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14课
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程标准: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知道战争爆发的相关史实,认识一战引起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变化。
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的重要节点。
单元主线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战争与革命
国际秩序的演变
影响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
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
运动的高涨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
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一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
列宁主义的形成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意义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拉美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发展的进程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美西战争
1898年,美国为争夺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发动了对西班牙的战争,美国胜利。根据和约,西班牙将波多黎各和关岛等殖民地割让给美国,将菲律宾的主权以2000万美元转让给美国。美西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拉开了帝国主义时代更大规模战争的序幕。
思考:1.美国为什么能够重新瓜分殖民地?
2.更大规模战争指的是什么?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实力迅速增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一战的背景
帝国主义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的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长皮洛夫
2、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各国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矛盾激化。
性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
3、主要原因:20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国际局势日趋紧张。
为了震慑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分子,奥匈帝国决定于1914年6月28日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并访问其首府萨拉热窝。斐迪南大公夫妇则是这次演习的总检察官。演习以塞尔维亚作为假想敌,这在斯拉夫人眼中是赤裸裸的羞辱,引起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极大愤怒,他们组织了暗杀小组。6月28日,当皇储车队经过萨拉热窝接头时,19岁的青年普林西普冲出人群,开枪射杀了费迪南夫妇,这就是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4、导火线(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现在不发动就永远没有发动的机会了。
——德皇威廉二世
斐迪南大公(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
普林西普
5、思想基础:军国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极端民族主义者支持国家对外扩张,鼓吹国民对国家绝对效忠、爱国;宣传“民族优越论”,鼓吹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宣称对外扩张是民族利益所在,称本民族利益受到对手损害,煽动民众的仇恨情绪,鼓噪用武力“自卫”,动员民众支持战争。
军国主义是指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将穷兵黩武和侵略扩张作为立国之本,把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经济、文教等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服务于扩军备战和对外战争的思想和政治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德国和日本都是军国主义国家的典型。法西斯主义就是在这些国家全面危机时期军国主义的极端表现。
6、科技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 (物质基础)
各国的征兵海报
(一)爆发的标志:
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二)三条战线:
西线(德国VS英法)、东线(德奥联军VS俄军)、南线(奥军VS俄军和塞尔维亚军)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的过程
战争阶段 时间 战线 主要事件
第一阶段 (1914年) 1914年 西线
其它
第二阶段 (1915-1916) 1915年 东线 南线
其它
1916年 西线
第三阶段 (1917-1918) 1917年
1918年
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企图灭亡中国
德军进攻法国,马恩河战役(德国“速决战”破产)
日本对德宣战,并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
意大利在英法拉拢下倒戈协约国;
德奥取得胜利,但未能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
凡尔登战役(“凡尔登绞肉机”、飞机、毒气。)
索姆河战役(“索姆河地狱”、首现坦克)
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三)战争的进程:
阅读课本,理清战争战线、阶段和结果,标记著名的战役或者事件
德皇威廉二世对士兵说道:“叶落之前你们就能返回故乡。”
法军火车车厢上有乱涂的字:微笑,仅仅是巴黎-柏林之间令人振奋的旅行。
1916年—— 决战之年
1、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从1916年2月21日延续到12月19日,双方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标志着德国军事进攻的能力已从顶峰跌落,战争主动权逐渐转到协约国手里。
德军试图造成一个任何部队都无法坚守的死亡区。钢铁碎片、霰弹片和毒气向我们所在的树林、堑壕和掩蔽部铺天盖地袭来,简直在消灭一切……
——法国贝当将军关于凡尔登战役的回忆
3、日德兰海战:1916年5月31日,德国为打败英国的海上封锁发动了日德兰海战,它是一战期间规模最大的海战。英国出动约150艘军舰,德国出动约100艘军舰。交战结果,英国的军舰损失数大于德国,但仍掌握着制海权。
2、索姆河战役:为了减轻凡尔登方面的压力,突破德军防线,1916年6月24日,英法联军发起了强大索姆河战役。此战中英军首次使用坦克,这是一战中规模最大和最惨烈的战役,因其残酷性被称之为“索姆河地狱”。同时这也是一场巨大的消耗战,双方伤亡共计130万人,大大超过凡尔登战役。
对于在人力和物力资源都十分有限的同盟国军队来说,久拖不决的战事无异于慢性自杀。而对于地广人众的协约国来说,战局拖得越久,就越能显示出其综合国力的优势,因而无战果的战争恰恰成为整个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纪录片《世界通史100集》解说词
1916年的这两次战役使德国死伤了约85万人,英法约死伤95万人。然而,任何一方向前的推进都未超过7英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战争阶段 时间 战线 主要事件
第一阶段 (1914年) 1914年 西线
其它
第二阶段 (1915-1916) 1915年 东线 南线
其它
1916年 西线
第三阶段 (1917-1918) 1917年
1918年
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企图灭亡中国
德军进攻法国,马恩河战役(德国“速决战”破产)
日本对德宣战,并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
意大利在英法拉拢下倒戈协约国;
德奥取得胜利,但未能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
凡尔登战役(“凡尔登绞肉机”、飞机、毒气。)
索姆河战役(“索姆河地狱”、首现坦克)
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美国和中国(北洋政府)参战(协约国)
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战争;1918.11.11同盟国投降
(三)战争的进程:
阅读课本,理清战争战线、阶段和结果,标记著名的战役或者事件
有助于国家收回主权,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此时参战既可轻易获胜、捞取战利品,又有利于夺取世界霸权
同盟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在总体上处于劣势,不利于持久作战
法国每3名军人里面,恐怕只有一人能够毫发无损地打完这场大战。
英国整整失去了一代——50万名30岁以下的男子在大战中身亡,其中尤以上层阶级损失最重。1914年从军的牛津、剑桥学生,25岁以下者半数不幸为国捐躯。
德国损失人数虽然远超过法国,但由于它军事年龄总人口高出更多,死亡比例就比较小了——13%。
比起来,美国的损失显然少得多(美军阵亡人数11.6万名,英国近80万,法国160万,德国180万),但同样可以证明西线战事的残酷,因为这是美军唯一参与的战区。
——摘自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14~1991》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影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带来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全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
(一)、一战的影响
1000年来的旧欧洲被击碎了,各国之间的平衡完全丧失了,三个帝国已经化为灰烬。德国在经济上已经崩溃,它的领土也被分割了一部分。阿尔萨斯、洛林归还了法国,西里西亚和波森的一部分给予了波兰。俄罗斯不再是一个基督教国家。而布尔什维克的统治代替了沙皇的专制,奥匈帝国分裂成了许多碎片。土耳其也只剩下了一点原来有的领土。 ——英国军事史学家富勒
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基尔生《变化世界中美国的困境》
(3)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美国获得百年难逢的发财良机。大战结束时,全世界进出口总额减少了40%,而美国的进出口贸易却猛烈扩大……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约100亿美元。世界黄金储备的40%在美国手中。
英国的对外贸易联系破坏了,使它不能像过去那样执世界之牛耳。法国在战争中被德军占领了经济发达的10个省,工农业生产损失严重。沙皇俄国永远从帝国主义列强的名单中勾销了。德国战败,受到的削弱比英法更甚,并且陷入经济困境。——《世界经济史》
(2)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
(4)美国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战争给欧洲造成的心理和精神创伤也极其巨大,它使欧洲人第一次深深怀疑西方文明的基本走向,并引发了世界历史上无与伦比的精神危机。这次大战的极其残酷性也使欧洲形成了更为广泛而普遍的厌战、反战和恐战的社会潮流。---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5)战争改变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博学多才,工于辞令,手拿十四点原则,人称“百灵鸟”。主张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企图攫取战后世界霸权。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老谋深算、精明干练、语言犀利。被称为“狐狸”。主张削弱德国,剥夺其殖民地,让其支付战争赔款,反对过分削弱德国,维护欧洲均势。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外号“老虎”。主张最大限度削弱德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索取尽可能多的赔款以重建欧洲大陆霸权。
意大利总理奥兰多,对与意大利利益有关的问题谈起来滔滔不绝,对其他的问题少开尊口。被称为“无足轻重的伙伴”。
日本代表牧野伸显,对涉及东亚问题争吵不休,毫不相让,对欧洲事务漠不关心。被称为“沉默的小伙伴”。要求合法占领原德国太平洋诸岛和中国山东的权利。
中国代表顾维钧——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年轻的使节,据理力争,态度坚决。主张收回山东,废除“二十一条”。
巴黎和会
【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
巴黎和会的主要内容
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责任,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如德国废除普遍义务兵制,只能保留10万陆军和少量船舰;不得拥有空军、坦克和潜艇等。)
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移交日本。
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对奥、保、匈、土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
建立国际联盟。
1919年1月—6月
法国巴黎凡尔赛宫
英法美等27国代表
处置战败国问题
1. 巴黎和会
(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确立了列强在欧洲、西亚、北非的统治秩序
实质:是战胜国列强重新瓜分欧洲和争夺世界霸权而建立的
以欧洲为主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华盛顿会议(太平洋会议)
美:抑制了日本,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地位;
日:海军扩张受到抑制;
英:开始丧失海上优势。
世界现代史上第一个裁军协议
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九国公约》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成为现实,它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
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
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2.华盛顿会议
确立了列强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1921.11—1922.2
美国华盛顿
美英中日等9国代表
划分远东太平洋地区
实质:在宰割中国、抑制英日基础上确立的以美国主导的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1921年至1922年)
两个体系组成世界性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919年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怎样体现了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特征?
1、《凡尔赛条约》是以英、法、美为代表的战胜国强迫德国签署的条约,战胜国列强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严惩德国。
2、凡尔赛会议上列强不顾中国战胜国的地位,将德国在中国的权益全部转给日本;华盛顿会议形成了列强侵略中国的基本原则“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又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3、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是战胜国强加给战败国的“强制的和平”。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1)积极:确立了战后国际新秩序,世界进入相对稳定时期;国际局势缓和,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消极:未能根除矛盾,无法长久地维持世界和平,反而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
——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
——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
——帝国主义与苏联的矛盾
宰割战败国
分赃不均
奴役弱小民族
敌视社会主义
列宁称“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法国元帅福煦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①性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②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③原则:“全体一致”原则、委任统治制度
④实质:英法操纵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⑤评价:积极:①开创了国际合作的新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趋势;②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也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局限性:①“全体一致”原则无法有效制止战争发生; ②被英法利用,操纵国际事务,成为大国强权政治的工具;③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不能真正维护世界和平。
3.建立国联(1920—1946)
国联总部:日内瓦万国宫
【课堂小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一战的背景
一战的进程
一战的影响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标志
主要内容
国际联盟:地位、宗旨、原则、评价
课堂练习:
1.一战前,列宁曾说:“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下列关于一战的观点与列宁上述认识相近的是( )
A.“垄断资本的形成,孕育着世界性战争”
B.“萨拉热窝刺杀事件点燃第一次世界大战”
C.“协约国为消灭种种黑暗主义、发展种种光明主义而战”
D.“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
2. 一战期间,14万华工“以工代兵”,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使得英法诸国免除了人力资源匮乏的后顾之忧,极大地巩固了协约国的防线。因为华工们的辛勤工作和牺牲,中国外交官可以在黎和会上向全世界提出捍卫中国主权的要求。一战华工出国( )
A .迫使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为中国成为战胜国作出重大贡献
C .用艰辛劳动改变欧洲的政治格局各 D .助力中国政府成功收复山东主权
3. 1918年,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提出《世界和平纲领》,即“十四点原则”: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等等。据此推知,美国旨在( )
A.推动世界和平 B.谋求世界经济霸权 C.加入国际联盟 D.遏制共产主义发展
4. “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这是因为凡尔赛体系( )
A.将苏俄和美国排斥在外 B.回避了法德间很多尖锐矛盾
C.倡导的民族自决有名无实 D.蕴含着错综复杂的矛盾
A
B
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