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塑造某人物的作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堆苹果
李立泰
四大嘴好早起晨练,顺着小公路,边走边打拳,也没啥套路,就是活动活动筋骨,出身汗,痛快!今天一出村,来到村北打谷场。
其实早没打过谷子了,就轧轧麦子,这两年麦子也不轧了,都用收割机了,到地头吐麦粒儿。但场里还有麦秸垛。
老远四大嘴就看着场里多了堆东西,黎明前天还挺黑的,看不清。他快步走到近前,哇!一堆苹果。这就有点儿意思了,一夜间多出堆苹果,蹊跷。
他蹑手蹑脚躲到麦秸垛窟窿里,观察动静。等到天亮,也没来个人毛儿。四大嘴从麦垛窟窿出来,整整衣服,拍打拍打麦草,庄重地查看苹果现场。
四轮从小公路来到场里把苹果卸下,大部分是散装,有几个塑料袋子装了苹果,围在边上。没袋子的地方用树枝画了圈儿。
还写了几个大字:各位乡亲,因有急事,先把苹果卸下。谢谢!
噢,原来如此。
四大嘴有数了,要帮助老乡看好苹果,不能在咱这儿丢了一个苹果。他回家告诉老婆子新发现,老婆子说,憨家伙,还不拉到家来,你先看见的。
他大嘴一撇到了耳门子:娘们儿家头发长见识短,不是咱的东西,能往家拉吗?现在什么社会了?和谐社会!唉——人家遇到急事了,咱火上浇油?
那你学雷锋?憨头!
对!我去看着,咱也不是思想高学雷锋。应该。他搬了凳子,提了水,来到场里,坐到苹果堆旁边喝水吸烟。
人们陆续出村,见四大嘴在场里坐镇,当了掌柜,哈哈!鸟枪换炮了,四儿!二大牙先走进四大嘴的视野,此时四大嘴眯缝着眼不看来人。
二大牙开腔,四哥,发财了倒腾苹果?说着伸手摸个大苹果,在褂子上蹭蹭,张嘴想吃。
四大嘴伸手抢过来,对不起,这不是我的,不能吃。
这里还没平息五大巴子也来了,伸手捡大苹果。青瓜梨枣见面就咬。吃个尝尝,先尝后买知道好歹。
老五,这不是我的,别吃。俩弟兄弄了个窝脖儿,四大嘴跟他们告诉了事情的原委。
嗨!不知哪儿的,分了龟孙算了。二大牙说,四哥你先见的,你要大半,俺见得晚,俺少要。五大巴子也附和,是啊,这样吧,你百分之六十怎样?俺每人百分之二十。行吧?
四大嘴身子一拧,说,不行。咱都不能要。人家有急事,走了,咱不能坏良心。
二大牙说,四哥,良心多少钱一斤?见好的就该抢是不是?
四大嘴说,兄弟们,我不管你们讲不讲良心,现在,我有发言权,别叫我生气,咱还喝酒还是好兄弟。二大牙、五大巴子说,四哥,俺知道了,你是想吃独的。好,俺不沾你光了。二人悻悻地离去。
天色将晚,四大嘴回家抱来被子,晚上睡在苹果旁。第二天还搭了个简易窝棚,吃住在场里。
四大嘴看主人三天没来,报告村主任。村主任表扬四大嘴做得对,没丢咱村的人,我看再等几天不来,要想法处理,不然果子坏了咋办?是啊,现在就有快烂的了。
两天后村主任跟四大嘴决定把苹果卖了,发动村民自愿买。大喇叭一喊,村民蜂拥出村,带包、带篮子的来到村北场里。
苹果是红富士,这成色的果子市场价5元一斤,村主任讲明道理,咱按公道价,不能乘人之危。
四大嘴过秤记录,村民自觉把钱往酒箱子里放。
二大牙、五大巴子见村主任到场,没出歪点子,还都买了苹果。他俩抽着烟,帮四大嘴整理苹果。不到中午一堆苹果卖完了。
他们帮着点钱,把百元、五十、二十……的分类,共卖了15680元。苹果共3136斤。
村主任在斤数、钱数的条子上签了字。好,午饭我请客,去“兔子炖鸡”。
行,俺把苹果钱送回家,马上到。
四大嘴喊住他俩,说,兄弟,你俩知道我为啥帮人家?那年,我去黄河南驮地瓜秧子,遭了大雨,没法骑车子,邓龙村民给我派车套驴拉回来。谁没个三灾八难的?
二大牙、五大巴子笑了,四哥做得对。
四大嘴临走,把酒箱拆了,弄个牌子,写上“拉苹果老乡,村头儿第三门找我”挂到了树上。
(摘自《广西文学》)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村主任”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村庄的婚礼
田光明
王大奎的孙子要结婚了。爷爷想着,孙子大学毕业,在省城西安上班,一定要把婚礼办得风风光光。于是,爷爷吩咐儿子,在县城最高档的酒店预订了酒席。
孙子带对象回来了,他和村长是发小,他们聚了几次,孙子和对象都变卦了,说是要在家里举办婚礼。王大奎跺着脚,瞪着眼,他心里有着千万个不乐意。
村庄里五十五户人家,二十五户都迁到了镇上住,还有六户住到县城里。村里冷冷清清,野草长得和房檐一样高,就剩了些老人和几个残疾人,找个主事帮忙的人都难,这婚礼能办成吗?
“年轻人,突发奇想!”王大奎坐在门前的石墩上,抽着烟,心里七上八下,纵横交错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和无奈。
孙子执意要这么办?谁也改变不了。
王大奎三十岁出头时,没有寻下媳妇。爹娘都急疯了,烧香拜佛,托人送礼。最终,用三斗麦子,从南山坳里给儿子领回了媳妇。一家人出门走路,头都抬得老高。
大奎爹站在场院里,高着嗓门,向邻里乡亲们保证,把儿子的婚礼办得红火,要让大家吃饱,喝好。
那年春天,爹从大奎的舅家、姑家、姨家凑了几斗麦子,两斗黄豆,磨面,做豆腐。让大奎从镇上的百货店里给媳妇买了身新衣服,一块碗口大的镜子,一把雨伞,一双红艳艳的鞋。择了个黄道吉日,迎娶媳妇进门。
婚礼前三天,全村停了农活。大总管是队长蛮娃,男女劳力帮忙。大人小娃,穿着过年的新衣裳。男人村上村下跑着,搬桌子拉凳子,借来锅碗瓢盆,搭棚起灶,妇女围在厨房,择菜刷碗,忙活着,嬉闹着。
村庄升腾的炊烟,裹着浓郁的香味,在村里村外弥漫。远远赶来的几个乞讨者,靠在场院的麦垛上,嘴角流着口水。
婚礼当日,总管蛮娃有言在先,主要亲属,随礼的客人上席,其他外人靠边,村里帮忙的人,尽心尽力,要把事执硬。就这样,防来挡去,还有不该上席的混上了席,菜到桌上,筷子都在打架,主家准备的米面油吃得都见底了。送走了客人,村里帮忙的男女,拉长着脸,自己动手熬了两锅大烩菜。主家又从代销店赊了烟酒,招呼大家。大奎爹红着脸,和儿子给众人敬酒,道歉致谢。
大总管蛮娃喝醉了,他哭着闹着,掀翻了酒桌。
王大奎心里清楚,蛮娃大他两岁,他娶的媳妇是媒人先介绍给蛮娃的,他家拿不出那三斗麦子,媒人才把她说给了他,成全了今日的婚礼。从此,两家人见面都绕着走,长时间都不说话。
土地下户后,王大奎家分得了二十亩薄地,一家人心齐,耕田种地,养猪养羊,铆足劲挣钱囤粮,给儿子订婚。拆了土房子,建起了砖木的瓦房子,就四处张罗着给儿子寻媳妇。
山区条件差,订婚就难。儿子在西安打工,谈了个山西姑娘,女方家穷,父母彩礼要得多。没办法向亲戚借,银行贷,给女方家过了彩礼,按要求就筹划着结婚。
王大奎挺直腰杆,在场院里向邻里们说,我儿子的婚礼一定要办得红火,上档次,全村第一。
婚礼当日,在门前的场院里摆了三十桌酒席。请了三位大厨,八凉八热,有鱼有鸡。酒桌开席,一眨眼,就被客人涌满。村里帮忙的,亲友随礼的人,拖家带口,都涌上了酒席。这些年,家家有余粮,但不是天天都吃肉,人们还是稀罕着坐席。盘子上的鱼没翻身,鸡没展翅,就被大嫂大妈装进袋子。
客人一茬一茬来,又一茬一茬地走,吃着流水席,备好的米面,宰的三头猪吃没了。女方家约定来十桌客,估计不周全,来了十五桌,乱了坐席秩序。招呼不到位,女方亲戚大吵大嚷,把婚宴弄得不喜庆。
村里帮忙的男人,吆五喝六地喝着,几个人没把握住,喝得烂醉如泥。让人生气的是村里的赖子,喝醉了酒,睡到场院里麦积垛里,打着滚,喊着,骂着,说主家吝啬,没给客人吃好,把他自己偷藏在怀里的两盒香烟也撒落了一地。
孙子婚礼的总管是村长。前三天,村长在村里“大家庭”群里发了通知,全村总动员,回家参加婚礼。村民们从四面八方赶了回来,清扫院落,挂灯笼,贴喜联,把冷清的村院弄得红红火火,热气腾腾。
大型餐车停在场院边,各种食材,四季菜蔬,垒成了山。大厨们舞动着锅铲,翻炒着美味佳肴。
婚礼正日,王大奎一家人站在场院里,穿着里外新的衣服,笑盈盈的,同客人们打着招呼。他们能想到的客人来了,没有想到的客人也来了。县电视台来了记者,摄像的师傅是蛮娃的儿子,他扛着摄像机,跑上跑下摄着。镇上文化中心,还派来了二十名演员,在碌碡、磨盘垒起的舞台上表演着。装台布景的道具,都是出了力、流过汗的农具。
村长主持婚礼,按照乡里最传统的婚礼议程,一项一项进行着。新郎和新娘拜天地,敬祖先,认亲戚,再给村里的乡亲们行大礼。最后全体村民集体合影,照张“合家欢”。
爷爷奶奶们坐在中间,村庄里的人一个都不能少,就连患脑溢血后遗症的蛮娃,也穿上了崭新的衣服,坐着轮椅,是新郎和新娘把他推上台的。王大奎忙上前,把蛮娃拉到自己身边。
今天,婚礼的大总管村长就是蛮娃的孙子。婚礼结束后,村长郑重其事地向村民宣布,我们的村庄就要重新规划了,这个老村庄不久就消失了。借着这场婚礼,给村庄留个纪念……
(有删改)
2.小说重点刻画了王大奎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规 矩
黄大刚
“到我这来干活,得听我的话,这是规矩。”老熊说这话硬梆梆的,小杜心里很不舒服,老熊只不过是几个装修工拼起来的头,那语气,老熊好像真的把自己当成了老总。
其他的装修工很听老熊的,老熊说什么时候开工,从来没有人敢迟到。已过午了,肚子饿得直吵,只要老熊还在干活,没人敢吱声。大家都这样,小杜有气只得憋在心里。
老熊有规定:“谁揽到活,从利润中扣出2%作为奖励。”
小杜很心动。收工后,小杜没事就到新建的楼房转转,看看能不能揽到活。还真让小杜给碰到着了,有一户,建筑面积120平米,房主跟小杜谈,要以2400块工钱包给小杜。小杜算了算,20块钱一平方,挺划算的,怕人家反悔,就拿了房主的定金。
小杜兴冲冲地告诉老熊,老熊越听脸越黑,还没等小杜说完,就骂开了:“猪都叫你老爹,你到底懂不懂,刮涂料算的是墙壁面积,天花板面积,什么建筑面积,被人卖了还傻呵呵地数钱。”
小杜慌急了起来:“要不,咱们不去做算了,反正房主又不认识我们。”
“定金都领了,还说这种不是人的话。”老熊声音大了起来。
尽管有了心理准备,可干活的师傅一见面积那么大,工钱却那么少,顿时软了手脚,边干活边埋怨小杜,手下的活粗糙了起来。老熊查看一遍,责令返工。涂乳胶漆时,打面漆一遍,小杜就不打了,悄悄把漆拎到卫生间,要倒掉,老熊看出异样,跟过去,喝问:“你这是干吗?”“这点工钱,干这些工已够了,这些漆就不用打了。”“多少钱是你当初跟人家谈的,人家又没逼你,既然答应了,就要干好,不然以后谁还叫你干活。”
在老熊监管下,房子的涂料刮得很精细,房主很满意,提出要加钱,老熊却不肯收,说当初谈好多少钱就多少钱。房主很感动,跟小区的业主赞扬老熊他们的工好,还带到房里参观。
正在挑选装修队的房主争先恐后找老熊干活,老熊忙不过来,他们就排队等待。
小杜干得欢实,不由得暗服老熊目光长远。
有一所学校多媒体教室装修,有个自称是校长的中年男子找到老熊,说装修不及时,将影响到开学孩子上课,学校清水衙门,实在拿不出那么多钱,请老熊干干好事,解燃眉之急。
小杜听了,心里很不痛快,接过话头:“我们又不是慈善机构,要有工钱才有饭吃呀,不但我们吃,还有一家老小,你这样的工钱,叫我们怎么做嘛。”
“哎呀,你就理解支持一下嘛。”校长恳求道。
“谁让你说话了。”老熊瞪了小杜一眼。
“我说的是事实呀。”小杜辩道。
“明天开工,想干的就跟我走。”
第二天,老熊拎着工具出发,身后跟了小郑、小江等人,小杜原打算不去,见只剩下自己,犹豫了一下,也跟了去。
在闷热的多媒体教室汗流浃背忙活了一个礼拜,中年男子过来看了,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悄悄把老熊拉到一边,“按市场价开发票,我尽快把工钱给你们,你们辛苦了。”
“当初谈的不是这个价呀。”
“你说的没错,但,你懂的。”校长捅了一下老熊的腰。
“我不懂,你要开市场价的发票,就得按市场价给我们工钱。”
校长把脸一摆,“咱们可得丑话说在前,你不开发票,别怪我不给工钱。”
老熊没办法,人家攥着刀把,他拿着刀刃呢。
没多久,校长让人实名告了,没多久,被免职了。
校长知道是老熊告的状,就找老熊,“我和你无怨无仇,干嘛告我?”
“你说得对,但我不容忍你害了这座学校,还有学校里的孩子。”
老熊在城里干得顺风顺水,他最大的梦想是成立一家装修公司,把业务做大,赚更多的钱。
可老熊宣布要回老家照顾老娘,老娘脑血栓,瘫在了床上。小杜他们出主意让他请人照顾,老熊摇头,“钱什么时候都挣不完,可老娘的日子却不多了,陪伴老娘的日子拿钱也买不回来。”
老熊把装修队交给小杜,小杜对队员说:“装修队的老大还是老熊,我只不过是代管,这是规矩,你们记住了没有?”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05期)
3.简要分析小说中“小杜”这个人物的作用。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遍地白花
刘庆邦
收秋之后,村里来了一个女画家。
村民觉得奇怪,这会儿场光地净的,要红没红,要绿没绿,要金黄没金黄,有什么可画的呢?可女画家每天这儿转转,那儿瞅瞅,画了张家古旧的门楼子,画了李家废弃的碾盘,画了石榴树、柴草垛、鸡窝……村民看着平常的东西,经她一看,就成了好看的东西,经她用笔一点,就成了一幅画。凡是被她画过的人家,神情都有些骄傲,还没被她画过的,都希望她能到家里画一回。
小扣子也热切盼望女画家到他家作画。自从女画家到来,小扣子就天天跟着。女画家的每一幅画,都是在小扣子的注视下完成的。
这天早上,小扣子一爬起来,就和他的黄狗去找女画家。
女画家住在村东头,那家闺女刚出嫁,正好空着一间房,女画家就租住在那里。住了几天,房东就把女画家当闺女看了,不让她交房租。
太阳还没出来,村街上弥漫着浓浓的烟火味。有人家烧麦秸,有人家烧豆叶,有人家烧甜瓜秧,每样柴火散发一种香,就形成了醇厚绵长的人间烟火味。村里人原来并不觉得烟火味香,而女画家一进村就闻出来了,她说,哎呀,真香!大家用鼻子吸了吸,是香。
这会儿,女画家正在给房东家的祖父画像。她身后站了不少人,他们静静地肃立着,连出气都尽量放轻。女画家的目光只在老人和画之间牵来牵去。她下笔很果断,也很有力量,能听见画笔在画纸上划动的声音。老人在墙根儿蹲着晒太阳,脸上的皱纹很多,连耳朵的高处都爬满了,这些皱纹像大地上的河流和沟壑,弯弯曲曲。小扣子一看画像,心就震了一下,以为自己的祖父复活了,正慈爱地看着他。他眼睛有些发湿,差点对着画像喊出一声爷爷。有了这张画像,人们对老人也多了几分羡慕,说他满脸的褶子变成了满脸的画意。
女画家开始到野地里作画去了。女画家在前面走,小扣子和黄狗远远地在后面跟着。等陆续来了三四个男孩子和女孩子,他们才结伴慢慢地向女画家走去。
女画家这天所画的是一片茅草。茅草长在一片荒地上,面积并不大。可经女画家一画面积就大了,白茫茫的,好像一眼望不到边。在小扣子眼里,女画家画的画是有声音的,那声音是旷野里的长风吹在茅草穗子上出来的,呼呼作响,一直向天边响去。在小扣子眼里,女画家画的画是有温度的,让人感到一种萧萧的凉意,一看就想抱紧自己的身子。在小扣子的眼里,女画家画的画是有气味的,这种气味是土地的气味,茅草穗子的气味,还有风的气味。有了声音、温度和气味,女画家画的画就像是一个神话般的世界,让人一看就不知不觉走进去了。
小扣子看见,他家的黄狗突然跑到茅草丛里去了,在那里仰着脸瞎看。小扣子刚要把黄狗赶开,女画家说,不要管它。结果女画家把黄狗也画进画里去了。小扣子心里一喜,女画家总算画了他家的一样东西,他总算为女画家做出了一点贡献。上了画,黄狗跟平常日子不大一样。在平常,黄狗是很调皮的,老是闲不住。画上的黄狗在张着耳朵听风,显得很成熟,很孤独,好像还有些愁。这样的黄狗让小扣子顿生怜爱,他真想马上抱住黄狗,把脸贴在狗脸上亲一亲。
女画家画完了画,问:这是谁家的狗?
小扣子还没说话,几个孩子就往前推他,说是小扣子家的狗。
女画家对小扣子说:你们家的狗不错呀!
小扣子眼睛躲着,不知说什么好。小扣子的脸有些红。
女画家问:你们这儿种荞麦吗?
别的孩子们你看我,我看你,回答不上来。这时候小扣子不说话不行了,小扣子说:种。
女画家的问题还很多,她问小扣子,荞麦是不是红秆儿?绿叶?白花?荞麦花开起来是不是像下雪一样?女画家问什么,小扣子都说是。有一个问题小扣子吃不准,荞麦是什么时候种?女画家提了这个问题,他就得回答,不能让女画家失望。他先说春天种,又说不对,夏天种。他这样一会儿春天一会儿夏天的,别的孩子都笑了。女画家看出了小扣子的窘迫,说没关系没关系,不管什么时候种,只要种就行。
晚上,母亲用手巾包着新鲜的鸡蛋,带着小扣子,给女画家送去。女画家说,画了人家的门,画了人家的狗,不给人家钱,还白吃人家的鸡蛋,这样的便宜事上哪儿找去!她的话把院子里的人都逗笑了。
月光正好,母亲和小扣子没有马上回家,女画家接着又说到了荞麦花。女画家说,她小时候,跟着下放的父母在农村住了一段时间,好像看见过荞麦花。在她印象里,荞麦花不是零零星星开的,似乎一夜之间全都开了。她早上起来,觉得西边的天怎么那么明呢,跑到村边往西地里一看,啊,啊,原来是荞麦花开了。荞麦花开遍地白,把半边天都映得明晃晃的。荞麦花的花是不大,但经不住荞麦花又多又密,自得成了阵势,成了海洋,看一眼就把人震住了。在没有看到荞麦花之前,她喜欢看那些一朵两朵的花,老是为那些孤独的花所感动。看到了大面积白茫茫的荞麦花,她才打开了眼界,才感到更让人激动不已和震撼的,是潮水般涌来的看不见花朵的花朵。她钻进密密匝匝的花地里,一待就是半天。她记得荞麦地里蜜蜂和蝴蝶特别多,像是在花层上又起了一层花。连蜜蜂和蝴蝶似乎都变成了白的。她晚间也去看过荞麦花。晚间很黑,没有月亮。不过,她一点儿也不害怕,因为满地的白花老远就看见了。她看着前面的光明,不知不觉就走进了花地里。
说到这里,女画家轻轻地笑了。她说时间太久了,记不清了。反正那样的荞麦花如今是很难看到了。
院子里的人一时都没有说话,只有如霜的月光静静地洒落。
来年,在小扣子的要求下,母亲在一块地里种上了荞麦。
荞麦发芽了,荞麦长叶了,荞麦抽茎了,荞麦结花骨朵了……荞麦终于开花了!荞麦花开遍地白,跟女画家的回忆一样,恍如仙境。
(有删改)
4.简要概括“小扣子”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并分析“小扣子”在小说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①村主任对四大嘴的表扬,正面衬托了四大嘴这一人物形象;②村主任的言行,反衬了老婆子、二大牙、五大巴子等人物形象;③村主任决定卖掉苹果,推动了情节发展,并使得情节发展更符合生活实际;④村主任提出按公道价卖苹果,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①王大奎是村庄的三场婚礼的见证人.是贯穿全文的一个中心人物,也是一个线索人物,塑造这个人物,目的在于串联故事。②小说通过王大奎这个人物的婚礼,与儿子、孙子的婚礼形成对比,突出乡村生活的历史变迁。③王大奎在孙子、村长等人的影响下,同意婚事新办,塑造了一个能够与时俱进的农民形象,有利于凸显主题。
3.①小杜是线索人物,贯穿全文,使小说结构紧凑。②小杜的言行衬托出老熊正直、诚信、善良、孝顺的人物形象。③小杜对老熊的“规矩”,从最开始的“心里很不舒服”到完全认可,表现了对正直善良、诚信踏实等正能量的赞美,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小扣子有对美的感知能力、淳朴善良、腼腆。①充当线索人物,串起几个场景。②小扣子对画作的感受,衬托出女画家高超的画技,使人物形象更鲜明。③小扣子欣赏画作、要求种植荞麦,表现出村民对美的感受被逐步唤醒,突出了小说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