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知识点一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重难点】
1. (2022年陕西)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A. 铁农具 B. 耧车 C. 翻车 D. 筒车
2.(2022年四川眉山)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
A.多处春秋墓葬发掘出的铁农具 B.影视剧作品里的有关生产场景
C.民俗研究学者的相关学术文章 D.有关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传说
3.(2020年重庆A)古代重庆是巴族的主要活动地。在已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巴人墓中出土了精美的剑、矛、钺、戈等巴式铜兵器。由此可推断当时的巴族
A. 有较发达的稻作农业 B. “武舞”与“跳歌”并存
C. 掌握了金属冶铸技术 D. 尚处于氏族部落阶段
4.(2020·广东东莞·初一期中)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所述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产生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二: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争霸战争。
(2)根据材料二回答:春秋时期,出现诸侯争霸这一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所以后人评价他: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齐桓公曾经问管仲:“寡人好声色犬马,会不会不利于霸业?”管仲说:“那些都是小事,于霸业无损。为霸者担心四件事,一是不知贤,二是知贤不用,三是用贤不任 四是用贤并用小人。”齐桓公采纳了管仲的建议,最终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什么历史事实?概括材料一管仲谏言的要点。
材料四:
(4)图一 、图二分别反映了哪些历史时期的形势图?这两个时期社会急剧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知识点二 王室衰微
5.(2021·广东广州·中考真题)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A.中央集权加强 B.周王室衰微 C.社会和平稳定 D.儒学居主导地位
6.(2020·山东省初三一模)《太史公自序》载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B.诸侯国之间争夺土地和人口互相残杀
C.分封制动摇奴隶制度趋向崩溃 D.诸侯国弃国逃跑井田制崩溃
7.(2020·山东省初三一模)《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当时
A.周室衰微,王命不行 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C.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8.(2020·上饶市广信区第七中学初一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部分)。
材料二: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材料三 周平王即位,把都城迁到洛邑,以避开犬戎族的进攻。平王时期,周王室势力已经衰弱,诸侯以强并弱,齐、楚、晋等开始强大起来,政权也由地方诸侯掌握。
——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教师用书》
(1)材料一示意图中的①②处应该填写的朝代(时期)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归纳西周实行政治制度的作用。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当时周王和诸侯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4)请从正反两方面评价春秋争霸战争的利与弊。
知识点三 诸侯争霸
9.(2021·山西·七年级阶段练习)历史地图是历史事件在空间分布上的具体反映,是学生学习历史事件、培养时空观念的重要工具。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西周分封 B.七雄兼并 C.春秋争霸 D.秦灭六国
10.(2020·安徽省初三三模)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是故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材料反映的是
A.战国时期群雄割据纷争局面 B.西周分封制逐渐瓦解的状况
C.天子与诸侯坚固的同盟关系 D.天子率诸侯抵抗外夷的入侵
11.(2022·陕西咸阳·七年级期末)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春秋时期,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穆公 D.楚庄王
能力点一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变化
1.(2022年江苏泰州)《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型,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A.春秋后期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2.(2021年湖南娄底中考真题)生产生活离不开工具的革新。下列古代生产工具中,代表了春秋时期较高发展水平的是
A.打制石器 B.骨耜 C.青铜铲 D.铁农具
3.(2022·广东广州·一模)在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战乱纷争、经济发展、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社会变化的主要特征。其中关于经济发展的原因,最为基础的是
A.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 B.各诸侯国竞相进行改革
C.战争中获得土地和人口 D.各学派先进思想的传播
能力点二 王室衰微的表现 【易错点】
4.(2021·山东潍坊·七年级期中)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朝政腐败百姓反抗 D.周王地位受到挑战
5.(2021·湖北孝南·七年级阶段练习)从正反两个角度看问题,是学生思维层次跃升的表现。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各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孕育的积极因素是
A.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C.战争中大量人员的伤亡 D.促进了民族融合
6.(2021年四川眉山中考真题)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仅六七万人。战国时期,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助都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人们踊跃参军作战 B.作战方式发生改变
C.战争破坏越来越大 D.统一已成必然趋势
7.(2020·全国初一课时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
——《左传》
材料二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宪问》
材料三 春秋时期,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
(1)材料一说的是哪一时期的情况?这一情况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特征?
(2)材料二中首先称霸诸侯的是哪一诸侯国?除了“桓公”外,该时期称霸中原的霸主还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上述问题,说说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有什么重要影响。
素养点一 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史料实证
1.(2021·山东菏泽·七年级阶段练习)下列一组图片直接反映了我国古代
①打制石器 ②磨制石器 ③青铜农具 ④铁农具
A.生产工具的变革 B.社会制度的变化
C.冶炼技术的进步 D.科技水平的提高
素养点二 春秋争霸的霸主及地理位置——时空观念
2.(2020·黑龙江铁力·初一期末)小王同学利用如图开展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内容最可能是
A.西周世袭制 B.西周分封制 C.春秋争霸 D.战国七雄
素养点三 周王室地位衰微——史料实证
3.(2020·山东汶上·初三一模)《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当时
A.周室衰微,王命不行 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C.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知识点一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重难点】
1. (2022年陕西)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A. 铁农具 B. 耧车 C. 翻车 D. 筒车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A项正确;耧车是汉代发明的播种工具,排除B项;翻车是三国时发明的灌溉工具,排除C项;筒车是隋唐时期发明的灌溉工具,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2年四川眉山)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
A.多处春秋墓葬发掘出的铁农具 B.影视剧作品里的有关生产场景
C.民俗研究学者的相关学术文章 D.有关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传说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可知,这是文献记载,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多处春秋墓葬发掘出的铁农具,将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相互印证,A项是出土文物,是第一手史料,A项正确;BCD都是第二手史料,排除。故选A。
3.(2020年重庆A)古代重庆是巴族的主要活动地。在已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巴人墓中出土了精美的剑、矛、钺、戈等巴式铜兵器。由此可推断当时的巴族
A. 有较发达的稻作农业 B. “武舞”与“跳歌”并存
C. 掌握了金属冶铸技术 D. 尚处于氏族部落阶段
【答案】C
【解析】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巴人墓中出土了……巴式铜兵器”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巴族掌握了金属冶铸技术,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铜兵器”与农业、祭司无关,AB错误;氏族是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自然形成的人类共同体,材料与之不相关,因此D错误。综上故选C。
4.(2020·广东东莞·初一期中)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所述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产生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二: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争霸战争。
(2)根据材料二回答:春秋时期,出现诸侯争霸这一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所以后人评价他: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齐桓公曾经问管仲:“寡人好声色犬马,会不会不利于霸业?”管仲说:“那些都是小事,于霸业无损。为霸者担心四件事,一是不知贤,二是知贤不用,三是用贤不任 四是用贤并用小人。”齐桓公采纳了管仲的建议,最终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什么历史事实?概括材料一管仲谏言的要点。
材料四:
(4)图一 、图二分别反映了哪些历史时期的形势图?这两个时期社会急剧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1)分封制 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政治范围
(2)分封制瓦解,诸侯崛起,生产力提高
(3)春秋时期齐桓公在管仲的协助下称霸的历史,任用贤才
(4)春秋 战国时期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
【解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关键词“周天子、宗亲和功臣”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政治范围。
(2)依据材料信息“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争霸战争”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分封制瓦解。周平王迁洛邑之后,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号令,春秋时期,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诸侯争霸战争频发,这反映了周王室衰弱,分封制逐步瓦解。
(3)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齐桓公采纳了管仲的建议,最终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可知,此内容反映了春秋时期齐桓公在管仲的协助下称霸的历史。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实力大增,对外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号令诸侯,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为霸者担心四件事,一是不知贤,二是知贤不用,三是用贤不任 四是用贤并用小人”可知,管仲谏言的主张是任用贤才。
(4)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图一 、图二分别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形势图,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战国的地图没有了晋国;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
知识点二 王室衰微
5.(2021·广东广州·中考真题)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A.中央集权加强 B.周王室衰微 C.社会和平稳定 D.儒学居主导地位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鲁国朝拜当时强国晋国的次数远高于周天子,说明的是当时周王室衰微,B项正确;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A项排除;春秋时期的显著特征是诸侯争霸,C项排除;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D项排除。故选B。
6.(2020·山东省初三一模)《太史公自序》载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B.诸侯国之间争夺土地和人口互相残杀
C.分封制动摇奴隶制度趋向崩溃 D.诸侯国弃国逃跑井田制崩溃
【答案】C
【解析】依据西周分封制是依靠土地和义务关系建立起周王与各诸侯王之间的隶属关系,这种隶属关系是建立在周王室实力基础之上的。随着诸侯王势力的增长,世袭的诸侯王与周王之间的隶属关系越来越疏远,不再听命与周王。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诸侯互相兼并,数目减少,打破了周王室分封的政治格局,分封制走向崩溃。题干内容反映了分封制动摇,奴隶制度趋向崩溃,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7.(2020·山东省初三一模)《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当时
A.周室衰微,王命不行 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C.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楚庄王问鼎中原,鼎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楚庄王问鼎中原说明了当时诸侯公开挑战周王室的权威,从而反映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遭到了破坏,C正确;材料虽然反映出周王室的衰微,但是尚未达到“王命不行”的地步。A错误;“尊王攘夷”是齐桓公进行征战的借口,B错误;诸侯兼并战争是在战国时期,而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D错误。综上故选C。
8.(2020·上饶市广信区第七中学初一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部分)。
材料二: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材料三 周平王即位,把都城迁到洛邑,以避开犬戎族的进攻。平王时期,周王室势力已经衰弱,诸侯以强并弱,齐、楚、晋等开始强大起来,政权也由地方诸侯掌握。
——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教师用书》
(1)材料一示意图中的①②处应该填写的朝代(时期)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归纳西周实行政治制度的作用。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当时周王和诸侯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4)请从正反两方面评价春秋争霸战争的利与弊。
【答案】(1)①:东周;②:战国。
(2)加强了周王朝的控制,稳定政局,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3)周王室衰微,诸侯力量崛起。
(4)利:客观上有利于实现地区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弊: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依据图片中国历史朝代更替示意图,①在西周之后,分为春秋和②两个时期,秦朝结束了①的分裂局面。由此可知①是东周,②是战国。结合课本所学,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建立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结束战国的分裂局面,建立秦朝。
(2)依据材料二“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反映了西周通过对四土、四周分封,扩大西周的疆域,加强了周王朝的控制,稳定政局,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3)依据材料三“平王时期,周王室势力已经衰弱,诸侯以强并弱,齐、楚、晋等开始强大起来,政权也由地方诸侯掌握。”可以看出周平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崛起力量强大。
(4)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在春秋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兼并一些小的诸侯国,有利于实现地区局部统一;与此同时,中原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但是连年的争战,无法发展经济,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知识点三 诸侯争霸
9.(2021·山西·七年级阶段练习)历史地图是历史事件在空间分布上的具体反映,是学生学习历史事件、培养时空观念的重要工具。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西周分封 B.七雄兼并 C.春秋争霸 D.秦灭六国
【答案】C
【解析】根据图中都城在洛邑和齐、楚、晋、吴、越进军路线,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C项正确;西周都城在镐京,排除A项;战国七雄兼并战争,有韩赵魏诸侯国,排除B项;秦灭六国后,都城在咸阳,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0.(2020·安徽省初三三模)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是故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材料反映的是
A.战国时期群雄割据纷争局面 B.西周分封制逐渐瓦解的状况
C.天子与诸侯坚固的同盟关系 D.天子率诸侯抵抗外夷的入侵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五霸者,诸侯以伐诸侯者也”可知,春秋五霸,体现了西周分封制逐渐瓦解的状况,故B符合题意;材料是说春秋时的情况,故A不符合题意;天子与诸侯是君臣关系,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表明,天子权威已经荡然无存,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2022·陕西咸阳·七年级期末)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春秋时期,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穆公 D.楚庄王
【答案】A
【解析】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A项正确;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晋文公、秦穆公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但不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排除B项、C项;楚庄王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但不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排除D项。故选A项。
能力点一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变化
1.(2022年江苏泰州)《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型,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A.春秋后期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耕用牛型,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再结合所学,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成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A项正确;其余三项都是春秋之后的朝代,排除BCD项。故选A项。
2.(2021年湖南娄底中考真题)生产生活离不开工具的革新。下列古代生产工具中,代表了春秋时期较高发展水平的是
A.打制石器 B.骨耜 C.青铜铲 D.铁农具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高,D正确;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的劳动工具,排除A;骨耜出现在河姆渡原始居民时期,排除B;青铜铲集中在夏商和西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产物,排除C。故选D。
3.(2022·广东广州·一模)在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战乱纷争、经济发展、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社会变化的主要特征。其中关于经济发展的原因,最为基础的是
A.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 B.各诸侯国竞相进行改革
C.战争中获得土地和人口 D.各学派先进思想的传播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关于经济发展的原因,最为基础的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A项正确;各诸侯国竞相进行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不是最为基础的原因,排除B项;战争中获得土地和人口不是经济发展最为基础的原因,排除C项;各学派先进思想的传播不属于经济发展的基础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能力点二 王室衰微的表现 【易错点】
4.(2021·山东潍坊·七年级期中)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朝政腐败百姓反抗 D.周王地位受到挑战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周王拒绝诸侯国国君的请求,诸侯国自立为武王这说明周王的地位下降或者受到挑战,D项正确;楚国是东周的诸侯国,不存在民族矛盾尖锐一说,排除A项;诸侯国要求提升爵位等级,不是要世袭王位,被拒绝自立为王是要摆脱周王统治,也与王位世袭制度消亡无关,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朝政腐败和百姓反抗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1·湖北孝南·七年级阶段练习)从正反两个角度看问题,是学生思维层次跃升的表现。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各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孕育的积极因素是
A.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C.战争中大量人员的伤亡 D.促进了民族融合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各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可知,春秋争霸的过程中,各民族 长期交往和斗争,促进了民族融合,D项正确;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战争中大量人员的伤亡均不是春秋争霸的积极因素,排除ABC项。故选D项。
6.(2021年四川眉山中考真题)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仅六七万人。战国时期,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助都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人们踊跃参军作战 B.作战方式发生改变
C.战争破坏越来越大 D.统一已成必然趋势
【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可知,战国时期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每个分裂时期的后期,割据政权数目减少,或某些力量的衰弱和某些力量的增长,都为后来的统一提供了方便且人民反对战争,渴望统一,故D正确;ABC题干中未体现,故错误。综上故选D。
7.(2020·全国初一课时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
——《左传》
材料二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宪问》
材料三 春秋时期,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
(1)材料一说的是哪一时期的情况?这一情况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特征?
(2)材料二中首先称霸诸侯的是哪一诸侯国?除了“桓公”外,该时期称霸中原的霸主还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上述问题,说说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有什么重要影响。
【答案】(1)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齐国。 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3)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在民族长期的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痛苦。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分析可知,材料说的是周天子夺了郑庄公的权,他就不去朝拜他了。秋天,就派诸侯进攻郑国,结果周天子被打败了还被射伤。说明周王室地位下降,势力大减,这种局面出现在春秋时期。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可知,桓公是齐国国君齐桓公,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使齐国势力大增,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除齐桓公外,之后的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也先后称霸中原。
(3)根据材料可知,诸侯争霸的积极影响是很多诸侯国被兼并,出现了大的诸侯国,这就为统一奠定了基础;同时与周边民族的斗争和杂居共处也促进了民族交融;消极影响是长期的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
点睛:本题考查诸侯争霸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答题时紧扣题目要求,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素养点一 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史料实证
1.(2021·山东菏泽·七年级阶段练习)下列一组图片直接反映了我国古代
①打制石器 ②磨制石器 ③青铜农具 ④铁农具
A.生产工具的变革 B.社会制度的变化
C.冶炼技术的进步 D.科技水平的提高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图片可知,图中显示的生产工具变革,每一次变化都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表现,A项正确;生产工具与社会制度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③④可以理解为冶炼技术的进步,但①②不是金属工具,排除C项;四种生产工具不完全与科技水平提高有关,排除D项。故选A项。
素养点二 春秋争霸的霸主及地理位置——时空观念
2.(2020·黑龙江铁力·初一期末)小王同学利用如图开展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内容最可能是
A.西周世袭制 B.西周分封制 C.春秋争霸 D.战国七雄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图片信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伴随着周天子实力的衰弱,各诸侯国展开了争霸战争,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所以C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三项均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故选C。
素养点三 周王室地位衰微——史料实证
3.(2020·山东汶上·初三一模)《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当时
A.周室衰微,王命不行 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C.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楚庄王问鼎中原,鼎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楚庄王问鼎中原说明了当时诸侯公开挑战周王室的权威,从而反映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遭到了破坏,C正确;材料虽然反映出周王室的衰微,但是尚未达到“王命不行”的地步。A错误;“尊王攘夷”是齐桓公进行征战的借口,B错误;诸侯兼并战争是在战国时期,而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D错误。综上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