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翁》《渔舟唱晚》比较阅读

文档属性

名称 《渔翁》《渔舟唱晚》比较阅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5-06 13:52: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欸乃一曲千古唱 岁月沧桑难思量
——《渔翁》《渔舟唱晚》比较阅读
【教学设想】
北师版九下第六单元“心灵净土”主题下的《渔歌三首》的其中两首,在教学的形式上来看,它属于“比较·探究”的板块。
《渔翁》和《渔舟唱晚》两诗,从内容上来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都以渔人的生活为题材,并通过对山水的写意来抒怀;从写法上来看,两诗都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但两诗又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一是形式的不同,一为近体诗,一为现代诗;其二是意境不同,一为通过山水之美显出一种平淡、悠远的意境,一为通过山水特别的写意体现对生态处境的忧虑。因此,基于这样的现状,本人将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板块的进行比较探究:
渔歌唱不停,余音绕千古——指导朗读
韵味妙难量,遍寄知音者——品味意境
橹动万波随,舟载月明归——欣赏写法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的图画美。
2.领悟诗歌的意境美。
3. 探究两诗作者的情感美。
4.鉴赏两诗的笔法美。
评价任务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品味时空的变换。
2.通过诵读、品读、研读等方式,领悟诗歌的意境美。
3.小组分工,合作交流,探究两首词的情感和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经典的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
导入语:这首乐曲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渔翁满载丰收的喜悦,放歌归航的诗情话景。夕阳在渐渐西沉,船帆在缓缓移动,渔民在轻轻歌唱,真是一幅迷离而动人的风情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渔夫生活的诗歌:
板书:
《渔翁》 柳宗元
《渔舟唱晚》 姜耕玉
二、渔歌唱不停,余音绕千古 —— 指导朗读
【一唱】—— 唱出诗韵
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听准字音,听准诗句的朗读节奏。
2.教师指导朗读。
(1)教师投影展示《渔翁》一诗朗读节奏,并作指导: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教师语:此诗的节奏为二二三的形式,节奏平稳 ;语速:轻快、徐缓;情绪:宁静;旋律:优美、恬静。
(2)教师投影出示《渔舟唱晚》诗歌的节奏,并作指导:
 一幅/明清/写意画
  挂在/天地间
  季候风/吹着
  几个世纪/也/不褪色  
  江中/鱼/日渐少了
  欸乃/一声/绿不了/山水
  一些渔人/改行/跑贩卖了
  一些渔人/当不了/贩子
  终生/徜徉于/水涯
  眷念/永远的/渔歌  
  
那一声声/唱晚
  一声声/苍凉
教师语:诗中加点的词语为重读词语,或提高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调,或声音低沉,或声音拖长,根据感情的需要。第一节语速明快、情绪轻松自如;第二节、第三节以低沉、徐缓、痛苦为主;第四节缓慢、低沉、沉重。
(3)学生自由朗读。
(4)教师指名作示范朗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其他学生给予评价。
【二唱】—— 唱出诗意
学生齐读两首诗词,参考资料,谈一谈对本诗词的理解。
教师投影出示引导问题:
《渔翁》中作者分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渔舟唱晚》主要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慨?
学生活动:从朗读中感受诗词的内容。
明确:
《渔翁》中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
《渔舟唱晚》则抒发了人与自然失去和谐的感慨。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感受一下同题异构的技巧。
【三唱】—— 唱出诗情
教师语:两诗词都以渔人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为题材,但两诗词所表达的主题却截然不同,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两首诗词,说说你更喜欢哪一首,说明理由。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作品所体现出的思想感情,并在小组内互说互听互评。
明确参考:
·我喜欢《渔翁》,因为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从中透露了作者常常热烈的内心世界。
·喜欢《渔翁》,因为作者以清丽脱俗的笔法,刻画了渔翁形象,表现了诗人被贬后对闲适恬淡生活的向往之情。
·我喜欢《渔舟唱晚》,因为作者写出了对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叹惋。
·我喜欢《渔舟唱晚》,因为作者写出了对渔人的精神支柱表示敬仰之情。
学生戊:《渔舟唱晚》写出了作者对渔人现实生活的同情。
提示:此活动可激发学生自由地参与课堂学习,只要学生不偏离主题,可各抒己见。哪怕学生说出的只是主题的点滴见解,也起到探讨、交流效果。
三、渔歌妙难量,应和有知音 —— 品味意境
过渡语:“林间有客无人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矣乃声中万古心。子期一去无消息,惟有乔松万古青”。古人云:高山流水觅知音。这二曲渔歌,你是否能够听得懂?下面我们通过活动体验一下:
活动设置:大讨论
讨论方式:以小组的为单位,对诗歌的主题思想进行探讨,并可选择不同角度展开对诗歌的理解演说,此言论可以是一己之见,也可代表小组意见。
其一:从单元主题看诗词的意境之美。
其二:从诗词的关键词句品意境之美。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形式,训练学生口才的能力;展开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探索单元主题;感受两首诗歌的内容,体味作者的写作思想。
教师设计引导讨论的问题:
(1)本单元的主题是:心灵净土,你能不能运用这两首诗词谈谈作品是如何表达心灵净土的意蕴?
(2)两首诗词中哪些字、词、句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思想感情?
(写作背景或写作的意图)
学生活动:先以小组为单位研讨,然后自由发言,自由辩驳。
回答示例:
提示:本题可引导学生联系写作背景感受作者的心境之美。
1.《渔翁》是作者被贬永州时所作。作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抒政治失意的孤愤。在山青水绿之中自遣自歌、独来独往的渔翁,含有几分自况的意味,看似写渔翁,实际是写诗人自己。诗人通过对渔翁生活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孤高的品格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体现诗人不与浊世同流合污的精神境界,从而守住了自己心灵的一片净土。
《渔舟唱晚》是作者于九十年代,诗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漫步于海滩之时,目力所及,耳畔回响,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作者有感于这幅画面所创作的小诗。诗中作者表现出对环境的忧患意识,和对自然遭到破坏的惋惜、对渔人生活的同情及对渔人的精神支柱的敬仰之情。因此,这首诗也体现出单元主题——心灵的净土。
2.提示:本题可鼓励学生从以下角度鉴赏诗词:
a.《渔翁》抓住“宿”“汲”“燃”“日出”“山水绿”“云相逐”品味诗词的画境之美。
b.《渔翁》中抓住“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一句的理解,感受诗词的意境之美。
c. 《渔舟唱晚》中前后两个“挂”字用得好,好在哪里?体现用字之美。
d.《渔舟唱晚》中作者为什么要写“江中鱼日渐少了”?表现作者向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e.“渔人也唱成了困境中的鱼”怎样理解?
教师小结:诗歌之美,不仅仅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现在它的诗情画意的境界之美,而且,还表现在它的用词炼字之美。除此之外,还有些诗歌的艺术手法本身就是一种美的感受,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两首诗歌的写法特点,感受作者的写作手法的艺术之美。
四、橹动万波随,舟载月明归 —— 欣赏写法
【欣赏一】品味《渔翁》“奇趣,反常”艺术特色
过渡语:苏东坡在评《渔翁》一诗时说:“以奇趣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宗,以反常合道为趣。”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但并未细说究竟如何“反常”,又如何“合道”?你能说说其中的内涵吗?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研读课文,讨论本诗的“奇”“趣”之处,并作回答交流。
(教学预计:对此问题学生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通过对文本的表层理解,从一字一句中说出自己的见解,但由于阅历的局限性,可能会理解的不够透彻,因此,教师应做好补充讲解或加深讲述的准备)
教师加深或补充讲解:
诗句从“夜”写起,“渔翁 ( http: / / www.21cnjy.com )夜傍西岩宿”,是很平常的;第二句写到拂晓时就“奇”了,“汲清湘”而“燃楚竹”,造语新奇,为读者所未闻。事实不过是汲湘江之水,以枯竹为薪而已。不说汲“水”,燃“薪”,而有“清湘”、“楚竹”借代,诗句的意蕴也不同了,似乎象征着诗人的孤高的品格。可见,造语能“反常”能一种表现特殊的情趣,也就是所谓的“合道”。
教师小结:全诗生动真切、情景相融、奇趣荡胸、意味深长。“奇趣”二字可以概括全诗主要的艺术特色。
【欣赏二】品味《渔舟唱晚》独特的写作特色
教师语:《渔舟唱晚》半诗半文,前后照映
无诗意的词句,映衬出自然的失意;前后的照应使对比更加显明。增添了诗的讽刺效果。
独特一:半诗半散、反唱诗句
提示:引导学生结合“欸乃一声绿不了山水。”进行品味。
明确:在柳宗元的《渔翁》中“欸乃一声山水绿”一句,
独特二:借助典故,形成对比
提示:引导学生结合“那一声声唱晚,一声声苍凉。”进行品味。
【欣赏三】探究《渔翁》结尾的艺术魅力
出示探究问题:《渔翁》的最后两句是保留好还是去掉好?
教师语:《渔翁》一诗的最后两句“回看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自古便有争论,苏轼和严羽说的去了好,认为:“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去掉后言有尽而意无穷。而刘辰翁认为不去好,这两句正好脱离晚唐之风。你认为是去掉好呢,还是保留好呢?请谈谈你的见解。
活动设置:小小辩论擂台赛
设计意图:通过辩论前的准备活动,促使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查阅大量资料,学习赏析诗词的角度,提高欣赏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赏析能力和欣赏视角。
活动方式:全班分为甲、乙两方,甲为正方,乙为反方。正反两方分别找出主辩人若干,其他同学可以提供信息或补充发言。
活动流程:
(1)正、反方各选一名主辩同学进行陈述,说明本体表队所持观点的理由。
(2)各代表队从各个角度辩解或反驳对方的观点,而使自己的观点更显明。
(3)其他同学可以为本代表队提供材料或参与辩解。
(4)正、反两方,分别用一两句话总结自己的观点。
(5)教师对本次辩论赛进行小结。
投影展示相关资料,以作为学生辩论的参考(或教师小结使用):
1.结尾两句是全诗的一段余音,渔翁 ( http: / / www.21cnjy.com )已乘舟“下中流”,此时“回看天际”,只见岩上缭绕舒展的白云仿佛尾随他的渔舟。这里用了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而出岫”句意。只有“无心”的白云“相逐”,则其孤独无伴可知。
2.关于这末两句,东坡却以为“虽不必亦可”。这不经意道出的批评,引起持续数百年的争执。
3.南宋严羽、明胡应麟、清王士禛、沈德潜同意东坡,认为此二句删好。而南宋刘辰翁、明李东阳、王世贞认为不删好。
4.刘辰翁以为此诗“不类晚唐”正赖有此末 ( http: / / www.21cnjy.com )二句(《诗薮·内编》卷六引),李东阳也说“若止用前四句,则与晚唐何异?”(《怀麓堂诗话》)两派分歧的根源主要就在于对“奇趣”的看法不同。
5.苏东坡欣赏此诗“以奇趣为宗”,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删去末二句,使诗以“唉乃一声山水绿”的奇句结,不仅“余情不尽”(《唐诗别裁》),而且“奇趣”更显。而刘辰翁、李东阳等所菲薄的“晚唐”诗,其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奇趣。删去此诗较平淡闲远的尾巴,致使前四句奇趣尤显,“则与晚唐何异?”两相权衡,不难看出,后者立论理由颇欠充足。
6.“晚唐”诗固有猎奇太过不如初盛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亦有出奇制胜而发初盛所未发者,岂能一概抹煞?如此诗之奇趣,有助于表现诗情,正是优点,虽“落晚唐”何伤?“诗必盛唐”,不正是明诗衰落的病根之一么?苏东坡不著成见,就诗立论,其说较通达。自然,选录作品应该维持原貌,不当妄加更改;然就谈艺而论,可有可无之句,究以割爱为佳。
(操作提示:本活动为自主灵活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问题,教师不必对学生的观点给予评点,只看学生的材料是否充分、恰当;另外,学生的阅历有限,不可能回答的精确、精炼,教师不必急着讲解。)
教师总结全文,结束本堂课。
五、板书设计: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六、教后反思:
优点:
1.本堂课在课堂的设计上,紧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2.本堂课的过程简洁自然:朗读、品味、 ( http: / / www.21cnjy.com )赏析。环节科学、恰当、准确易于操作。其中,朗读环节所用时间较长,体现“读”的重要性,也达到积累的效果。
3.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设置了一些有效的活动,促进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兴致。
不足:
教学过程中,虽设置了一些活动,但有些活动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流程或步骤、环节没有细化,这需要老师们在具体的操作中,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意图、不同的预设时间等条件自行决定。
渔人/也/唱成了/困境中的鱼
  迷惘中  黑黝黝的/身躯
  像鱼的脊梁/耸立
  那血红的/渔火
  一点点/映入/江底
  与星星/一起/闪烁
  
一幅/中国/山水画
  带着/岁月/沧桑⑤
  挂/在/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