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顺治
康熙
雍正
乾隆
1653册封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
1713册封班禅五世为“班禅额尔德尼”
1727年设立驻藏大臣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
平定噶尔丹叛乱,设乌里雅苏台将军
1793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1684年,设台湾府
清朝前期皇帝在位期间大事串联
1771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1685-1686雅克萨之战
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
1751在西藏设立噶厦
知识整合
台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在台湾建制
西藏
册封达赖和班禅
设置驻藏大臣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平定噶尔丹及大、
小和卓叛乱
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和伊犁将军
疆域
范围: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
西北(蒙
古、新疆)
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
东北
导入
清朝康熙乾隆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康乾盛世”。这是中国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盛世,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此间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有什么新的发展变化?人口增长的情况如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
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清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史实 ;说出清朝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基本史实;知道清朝人口的增长的原因和表现。
2.通过识读《盛世滋生图》等,获取历史有效信息。
3.通过小组讨论,概括清朝人口的增长的原因。
4.通过探究学习认识人口增长的影响。
重点: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难点: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96-100页,完成下列问题,双色笔标记,用时5分钟。
1、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
2、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商业发展的表现、商帮?
3、人口增长的原因、表现、影响?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原因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表现 ①耕地面积扩大。②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以及大运河等。③改进种植技术,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④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作用 (1)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2)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粮食种植方面
玉米 甘薯
经济作物
(1)概况: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的发展
清朝纺织工场
表现: ①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②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例子:如江宁(今江苏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材料一:《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翰的祖先在成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下一机,人争鬻([yù]卖之意)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分工合作、雇佣劳动,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手工作坊 封建社会城市中的手工业生产形式。
购买生产原料,亲自完成生产,销售产品。手工作坊生产,生产无明确分工,个人完成生产全过程,不雇佣工人,只有做辅助性工作的帮工和学徒。帮工、学徒没有工资
手工工场 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
工人以手工劳动和分工协作为基础,与工场主是雇用与被雇佣关系
材料二:清朝乾隆时“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小农意识(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当时中国经济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
(而不是以交换为主的商品经济)
清代景德镇瓷器
佛山镇
请同学们欣赏一下乾隆南巡图,感受下清朝的繁华。
(1)概况: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
(2)表现
①陆路和水运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2.商业的发展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前门街市图
清代繁华苏州
布局看商业
(1)概况: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
(2)表现
②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
2.商业的发展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吴江县(江苏省)的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
(图为盛泽)
湖北的汉口镇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
表现③在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记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
清代苏州城西水畔戏台
苏州码头停靠着无数运粮的漕船
材料 (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十分活跃,积累了百万乃至千万资金。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设会馆,公所,组织商帮……清代,山西票号商、两淮盐商、广东行商,富甲天下,山西庄氏号称数千万两。——以上资料摘自《简明中国经济史》
商业资本活跃,会馆、商帮出现,出现工商业市镇等。
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和开设“票号”
(2)表现
④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清代晋商商铺和住宅代表
与晋商相匹敌的是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
徽商大宅
晋商代表
徽商代表
胡雪岩
理清线索
明朝
明朝鼎盛时期:1亿多。
三、人口的增长
康熙时:1.5亿,乾隆末年:3亿
连年战乱
明末经济衰败
明末人口锐减。
清初统治者措施
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1.人口增长的原因
清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二、思:清朝盛世之危
材料: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南北各地湖泊大多出现类似情况。
时间 人口 总量 粮食总量 (斤) 人均耕地(亩) 人均粮食(斤)
1662年 (康熙二年) 约0.98亿 1163.7亿 6.88 1183
1795年 (乾隆六十年) 约3.01亿 2576亿 2.14 867
材料二
1)人地矛盾突出。人口增长,开垦荒地,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2)社会压力增加,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认识: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
2.影响
(1)积极影响:增加了劳动力,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消极影响
①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②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③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人口众多与水土流失
课堂小结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原因: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
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兴修水利;粮食产量提高
意义:有利于社会稳定;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商业:商业发达
人口的增长
原因:清前期统治者采取的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带来的问题:人地矛盾突出;社会压力增大
巩固提升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的朝代是( )
A.元朝 B.宋朝 C.清朝前期 D.唐
C
3、乾隆时期,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的城市是( )
A.汉口 B.苏州 C.江宁 D.北京
B
1、清朝前期农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主要得益于( )
A.经济作物得到较大推广
B.政府注重兴修水利
C.清朝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D.改进耕作技术,推广新品种
C
4、史书记载:清朝时期“四方之货,不产于燕,而毕集于燕”。
这说明“燕”( )
A.商品经济活跃 B.农业生产发展
C.手工业发达 D.百姓富裕
5、
A
D
《喻世明言》中有一则故事,描述一个新谚语:“一品官,二品贾”,……在《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比商贾为第一等生,科第反在次者。”请问这两本书中所反映的最有可能是哪个时代的社会现象(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6、如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
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
特点是( )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边境贸易繁荣 D.商业市镇兴盛
D
1.阅读下表并回答问题。
年代 耕地面积(顷)
1661年(顺治十八年) 5 493 576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6 078 430
1724年(雍正二年) 6 873 914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7 414 495
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等。
课后活动
1661年到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这一时期耕地面积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