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导入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面容却镇定自若。打发走妻子、家属后,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药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接过杯子,一饮而尽。之后,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这位老人就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
《雅典学院》
人应当坚持正义
柏拉图
学习目标
Contents
1
2
3
1.了解苏格拉底的人生轨迹和提问方式,掌握提问的技巧与能力。
2.认识并概括苏格拉底式的提问,并从中得出自己的感悟。
3.通过学习这篇小短文,从中汲取对自己人生有益的启示,并能运用到生活中。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大约20岁时开始跟随苏格拉底学习,此后跟随苏格拉底8年,是苏格拉底的忠实信徒和亲密朋友。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诬告并处死,株连到柏拉图,柏拉图被迫离开雅典流亡国外,达12年之久。苏格拉底的著名思想有苏格拉底教学法、苏格拉底反诘法,而柏拉图的著名思想有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
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对话都有苏格拉底出场。
“古希腊三哲”: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对话体
对话体是艺术、政治、哲学和科学著作中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的著作采用两个或多个角色对话的形式。对话体是一种特殊的体裁,原则上区别于其他体裁的作品中用以表现人物性格和作为艺术语言手段的那种对话。
对话体著作通常设置尖锐冲突,对话方发表各自的见解,而最终则表露出作者关于论争的倾向以及争论者的生动形象。
文体知识
苏格拉底(约前469一前399)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生在动荡的时代。他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把批评雅典看作神给他的神圣使命,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什么是虔诚 什么是民主 什么是美德 什么是勇气 什么是真理 等等。
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腐蚀青年等罪名,并被判处死刑。在监狱关押期间,他的朋友们拼命劝他逃走,并买通了狱卒,制订了越狱计划,但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
这篇短文就是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后,在狱中与格黎东会面,两人关于苏格拉底应不应该越狱的探讨。
最后70岁的苏格拉底饮下毒酒而死。
写作背景
“人应当坚持正义”,明确表达了文章的观点,这也正是苏格拉底不听格黎东的劝告执意赴死的原因。
“应当”是“必须”的意思,突出了“坚持正义”对“人”的重要意义。
题目解说——观点型标题
快速默读短文,勾画与观点有关的表述,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课文选自《柏拉图对话录》一文,主要讲述在苏格拉底入狱之后,他的朋友格黎东一早来到狱所,劝苏格拉底离开,苏格拉底针对格黎东的劝说,层层设问,步步铺垫,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信念,说服格黎东放弃劝说自己越狱的努力。
整体感知
在面对朋友格黎东的劝说,苏格拉底是如何层层铺垫,步步设问,并最终带格黎东到了自己的逻辑轨道的?
合作探究
他首先提出格黎东的关怀是否合乎“正道”的问题,即是否符合他所服从的“道理”。
接着,通过连续发问,请他考虑:我们不必尊重人们的一切意见,有些意见要重视,有些就没有必要,也不必听从所有的人的意见,有些人的要听,有些人的不必听 在格黎东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后,苏格拉底运用联想谈到了运动员,问及第二个核心问题:是重视一般人的赞美、责备和看法,还是只听从一个人,即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 格黎东回答只听从一个人的意见。随后,苏格拉底抛出第三个问题:如果听从了外行人的话,是不是要遭到损害 在格黎东承认会受到损害后,苏格拉底进而腾挪思维,发问:道义与身体谁贵重 格黎东回答道义比身体贵重得多。所以我们只能听从那一个深知道义和不义的人的说法,听从真理本身。层层诱导继续进行:活得好比活着更重要。活得好就是活得体面、正派。
最后又回到格黎东的提议上,是否逃离需要看是否正当,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做不正当的事情。
开始并没有否定格黎东的建议,而是以此为基础,拋出“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他所坚守的“正义”理念,层层铺垫,步步深入,将格黎东的思路引入自己的逻辑轨道。
学习论辩艺术
苏格拉底的提问方法有哪些特点?
①偏重设问与反问,而不轻易让对方提出问题。
②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然后继续以谦和的态度发问。
③所有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使对方进入自己的逻辑轨道,最后使对方放弃自己原来的观点。
这是苏格拉底的论辩艺术,即面对问题,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层层深入的反问和反驳,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思想的影响,从而放弃自己原来的错误观念,并产生新的观念,这种论辩艺术被称之为“苏格拉底的提问式对话法”或“产婆术”或“助产术”。
韦伯斯特说:“只要提着正义之剑攻击,再柔弱的手臂也会力大无穷。”“正义”作为名词,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作为形容词,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现代汉语词典》)请结合苏格拉底的选择和当今的社会现实说一说:你认为什么是“正义”
遵守法律就是追求正义
面对不义的城邦,苏格拉底始终坚持正义原则,追求正义。法律是人们相互之间订立的协议,苏格拉底认为,在城邦中,法律就是最广泛的正义。
尽管现实城邦存在各种不足,但是在城邦中追求正义首先就是要遵守和维护法律。在苏格拉底看来,遵守法律能够使人们团结,使城邦强大。法律规定了人们彼此之间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遵守法律就是追求正义,坚持正义原则,就不能随意违背法律。
正因为如此,苏格拉底坚持遵守城邦的法律而接受死刑,拒绝了朋友们帮助他逃走的建议。
正义是一种有利于人类和谐幸福的行为
正义是人间正气的凝聚,没有正义,世间将一片黑暗,是正义给了我们战胜邪恶的力量,所以社会需要正义,也呼唤正义。
苏格拉底强调人的行为要符合“道理”,人要坚守“正义”,就是主张人要追求“真善美”,远离“假恶丑”,这样,人才能“活得体面、正派”,社会才能充满正能量。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更应该维护正义,歌颂正义,发扬正义。
正义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倡导正义的实质就是倡导真善美;邪恶有时会占上风,但正义必将胜利。社会治安要稳定,必须在社会中营造疾恶如仇的正义风气。
主题
苏格拉底与格黎东的这篇对话,集中体现了苏格拉底关于应当坚持正义的思想。在苏格拉底看来,正道、道理、道义、正当等理念,都是人应当遵从的原则。只要是不合乎这些原则的众人的意见、看法,都是不可取的,不值得重视或理会。即使在身体受到损害甚至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人们也应当选择“正当”的行为。以坏报坏,以不正当报不正当,因不符合真理,亦应摒弃。
探讨选择意义
苏格拉底拒绝越狱逃跑的态度及其所体现的精神历来广受赞赏,但也有人认为雅典法庭判处苏格拉底的死刑罪名是“不敬神明”,这种判决是不正义的,苏格拉底欣然接受不正义的判决,这种态度不值得赞赏。对此,你怎么看?理由是什么?请写下你的看法,在班级交流。
《苏格拉底之死》
正方:我们赞赏苏格拉底拒绝越狱逃跑的态度及其所体现的舍生取义的精神。苏格拉底坚定地认为法律是至上的、正义的、公平的,有良知的人首先便是遵守法律的人,服从法律是公民的天职和责任,更是公民对于城邦的一种义务。在他的心中,人民对于他的裁判是集体智慧和理性的产物,具有权威性,即使他自己明白这种裁决是不公正的,他依然不会选择逃避惩罚。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苏格拉底认为活得正当、正义必活着更为重要。因此苏格拉底做出了智慧的选择,使个人正义服从于制度正义。他通过承受不义的判决来坚持自己的正义,为后世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守法的榜样,使遵守法律成为了一种美德并得以传承和认可。苏格拉底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他的哲学理论。
反方: 我们认为,苏格拉底欣然接受雅典法庭对他的指控和死刑判决是不值得人们赞赏的,这里的关键是,雅典法庭对苏格拉底的判决是非正义的。从苏格拉底的辩解来看,他确认这一点。既如此,按照苏格拉底的原则——人应当坚持正义,他就应该坚持他的“正义”,不屈不挠誓与敌人斗争到底,永不妥协。这种做法,才是维护正义的举动。而屈服,是向“非正义”低头恰是非正义的表现。苏格拉底从自身的原则出发,遵从自己内心的召唤,似乎是舍生取义的“大义”之举,殊不知,他没有看到雅典法庭的“不义”,不懂得对抗“不义”,慷慨赴死,死得无意义无价值,死不得其所,岂不悲哉! 如果他越狱之后,就能更好地影响更多的人,使更多的人接受他的观点,进而能更好地改变社会,改变世界。
素材积累
坚守哲人的节操
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他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认识自然,而在于“认识自己”。强调“美德即知识”,知识的对象即“善”。当时奴隶主统治者控告他传播异说,毒害青年,反对民主之罪,判他死刑。他从容地对法官说:“作为一位哲人,我坚持哲人的节操,如果你们提出条件,说只要我以后不再从事哲学研究,就可以放我,让我活下去,那么我的回答:只要我活着,我就不会放弃我的信仰。”
苏格拉底誓死坚持真理的气节,值得后世景仰。
苏格拉底名言
1.不要靠馈赠去获得朋友。你须贡献你诚挚的爱,学会怎样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
2.世界上最快乐的事,就是为真理而奋斗。
3.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4.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5.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6.要想向我学知识,你必须先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像你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
7.公民不能享受了国家的权利(受抚养、教育、国家安全、自由),而不履行公民的义务(服从法律)。
8.美德、正义、风气、法律高于一切,是人伦之本,高于生命和人伦。
单元小结
回顾所学,探究建联
《修辞立其诚》强调为文为人要“真”,《怜悯是人的天性》认为人的天性是“善”,《人应当坚持正义》实际上也是强调要真诚。三篇文章都涉及立身处世的原则问题。
概括三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说说这些观点之间的联系。
课文回顾
课文 主要观点
《修辞立其诚》
《怜悯是人的天性》
《人应当坚持正义》
观点之间的联系
为人为文要“真”,要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即言辞或命题要与客观实际一致、理论与实践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一致。作者对在“立诚”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出了分析和批判,强调了做人要“说真话、讲实话”。
作者认为人的天性是“善”,强调善良是人的本性,而怜悯心作为一种善良,是人类最普遍和最有用的一种美德;怜悯心对于人类生活,对于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怜悯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人都需要的美德。
苏格拉底强调了“正义”的理念,深入浅出的阐明了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理念。
三篇课文的观点都涉及立身处世的原则问题,从自我谈到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是相互统一的。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多篇经典理论文章,感受到了理性之美和思辨的力量。本单元的著作给了你哪些启示呢?
篇目 论点角度 论证角度 结构角度 语言角度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例证法 比喻论证 假设论证 基于青年学生来信而定,在“立—破—立”中强化观点。 强烈的思辨性,严密的逻辑性
《改造我们的学习》 改造我们的学习 比喻论证 引用论证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本论部分综合使用对照式、层进式 通俗直白,说理透彻,生动活泼,
幽默诙谐
《怜悯是人的天性》 怜悯是人的天性 类比论证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主体部分以批驳为主,先破后立,边破边立,环环相扣,逐层加深 准确生动,
逻辑严密
共性 标题即论点, 观点鲜明 论证方法灵活多样 文章结构层层深入,条理清晰 论证语言用词精准,逻辑严密
【启示】我们要做的是:
第一,积极学习更多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指导我们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关注时事和热点,主动地把偏于主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更加客观的理性的分析。
第三,要能够恰当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将自己的理性分析做恰当的表述。
第四,组织成篇时要在段落安排上努力体现内容的递进加深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