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作用的实验探究
1.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可以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制造的有机物质量来表示。某同学按下列步骤测量樟树叶光合作用速率:
①选取n张对称性良好的樟树叶片,将每张叶片标记为如图的A、B两部分;
②将叶片的A部分作遮光处理,B部分不作处理;
③光照t小时后,在所选的每张叶片A、B的对应部位各截取面积为S的小方片,分别烘干,称得A部分小方片总质量为mA,B部分小方片总质量mB;
④计算出樟树叶光合作用速率;
(1)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步骤①中选取的樟树叶片在数量上有什么要求? 。
(2)另一同学认为,上述方法在测量时没有考虑光合作用产物会运出叶片,这样会使测量结果存在较大的偏差。为了减小偏差。在步骤②之前对叶片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A.摘下叶片以切断叶柄
B.环剥叶柄以切断筛管
C.破坏叶柄木质部以切断导管
(3)樟树叶光合作用速率可表示为 。(用字母表示)
2.为研究某种水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因素,小刘查阅资料得:用少量的NaHCO3和BTB酸碱指示剂加水配制成的蓝色溶液,可随溶液中CO2浓度的增高而由蓝变绿再变黄。小徐根据资料配制了蓝色溶液,并向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O2使溶液变成绿色,之后将等量的绿色溶液分别加入到5支试管中,其中4支加入生长状况一致的等量水草,另一支不加水草,密闭所有试管。各试管的实验处理和结果如表:
试管编号 1 2 3 4 5
水草 无 有 有 有 有
据日光灯的距离/cm 20 遮光 100 60 20
50min 后试管中溶液的颜色 绿色 黄色 黄色 绿色 蓝色
若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50分钟后2号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为黄色,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
(2)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写2条)。
(3)除上表所示因素外,列举2个影响水草光合作用反应速率的因素。
。
3.为研究温度对某种大棚蔬菜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研究小组设置了6组不同温度下在密闭环境中进行的实验。先持续光照12小时后,测得光照下密闭环境中二氧化破。(CO2)的减少量;然后果暗处理12小时后测得黑暗时密闭环境中二氧化碳的增加量:实验结果如表所示:据此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温度设置 5℃ 10℃ 15℃ 20℃ 25℃ 30℃
光照12小时后CO2减少量(mg) 12 21 30 39 45 42
黑暗12小时后CO2增加量(mg) 6 9 12 18 27 30
(1)除题述二氧化碳的吸收口可以用来反映出光合作用强度外,还可以用 反映光合作用的强度;
(2)由如表可知,在5℃~30℃温度范围内,该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与温度的关系是 ;
(3)由表的24小时内数据记录可知,温度为 ℃时,最适于该作物的生长。
(4)根据题述数据记录,提出一项增加大棚作物产口的措施 。
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列装置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请分析回答。
(1)实验中A装置的作用是
(2)C处玻璃罩不能透光的原因是防止 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3)实验后,拿开C处玻璃罩会发现其内壁上有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 。
5.花生的种子具有休眠性,科研人员拟用沙藏法打破花生种子的休眠,并通过实验找到最适宜的沙藏条件。其实验过程如图所示,沙藏处理方式及实验结果如表所示,回答问题:
(
将种子进行
沙藏处理
冲洗后进行
常温培养
计算各组
种子萌发率
)
(1)花生种子是由子房里的发育而来的。
(2)比较4组实验的结果,可得到的结论是。(写出2点)
(3)若要利用上述实验装置与材料,进一步探究沙子含水量是否为打破花生种子休眠的因素;请简要写出实验的思路。
(4)有观点认为:如果沙子含水量是打破花生种子休眠的因素之一,沙子含水量也不能太高。判断此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6.某科学兴趣小组为研究某种水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如下实验:用少量NaHCO3(水溶液呈弱碱性)和BTB加水配制成蓝色溶液(BTB是一种酸碱指示剂,BTB的弱碱性溶液颜色可随其中CO2浓度的增高由蓝变绿再变黄),并向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O2,使溶液变成浅绿色,之后将浅绿色溶液均分到7支试管中,其中6支试管加入生长状况一致的等量水草,另1支试管不加水草,密闭所有试管。各试管的实验处理和结果如表所示。.
试管编号 1 2 3 4 5 6 7
水草 无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距日光灯的距离(cm) 20 遮光 100 80 60 40 20
50min后试管中溶液的颜色 浅绿色 黄色 浅黄色 黄绿色 浅绿色 浅蓝色 蓝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少量NaHCO3和BTB加水配制成蓝色溶液,在实验前要进行杀菌处理的目的是 。
(2)3号试管虽有灯光照射,但溶液的颜色却由浅绿色变成浅黄色的原因是 。
(3)本实验用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来研究该水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弱关系,下列选项中与此科学方法相同的是。
A.用小磁针是否偏转来判断通电导体周围是否存在磁场
B.用黄豆和芝麻混合后的体积变化来判断分子间是否存在空隙
C.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7.为了探究小麦种子萌发时所进行的细胞呼吸类型,小乐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原理】种子萌发过程中,如只进行有氧呼吸,则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相等;如只进行无氧呼吸,则只释放CO2不吸收O2。
【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及材料如图所示。
(1)甲烧杯内的A为氢氧化钠溶液,则乙烧杯内的B为等量的 。
(2)若不考虑外界因素的影响,小乐预测实验可能出现的现象及结论如下,补充完整。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甲装置红色液滴左移,乙装置红色液滴不动 只进行有氧呼吸
甲装置红色液滴不动,乙装置红色液滴右移 只进行无氧呼吸
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3)若考虑外界因素的影响,为校正装置甲、乙中因外界因素引起的气体体积变化,还应分别设置对照装置丙、丁。
①可引起气体体积变化的外界因素: (写出1点)。
②对照装置丙、丁的设置方法: 。
8.在探究“植物体水分的散失”时,小明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取A、B、C三个量筒,放在室内阴凉处。A 中不放植物,B、C中各放一个生长状态相同的天竺葵枝条,B去掉所有叶片,C保留所有叶片,每天上午8时,向量筒加水至100毫升。晚上8时记录液面的刻度,连续5天。测得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分析数据并回答问题:
组别 液面刻度(毫升)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A 99.5 99.5 99 99.7 99.3
B 94 96 90 97 92
C 60 62 50 64 60
(1)在五天中,每个量筒每天散失水分的量不一样,由此推断气温最高的是第 天。
(2)在探究天竺葵的茎散失水分时,应选取的实验组别是 。
(3)量筒C第五天通过叶片散失的水分是 毫升。
(4)根据对上述数据的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 。
9.如图为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测定装置,测定仪的叶室为透明玻璃材料制成。CO2分析仪可以测出植物从叶室内的空气中吸收或释放二氧化碳的量。利用该装置研究温度对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先将上述装置置于暗处,测定单位时间内叶室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值,该变化值越大表示 越强。
(2)在预先设定的不同温度下分别置于黑暗和光照环境中,重复以上步骤,结果如图所示。30℃时,光照2小时,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二氧化碳质量为 毫克。
(3)为进一步精确测定光照条件下最有利于生长的温度,应增加的实验步骤为
10.为了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装置。在透明密闭小室内放置一新鲜叶片和二氧化碳缓冲液(可使小室内二氧化碳含量保持恒定)。在不同强度光照条件下,根据毛细管内水柱的移动测得小室内气体体积变化如表所示。请分析回答:
光照强度/Klx 0 5 10 20 30 40
气体体积变化量/uL/ (cm2·min) -0.25 +0.5 +1.2 +1.7 +1.7 +1.7
(注:“+”表示增加,“-”表示减少。)
(1)该实验过程要改变光照强度,可进行的操作是 。
(2)当光照强度超过5klx时,气体体积增加的原因是 。
(3)若用此装置测定叶片呼吸作用的强度,则需如何对装置及所用药品进行改进? 。
11.气孔是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气孔的开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为了探究影响气孔开闭的因素,研究者将若干蚕豆叶片分组,进行相应的实验处理,段时间后 ,分别制作临时装片,利用显微镜观察每组叶片下表皮的气孔开放程度(详见下表)。
分组 实验处理 气孔开放程度
完全开放(%) 半开放(%) 关闭(%)
A pH为7的KCl溶液+太阳光照 40.0 42.0 18.0
B pH为7的KCl溶液+黑暗处理 1.0 11.0 88.0
C pH为4.5的KCl溶液+太阳光照 21.0 42.0 37.0
D pH为7的NaCl溶液+太阳光照 15.0 25.0 60.0
备注:上述溶液体积及离子浓度均相同。
(1)据表分析,影响气孔开闭的因素有 。
(2)若需要进一步探究 K+和Ca2+对蚕豆叶片气孔开放的共同影响,请写出设计思路。
12.某科学兴趣小组为研究植物呼吸作用,进行了以下实验:
I.选取两份等量且生长状况相同、具有完整根茎叶的新鲜菠菜,编号为甲组和乙组。甲组菠菜用开水烫2—3分钟,乙组不作处理。然后将两份菠菜分别放入两个不透光且密闭的相同恒温箱中,将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探头置于箱内(如图1)。
II.连接计算机、数据采集器和传感器探头,采集24小时装置内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数据,并自动生成两种气体浓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2(不考虑微生物呼吸作用对本实验的影响)。
实验分析与评价:
(1)实验中采用的箱子是不透光的,目的是 。
(2)植物体内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是通过图3中的 (填字母)进出植物体。
(3)根据图2可知,乙组氧气浓度先降低得快后降低得慢,二氧化碳浓度先升高得快后升高得慢,原因是 。
(4)该兴趣小组欲探究“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现提供:新鲜的菠菜叶,两个带有橡皮塞的大锥形瓶,计算机、数据采集器和传感器探头等。请你帮助写出简要的实验设计思路 。
13.某科学兴趣小组在研究某植物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密度(单位面积气孔数目)时,采取了如下方法。
方法 1:用显微镜观察该植物同一叶片的上、下表皮装片并统计气孔的数目。
方法 2:取3株大小、来源相同、具有等量叶片的该植物嫩枝,依图甲所示方法处理。
请回答问题:
(1)在方法1中,若要观察到清晰的物像,则图乙中关于显微镜的部分操作,正确的顺序是 (填写图乙中的序号)。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保卫细胞比叶片表皮细胞多了 (填细胞内结构的名称),故能进行光合作用。
(2)在方法2中,实验开始时,先将各装置的质量调至80克,其后每隔4小时测一次各装置的质量,直至实验结束。
①该实验中水面上放油的作用是 。
②该实验结束时,A、B、C装置的总质量分别为mA、mB、mC。若该植物叶片的下表皮气孔密度比上表皮大,则mC—mB mB—mA(选填“>”、“<”或“=”)。
参考答案
1.(1)尽可能多(2)B(3)
【解析】(1)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步骤①中选取的樟树叶片在数量上尽可能多,方便实验观察。
(2)在测量时没有考虑光合作用产物会运出叶片,这样会使测量结果存在较大的偏差。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是通过叶柄中的筛管运出,为了减小偏差。在步骤②之前对叶片最好的处理方法是通过环剥叶柄切断筛管;
故选B。
(3)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始终在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因此t小时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是mb-ma,樟树叶光合作用速率可表示为 。
2.(1)在遮光情况下,水草只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浓度增高。
(2)在现有光照强度范围内(或“一定光照范围内”),光照强度越大,该种水草光合作用速率越快;距日光灯60cm时,该种水草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合理即可)。
(3) 温度、水分 (时间以及叶绿体等)
【解析】(1)本实验中,50min后若2号试管的溶液是黄色,是因为遮光的情况下,水草只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CO2,导致试管内溶液CO2浓度上升。
(2)2号管遮光条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不消耗二氧化碳,其二氧化碳浓度高于3号试管,黄色应该比3号管更深,故2号管的颜色应为黄色。说明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由(1)说明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3、4、5号试管的颜色对比可知,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强光合作用强。
(3)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使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且是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从概念中可以看出,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条件是光,场所是叶绿体,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除上表所示因素外,影响水草光合作用反应速率的因素二氧化碳和水,光照强度和时间以及叶绿体。
3.(1)氧气释放量(2)在5℃-30℃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呼吸作用越旺盛
(3)20(4)适当增加昼夜温差
【解析】1)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所以氧气的释放量也可以用来反映光合作用的强度。
(2)植物体在黑暗条件下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在5℃-30℃温度范围内,二氧化碳的释放量越来越多,因此,温度越高,呼吸作用越强。
(3)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与黑暗下释放二氧化碳的差越大,植物体内有机物积累越多,据表格中信息,20℃时差值最大,所以最适于植物生长的温度是20℃。
(4)从表中信息知道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呼吸作用越强;温度越高,光合作用越强,植物体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所以为了使作物增产应该促进光合作用,抑制呼吸作用,那么采取的措施为增大昼夜温差。
4.(1)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2)光合作用(3)蒸腾作用
【解析】(1)实验中A装置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2)C处玻璃罩不能透光的原因是防止光合作用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3)实验后,拿开C处玻璃罩会发现其内壁上有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蒸腾作用。
5.(1)胚珠。(2)①温度和沙藏天数(时间)是打破花生种子休眠的影响因素。②其他条件适宜且相同时,打破花生种子休眠的适宜沙藏天数是15天。③其他条件适宜且相同时,打破花生种子休眠的适宜温度是15℃(合理即可)。(3)设置4组实验,每组花生种子数为100枚;第1组用含水量5%的沙子沙藏,第2组用含水量10%的沙子沙藏,第3组用含水量15%的沙子沙藏,第4组用含水量20%的沙子沙藏;温度均为15℃,沙藏天数均为15天;冲洗后在常温下培育,一段时间后计算各组种子萌发率。(4)正确,沙子含水量太高会影响种子的呼吸作用。
6.(1)避免微生物呼吸作用干扰实验(2)水草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3)A
【解析】 (1)用少量NaHCO3和BTB加水配制成蓝色溶液,在实验前要进行杀菌处理的目的是:杀死实验中的微生物,避免微生物呼吸作用干扰实验。
(2)3号试管虽有灯光照射,但溶液的颜色却由浅绿色变成浅黄色,说明其中的CO2浓度在增高,原因是水草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
(3)本实验用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来研究该水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弱关系,属于转换法。
A:用小磁针是否偏转来判断通电导体周围是否存在磁场,属于转换法。
B:用黄豆和芝麻混合后的体积变化来判断分子间是否存在空隙,属于演示法。
C: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属于实验法。
7.(1)水(2)甲装置红色液滴左移,乙装置红色液滴右移
(3)气温、气压;将甲、乙两装置中萌发的小麦种子换成等量的煮沸杀死的小麦种子,其余分别同甲、乙
【解析】(1)甲烧杯内的氢氧化钠溶液主要的作用是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碳,为防止溶液中水的干扰在对照实验乙中加等量的水进行变量控制;
(2)A装置只有氧呼吸消耗瓶中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只产生二氧化碳,因为有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被吸收,瓶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红色液滴向左移。乙瓶有氧呼吸时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且两者气体体积相同,而无氧呼吸时,不消耗氧气只产生二氧化碳,瓶内气体增多,气压增大,里面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使红色液滴向右移。所以填 甲装置红色液滴左移,乙装置红色液滴右移 ;
(3) 可引起气体体积变化的外界因素: 气温、气压;
为除去因外界气温和气压对实验的影响,可设置没有植物种子呼吸作用的对照组,观察在没有呼吸作用情况下,液滴的移动。对照装置丙、丁的设置方法:将甲 、乙两装置中萌发的小麦种子换成等量的煮沸杀死的小麦种子,其余分别同甲、乙 。
8.(1)三(2)A、B(3)32(4)植物的茎和叶均可散失水分,但主要通过叶散失水分
【解析】(1))植物的蒸腾作用与温度等有关,而水的蒸发也与温度有关,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植物的蒸腾作用越强,水蒸发的越多,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知道,第三天时,C内减少了50毫升,B减少了10毫升,A减少了1毫升,为这六天中的最多,所以第三天的温度最高。
(2)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植物与水分散失的关系,而有无植物成为实验的变量,BC各放入一枝生长状态相同的天竺葵枝条,其中C保留所有叶片,B去掉所有叶片,A不放植物,所以AB为实验组,C为对照组。
(3)A不放植物散失的水分是0.2mL,B没有叶子,通过茎散失的水分是3-0.2=2.8(mL),C保留所有叶片,通过茎和叶散失的水分一共是32mL。
(4)根据对上表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茎和叶都能够散失水分,但叶是散失水分的主要器官。
9.(1)呼吸作用(2)13(3)在相同光照条件下,在不同温度下,分别置于黑暗和光照环境中,测定单位时间内叶室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值
【解析】(1)在无光的条件下,植物主要进行呼吸作用,所以先将上述装置置于暗处,测定单位时间内叶室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值,该变化值越大表示呼吸作用越强;
(2)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的量=从外界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细胞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据图可知,30℃时,光照2小时,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二氧化碳质量为(3.5+3)毫克x2=13毫克;
(3)为进一步精确测定光照条件下最有利于生长的温度,应增加的实验步骤为:在相同光照条件下,在不同温度下,分别置于黑暗和光照环境中,测定单位时间内叶室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值。
10.(1)改变灯的亮度、改变灯到装置的距离
(2)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的强度或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
(3)将装置遮光处理,将缓冲液溶液换成清水,增加氢氧化钠溶液。
【解析】(1)由于该实验在不同强度光照条件下,根据毛细管内水柱的移动距离测得小室内气体体积变化,那么结合图分析可知,小晨同学的实验目的是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该实验过程中可采用改变灯泡到叶片的距离的方法改变此实验变量的大小。该实验可以通过改变灯泡与装置的距离或改变灯的亮度来实现光照强度的变化。
(2)当光照强度超过5klx时,气体体积增加的原因是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的强度或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
(3)有氧呼吸过程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因此为了消除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测定有氧呼吸速率时应该将装置至于黑暗坏境下,同时将装置中的二氧化碳缓冲液换成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
11.(1)离子种类、pH、光照(2)Ⅰ.从同一蚕豆叶上撕取下表皮若干,三等分后分别置入三个烧杯;Ⅱ.再往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含K+、Ca2+、K+和Ca2+溶液,编号, Ⅲ.控制上述溶液的体积、离子浓度均相同且pH为并将烧杯置于适宜光照条件下: Ⅳ.利用显微镜分别观察气孔的开放程度,记录并统计实验结果。通过设计下列表格回答也可以:
分组 实验处理 气孔开放程度
完全开放(%) 半开放(%) 关闭(%)
A pH为7的K+溶液+太阳光照
B pH为7的Ca2+溶液+太阳光照
C pH为7的K+溶液和Ca2+溶液+太阳光照
备注:上述溶液体积及离子浓度均相同。
【解析】(1)据表分析,影响气孔开闭的因素有:离子种类、pH、光照。
(2)进一步探究 K+和Ca2+对蚕豆叶片气孔开放的共同影响, 实验设计如下:
Ⅰ.从同一蚕豆叶上撕取下表皮若干,三等分后分别置入三个烧杯;
Ⅱ.再往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含K+、Ca2+、K+和Ca2+溶液,编号;
Ⅲ.控制上述溶液的体积、离子浓度均相同且pH为并将烧杯置于适宜光照条件下;
Ⅳ.利用显微镜分别观察气孔的开放程度,记录并统计实验结果。
12.(1)避免光合作用对实验的干扰(2)A
(3)随着呼吸作用的进行,装置内氧气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从而导致菠菜呼吸作用减慢
(4)将等量的新鲜菠菜叶分别放入两个大锥形瓶内,分别进行光照和遮光处理;然后用氧气传感器测定氧气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解析】(1)该实验是为了研究植物的呼吸作用的,而且是通过测量箱子内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浓度的改变来反应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弱的,而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这样就无法验证了,所以不能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要采用暗箱;
(2)植物的叶片表面存在气孔,气体和水蒸气都是通过气孔进出植物的,图4中的A是气孔,B是保卫细胞;
(3)根据图2可知,乙组氧气浓度先降低得快后降低得慢,二氧化碳浓度先升高得快后升高得慢,原因是随着呼吸作用的进行,装置内氧气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从而导致菠菜呼吸作用减慢。
(4)该兴趣小组欲探究“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实验设计思路:
将等量的新鲜菠菜叶分别放入两个大锥形瓶内,分别进行光照和遮光处理;然后用氧气传感器测定氧气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13.(1)②①③;叶绿体(2)防止水分蒸发;<
【解析】(1)图①是调焦中的镜筒先下降,②是对光操作,③是调焦中的镜筒上升,由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可知,正确的顺序是②①③。表皮细胞结构中无叶绿体,保卫细胞结构中含有叶绿体,所以填叶绿体;
(2)水分易蒸发,放油后能防止水分蒸发。
A、不处理的叶片上下表皮气孔都有水分跑出,蒸腾作用很强,B、叶片下表面涂上凡士林后蒸腾作用会减弱,只有上表面进行蒸腾作用了,且上表面的气孔数较少,所以蒸腾作用是较弱的,C、叶片上下表面都涂上凡士林后水不能跑出,蒸腾作用停止。所以 mA(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