野气芷草彰显人情的豪迈崇高
指导语:
在沈先生的笔下,作者不用仍然存在的桃花和竹林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呈现自然景观,而是不惜笔墨写了人情相配的芷草,你能否读出生命的豪强。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番。
沅州上游不远有个白燕溪,小 ( http: / / www.21cnjy.com )溪谷里生长芷草,到如今还随处可见。这种兰科植物生根在悬崖罅隙间,或蔓延到松树枝桠上,长叶飘拂,花朵下垂成一长串,风致楚楚。花叶形体较建兰柔和,香味较建兰淡远。游白燕溪的可坐小船去,船上人若伸手可及,多随意伸手摘花,顷刻就成一束。若崖石过高,还可以用竹篙将花打下,尽它堕入清溪洄流里,再从溪里把花捞起。除了兰芷以外,还有不少香草香花,在溪边崖下繁殖。那种黛色无际的崖石,那种一丛丛幽香眩目的奇葩,那种小小洄旋的溪流,合成一个如何不可言说迷人心目的圣境!若没有这种地方,屈原便再疯一点,据我想来,他文章未必就能写得那么美丽。
明确:
1.在沈从文看来,在这粗犷的世界里,并不是没有柔美的花朵,只是不如桃花那么雅致,那么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而是充满了山间野气的别样的美。
2.同是桃花源的美,同样是花,沈从文的花,是长在山崖间的,是野花;而陶渊明的花,是人工的桃花林。
【设计意图】本文描述的人生和桃花源里的人生显然是不太一样的。通过这两个精彩语段的赏析,意在引导学生体会别有风味的人性美。
五、关注人性感受生命,烛照原始本真人生(主旨探究)
㈠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
1.有人说,在沈从文的笔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常常能看到以‘悲悯者’的挚爱,忧患民生疾苦”。例如:桃源伐子上的小水手,随时面临葬身激流的危险,即使死了,大不了顾主为死者,烧几百钱而已。对此,你如何理解?
明确:
①湘西地方的蛮荒落后,人民精神的日渐堕 ( http: / / www.21cnjy.com )落,生活的苦痛,水手的危难,等等,作者并不仅仅为此愤懑不平,而是引导读者由现实社会的忧患去感受生命是处于怎样的时代压制之下,让读者与自己一起,从历史的角度探究这种人生和生存状态的险恶。
②沅水及其众多支流带给沈从文经验、灵感和智慧。在水中或岸上讨生活的剽悍的水手、靠做水手的生意谋生的吊脚楼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的妓女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携带农家女私奔的兵士、开小客店的老板娘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终生漂泊的行脚人……纷纷来到沈从文笔下,给他的创作增添了鲜明的地域色彩。
2.湘西散文是叙事的,意境化的叙事,作者描述湘西的山山水水,自然风物使其具有“画”的文化品格。文中哪一处表现最为明显?
明确:第六小节。司马长风说,“沈从文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屈原来加浓沅江风物的重量和华贵,同时又以沅江的兰芷来衬托屈原的风概和文采,使人物和山川,芳草与诗心,历史和现代,交溶在一起吐露芬芳。”这种追求和境界注定了沈从文具备了大家风范。
沈从文的小说:“达到了乡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风俗、人事命运、下层人物形象三者描写完美和谐、浑然一体的境地”。
㈡对人生的隐忧和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
下发【作者卡片】(同时一体机出示相关文字)
1.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京派 ( http: / / www.21cnjy.com )小说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焕,出生于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县,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2.作品风格: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沈从文的重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这里没有尖锐的阶级斗争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的图画,沈从文不具有那样的政治意识,他只用看似轻淡的笔墨,点出令人心灵颤抖的故事,他的目标仅仅专注于那些历经艰难而又能倔强地生存下去地底层人民的本性。这类人事的表达,在沈从文1934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出版的代表作中篇《边城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里,推向了极致。”
3.本文主旨:
本文先由《桃花源记》写起,通过这篇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章在人们心中的广大影响引出现实中的桃源的风土人情。通过对现实中桃源的环境、人文景观等的描述,让人们认识到现实生活的残酷、严峻,使得世外桃源般的理想社会在作者的笔下一点点被破坏,最终回归到现实,也引起人们对理想和现实之间差距的深思。
4.全文小结:
《桃花源记》表达了陶渊明向往和平与世无 ( http: / / www.21cnjy.com )争的田园生活,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对和平与与世无争的意境和黑暗社会的鲜明对比。《桃花源记》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桃源与沅州》中沈从文则是弘扬乡村人生和人性的美和善。人民的淳朴,人民对劳动的重视,这些美好精神,值得歌颂。
【设计意图】在作者的笔下,充满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生活气息,湘西独特的风物人性在其文字中活了起来。依托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作品风格,体味属于沈从文式的关注生活、关注生命的独特视角和鲜明主旨。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比较探究课,设计教学时以突出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自学为主,引导学生读懂文本,读出沈从文家乡的真实,读出现实中的桃花源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做比较,水到渠成地理解沈从文写作的用意,把握文章主旨。这是本课时设计的亮点。
建议:紧紧抓住三个关键问题:1.桃花源还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与《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不尽相同,理解作者笔下的人性美;2.体会作者不惜用一大段文字写载客的小筏子上工人的搏斗场景,体会强悍、粗犷的美;3.同有桃花,而本文重笔写芷草,旨在表达那种山间的野气美。我认为,这三点是本文的核心问题。
【板书设计】
桃 源 与 沅 州
沈从文
不着文人雅士色调,尽显悲叹残酷之情(整体感知)
语言格调古朴厚实,叙事娓娓风韵神彩(精彩赏析)
日常民风粗野世俗,人情芷草强悍豪迈(难点突破)
关注人性感受生命,烛照原始本真人生(主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