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7 14:48: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通过《黄帝内经》和名医扁鹊,了解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核心素养
1、识记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讨论商鞅在历史上的贡献,认识到变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从而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4、通过《黄帝内经》和名医扁鹊,了解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况、构成、功能和意义,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难点: 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整体感知:学生齐读
春秋纷争强吞弱,三家分晋七雄起;长平之战打基础,强秦终为六国患。
孝公任用公孙鞅,富国强兵目的达;建立县制传至今,土地买卖封建立。
岷江修建都江堰,成都平原成沃土;分水鱼嘴宝瓶口,飞沙堰冲泥沙走。
天府之国利万代,李冰父子美名留。
2.教师讲述:春秋战国时期,在五霸争雄、七国并存的战场背后,每个国家都在致力于经济发展,以免实力不够被其他国家吞并,这就使得当时的社会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生产力的发展又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的变革。那么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闻名世界的都江堰是怎样修建的?而使秦国最终独霸天下的商鞅变法又是怎样的?要了解这些问题,先让我们来学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二)、新课讲授
师生探究一:战国七雄
PPT展示材料: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33~34内容,完成:三家分晋指的是那三国?列举战国七雄及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交战双方及与之相关的成语。
提示:
1.三家分晋:韩、赵、魏。
2.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3.【课堂拓展:故事会】
1.围魏救赵:发生在公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八万,包围赵国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率军解邯郸之围,孙膑却率军进兵魏国。这是孙膑采取的避实击虚的方针,置魏军于被动地位。魏国内部空虚,
都城大梁告急,庞涓赶忙从赵撤军,回师自救,当疲惫之师魏军行至桂陵时,被早已埋伏在此的齐军打得大败,生擒魏将庞涓,不久被放回国,再度为将。孙膑妙计,花最少的力气获得最大的成功。围魏救赵之役从此成为经典的战例,千百年来不断被人们研究,借鉴和传颂。
减灶增兵:公元前341年,齐魏两国又发生了马陵之战。齐国仍以孙膑为军师,魏国又派庞涓带兵10万迎战。孙膑主动后撤,采用减灶计(第一天,在撤出营地留下的军灶,足够10万人吃饭用;第二天留下的军灶只5万人吃饭用,第三天只够3万人吃饭用)。 庞涓察看军灶变化,以为齐军大量逃亡。于是,他轻敌猛进,追到马陵。那时天已大黑,魏军点火,见一棵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这时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主力被歼灭,庞涓拔剑自刎。从此,魏国大大削弱,齐国强大起来,孙膑名扬天下。
3.纸上谈兵: 公元前260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此战,是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
战争中,赵王在战争指导上,昧于秦强赵弱的基本形势,急于求胜,错误地坚持进攻战略。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急于求胜,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
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获得战争的胜利。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
4.战国时期战争有什么特点?产生什么结果?战国时期战争的性质?
提示:
特点(1)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
(2)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结果: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战国战争的性质:兼并战争,后期具有统一战争的性质。
师生探究二:商鞅变法
自主阅读课本P35~36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商鞅变法的时间、目的、支持者、内容、影响。
时间:公元前356年。
目的: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支持者:秦孝公。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影响: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除秦国变法外,战国时期还有哪些变法?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后,PPT展示:
各国变法影响:各国经过变法,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
3.《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变法触及了旧贵族的利益,在变法的支持者秦孝公死后,旧势力立即将商鞅处死。守旧贵族对商鞅变法的反对导致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4.商鞅变法为什么会取得成功?你从商鞅变法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成功的原因:
1)、商鞅变法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要求推翻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因此,商鞅变法适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商鞅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坚决支持;
3)、商鞅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并制订了一系列具体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学习的精神
诚实守信,秉公执法,胸怀大志,意志坚定等。
1)、实现抱负应不怕挫折和牺牲;
2)、应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和献身精神。
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挫折,有时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们要学习商鞅勇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他不向旧势力屈服、坚持变法的品质。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我们应积极进取,与时俱进,为国家改革做出贡献。
师生探究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自主阅读课本P36~37内容,结合PPT展示材料,完成下题。
都江堰修建的时间、地点、人物、主体结构以及作用是什么?对当时的政权产生了什么影响?
时间:战国后期。
地点:岷江中游。
人物:秦国蜀郡郡守李冰。
主体结构: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
作用:防洪、灌溉。
影响: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
师生探究四、《黄帝内经》和名医扁鹊
①《黄帝内经》的基本内容已经存在于医经七家中,其集成可能是由秦太医令主持,有扁鹊等名医参加完成,地点就在秦国的都城咸阳。
②以《灵枢》《素问》两部形式构成的《黄帝内经》可能完成于东汉皇室第2次校书活动(110-120),其物质前提条件是蔡伦造纸术(105)的发明,以及九针特别是毫针制造技术的成熟。
③《黄帝内经》的第1次集成因有扁鹊、秦太医令等医家的参加,其内容以学术为主,主要使用战国时期的语言写成,奠定了《黄帝内经》的基本框架;第2次编簒主要是文字整理和进一步集成,将医经的七部书包括扁鹊医学等内容合成为《灵枢》《素问》两大部,并增加了绪论性质的《九针十二原》篇等新内容。
扁鹊(公元前407-310年),真实姓名秦越人,又号卢医。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因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因此,古人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
秦越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刻苦钻研,努力总结前人的经验,大胆创新,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医术高明的医生。他走南闯北,真心实意地为百姓解除疾病的痛苦,获得人们普遍的崇敬和欢迎。于是,人们也尊敬地把他称为扁鹊。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
扁鹊用一生的时间,认真总结前人和民间经验,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在诊断、病理、治法上对祖国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扁鹊的医学经验,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对我国医学发展有较大影响。因此,医学界历来把扁鹊尊为我国古代医学的祖师。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战国七雄,二是商鞅变法,三是造福千秋的都江堰,是是扁鹊与《黄帝内经》。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秦国修建都江堰为秦国统一六国打下基础。战国时期的战争已经是兼并战争,显示出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各国为了打败竞争对手纷纷变法图强,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成功,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所以说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都江堰工程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扁鹊与《黄帝内经》体现出中国古代医学成就高超。
五、课堂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