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竹》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5-06 13:47: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信手拈来都是竹 乱叶交枝戛寒玉
——(板桥《题花竹》)
《竹》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所画的“竹”。
2.朗读课文,读准读顺文章,初步积累文言词语和感知内容。
【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精读品析,探究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领会 “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
3.细读揣摩,感悟作者拳拳情意,引导学生懂得珍惜现在优越的学习条件,专心学习。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精读品析,探究本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写法,领会“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的道理。
【教学过程】
走近
【借诗识人】
⒈读郑板桥的诗,说说这首诗表现了竹子的什么精神?
竹 清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⒉投影展示:
【以画知人】
在《题画竹》中,他总结自己的画竹之法: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
二、初读
1.读顺文章——字音字意
【大声朗读】
①:请同学们自由大声朗读文章,认真专注,边读边圈点,划出注意生僻字、多音字、读不准的字音,之后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举手请教老师。
【指导断句】
②:指导学生断句,注意停顿,尤其是一些长句的停顿。
【运用注释】
③让学生结合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大意,其他同学可以相互交流,看谁掌握的更快。
【设计意图】通过读,读准音,读顺句子,理清句意来达到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读通文意——夹叙夹议
【 分组朗读】
本文主要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方式,边叙事,边点拨,且叙事、点拨层层推进。接下来分两组,男同学一组读记叙的句子,女同学一组读议论的句子。看哪组同学读的准,读得好。
材料参考:
(1)记叙: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学生活动:
⑴学生读文中记叙的句子
⑵学生读文中议论的句子
⑶体会这种夹叙夹议的手法。
【设计意图】通过读的方式既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又加深对夹叙夹议的手法理解和掌握。
3.读懂文句——重点句子
【观察句型】
读一读下列句子,结合课后注释和手头资料说说它们的意思,并观察一下这些句子有什么样的特征。
①省略句:江馆清秋,晨起看竹
②倒装句: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③判断句: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学生活动:
⑴学生读一读,并翻译这几个句子。
⑵学生体会这几个句子的特征:
①省略句: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省略了主语“我”)
②倒装句: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正确的顺序疏枝密叶之间皆浮动着烟光、日影、露气。)
③判断句: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者,……也是表判断的标志)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的句子来读,更有针对性,更加深了对这种句式的掌握。
二、深探
⒈说眼中之竹——描其形状
【变身郑板桥——小试牛刀】
眼中之竹是自然形态,文中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假设你是郑板桥,请你结合这句话对竹的描绘,说说你眼中之竹的形态。
学生活动:
天高气爽的清秋,青青翠竹摇曳于清风翠水之中,稀疏的枝条节节挺拔笼着烟光日影,稠密的绿叶如刀似箭斗着露气风霜,依傍在秋日的江馆。
⒉描胸中之竹——绘其神韵
胸中之竹则为朦胧地游动于画家脑中的竹的审美意象。虽然它来自眼中之竹,却并非其自然状态的复写,而是经过画家的观照,沉淀,获得对竹的神理的某种妙悟,其中渗入画家的个性、想象和情感。
【变身郑板桥——授之以鱼】
⑴郑燮,性格落拓不羁,常放言臧否人物,慷慨笑傲。得罪权贵,退隐乡里,买字画为生。假设你是郑板桥,你会如何描绘胸中之竹。
学生活动:
清凉爽秋之中,更加的挺立劲拔;烟光日影之中,疏枝密叶依然飘逸洒脱;露气风霜之中,叶形竹影透着倔强不屈。
【变身周敦颐——举一反三】
⑵周敦颐人品极高,胸怀洒落。曾率手下,开莲池种莲。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了《爱莲说》。在他眼中:“莲出于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假设你是周敦颐,你又会如何描绘胸中之莲。
学生活动:亭亭玉立庄重典雅,出水芙蓉清爽峻拔,绿荷白莲高洁傲岸,清塘翠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教师总结:不管是胸中之竹还是胸中之莲,都不再是自然状态的复写,都获得了作者的对它们的某种妙悟,并渗入他们的个性、想象和情感。
【设计意图】变化身份来体会作者的感受,既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又训练概括能力,把《竹》和《爱莲说》进行对比比较更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延伸
⒈画外之音——说其真谛
【借古谈今】
这是一篇题画竹的小品文字,作者以“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精辟的论述言简意赅的道出了艺术创作的规律,更可贵的是文章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以“独画云乎哉?”这一反问的句式引到了其他领域的思考,你能不能结合自己在写作文时的感受,说说你对“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活动:
世间的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掌握规则之后,方能参透玄妙,取得独特的趣味。在作文的时候,不能满足于观察生活,模仿生活,也不能满足于表现自我或单纯学习、模仿语言或形式,而是把生活、自我和形式结合起来,不断实践,反复实践,才能把作品写好。
【设计意图】联系写作谈谈对文中关键句子的理解,让学生更有亲身感受,更有话说。
作业
1.积累文中出现在重要词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知识。
板书
江馆清秋——————眼中之竹————意在笔先
晨起看竹——————胸中之竹————趣在法外
遂有画意——————画中之竹————独画云忽哉
反思
优点:首先,加强了对文言文诵读的指导,着力培养文言语感;其次,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积极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快速理解文意,把握文章观点;第三,能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触摸作者情感。
不足:学生预习不够充分,朗读环节用时过多;探究活动不够深入,部分学生用查资料找答案代替思考。
建议:利用晨读,好好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预习;探究环节多给学生点时间,以便学生深入思考;严格规范学习行为,最好上课时,课桌上不准出现资料,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