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单元检测卷含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单元检测卷含解析卷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7 15:1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七年级单元检测卷
(范围:部编版七上第2单元;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第I卷(选择题,60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2022·福建·中考真题)17-18世纪,中国的瓷器、漆器和丝绸等产品为了输出欧洲,专门按照欧洲风格制造;欧洲的建筑、园林等装饰造型竞相采用中国题材和模仿中国风格,也融入了欧洲固有的形式。这反映了( )
A.中西文明交流融会 B.中国打开欧洲市场C.中国建筑技术发达 D.中华文明的先进性
2.(2022·全国·七年级)“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是歌曲《国家》的歌词。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是( )
A.炎黄部落打败蚩尤 B.夏王朝的建立C.禅让制的实行 D.制定历法,称“夏历”
3.(2022·山东临沂·七年级期末)《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从材料中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 )
A.伯益建立了夏朝 B.伯益深得诸侯的支持C.伯益继承了禹的王位 D.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4.(2022·湖南衡阳·七年级期末)夏、商、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发展的主要阶段,导致这三个朝代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统治者治国经验不足 B.最后一个国王的暴行C.诸侯内乱导致战争不断 D.遭到少数民族入侵
5.(2022·山西·模拟预测)观察西周分封制示意图(下图),发现周天子把洛邑与宋作为两个支点,诸侯国由南北两面向东张开,如两臂合抱殷宋于肘腋之间。据此可知,周初分封有利于( )
A.扩大统治疆域 B.拱卫天子安全 C.促进民族交融 D.传播礼乐文明
6.夏商西周国家统治人民的主要手段有
①实行分封制 ②建立森严的等级制度 ③实行暴力镇压 ④实行礼仪教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2022·河南信阳·二模)商朝的司母戊鼎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铸造而成。莲鹤方壶采用金银错技术,从“错彩镂金、雕缋满眼”中突出一个活泼、生动、自然的形象,表现了春秋之际造型艺术从装饰艺术独立出来的倾向。春秋时期的云纹铜禁整体用失蜡法俦就,反映了失蜡法在春秋时期的中国就已相当成熟。材料主要强调我国青铜俦造造业( )
A.工艺水平高超 B.种类繁多 C.历史悠久 D.规模宏大
8.(2022·全国·七年级专题练习)2016年是殷墟妇好墓考古发现40周年,首都博物馆为此举办了《王后母亲女将》展览。该墓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由此可以推论出殷商时期( )
A.社会发展,广泛使用青铜制品 B.青铜铸造技术进步,品种多样
C.战争频繁,武器均用青铜铸造 D.农业落后,未出现青铜农具
9.(2022·山东德州·模拟预测)“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下图为央视虎年春晚展示的三星堆青铜大面具。有研究认为,它的制作是先由面部、眼睛、耳朵等部位分别铸造,再组合成一体;它的右侧眼部还有经纬组织的丝绸织物残留。它可以用来佐证( )
A.原始丝织业发达 B.远古传说真实可靠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
10.(2022·四川广安·中考真题)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一部殷墟发掘史,半部中国考古史。“殷墟”发掘有助于研究( )
A.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B.中央王朝对西域的管理
C.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的引进 D.中外陆路和海路交通
11.(2022·湖南湘潭·中考真题)以下是汉字“中国”演变的历程,据此可知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A.汉字的传承发生异变 B.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简到繁
C.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D.象形是汉字唯一造字方式
12.(2022·广东·湛江一中锦绣华景学校九年级阶段练习)《尚书》记载:“时甲子昧爽(黎明),王朝(清晨)至于商郊牧野,乃誓。”1976年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铜器利簋上铸有铭文,其大意为:“武王在甲子日早晨出兵伐商,经占卜和观星象,果然很快攻克商都。”由此可知( )
A.武王伐纣有确切史实依据 B.西周社会的奢侈现象严重
C.考古发现比文献记载重要 D.远古传说都是真实的历史
13.(2022·山东潍坊·中考真题)阅读历史短剧本。与短剧中的事件产生相同影响的是( )
A.西周实行分封制 B.诸侯国设置县郡 C.李冰修建都江堰 D.秦末农民大起义
14.(2022·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经鲍叔推荐,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终成一代霸业。这段佳话能够反映春秋时期( )
A.诸侯国间争霸战争频繁 B.士阶层得以广泛兴起
C.优秀人才开始得到重视 D.君主宽容仁厚的品质
15.(2022·广东广东·二模)下表为春秋时期楚国消灭国家及迁徙表。由此推知,这些战争( )
春秋时期楚国消灭国家及迁徙表(部分)
国名 姓氏 原所在地(今地名) 迁徙地(今地名)
罗 芈 湖北宜城西 湖北枝江、湖南汨罗及江苏六合程桥
卢戎 姜 湖北南漳东北 湖南泸溪平江南、四川卢城
萧 子 安徽萧县西北 浙江萧山、江西江青西、湖南潇水一带
A.使楚国率先成为霸主 B.彻底摧毁了周王室权威
C.全部发生在南方地区 D.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16.(2022·福建宁德·三模)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发布命令,规定“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此外还由国家对分娩的妇女进行物质奖励,“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其意在( )
A.人口缺乏的需要 B.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C.移风易俗的需要 D.缓和阶级关系的需要
17.(2022·江西赣州·九年级期中)下图中的现象反映了中国先秦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B.中国实际处于动荡状态
C.加速了中国封建化的进程 D.国家向统一的方向发展
18.(2022·河南南阳·二模)下列图片内容共同反映了( )
河南新郑出土的裴立岗文化石镰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中出土的“野大豆” 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
A.原始农业,文明初现 B.长江流域,农耕之源
C.中原农耕,悠久辉煌 D.铁犁牛耕,社会变革
19.(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山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李老师设计了“探三晋历史·品家乡文化”的主题式作业。追溯三晋历史,走进春秋战国。下面图文信息,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韩、赵、魏受封为诸侯时,晋国君主晋烈公仍在位,晋国公室身处三家的夹缝中。到晋孝公时,韩、赵两国抢走了晋国公室的降(今翼城)和曲沃两城,把晋公赶到了端氏(令沁水)和屯留。公元前376年,三家把晋静公降为普通人,晋君失去了最后的象征性地位,晋国历史就此终结。
A.桐叶封晋 B.城濮之战 C.三家分晋 D.长平之战
20.(2021·广东湛江·七年级期末)“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的诸侯国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初期时,只有十几个国家了”。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历史的发展趋势是( )
A.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 B.国家逐步走向统一 C.弱肉强食 D.适者生存
21.(2022·河北·原竞秀学校七年级期末)《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惨遭车裂。主要因为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旧贵族利益的是(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
22.(2022·江苏盐城·七年级期末)《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商鞅变法)“……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材料说明商鞅变法使秦国( )
A.确立了皇帝制度 B.提升了周王威望C.实现了富国强兵 D.完成了全国统一
23.(2022·湖南张家界·中考真题)它集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于一体,充分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该水利工程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三峡工程
24.(2021·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第二中学七年级期中)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翻译了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并带到欧洲,孔子学说开始西传,到目前全球已建成的孔子学院140所。当年传教士翻译的那本书是( )
A.《离骚》 B.《论语》 C.《道德经》 D.《孙子兵法》
25.(2022·江苏盐城·七年级期末)“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这句话反映的是( )
A.无为而治 B.为政以德 C.兼爱非攻 D.民贵君轻
26.(2022·广东广州·七年级期末)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以下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活跃的原因的是( )
A.私学兴起,下层人民可以接受教育 B.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C.统治者重视人才培养 D.社会生产力进步
27.(2022·陕西宝鸡·模拟预测)“墨子猛攻礼乐”“孟子发挥仁义,向墨家猛烈反击”“道家攻击儒家的仁义......荀子发挥礼乐,批评各学派,主要也是反对墨家”。这表明( )
A.西周王室开明包容 B.墨道两派结成同盟
C.儒家遭到各派反对 D.诸子百家论争激烈
28.(2022·河南南阳·一模)经过百家争鸣,宗教、哲学、政治、伦理学说真正达到了结构化、体系化。材料强调百家争鸣( )
A.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B.促进了思想学术的繁荣
C.阻碍了私学教育的发展 D.实现了社会思想的统一
29.(2022·广东广州·七年级期末)《史记太史公自序》评诸子百家说:“儒者博,墨者俭,法家严,道家使人精神专一”。以下能体现“严”的思想的是( )
A.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B.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C.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D.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30.(2022·湖南·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模拟预测)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以二十四节气为倒计时的创意惊艳世界。二十四节气既是中国先人对时间的理解,又蕴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中国智慧。下列观点与这一思想相似的是( )
A.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B.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II卷(非选择题,40分)
二、综合题(本题共4小题,31题8分,32题10分,33题12分,34题10分;共40分)
31.(2022·河南·二七区十四中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8分)
材料一 1929年,中国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同年又发现用火遗迹。此后,北京人遗址共出土40多个个体直立人化石,以及近10万件石器和大量动物化石。
——摘编自部编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材料二 贾湖骨笛,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笛身长 23.6厘米,颈最宽处1.1厘米,器物整体呈褐色,因石化而通体光滑晶莹。笛身有七孔,可以演奏出近似七音节的乐曲。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乐器。
——河南博物院官网
材料三 聚众作乐,“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
——《史记.殷本纪》
(1)根据材料一,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2分)
(2)材料二中描述的文物有何历史价值?根据材料三概括商朝灭亡的原因。综合上述探究,你认为获取历史信息的途径有哪些?(6分)
32.(2022·重庆江津·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青铜器的最高制作成就全部表现在礼器上(祭器也是一种礼器)。礼器所显示的正是一种神秘的权力,以及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因而所有的青铜礼器,它的美丽与精致都是狞厉的、恐怖的,它暗示着战争的酷烈、权力的慑人,象征着力量、控制、压迫、威严。……权力、祭祀和青铜的神秘结合,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观念: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青铜是“永恒”的象征,这种物质材料难以轻易销蚀的物理特性,用于象征权力与压迫的永恒性,正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摘自周时奋《中国历史十一讲》
材料二 甲骨文属于公元前14至公元前11世纪般商王都内王室及贵族人群的占卜刻辞与记事刻辞,其主要内容,涉及3000年前商代的自然生态、气候灾害、王权与神权关系、土地所有制、社会经济构成、外交征伐以及商王都内权贵阶层的日常生活状况等等,为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是研究汉字原初构形与汉语言语法最早形态的重要素材。甲骨文的字体构形和文辞体式,与当今的汉字及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一脉相承。
——摘编自宋镇豪《祝贺!甲骨文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材料三 中华民族无论有多少种方言,但是汉字是唯一的,说各种方言的中国人,都认同这个符号系统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书写符号。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仅存的、依然活跃的最古老的文字,汉字记录着我们这个民族延续不断的历史和古往今来的荣耀。汉字繁衍了书法艺术,汉字书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艺术,成为世界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只有方形汉字才能派生出篆刻艺术,把玉玺(xǐ)视为国家的权力,为中华民族的统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正由于方块的形式,又派生出了印刷艺术。所以,只要汉字不消失,中国不会分裂,永远是统一的。
——摘编自张宝明《汉字在世界的威望 汉字让中国人自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青铜“礼器”在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甲骨文为什么能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汉字的价值。(2分)
33.(2022·全国·七年级专题练习)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变革之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春秋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生铁的先进技术。铁器的使用使大规模开垦荒地成为可能。这促进了私田的发展,牛耕渐趋普遍。牛耕技术的发展,与铁器的使用相配合,大大促进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材料二 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做霸主,相互征战,齐、晋等一些诸侯国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任用贤人,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到了战国时期,魏、楚、秦等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
材料三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大为提高的主要因素。(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政治、军事领域的突出特征。(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其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并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历史事件的主要措施。(4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商君”为变法而死,但变法为何还会成功?(4分)
34.(2022·河北廊坊·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他认为,只是依靠君主和臣下的才干来治国,国家的强盛只是暂时的,这些优秀的人才一旦去世,昔日的富强必将走向衰落;只有依靠稳定的法制,才能使国家的前途不至于走入上述覆辙。于是他提倡“法治”,反对空谈仁义,想要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他的才干也得到了当时最有才能的统治者的赏识。
材料三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学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此伏彼起的各种学术思想除了外来的佛学,几乎都渊源于春秋战国时代,都受到诸子百家之学的深远影响。
(1)据材料一他”是哪一思想学派的创始人?与“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相关的教育举措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他”是谁?根据材料概括“他”的思想主张。(3分)
(3)材料三反映出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局面”有何影响?(5分)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七年级单元检测卷
(范围:部编版七上第2单元;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第I卷(选择题,60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2022·福建·中考真题)17-18世纪,中国的瓷器、漆器和丝绸等产品为了输出欧洲,专门按照欧洲风格制造;欧洲的建筑、园林等装饰造型竞相采用中国题材和模仿中国风格,也融入了欧洲固有的形式。这反映了( )
A.中西文明交流融会 B.中国打开欧洲市场C.中国建筑技术发达 D.中华文明的先进性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7-18世纪,中国输往欧洲的手工业产品按照欧洲风格制造,欧洲的建筑、园林等装饰造型竞相采用中国题材和模仿中国风格,这反映了中西文明交流融会,A项正确;材料还反映了欧洲吸取中国文化风格,“中国打开欧洲市场”的说法不全面,排除B项;欧洲建筑只是采用中国题材和模仿中国风格,并不能说中国建筑技术发达,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西文化交流互鉴,并不是说中华文明具有先进性,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2·全国·七年级)“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是歌曲《国家》的歌词。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是( )
A.炎黄部落打败蚩尤 B.夏王朝的建立C.禅让制的实行 D.制定历法,称“夏历”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定都阳城。夏朝筑有大型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了军队,制定了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产生。B项正确;炎帝和黄帝部落打败蚩尤,没有建立国家,排除A项;尧舜禹时期实行的是禅让制,那时候国家还没有出现。排除C项;制定历法与国家建立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2·山东临沂·七年级期末)《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从材料中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 )
A.伯益建立了夏朝 B.伯益深得诸侯的支持C.伯益继承了禹的王位 D.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的“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可以获取的信息是:禹传子,家天下,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故D符合题意。伯益建立了夏朝的说法错误,故A不符合题意。伯益深得诸侯的支持、伯益继承了禹的王位与题干信息不符,故BC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题干材料,获取信息。
4.(2022·湖南衡阳·七年级期末)夏、商、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发展的主要阶段,导致这三个朝代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统治者治国经验不足 B.最后一个国王的暴行C.诸侯内乱导致战争不断 D.遭到少数民族入侵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夏桀是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他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商部落的首领汤联络周围部落,起兵攻伐夏王桀,桀大败,夏朝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周幽王是西周最后一个王,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因此导致这三个朝代灭亡的共同原因是最后一个国王的暴行,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5.(2022·山西·模拟预测)观察西周分封制示意图(下图),发现周天子把洛邑与宋作为两个支点,诸侯国由南北两面向东张开,如两臂合抱殷宋于肘腋之间。据此可知,周初分封有利于( )
A.扩大统治疆域 B.拱卫天子安全 C.促进民族交融 D.传播礼乐文明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洛邑与宋则是两个支点”“如两臂合抱殷宋于肘腋之间”和所学知识,宋国等国是先代贵族的受封国,但是分封制在诸侯国布局上明显借助其他诸侯国形成了对宋国等诸侯国的包围态势,从而有利于拱卫天子安全,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西周分封制诸侯国的布局,没有体现扩大统治疆域,排除A项;题干的主旨是周初分封有意加强对宋国等先代贵族受封国的监督和包围,没有体现民族交融或传播礼乐文明,排除CD项。故选B项。
6.夏商西周国家统治人民的主要手段有
①实行分封制②建立森严的等级制度③实行暴力镇压④实行礼仪教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西周国家统治人民的两种主要手段是:刑法进行暴力镇压、礼仪教化,礼仪教化是统治人民的一种手段,起着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因此③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分封制、森严的等级制度是西周时期巩固统治的措施,因此①②错误,排除A、C、D选项。故选B项。
7.(2022·河南信阳·二模)商朝的司母戊鼎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铸造而成。莲鹤方壶采用金银错技术,从“错彩镂金、雕缋满眼”中突出一个活泼、生动、自然的形象,表现了春秋之际造型艺术从装饰艺术独立出来的倾向。春秋时期的云纹铜禁整体用失蜡法俦就,反映了失蜡法在春秋时期的中国就已相当成熟。材料主要强调我国青铜俦造造业( )
A.工艺水平高超 B.种类繁多 C.历史悠久 D.规模宏大
【答案】A
【详解】根据“经过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铸造而成”可得出这反映出我国古代青铜器复杂而又高超的技艺,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并不是种类多,历史悠久和规模大,排除BCD项。故选A项。
8.(2022·全国·七年级专题练习)2016年是殷墟妇好墓考古发现40周年,首都博物馆为此举办了《王后母亲女将》展览。该墓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由此可以推论出殷商时期( )
A.社会发展,广泛使用青铜制品 B.青铜铸造技术进步,品种多样
C.战争频繁,武器均用青铜铸造 D.农业落后,未出现青铜农具
【答案】B
【详解】结合材料“该墓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表明青铜铸造技术进步,品种多样,B项正确;社会发展情况和战争频繁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AC项;根据所学可知,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排除D项。故选B项。
9.(2022·山东德州·模拟预测)“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下图为央视虎年春晚展示的三星堆青铜大面具。有研究认为,它的制作是先由面部、眼睛、耳朵等部位分别铸造,再组合成一体;它的右侧眼部还有经纬组织的丝绸织物残留。它可以用来佐证( )
A.原始丝织业发达 B.远古传说真实可靠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它的制作是先由面部、眼睛、耳朵等部位分别铸造,再组合成一体;它的右侧眼部还有经纬组织的丝绸织物残留”可知,三星堆青铜大面具显示了蜀地与中原文化的紧密联系,可以用来佐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进程,C项正确;“有经纬组织的丝绸织物残留”无法佐证原始丝织业发达,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远古传说的真实可靠,排除B项;材料无法佐证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0.(2022·四川广安·中考真题)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一部殷墟发掘史,半部中国考古史。“殷墟”发掘有助于研究( )
A.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B.中央王朝对西域的管理
C.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的引进 D.中外陆路和海路交通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一部殷墟发掘史,半部中国考古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商朝的历史,商的考古发现可能会有大量甲骨,有助于研究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历史,A项正确;中央王朝对西域的管理最早是西汉,排除B项;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的引进,最早是明朝,排除C项;中外陆路和海路交通,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1.(2022·湖南湘潭·中考真题)以下是汉字“中国”演变的历程,据此可知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A.汉字的传承发生异变 B.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简到繁
C.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D.象形是汉字唯一造字方式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到隶书,汉字“中国”的字形有相似之处,其演变是一脉相承的,C项正确;从材料可知,汉字的传承没有发生异变,排除A项;从材料可知,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繁到简,排除B项;汉字的造字方式有象形、指事、会意等,排除D项。故选C项。
12.(2022·广东·湛江一中锦绣华景学校九年级阶段练习)《尚书》记载:“时甲子昧爽(黎明),王朝(清晨)至于商郊牧野,乃誓。”1976年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铜器利簋上铸有铭文,其大意为:“武王在甲子日早晨出兵伐商,经占卜和观星象,果然很快攻克商都。”由此可知( )
A.武王伐纣有确切史实依据 B.西周社会的奢侈现象严重
C.考古发现比文献记载重要 D.远古传说都是真实的历史
【答案】A
【详解】材料信息是,《尚书》中关于“武王伐纣”的记载得到了考古证实。由此可知,武王伐纣有确切的史实依据,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西周社会奢侈现象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比较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孰轻孰重,排除C项;远古传说具有主观性,不可能都是真实的历史,排除D项。故选A项。
13.(2022·山东潍坊·中考真题)阅读历史短剧本。与短剧中的事件产生相同影响的是( )
A.西周实行分封制 B.诸侯国设置县郡 C.李冰修建都江堰 D.秦末农民大起义
【答案】A
【详解】据材料“春秋时期某一个夏日……内容祭足率领郑国军队,抢夺周天子的麦子”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但是诸侯在地方上有较大的自主权,到了后来春秋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周天子势力衰落,诸侯势力发展壮大,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号令,题干所述正是反映郑庄公作为诸侯之一,挑战周天子的权威,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县、郡等行政机构,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水利工程,排除C项;春秋时期,秦朝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
14.(2022·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经鲍叔推荐,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终成一代霸业。这段佳话能够反映春秋时期( )
A.诸侯国间争霸战争频繁 B.士阶层得以广泛兴起
C.优秀人才开始得到重视 D.君主宽容仁厚的品质
【答案】D
【详解】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体现了春秋时期君主宽容仁厚的品质,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争夺君位,没有涉及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士阶层兴起的广泛性,排除B项。材料无法证明是齐桓公时期优秀人才才得到重视,排除C项。故选D项。
15.(2022·广东广东·二模)下表为春秋时期楚国消灭国家及迁徙表。由此推知,这些战争( )
春秋时期楚国消灭国家及迁徙表(部分)
国名 姓氏 原所在地(今地名) 迁徙地(今地名)
罗 芈 湖北宜城西 湖北枝江、湖南汨罗及江苏六合程桥
卢戎 姜 湖北南漳东北 湖南泸溪平江南、四川卢城
萧 子 安徽萧县西北 浙江萧山、江西江青西、湖南潇水一带
A.使楚国率先成为霸主 B.彻底摧毁了周王室权威
C.全部发生在南方地区 D.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楚国消灭国家、迁徙,在实现局部统一的同时,各民族交往、交融,推动了民族共同体的发展,D项正确;齐国率先成为霸主,一步步瓦解周王室权威,曾经问鼎中原,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6.(2022·福建宁德·三模)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发布命令,规定“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此外还由国家对分娩的妇女进行物质奖励,“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其意在( )
A.人口缺乏的需要 B.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C.移风易俗的需要 D.缓和阶级关系的需要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因此,人口的增加就是社会财富的增加,鼓励人口增长会提升国力,A项正确;“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移风易俗的需要”都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C项;越国是奴隶制国家, 阶级关系无法和谐,排除D项。故选A项。
17.(2022·江西赣州·九年级期中)下图中的现象反映了中国先秦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B.中国实际处于动荡状态
C.加速了中国封建化的进程 D.国家向统一的方向发展
【答案】D
【详解】数轴显示的时间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0年,此时是指东周时期,也就是春秋和战国时期,此时社会最大特点是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排除A项;数轴的发展趋势是分裂走向统一,排除B项;材料中趋势不是加速封建化进程,排除C项。故选D项。
18.(2022·河南南阳·二模)下列图片内容共同反映了( )
河南新郑出土的裴立岗文化石镰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中出土的“野大豆” 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
A.原始农业,文明初现 B.长江流域,农耕之源
C.中原农耕,悠久辉煌 D.铁犁牛耕,社会变革
【答案】C
【详解】根据图文“石镰”“野大豆”“铁犁”都与农业有关,且都出土于河南,C项正确;第三幅图是战国时期的,排除A项;三组文物都与长江流域无关排除B项;“铁犁牛耕,社会变革”在前两幅图中不能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9.(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山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李老师设计了“探三晋历史·品家乡文化”的主题式作业。追溯三晋历史,走进春秋战国。下面图文信息,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韩、赵、魏受封为诸侯时,晋国君主晋烈公仍在位,晋国公室身处三家的夹缝中。到晋孝公时,韩、赵两国抢走了晋国公室的降(今翼城)和曲沃两城,把晋公赶到了端氏(令沁水)和屯留。公元前376年,三家把晋静公降为普通人,晋君失去了最后的象征性地位,晋国历史就此终结。
A.桐叶封晋 B.城濮之战 C.三家分晋 D.长平之战
【答案】C
【详解】依据题干图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晋国分为韩、赵、魏三家,而原来的晋国国君逐渐失去了象征性地位,被降为普通人,晋国历史就此终结,由此可见材料反映的是三家分晋这一历史事件,C项正确;桐叶封晋指的是西周时期晋国受封的由来,排除A项;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文公打败楚国而成为霸主的关键战役,排除B项;长平之战是指战国时期秦国打败赵国的重要战役,排除D项。故选C项。
20.(2021·广东湛江·七年级期末)“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的诸侯国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初期时,只有十几个国家了”。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历史的发展趋势是( )
A.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 B.国家逐步走向统一 C.弱肉强食 D.适者生存
【答案】B
【详解】根据“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的诸侯国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初期时,只有十几个国家了”可得出诸侯国越来越少,在争霸过程中逐步走向统一,B项正确;A项只是表象 ,排除A项;CD项不是发展趋势,排除CD项。故选B项。
21.(2022·河北·原竞秀学校七年级期末)《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惨遭车裂。主要因为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旧贵族利益的是(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这就触动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旧贵族利益的是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ABD与题意触动旧贵族利益的要求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22.(2022·江苏盐城·七年级期末)《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商鞅变法)“……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材料说明商鞅变法使秦国( )
A.确立了皇帝制度 B.提升了周王威望C.实现了富国强兵 D.完成了全国统一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商鞅变法)……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意思是法令施行一年之后,路上丢失的东西没有人去捡拾,老百姓不敢乱取非分的财物,国家的兵力大大加强,各诸侯因此畏惧秦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C项正确;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排除A项;商鞅变法与周王没有联系,排除B项;完成了全国统一,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3.(2022·湖南张家界·中考真题)它集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于一体,充分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该水利工程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三峡工程
【答案】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了都江堰等知识,重点掌握都江堰的修建以及影响。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它是一项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仍然发挥着分洪、灌溉和运输的作用。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人民。都江堰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B项正确;ACD项与“天府之国”没有关系,排除ACD项。故选B项。
【点评】重点掌握都江堰的修建以及影响,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4.(2021·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第二中学七年级期中)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翻译了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并带到欧洲,孔子学说开始西传,到目前全球已建成的孔子学院140所。当年传教士翻译的那本书是( )
A.《离骚》 B.《论语》 C.《道德经》 D.《孙子兵法》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孔子是我国古代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乃至当今的社会。他的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里,故当年传教士翻译的那本书是《论语》,B项正确;《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排除A项;《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著作,排除C项;《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排除D项。故选B项。
25.(2022·江苏盐城·七年级期末)“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这句话反映的是( )
A.无为而治 B.为政以德 C.兼爱非攻 D.民贵君轻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这句话的意思为: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灭。反映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A项正确;为政以德是儒家思想,排除B项;兼爱非攻是墨家思想,排除C项;民贵君轻是儒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26.(2022·广东广州·七年级期末)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以下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活跃的原因的是( )
A.私学兴起,下层人民可以接受教育 B.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C.统治者重视人才培养 D.社会生产力进步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只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而不是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原因,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根据所学,私学兴起,下层人民可以接受教育,促进文化传播。统治者重视人才培养,有利于思想的发展;社会生产力进步为思想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27.(2022·陕西宝鸡·模拟预测)“墨子猛攻礼乐”“孟子发挥仁义,向墨家猛烈反击”“道家攻击儒家的仁义......荀子发挥礼乐,批评各学派,主要也是反对墨家”。这表明( )
A.西周王室开明包容 B.墨道两派结成同盟
C.儒家遭到各派反对 D.诸子百家论争激烈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墨子猛攻礼乐”“孟子发挥仁义,向墨家猛烈反击”“道家攻击儒家的仁义......荀子发挥礼乐,批评各学派,主要也是反对墨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因此材料表明诸子百家论争激烈。D项正确;西周王室开明包容、墨道两派结成同盟、儒家遭到各派反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
28.(2022·河南南阳·一模)经过百家争鸣,宗教、哲学、政治、伦理学说真正达到了结构化、体系化。材料强调百家争鸣( )
A.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B.促进了思想学术的繁荣
C.阻碍了私学教育的发展 D.实现了社会思想的统一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经过百家争鸣,宗教、哲学、政治、伦理学说真正达到了结构化、体系化。”说明,百家争鸣促进了宗教、哲学、政治、伦理学说的发展,即促进了思想学术的繁荣,B项正确;社会秩序与百家争鸣无关,排除A项;百家争鸣促进了私学的发展,排除C项;百家争鸣并未实现社会思想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
29.(2022·广东广州·七年级期末)《史记太史公自序》评诸子百家说:“儒者博,墨者俭,法家严,道家使人精神专一”。以下能体现“严”的思想的是( )
A.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B.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C.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D.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法家强调严刑峻法,以法治国,中央集权,最能体现“严”,A项正确;B项是墨家,C项是儒家,D项是道家,都不能体现“严”,排除BCD项。故选A项。
30.(2022·湖南·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模拟预测)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以二十四节气为倒计时的创意惊艳世界。二十四节气既是中国先人对时间的理解,又蕴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中国智慧。下列观点与这一思想相似的是( )
A.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B.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二十四节气既是中国先人对时间的理解,又蕴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中国智慧”可知,这些观点反映了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与这一观点相似的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D项正确;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这一观点出自《孙膑兵法》,反映了兵家思想,排除A项;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反映了法家思想,排除B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第II卷(非选择题,40分)
二、综合题(本题共4小题,31题8分,32题10分,33题12分,34题10分;共40分)
31.(2022·河南·二七区十四中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8分)
材料一 1929年,中国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同年又发现用火遗迹。此后,北京人遗址共出土40多个个体直立人化石,以及近10万件石器和大量动物化石。
——摘编自部编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材料二 贾湖骨笛,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笛身长 23.6厘米,颈最宽处1.1厘米,器物整体呈褐色,因石化而通体光滑晶莹。笛身有七孔,可以演奏出近似七音节的乐曲。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乐器。
——河南博物院官网
材料三 聚众作乐,“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
——《史记.殷本纪》
(1)根据材料一,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2分)
(2)材料二中描述的文物有何历史价值?根据材料三概括商朝灭亡的原因。综合上述探究,你认为获取历史信息的途径有哪些?(6分)
【答案】(1)北京人是直立人;北京人会用火;北京人使用石器;以捕食动物为生。
(2)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乐器; 商纣王实行暴政,荒淫无度;考古发掘,查阅文献,参观博物馆等。
【解析】(1)根据材料“北京人遗址共出土40多个个体直立人化石”“同年又发现用火遗迹”“以及近10万件石器”“大量动物化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是直立人;北京人会用火;北京人使用石器;以捕食动物为生。
(2)根据材料“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乐器。”,可知,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乐器;根据材料“聚众作乐”“以酒为池,悬肉为林”,概括可知, 商纣王实行暴政,荒淫无度,导致国家灭亡;综合上述探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获取历史信息的途径有考古发掘,查阅文献,参观博物馆等。
32.(2022·重庆江津·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青铜器的最高制作成就全部表现在礼器上(祭器也是一种礼器)。礼器所显示的正是一种神秘的权力,以及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因而所有的青铜礼器,它的美丽与精致都是狞厉的、恐怖的,它暗示着战争的酷烈、权力的慑人,象征着力量、控制、压迫、威严。……权力、祭祀和青铜的神秘结合,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观念: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青铜是“永恒”的象征,这种物质材料难以轻易销蚀的物理特性,用于象征权力与压迫的永恒性,正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摘自周时奋《中国历史十一讲》
材料二 甲骨文属于公元前14至公元前11世纪般商王都内王室及贵族人群的占卜刻辞与记事刻辞,其主要内容,涉及3000年前商代的自然生态、气候灾害、王权与神权关系、土地所有制、社会经济构成、外交征伐以及商王都内权贵阶层的日常生活状况等等,为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是研究汉字原初构形与汉语言语法最早形态的重要素材。甲骨文的字体构形和文辞体式,与当今的汉字及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一脉相承。
——摘编自宋镇豪《祝贺!甲骨文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材料三 中华民族无论有多少种方言,但是汉字是唯一的,说各种方言的中国人,都认同这个符号系统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书写符号。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仅存的、依然活跃的最古老的文字,汉字记录着我们这个民族延续不断的历史和古往今来的荣耀。汉字繁衍了书法艺术,汉字书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艺术,成为世界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只有方形汉字才能派生出篆刻艺术,把玉玺(xǐ)视为国家的权力,为中华民族的统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正由于方块的形式,又派生出了印刷艺术。所以,只要汉字不消失,中国不会分裂,永远是统一的。
——摘编自张宝明《汉字在世界的威望 汉字让中国人自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青铜“礼器”在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甲骨文为什么能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汉字的价值。(2分)
【答案】(1)礼器显示神秘的权力,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青铜器象征着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
(2)甲骨文是研究古代中国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真实可靠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甲骨文的构形和体式,与今天的汉字语法结构一脉相承。
(3)汉字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力和凝聚力;汉字记录着中华文明;汉字繁衍了众多门类的艺术。
【分析】(1)根据材料“礼器所显示的正是一种神秘的权力,以及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青铜是“永恒”的象征”,概括可知,礼器显示神秘的权力,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青铜器象征着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
(2)根据材料“……为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是研究汉字原初构形与汉语言语法最早形态的重要素材。甲骨文的字体构形和文辞体式,与当今的汉字及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一脉相承。”,概括可知,甲骨文是研究古代中国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真实可靠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甲骨文的构形和体式,与今天的汉字语法结构一脉相承。
(3)根据材料“都认同这个符号系统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书写符号……汉字记录着我们这个民族延续不断的历史和古往今来的荣耀。汉字繁衍了书法艺术……只有方形汉字才能派生出篆刻艺术,把玉玺(xǐ)视为国家的权力,为中华民族的统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正由于方块的形式,又派生出了印刷艺术”,概括可知,汉字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力和凝聚力;汉字记录着中华文明;汉字繁衍了众多门类的艺术。
33.(2022·全国·七年级专题练习)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变革之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春秋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生铁的先进技术。铁器的使用使大规模开垦荒地成为可能。这促进了私田的发展,牛耕渐趋普遍。牛耕技术的发展,与铁器的使用相配合,大大促进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材料二 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做霸主,相互征战,齐、晋等一些诸侯国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任用贤人,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到了战国时期,魏、楚、秦等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
材料三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大为提高的主要因素。(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政治、军事领域的突出特征。(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其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并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历史事件的主要措施。(4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商君”为变法而死,但变法为何还会成功?(4分)
【答案】(1)因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2)政治特征:王室衰微。军事特征:诸侯争霸。
(3)事件:商鞅变法。主要措施: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历史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原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秦孝公的支持;变法措施得当。
【解析】(1)根据“牛耕技术的发展,与铁器的使用相配合,大大促进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概括可知,这一时期生产力进步,铁器牛耕的配合使用促进了生产发展。
(2)根据“为了争做霸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概括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先后进行争霸和兼并战争,为了增强自身实力,扩大竞争优势,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因此这一时期政治特征是王室衰微,各国变法;军事特征是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
(3)第一问:根据“史记·商君列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事件指的是商鞅变法。第二问:根据“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概括可知,商鞅变法在政治上实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在军事上实行军功授爵制度,无军功不授爵,奖励军功。
(4)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因为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因此在秦孝公去世失去支持后被处死。但是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维护了新兴地主的利益,同时也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采取了相对正确的措施。因此变法取得了成功。
34.(2022·河北廊坊·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他认为,只是依靠君主和臣下的才干来治国,国家的强盛只是暂时的,这些优秀的人才一旦去世,昔日的富强必将走向衰落;只有依靠稳定的法制,才能使国家的前途不至于走入上述覆辙。于是他提倡“法治”,反对空谈仁义,想要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他的才干也得到了当时最有才能的统治者的赏识。
材料三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学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此伏彼起的各种学术思想除了外来的佛学,几乎都渊源于春秋战国时代,都受到诸子百家之学的深远影响。
(1)据材料一他”是哪一思想学派的创始人?与“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相关的教育举措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他”是谁?根据材料概括“他”的思想主张。(3分)
(3)材料三反映出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局面”有何影响?(5分)
【答案】(1)儒家。创办私学。
(2)韩非。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3)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解析】(1)根据材料一“(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可知他”是儒家思想学派的创始人;与“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相关的教育举措是创办私学。
(2)根据材料二“他提倡‘法治’,反对空谈仁义,想要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可知“他”是韩非。由“只是依靠君主和臣下的才干来治国,国家的强盛只是暂时的,这些优秀的人才一旦去世,昔日的富强必将走向衰落”,可知反对空谈仁义;由“提倡‘法治’,反对空谈仁义,想要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可知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因此“他”的思想主张是,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3)根据材料三“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学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各个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是如何治理国家。因此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