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化学键 化学反应规律》测试题
一、单选题(共12题)
1.在一定温度下A(g)+3B(g)2C(g)达平衡的标志是
A.物质A、B、C的分子个数比为1:3:2
B.单位时间内生成A、C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C.单位时间内生成A、B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
D.反应速率v(A)=v(B)/3=v(C)/2
2.下列物质不含有离子键的是( )
A.NaOH B.NaCl C.NH4Cl D.H2O
3.依据图示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石墨燃烧是放热反应
B.1molC(石墨)和1molCO分别在足量O2中燃烧,全部转化为CO2,前者放热多
C.C(石墨)+CO2(g)=2CO(g) ΔH=ΔH1-ΔH2
D.化学反应的ΔH,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与反应途径无关
4.微生物电化学系统有两个研究方向。一是利用阳极室微生物降解有机废水,二是利用阴极还原能力处理含重金属废水。某文献报道,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可使微生物和六价铬离子(Cr2O72—)不直接接触,处理高浓度含铬废水。装置工作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极附近增大
B.该装置利用微生物产生电子和
C.极石墨纸发生反应:
D.利用该装置原理既能处理含铬废水,又能同步回收电能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非极性分子中,不一定含有非极性共价键
B.H2O比H2S稳定是因为水分子间存在氢键
C.氢氟酸水溶液中氢键的类型有F—H…F、F—H…O、O—H…F、O—H…O
D.比熔点低的原因是前者形成分子内氢键
6.反应 A(g)+3B(g)=2C(g)+2D(g),在不同情况下测得反应速率,其中反应速率最快是
A.20℃,v(A)=0.2 mol/(L·s) B.20℃,v(B)=0.9 mol/(L·min)
C.50℃,v(C)=0.3 mol/(L·s) D.50℃,v(D)=1.0 mol/(L·min)
7.下列物质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是
A.BCl3 B.NH3 C.CCl4 D.CaCl2
8.全氮类物质具有高密度、超高能量及爆炸产物无污染等优点,被称为没有核污染的“N2 爆弹”。中国科学家胡炳成教授团队近日成功合成全氮阴离子,是制备全氮类物质 N 10(其中含有和两种离子)的重要中间体。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全氮类物质属于绿色能源 B.每个中含有 5 个原子核
C.每个中含有 36 个质子 D.N10 结构中含非极性共价键和离子键
9.钢铁在海水中的腐蚀过程如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腐蚀过程为析氢腐蚀
B.正极的反应为:O2+2H2O+4e→4OH-
C.碳上发生的是氧化反应
D.若该钢铁上焊有铜钉,其被腐蚀的速率将减小
10.下列有关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实验室用H2O2分解制O2,加入MnO2后,反应速率明显加快
B.2SO2+O22SO3是可逆反应,SO2不能全部转化为SO3
C.2SO2+O22SO3反应中,增加O2用量,SO2就可以全部转化为SO3
D.实验室用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制CO2,用碳酸钙粉末比用块状碳酸钙反应要快
11.为了描述方便,人们常常用电子式来表示原子、分子,下列电子式错误的是
A. B. C. D.
12.某温度时,在体积为 2L 的恒容容器中发生反应, 2A(g) 2B(g) C(g) ΔH <0 ,起始时加入2 mol A 气体,测得 C 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表所示:
t / min 0 10 20 30 40 50 60
C 物质的量/mol 0 0.50 0.70 0.80 0.85 0.86 0.8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时间达到 60 min 时,反应恰好达到平衡状态
B.在 20—30 min 内以 C 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0.005mol·L-1·min-1
C.平衡时容器内压强为起始时容器内压强的 2.86 倍
D.平衡时 A 的转化率为 43%
二、非选择题(共10题)
13.I.将气体A、B置于固定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g)+B(g) 2C(g)+2D(g),反应进行到10 s末达到平衡,此时测得A的物质的量为1.8 mol,B的物质的量为0.6 mol,C的物质的量为0.8 mol。
(1)用C表示10 s内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
(2)10 s末,生成物D的浓度为___________。
(3)A与B的平衡转化率之比为___________。
(4)平衡时D 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____。
Ⅱ.在恒温条件下将一定量X和Y的混合气体通入一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X和Y两物质的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物或生成物用符号X、Y表示): ___________。
(2)a、b、c、d四个点中,表示化学反应处于平衡状态的点是___________。
14.以NH3代替氢气研发燃料电池是当前科研的一个热点。使用的电解质溶液是2mol·L 1的KOH溶液,电池总反应为:4NH3+3O2=2N2+6H2O。该电池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每消耗3.4g NH3转移的电子数目为_________。
1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用电子式表示Cl2O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电子式表示K2S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Na2O2_______,N2_______
16.下表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表中列出了11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按要求完成下列各小题。
I. (1)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元素是_____(填元素符号,下同),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_____。金属性最强的单质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
(2)①③⑤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碱性最强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
(3)①②③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
(4)某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既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该元素为_____。在这两种盐中该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该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和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向该元素和⑧号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缓慢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产生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II.下列物质:①N2②CO2③NH3④Na2O⑤Na2O2⑥ NaOH ⑦CaBr2⑧H2O2 ⑨NH4Cl⑩Ar
(1)既含有极性键又含有非极性键的是_______;(填序号,下同)
(2)含有非极性键的离子化合物是___________
(3)不含化学键的是___________
17.工业合成氨的反应为N2(g)+3H2(g)2NH3(g)。设在容积为2.0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0.60molN2(g)和1.60 mol H2(g),2min在某温度下达到平衡,此时NH3的物质的量分数(NH3的物质的量与反应体系中总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7。请计算(写出计算过程):
(1)2min内N2的平均速率;
(2)该条件下此反应的平衡常数K。
18.A和B反应生成C,假定反应由A、B开始,它们的起始浓度均为1 mol/L。反应进行2 min后A的浓度为0.8 mol/L,B的浓度为0.6 mol/L,C的浓度为0.6 mol/L。则2 min内反应的平均速率v(A)=__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反应aA(g)+bB(g)cC(g)(ΔH<0)在等容条件下进行。改变其他反应条件,在I、II、III阶段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问题:
(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为____。
(2)A的平均反应速率vI(A)、vII(A)、vIII(A)从大到小排列次序为____。
(3)B的平衡转化率αI(B)、αII(B)、αIII(B)中最小的是____,其值是____。
(4)由第一次平衡到第二次平衡,平衡向____移动,采取的措施是____。
(5)比较第II阶段反应温度(T2)和第III阶段反应温度(T3)的高低;T2____T3(填“<”“>”“=”),判断的理由是____。
20.用酸性KMnO4溶液与H2C2O4溶液反应来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Ⅰ.实验前先用酸性KMnO4标准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草酸
反应原理: MnO+H2C2O4+―→Mn2++CO2↑+H2O
(1)配平上述离子方程式。______
(2)滴定时KMnO4溶液应盛装于__________(填“酸式”或“碱式”)滴定管中。
Ⅱ.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实验 编号 H2C2O4溶液 酸性KMnO4溶液 温度
浓度/mol·L-1 体积/mL 浓度/mol·L-1 体积/mL
① 0.10 2.0 0.010 4.0 25
② 0.20 2.0 0.010 4.0 25
③ 0.20 2.0 0.010 4.0 50
(1)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实验编号是________(填编号,下同)。
(2)探究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实验编号是________。
Ⅲ.测得某次实验(恒温)时溶液中Mn2+物质的量与时间关系如图所示,请解释“n(Mn2+)在反应起始时变化不大,一段时间后快速增大”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A学生为了探究锌与盐酸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他在200mL稀盐酸中加入足量的锌粉,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反应放出的氢气,实验记录如下(累计值):
时间(min) 1 2 3 4 5
氢气体积(mL)(标准状况) 100 240 688 810 860
①反应速率最大的时间段是____________(填0~1、1~2、2~3、3~4、4~5)min,原因是____________。
②在2~3min时间段以盐酸的浓度变化来表示的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设溶液体积不变)
(2)B学生也做同样的实验,但由于反应太快,测不准氢气体积,故想办法降低反应速率,请你帮他选择在盐酸中加入下列____________以减慢反应速率。(填写代号)
A.冰块B.HNO3溶液C.CuSO4溶液
(3)C同学为了探究Fe3+和Cu2+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可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定性比较得出结论。有同学提出将FeCl3改为Fe2(SO4)3更为合理,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原子序数由小到大排列的四种短周期元素X、Y、Z、W,其中X、Z、W与氢元素可组成XH3、H2Z和HW共价化合物;Y与氧元素可组成Y2O和Y2O2离子化合物。
(1)写出XH3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其中含有的化学键类型是________
(2)X、Z、W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________(填化学式)
(3)H2Z和HW中稳定性强的是______(填化学式)
(4)写出Y2O2与H2O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由X、W组成的化合物XW3遇水可生成一种具有漂白性的化合物和XH3,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A.不清楚开始通入量,不能判断达到平衡,故错误;
B.不同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表示达到平衡,要求反应方向一正一逆,且速率之比等于系数之比,生成A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生成C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且速率之比等于1:2,能判断达到平衡,故正确;
C.都是向逆反应方向进行,不能作为达到化学平衡的标志,故错误;
D.没有指明反应方向,故错误。
2.D
A.氢氧化钠属于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A错误;
B.氯化钠属于离子化合物,只含离子键,B错误;
C.氯化铵属于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共价键,C错误;
D.水属于共价化合物,不含离子键,只含共价键,D正确;
答案选D。
3.C
A.所有的燃烧都是放热反应,根据图示,C(石墨)+O2(g)= CO2(g) ΔH1=-393.5kJ/mol,ΔH1<0,则石墨燃烧是放热反应,故A正确;
B.根据图示,C(石墨)+O2(g)=CO2(g) ΔH1=-393.5kJ/mol,CO(g)+O2(g)=CO2(g) ΔH2=-283.0kJ/mol,根据反应可知都是放热反应,1molC(石墨)和1molCO分别在足量O2中燃烧,全部转化为CO2,1molC(石墨)放热多,故B正确;
C.根据B项分析,①C(石墨)+O2(g)=CO2(g) ΔH1=-393.5kJ/mol,②CO(g)+O2(g)=CO2(g) ΔH2=-283.0kJ/mol,根据盖斯定律①-②x2可得:C(石墨)+CO2(g)=2CO(g) ΔH=ΔH1-2ΔH2,故C错误;
D.根据盖斯定律可知,化学反应的焓变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与反应途径无关,故D正确;
答案选C。
4.C
由示意图可知,该装置为原电池,a电极为负极,负极上微生物降解有机废水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同时产生氢离子,b电极为正极,酸性条件下,Cr2O72—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Cr2O3。
A.b电极为正极,酸性条件下,Cr2O72—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Cr2O3,电极反应式为,放电时消耗氢离子,溶液pH增大,故A正确;
B.由示意图可知,该装置为原电池,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废水产生电子,同时产生氢离子,故B正确;
C.由示意图可知,该装置为原电池,a电极为负极,b电极为正极,Cr2O72—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Cr2O3,故C错误;
D.由示意图可知,该装置利用原电池原理达到了既能处理含铬废水,又能同步回收电能的目的,故D正确;
故选C。
5.B
A.非极性分子中,不一定含有非极性共价键,如CO2的结构式为O=C=O,只有极性键,但是非极性分子,故A正确;
B.H2O比H2S稳定是因为H-O的键能大于H-S,故B错误;
C.氢氟酸水溶液中氢键类型有四种,即F-H...F、F-H...O、O-H...F、0-H...O,故C正确;D.形成分子内氢键,而能够形成分子间氢键,分子间氢键大于分子内氢键,故D正确。
6.A
将选项中速率换算成A物质表示的速率:
A.v(A)=60×0.2 mol/(L·min)=12 mol/(L·min);
B.v(A)=v(B)=0.3 mol/(L·min);
C.v(A)= v(C)=60×0.3× mol/(L·min)=9 mol/(L·min);
D.v(A)= v(D)=0.5 mol/(L·min);
对比数据可知,反应速率最快的为A;
故选A。
7.D
A.BCl3只存在共价键,为共价化合物,A错误;
B.NH3只存在共价键,为共价化合物,B错误;
C.CCl4只存在共价键,为共价化合物,C错误;
D.CaCl2存在离子键,为离子化合物,D正确;
故选:D。
8.C
A.全氮类物质爆轰产物无污染等优点,所以属于绿色能源,故A说法正确;
B.每个中含有5个氮原子核,故B说法正确;
C.每个中含有质子为7×5=35个,而电子为35+1=36个,故C说法错误;
D.N10由和构成,离子间存在离子键,而离子内氮氮原子之间存在非极性共价键,所以N10结构中含非极性共价键和离子键,故D说法正确;
答案为C。
9.B
钢铁中含有铁和碳,在潮湿的环境中构成原电池,铁作负极,碳作正极;
A.从图中看出,空气中的氧气减少,所以发生了吸氧腐蚀,故A错误;
B.吸氧腐蚀时,氧气在正极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O2+2H2O+4e-═4OH-,故B正确;
C.碳作正极,发生的反应为还原反应,故C错误;
D.铁、铜、电解质溶液构成原电池,活泼金属铁作负极,加速了铁的腐蚀,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0.C
A.实验室用H2O2分解制O2,加入MnO2后,二氧化锰其催化作用,反应速率明显加快,A正确;
B.由于反应2SO2+O22SO3是可逆反应,所以SO2不能全部转化为SO3,B正确;
C.2SO2+O22SO3反应中,增加O2用量,提高二氧化硫的转化率,但由于是可逆反应,SO2不可能全部转化为SO3,C错误;
D.实验室用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制CO2,用碳酸钙粉末可以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因此比用块状碳酸钙反应要快,D正确;
答案选C。
11.B
A.C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Cl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C原子与4个Cl原子形成4对共用电子对,从而使分子中每个原子都达到最外层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电子式为,A正确;
B.H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N原子最外层有5个电子,N原子与3个H原子形成3对共用电子对,从而使分子中每个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其电子式为,B错误;
C.H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O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O原子与2个H原子形成2对共用电子对,从而使分子中每个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其电子式为,C正确;
D.NaCl是离子化合物,Na+与Cl-之间通过离子键结合,电子式为:,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B。
12.B
A.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生成物C的物质的量在50 min后就不再发生变化,说明反应时间在50 min时已经达到平衡状态,故A错误;
B. 在20~30 min内以C表示的反应速率,故B正确;
C. 反应达到平衡时产生C的物质的量为0.86 mol,则同时产生B的物质的量是n(B)=2n(C)=1.72 mol,反应消耗A的物质的量为1.72 mol,此时n(A)=2 mol-1.72 mol=0.28 mol,则平衡时n(总)=0.28 mol+1.72 mol+0.86 mol=2.86 mol,反应在恒容容器中进行,反应开始时气体的物质的量是2 mol,平衡时气体物质的量是2.86 mol,恒温恒容条件下,气体的压强比等于气体物质的量之比,则平衡时容器内压强为起始时容器内压强的 1.43倍,故C错误;
D. 反应开始时A的物质的量是2 mol,反应消耗A的物质的量是1.72 mol,则平衡时A的转化率为,故D错误;
故选B。
13. 1:1 20% bd
I.(1)10s内,故答案为:;
(2)根据方程式可知,10s末生成,则,故答案为:;
(3)消耗,开始时,消耗,开始时,加入的反应物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时,反应物的转化率相等,加入的A、B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则A、B的转化率相等,比值为1 : 1,故答案为: 1 : 1;
(4)平衡时=1.8 mol,=0.6mol,=0.8mol,则平衡时D的体积分数=,故答案为:20%;
Ⅱ.(1)根据图知,从开始到达到平衡状态,X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大、Y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小,所以Y是反应物、X是生成物;0 - 10 min内,△c(Y) = (0.6- 0.4) mol/L = 0.2mol/L,
△c(X) = (0.6- 0.2) mol/L = 0.4mol/L同一可逆反应同一时间段内各物质的浓度变化量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所以Y、X的计量数之比= 0.2mol/L : 0.4mol/L= 1 : 2,则该反应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2)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变、物质的量浓度不变、百分含量不变,根据图知,bd段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答案为: bd。
14. 2NH3+6OH--6e =N2+6H2O 0.6NA
根据原电池工作原理,负极上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根据电池总反应,NH3应在负极反应,电解质为KOH溶液,因此OH-在负极上参与反应,生成H2O,书写出电极反应式;
根据原电池工作原理,负极上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根据电池总反应,NH3应在负极反应,电解质为KOH溶液,OH-在负极参与反应,转化成H2O,反应的电极反应式为2NH3+6OH -6e =N2+6H2O;即电极反应式为2NH3+6OH--6e-=N2+6H2O,3.4g NH3物质的量=,转移的电子数为NA=0.6 NA。
15.
(1)Cl2O是共价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的形成过程:;答案:。
(2)K2S是离子化合物,由钾离子和硫离子形成的,用电子式表示的形成过程:;答案:。
(3)过氧化钠是离子化合物,由钠离子与过氧根离子构成,过氧化钠的电子式为; N2为双原子分子,含有3个共用电子对,其电子式为: ;
答案:;。
16. Ar F 2K+2H2O=2K++2OH-+H2↑ NaOH K Na Mg Al +3 Al2O3+6H+=2Al3++3H2O 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沉淀逐渐溶解消失 AlCl3+3NaOH=Al(OH)3↓+3NaCl,Al(OH)3+NaOH=NaAlO2+2H2O ⑧ ⑤ ⑩
首先将表格中11种元素具体化。依编号顺序,这11种元素依次是Na、K、Mg、Ca、Al、C、O、Cl、Br、Ar、F。然后将问题的元素编号一一具体化到某元素,利用元素周期律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1)寻找最活泼的非金属,搜索目标是向上向右,寻找最活泼的金属元素,搜索目标是向左向下;
(2)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碱性最强,其元素的金属性也最强;
(3)利用同主族和同周期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进行比较;
(4)涉及氢氧化铝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5)分析每一种物质的化学键种类,再挑出所问的3个问题指向的物质编号。
I. (1)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元素是稀有气体元素Ar,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F。金属性最强的单质是K,其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K+2H2O=2K++2OH-+H2↑;
(2)①③⑤三种元素分别为Na、Mg、Al,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为NaOH、Mg(OH)2、Al(OH)3中,碱性最强的化合物是NaOH;
(3)①②③三种元素为Na、K、Mg,其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K>Na>Mg;
(4)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既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该元素为Al。在这两种盐中铝的化合价均为+3价,铝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为Al2O3,其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2O3+6H+=2Al3++3H2O。向AlCl3溶液中,缓慢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实验现象是: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沉淀逐渐溶解消失。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Cl3+3NaOH=Al(OH)3↓+3NaCl,Al(OH)3+NaOH=NaAlO2+2H2O;
II.分析所给物质中含有的化学键可知,N2中只有非极性键,CO2中只有极性共价键,NH3中只有极性共价键,Na2O中只有离子键,Na2O2中既有离子键,又有非极性共价键;NaOH中既有离子键,又有极性共价键;CaBr2中只有离子键,H2O2中既有极性共价键,又有非极性共价键,NH4Cl中既有离子键,又有极性共价键;Ar中没有化学键。所以:
(1)既含有极性键又含有非极性键的是⑧;
(2)含有非极性键的离子化合物是⑤;
(3)不含化学键的是⑩。
17.0.1mol·L-1·min-1;200
设达到平衡时,N2反应了x mol,则2L密闭容器在2min内各物质物质的量发生的变化如下:
则:平衡时NH3的物质的量分数为:,解得x=0.40mol
(1);
(2)此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18. 0.1 mol·L-1·min-1 A+2B=3C
根据A的浓度的变化量和时间来计算,利用A来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利用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来书写反应的方程式。
A的起始浓度均为1mol/L,反应进行2min后A的浓度为0.8mol/L,
则平均速率v(A)==0.1 mol·L-1·min-1,
同理平均速率v(B)==0.2 mol·L-1·min-1,v(C)==0.3 mol·L-1·min-1,
根据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则A、B、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0.1 mol·L-1·min-1:0.2 mol·L-1·min-1:0.3 mol·L-1·min-1=1:2:3,
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A+2B=3C,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0.1 mol·L-1·min-1 ;A+2B=3C。
19.(1)1∶3∶2
(2)vⅠ(A)>vⅡ(A)>vⅢ(A)
(3) αⅢ(B) 0.19
(4) 向右 从平衡混合物中分离出了C
(5) > 因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降温才能正向移动
根据图象中第Ⅰ阶段,平衡时A、B、C的浓度变化量,结合浓度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分别计算三个阶段B的转化率;第Ⅱ阶段中,C是从0开始的,瞬间A、B浓度不变,因此可以确定第一次平衡后,从体系中移出了C,据此分析解答。
(1)Ⅰ阶段,20min内,Δc(A)=2.0mol L-1-1.00mol L-1=1.00mol L-1,Δc(B)=6.0mol L-1-3.00mol L-1=3.00mol L-1,Δc(C)=2.00mol L-1,则a∶b∶c=Δc(A)∶Δc(B)∶Δc(C)=1∶3∶2;
故答案为1∶3∶2;
(2)vⅠ(A)=,
vⅡ(A)=,
vⅢ(A)=;所以vⅠ(A)>vⅡ(A)>vⅢ(A);
故答案为vⅠ(A)>vⅡ(A)>vⅢ(A);
(3)αⅠ(B)=,
αⅡ(B)=,
αⅢ(B)=;故αⅢ(B)最小;
故答案为αⅢ(B),0.19;
(4)由图示可知,由第一次平衡到第二次平衡,A、B的浓度减小,说明平衡正向移动。由物质C的浓度变化可知,导致平衡正向移动的措施是从反应体系中移出了产物C;
故答案为向右,从平衡混合物中分离出了C;
(5)由图示可知,Ⅱ→Ⅲ平衡正向移动,由于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故Ⅱ→Ⅲ是降温过程,即T2>T3;
故答案为>,因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降温才能正向移动。
20. 2 5 6H+ 2 10 8 酸式 ②和③ ①和② Mn2+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
Ⅰ.实验前先用酸性KMnO4标准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草酸,Mn元素从+7价降低到+2价,得到5个电子,草酸中C元素从+3价升高到+4价,共失去2个电子,则高锰酸根离子的系数是2,草酸的系数是5,再由元素守恒配平Mn2+、CO2的系数,最后由电荷守恒配平氢离子、水的系数,配平好的方程式为为:2MnO4-+5H2C2O4+6H+=2Mn2++10CO2↑+8H2O;(2)滴定时KMnO4溶液有氧化性强,易腐蚀碱式滴定管的乳胶管,不能用碱式滴定管,要用酸式滴定管盛放高锰酸钾。II.(1)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时,除了温度不同以外,控制其它条件完全相同,故选②和③;(2)探究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时,反应温度、溶液体积必须相同,故选①和②;Ⅲ.测得某次实验(恒温)时溶液中Mn2+物质的量与时间关系如图所示,根据2MnO4-+5H2C2O4+6H+=2Mn2++10CO2↑+8H2O可知,开始时锰离子浓度增大速率慢,后来大幅度增大,锰离子对该反应起到了催化作用,大大加快了反应速率,故“n(Mn2+)在反应起始时变化不大、一段时间后快速增大”,即:Mn2+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
21. 2~3 因该反应放热,随着反应,溶液温度升高,故反应速率加快 0.2mol·L-1·min-1 A 反应产生气泡的快慢 控制阴离子相同,排除阴离子的干扰
(1)单位时间内生成氢气的体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锌与盐酸反应放热;
②2~3min生成氢气的体积是448mL(标准状况),物质的量是,消耗盐酸的物质的量0.4mol;
(2)根据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分析;
(3)双氧水分解有气泡产生;根据控制变量法,探究Fe3+和Cu2+对H2O2分解,控制阴离子相同;
(1)根据表格数据,2 min~3min收集的氢气最多,反应速率最大的时间段是2~3min;锌与盐酸反应放热,随着反应,溶液温度升高,故反应速率加快;
②2~3min生成氢气的体积是448mL(标准状况),物质的量是,消耗盐酸的物质的量0.04mol,=0.2mol·L-1·min-1;
(2)A.加入冰块,温度降低,反应速率减慢,故选A;
B.加入HNO3溶液,硝酸与锌反应不能生成氢气,故不选B;
C.加入CuSO4溶液,锌置换出铜,构成原电池,反应速率加快,故不选C;
(3)双氧水分解有气泡产生,可通过观察反应产生气泡的快慢,定性比较催化效果;根据控制变量法,探究Fe3+和Cu2+对H2O2分解,控制阴离子相同,排除阴离子的干扰,所以FeCl3改为Fe2(SO4)3更为合理。
22. 共价键 HClO4 HCl 2Na2O2+2H2O=4NaOH+O2↑ NCl3+3H2O=NH3+3HClO
原子序数由小到大排列的四种短周期元素X、Y、Z、W,Y与氧元素可组成Y2O和Y2O2离子化合物,则Y为钠元素,X、Z、W与氢元素可组成XH3、H2Z和HW共价化合物,X原子序数都小于钠,所以X为氮元素,Z、W原子序数都大于钠,Z为硫元素,W为氯元素。
(1)X为氮元素,最外层电子是5个,易得电子,H原子最外层是1个电子,易得电子,两者以共用电子对形成极性共价键,XH3的电子式为;其中含有的化学键为极性共价键。
(2)非金属性越强,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X为氮元素,Z为硫元素,W为氯元素,在氮、硫、氯中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最强,所以酸性最强的是HClO4。
(3)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形成气态氢化物越稳定。H2Z为H2S、HW为HCl。非金属性S<Cl,所以稳定性强的是HCl。
(4)Y为钠元素,Y2O2与H2O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
(5)由X、W组成的化合物XW3遇水可生成一种具有漂白性的化合物和XH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Cl3+3H2O=NH3+3HC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