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试题: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含解析,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试题: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含解析,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7 14:43:31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一、选择题
1. 有专家认为,汉代商业发展的情况,其实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商业史的一个缩影。因为汉代较明显地反映出(  )
A.古代商业发展迅速,一些地方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B.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重农抑商政策下古代商业的艰难发展
C.古代商业经济重心南移与商业分布呈相应的变化
D.古代商业经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答案】B
【解析】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故A项错误;汉代对商人征收重税,打压商人群体,可以用重农抑商政策下古代商业的艰难发展来形容汉代商业,故B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C项错误;古代商业经济是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不是阻碍,故D项错误。
2.汉武帝时期,国家管理盐铁、财政的官员均为大商人,在这些人主持下推行“算缗钱”,即对商人按资产收税,商人若不如实呈报资产,一经告发,罚戍边并没收资产,告发者将获得一半奖励。这一政策(  )
A.有利于促进商业发展 B.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打击商业发展,破坏社会风气
【答案】D
【解析】题干说到汉武帝时期大商人为官管理商业时推行算缗钱,按照资产收税,一般税收较重,所以会打击正常的商业发展,而且奖励商人之间互相告发也是在破坏商业公平竞争的环境,会破坏社会风气,故选D项;由于管理商业的官员是大商人,而这样商人之间的关系就不是公平竞争,因而不利于促进商业发展,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所以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是不符合史实的,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对商业和商人的管理,而不是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所以算缗钱跟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
3.商人往来于丝绸之路上,他们有时遇贼被杀,有时遇热风。名贵的丝绸要历经千辛万苦才能运到西方,他们也传播语言、艺术、技艺和宗教。材料表明商人发挥的主要作用是(  )
A.为国家积累了物质财富 B.传播东西方文化与文明
C.了解了沿途的民风民俗 D.主要将丝绸运抵到西方
【答案】B
【解析】“名贵的丝绸要历经千辛万苦才能运到西方,他们也传播语言、艺术、技艺和宗教”说明商人是东西方交往的使者,在贸易交往中传播了东西方文化与文明,故选B项;商人可以为国家积累物质财富,但A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商人以盈利为目的,了解民风民俗并非其主要目的,排除C项;中外商人还会将他国物品运抵中国进行贩卖,D项说法较为片面,排除D项。
4.《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 )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城市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 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答案】B
【解析】唐朝设有“官街鼓”,表明唐朝开市和闭市的时间受到了官府的严格监管,宋朝废除“官街鼓”,表明宋代开市和闭市的时间没有受到官府的监管,因此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城市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故选择B ;街鼓是规定开市和闭市的工具,与社会治安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将都城人口进行对比,排除C;宋废街鼓是城市管理相对宽松的表现,排除D。
5.宋代对城市市场实行“以税代管”的管理模式,取消了“市令”,设立了“务”这一税收和市场管理机构。这一改变(  )
A.使政府开始直接监管市场 B.说明官府取消了抑商政策
C.缘于市的发展影响了坊内生活 D.推动了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宋代对城市市场实行‘以税代管’的管理模式,取消了‘市令’,设立了‘务’这一税收和市场管理机构”,可知宋代对城市市场管理的放松,由直接监管变成“以税代管”的间接管理模式,这有利于推动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故选D项;宋代属于间接监管市场,排除A项;宋代商业环境宽松,但官府并没有取消抑商政策,排除B项;宋代对市场管理模式的改变并不是因为市坊间的矛盾,而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排除C项。
6.明太祖时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当时,海外贸易唯一的合法途径是由官方控制和垄断的( )
A.朝贡贸易 B.“十三行”贸易 C.行会贸易 D.私人贸易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明初,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而海外国家要来中国贸易,则需以朝贡的形式,故选A项。“十三行”设立于清朝,与材料中“明太祖”不符,故排除B项;行会是指我国古代城市商品经济中的工商业组织,与材料中“海外贸易”不符,故排除C项;私人贸易的说法与材料中“由官方控制和垄断”不符,故排除D项。
7.明正德、嘉靖年间松江府人陆楫在《兼葭堂稿 杂著》中有反对政府当局“禁奢”政策的短论:“论治者类欲禁奢,以为财节则民可与富也。……只以苏杭之湖山言之,其居人按时而游,游必画舫肩舆、珍馐良醞,歌舞而行,可谓奢矣。而不知舆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爨(烧火做饭)者不知其几。”这反映出晚明时江南地区(  )
A.封建小农经济已经趋向瓦解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显著增强
C.经济发展冲击传统思想观念 D.崇富逐利成为当时社会风尚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明代民间反对政府“禁奢”短论中“只以苏杭之湖山言之,其居人按时而游,游必画舫肩舆、珍馐良醞,歌舞而行,可谓奢矣。而不知舆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爨(烧火做饭)者不知其几”,反映了苏杭地区商业发展的繁盛景象,可知“财节则民可富”不符合当时经济发展的要求,故选C项;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瓦解自近代打开国门后开始,排除A项;阶层流动的增强依赖于社会财富的转移和不同阶层社会地位的变动,排除B项;材料中短论为松江府人所作,展示了苏杭地区的经济状况,不能说明整个社会的普遍观念,排除D项。
8.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古代希腊人则以移民和殖民的方式向地中海和黑海地区扩大影响。造成这种不同扩展方式的主要因素是(  )
A.社会分工与生产效率 B.文明开化的程度
C.社会组织与管理系统 D.经济形态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埃及和西亚文明的经济形态是农耕文明,而古代希腊的经济形态主要是商业文明,因而造成了不同的扩展方式,故D项正确。ABC不是主要因素,排除。
9.古希腊人在黑海地区活动频繁,黑海沿岸有大量的古希腊殖民地,从黑海地区输出的有谷物、咸鱼、皮革和奴隶。在南方,古希腊人和古埃及有频繁的贸易往来。据此推知,当时的古希腊(  )
A.已经进入封建社会 B.海外贸易发达
C.政府垄断商业贸易 D.农业经济繁荣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古希腊与黑海、地中海周围地区都有频繁的贸易往来,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奴隶”可知,A项错误;仅从材料信息无法推知C项结论;黑海地区输出的谷物出自古希腊殖民地而不是古希腊本土,故排除D项。
10.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下图银币出土于西安何家村,铸造于日本和同年间(706—714年),其形制、重量与开元通宝完全相同。据此推测这枚银币的铸造时间应当是我国历史上的(  )
A.汉朝 B.北魏 C.唐朝 D.宋朝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元通宝为唐朝货币,材料提供的时间也处于中国的唐朝时期,据此可推测这枚银币的铸造时间应当是唐朝,故C项正确。ABD不符合史实,排除。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东京城郊兴起了为数不少的草市。草市这一名称初见于东晋南朝,是小规模的乡村集市和商业点,具有时间性,是定期集市。位于东京郊区的草市渐渐发展为城外厢,成为郊区的经济中心,起着中心市场的作用。真宗时东京郊区草市已非常繁盛,“十二市之环城,嚣然朝夕”。附城草市由于商业的发展,一般多位于交通要道。在这些草市上,批发业、零售业都很繁盛,有的特别繁盛之处已和市区别无二致。
——摘编自樊莉娜《北宋东京城郊的发展》
材料二 江南地区市镇的发展,始自宋元时代,当时号称村市、草市、墟、会、市、镇等。明代初年,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全国各地市镇普遍兴起,从临时的、定期的集市发展为较大规模的工商业市镇,如长江中流的刘家隔,“其始居民十数家,宣德、正统年间,商贾占籍者亿万计,生齿日繁,贸迁益众,卒成巨镇”。特别是在十七世纪前后约两百多年间(从十六世纪后半期到十八世纪前半期),发展最为迅速。从明清两代地方志里的一些史料可知,江南市镇人口增长的情况,有自数百家、数千家以至万家者。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经济的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附城草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的原因。
【答案】(1)特点:成为城郊的中心市场;位于交通要道;商业繁荣;突破时间限制。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一、选择题
1. 有专家认为,汉代商业发展的情况,其实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商业史的一个缩影。因为汉代较明显地反映出(  )
A.古代商业发展迅速,一些地方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B.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重农抑商政策下古代商业的艰难发展
C.古代商业经济重心南移与商业分布呈相应的变化
D.古代商业经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2.汉武帝时期,国家管理盐铁、财政的官员均为大商人,在这些人主持下推行“算缗钱”,即对商人按资产收税,商人若不如实呈报资产,一经告发,罚戍边并没收资产,告发者将获得一半奖励。这一政策(  )
A.有利于促进商业发展 B.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打击商业发展,破坏社会风气
3.商人往来于丝绸之路上,他们有时遇贼被杀,有时遇热风。名贵的丝绸要历经千辛万苦才能运到西方,他们也传播语言、艺术、技艺和宗教。材料表明商人发挥的主要作用是(  )
A.为国家积累了物质财富 B.传播东西方文化与文明
C.了解了沿途的民风民俗 D.主要将丝绸运抵到西方
4.《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 )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城市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 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5.宋代对城市市场实行“以税代管”的管理模式,取消了“市令”,设立了“务”这一税收和市场管理机构。这一改变(  )
A.使政府开始直接监管市场 B.说明官府取消了抑商政策
C.缘于市的发展影响了坊内生活 D.推动了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6.明太祖时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当时,海外贸易唯一的合法途径是由官方控制和垄断的( )
A.朝贡贸易 B.“十三行”贸易 C.行会贸易 D.私人贸易
7.明正德、嘉靖年间松江府人陆楫在《兼葭堂稿 杂著》中有反对政府当局“禁奢”政策的短论:“论治者类欲禁奢,以为财节则民可与富也。……只以苏杭之湖山言之,其居人按时而游,游必画舫肩舆、珍馐良醞,歌舞而行,可谓奢矣。而不知舆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爨(烧火做饭)者不知其几。”这反映出晚明时江南地区(  )
A.封建小农经济已经趋向瓦解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显著增强
C.经济发展冲击传统思想观念 D.崇富逐利成为当时社会风尚
8.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古代希腊人则以移民和殖民的方式向地中海和黑海地区扩大影响。造成这种不同扩展方式的主要因素是(  )
A.社会分工与生产效率 B.文明开化的程度
C.社会组织与管理系统 D.经济形态的影响
9.古希腊人在黑海地区活动频繁,黑海沿岸有大量的古希腊殖民地,从黑海地区输出的有谷物、咸鱼、皮革和奴隶。在南方,古希腊人和古埃及有频繁的贸易往来。据此推知,当时的古希腊(  )
A.已经进入封建社会 B.海外贸易发达
C.政府垄断商业贸易 D.农业经济繁荣
10.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下图银币出土于西安何家村,铸造于日本和同年间(706—714年),其形制、重量与开元通宝完全相同。据此推测这枚银币的铸造时间应当是我国历史上的(  )
A.汉朝 B.北魏 C.唐朝 D.宋朝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东京城郊兴起了为数不少的草市。草市这一名称初见于东晋南朝,是小规模的乡村集市和商业点,具有时间性,是定期集市。位于东京郊区的草市渐渐发展为城外厢,成为郊区的经济中心,起着中心市场的作用。真宗时东京郊区草市已非常繁盛,“十二市之环城,嚣然朝夕”。附城草市由于商业的发展,一般多位于交通要道。在这些草市上,批发业、零售业都很繁盛,有的特别繁盛之处已和市区别无二致。
——摘编自樊莉娜《北宋东京城郊的发展》
材料二 江南地区市镇的发展,始自宋元时代,当时号称村市、草市、墟、会、市、镇等。明代初年,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全国各地市镇普遍兴起,从临时的、定期的集市发展为较大规模的工商业市镇,如长江中流的刘家隔,“其始居民十数家,宣德、正统年间,商贾占籍者亿万计,生齿日繁,贸迁益众,卒成巨镇”。特别是在十七世纪前后约两百多年间(从十六世纪后半期到十八世纪前半期),发展最为迅速。从明清两代地方志里的一些史料可知,江南市镇人口增长的情况,有自数百家、数千家以至万家者。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经济的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附城草市的特点。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一、选择题
1.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例如(  )
A.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
B.垄断组织产生
C.黑奴贸易盛行
D.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答案】A
【解析】新航路开辟引发了西欧商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使欧洲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故A项正确;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产生的,故B项错误;黑奴贸易盛行与商业经营方式无关,故C项错误;“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是新航路开辟对于世界市场的影响,不符合题干要求,故D项错误。
2.阿梅斯托在《1492:那一年,我们的世界展开了》中总结道:“1492年那一年,不只基督教国度改头换面,整个世界也脱胎换骨……把过去分立的文明结合在一起,使名副其实的全球历史——真正的‘世界体系’成为可能。”下列对“那一年”论述正确的是(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B.葡萄牙在新航路开辟中抢占了先机
C.将大西洋由屏障转变成了通道
D.西班牙人寻找到了通往印度的航路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新航路开辟使得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C项正确。
3.有同学看到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欧洲十大城市排行榜,发现伦敦、里斯本、阿姆斯特丹在1400年的时候尚未进入排行榜,1700年的时候不仅都跻身排行榜,而且排名靠前,分别位列第二、第五和第六。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动力是(  )
A.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B.资产阶级革命
C.商业和贸易的发展
D.文艺复兴运动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400年伦敦、里斯本、阿姆斯特丹等城市影响力并不大,而到了1700年则跻身欧洲十大城市排行榜的前几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海外殖民扩张和远洋贸易得以开展,而这几个城市都是受益于海外殖民扩张和远洋商业贸易得以迅速发展壮大的,故C项正确。
4.明末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遂得渡海。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据此可得结论(  )
A.新航路开辟推动了物种交流
B.当时中国的农业落后于世界
C.商业活动改变了国人的饮食习惯
D.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农业发展
【答案】A
【解析】据材料“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遂得渡海。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可知这是明代番薯传入的过程,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番薯传入中国的过程无法证明中国农业落后于世界,且明清时期中国农业是领先与世界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关于国人饮食习惯的信息,排除C项;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在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明末是在17世纪,排除D项。
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与下列哪一事件直接相关(  )
A.新航路开辟提供了联结通道
B.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C.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实现初步工业化
D.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D
【解析】新航路开辟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工业革命使越来越多的地区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故D项正确。
6.下图为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西欧资本输出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释正确的是(  )
A. 资本输出缩小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差距
B. 欧洲资本绝大部分流入经济发达地区
C. 资本输出便利欧洲列强控制世界市场
D. 资本输出缓和了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资本输出是欧洲对亚非拉美的经济侵略,拉大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差距,有利于欧洲列强对世界市场的控制,故选C项,排除A项;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欧洲绝大部分资本流入经济不发达地区,故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资本输出加剧了列强之间的竞争,加大了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故排除D项。
7. 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引起“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世界市场的形成
B. 亚洲人口的膨胀
C. “商业革命”的影响
D. 工业革命的开展
【答案】C
【解析】材料主要说美洲的作物传入亚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这一现象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所引发的“商业革命”。故C项符合题意。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20世纪初,此时是明末,时间不符,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没有提到人口膨胀的问题。故B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明末大致是17世纪初,工业革命是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时间不符,故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8. 近代早期欧洲的企业家组成私人公司,希望从商业贸易活动中获利。19世纪五六十年代,英法政府颁行股份公司法,股份公司迅速成为工业社会最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这表明(  )
A. 近代早期欧洲企业以股份制为主
B. 股份制企业私有制属性逐步改变
C. 政府立法推动垄断组织大量出现
D. 生产力推动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
【答案】D
【解析】19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欧洲一些国家通过组建股份公司进行工业生产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要求。因此材料反映的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故答案为D项。A项与材料中的“近代早期欧洲的企业家组成私人公司”不符,排除;股份制企业的私有制属性没有改变,排除B项;垄断组织大量出现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
9.下面是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的图示,按照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②③①
【答案】B
【解析】②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时代,①反映的是工业革命后的商品输出时代,③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资本输出时代,故B项正确。
10. 1882年轮船招商局召开股东代表大会,决定再招股100万两,仁和保险公司也乘势扩股1万股,计银50万两,上海机器织布局于1880年公布招股章程后,认股者源源而来。据此可知(  )
A. 股票在晚清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
B. 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C.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资本的限制
D. 晚清股票市场已经发展成熟
【答案】A
【解析】根据“轮船招商局召开股东代表大会,决定再招股100万两”“仁和保险公司也乘势扩股1万股,计银50万两, 上海机器织布局于1880年公布招股章程后,认股者源源而来”,说明股票在晚清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故答案为A项。1894年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资本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B、C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晚清股票市场已经发展成熟,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乃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原来就已经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 000吨之多。
——摘编自王棣主编《中外经济成长历程》
(1)材料一中导致“扩大了交往”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欧洲商业革命的内涵 结合所学评价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
【答案】 (1)新航路的开辟。
(2)内涵的体现: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和扩大;商品贸易种类的增多;欧洲人的物质生活得到丰富;欧洲与亚洲、美洲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一、选择题
1.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例如(  )
A.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
B.垄断组织产生
C.黑奴贸易盛行
D.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阿梅斯托在《1492:那一年,我们的世界展开了》中总结道:“1492年那一年,不只基督教国度改头换面,整个世界也脱胎换骨……把过去分立的文明结合在一起,使名副其实的全球历史——真正的‘世界体系’成为可能。”下列对“那一年”论述正确的是(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B.葡萄牙在新航路开辟中抢占了先机
C.将大西洋由屏障转变成了通道
D.西班牙人寻找到了通往印度的航路
3.有同学看到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欧洲十大城市排行榜,发现伦敦、里斯本、阿姆斯特丹在1400年的时候尚未进入排行榜,1700年的时候不仅都跻身排行榜,而且排名靠前,分别位列第二、第五和第六。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动力是(  )
A.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B.资产阶级革命
C.商业和贸易的发展
D.文艺复兴运动
4.明末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遂得渡海。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据此可得结论(  )
A.新航路开辟推动了物种交流
B.当时中国的农业落后于世界
C.商业活动改变了国人的饮食习惯
D.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农业发展
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与下列哪一事件直接相关(  )
A.新航路开辟提供了联结通道
B.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C.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实现初步工业化
D.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6.下图为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西欧资本输出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释正确的是(  )
A. 资本输出缩小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差距
B. 欧洲资本绝大部分流入经济发达地区
C. 资本输出便利欧洲列强控制世界市场
D. 资本输出缓和了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
7. 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引起“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世界市场的形成
B. 亚洲人口的膨胀
C. “商业革命”的影响
D. 工业革命的开展
8. 近代早期欧洲的企业家组成私人公司,希望从商业贸易活动中获利。19世纪五六十年代,英法政府颁行股份公司法,股份公司迅速成为工业社会最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这表明(  )
A. 近代早期欧洲企业以股份制为主
B. 股份制企业私有制属性逐步改变
C. 政府立法推动垄断组织大量出现
D. 生产力推动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
9.下面是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的图示,按照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②③①
10. 1882年轮船招商局召开股东代表大会,决定再招股100万两,仁和保险公司也乘势扩股1万股,计银50万两,上海机器织布局于1880年公布招股章程后,认股者源源而来。据此可知(  )
A. 股票在晚清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
B. 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C.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资本的限制
D. 晚清股票市场已经发展成熟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乃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原来就已经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 000吨之多。
——摘编自王棣主编《中外经济成长历程》
(1)材料一中导致“扩大了交往”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一、选择题
1. 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特点是(  )
A.注意发挥市场的作用
B.农轻重协调平衡发展
C.牺牲农业保证工业化的实现
D.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D
【解析】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特点是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A、B两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本身正确,但不是主要特点,故排除。
2.有人认为,如果说1929年美国的金融风暴是场高烧的话,接下来的大萧条则是严重的慢性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美国此次经济危机集中在1929年
B.经济危机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C.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
D.美国政府无法克服此次经济危机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接下来的大萧条则是严重的慢性病”是说经济萧条时间较长,故选C项;美国这次经济危机发生在1929—1933年间,故A项错误;B项的说法符合史实,但是与题意无关,排除;美国政府通过罗斯福新政最终克服了危机,故D项错误。
3.钱满素在《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中讲道:“罗斯福新政对自由主义的影响是深远的。……在自由主义深陷危机之时,罗斯福因为标榜而延长了它,挽救了它。他也深刻地改变了自由主义的内涵……”这里的“深刻地改变了自由主义的内涵”指的是(  )
A.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B.放弃了自由资本主义制度
C.改变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D.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罗斯福新政对自由主义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也深刻地改变了自由主义的内涵”说明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故选A项。BCD不符合史实,排除。
4.在国际多边贸易谈判过程中,涉及对各缔约方货币金融、外汇汇率、对外收支平衡等问题谈判时,主要依靠某国际组织的参与和配合。“某国际组织”是指(  )
A.关贸总协定 B.世界贸易组织
C.世界银行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答案】D
【解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与题意相符,故D项正确。
5.如图是1944年美国建立的某一国际体系。其根本目的是(  )
A.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B.控制世界黄金交易
C.夺取战后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
D.建立世界金融的霸权地位
【答案】D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美元和黄金挂钩,其他各国货币和美元挂钩,这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使美国建立起世界金融的霸权地位,故D项正确。
6. 1984年国庆,首都北京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深圳有两辆彩车参加了游行,蛇口工业区彩车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从天安门广场响遍大江南北。此口号(  )
A.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B.体现了经济特区创新的实于精神
C.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
D.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已经开始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可知,体现了体现了深圳经济特区创新的实于精神,故B项正确。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故A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1992年才提出,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B。
7.“一五”计划期间,第一拖拉机厂等6项国家重点工业项目落地洛阳。1956~1958年,洛阳水泥厂等4家大型国营工厂先后建成,另有88家商店从上海、广州等地迁入,其中三友理发店、大新酒楼等成为当地各自行业的领头羊。由此可知,当时(  )
A.全国工业布局发生根本改变
B.重工业比例畸重的问题初步得到解决
C.工业建设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D.私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蓬勃发展
【答案】C
【解析】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洛阳在一五时期建立了10家大型企业和迁入88家商店,促进了洛阳的城市人口比例的增长,加快了向工业和服务业的转变,故选C项;全国工业布局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依然是东南沿海地区工业较发达,中西部地区较落后,排除A项;一五时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其他行业,没有出现重工业比例畸重问题,排除B项;1956年我国完成资了对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私营企业均已改造为公有制企业,排除D项。
8. 1953年10月,中共卫生部党组向中央报告,确定卫生工作的重点首先是要加强工矿卫生和城市医疗工作,使农村卫生工作和互助合作运动密切结合,并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治对人民危害性最大的疾病。这一举措的施行(  )
A.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保障了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现
C.使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开始兴起
D.服务国家经济建设重点的开展
【答案】D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一五计划期间,排除A;B.选项“实现”一词不妥,排除;C.选项信息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根据“要加强工矿卫生和城市”等信息,结合1953年的时间信息,可推知是服务于当时的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D。
9.1934年,美国公共工程管理局规定:针对各个城市负责大型公共工程建设和运营的专门管理机构,如果所负责的工程全部位于该城市的行政命令区划之内,那么,管理机构的官员不得由城市官员兼任,否则不能获得联邦拨款。这一规定使联邦政府与纽约市政府发生了正面冲突,最终以罗斯福政府的让步落幕。由此可知(  )
A.新政措施与地方利益不一致
B.地方政府抵制联邦权力扩张
C.美国政治体制存在严重缺陷
D.“以工代赈”遭遇重大挫折
【答案】B
【解析】
美国实行联邦制,这种制度体现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特点,材料中“否则不能获得联邦拨款”“联邦政府与纽约市政府发生了正面冲突,最终以罗斯福政府的让步落幕”说明联邦政府对于地方政府控制企图的失败,说明地方政府抵制联邦权力扩张,B正确。材料中的信息不是说明新政措施与地方利益不一致,A错误。材料体现出美国地方分权的特点,并不是说明美国政治体制存在严重缺陷,C错误。材料也不是说明罗斯福“以工代赈”措施遭遇重大挫折,D错误。故选B。
10. “civilization”(文明)一词在传统英文写作中用作单数名词,19世纪开始,英文著作中将“civilization”改作复数。进入20世纪,“civilization”再度恢复单数,不料到了20世纪末,英文报刊又逐渐将“civilization”用作复数。对“civilization”各阶段单复数形式变化原因,下列分析哪项比较符合事实(  )
A.19世纪的民族解放运动迫使西方人承认多元文明
B.19世纪前世界各地区文明都是同样的农耕文明
C.20世纪末全球化浪潮推动文明的多样性发展
D.20世纪初资本主义文明一统天下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文明一词在英文中的几次复数形式转变,从单数到复数又到单数再到复数,体现了20世纪初资本主义文明一统天下,故选D项;1917年十月革命后民族解放运动掀起高潮,时间错误,排除A项;海洋文明的古希腊罗马以商品经济为主导,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20世纪末“反全球化”浪潮兴起,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人在1846年着手制定了一项系统的自由贸易政策。1860年,法国实行了自由贸易政策。紧跟着其他国家也采取了同样的行动。经济活动处于普遍的自由主义环境里,在这种环境下,商业被认为应该不受政治国家限制,因而经济活动依然主要是国家性和全球性的。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市场业已创立起来。货币、劳务、金钱、资本和民间往来,差不多不再顾及国界。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
材料二 1946年开始,英国工党政府用两年就完成了对煤矿、民航、铁路、公路、运输、煤气、电力等部门的国有化。美国政府主要运用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税收等财政政策对社会生产进行干预。1960年日本制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10年内国民生产总值和个人国民收入增长一倍的规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自由贸易政策被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接受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及表现。
【答案】 (1)原因: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完善;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越来越多的地区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英国的提倡、推动。
(2)变化:从自由放任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一、选择题
1. 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特点是(  )
A.注意发挥市场的作用
B.农轻重协调平衡发展
C.牺牲农业保证工业化的实现
D.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有人认为,如果说1929年美国的金融风暴是场高烧的话,接下来的大萧条则是严重的慢性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美国此次经济危机集中在1929年
B.经济危机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C.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
D.美国政府无法克服此次经济危机
3.钱满素在《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中讲道:“罗斯福新政对自由主义的影响是深远的。……在自由主义深陷危机之时,罗斯福因为标榜而延长了它,挽救了它。他也深刻地改变了自由主义的内涵……”这里的“深刻地改变了自由主义的内涵”指的是(  )
A.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B.放弃了自由资本主义制度
C.改变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D.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4.在国际多边贸易谈判过程中,涉及对各缔约方货币金融、外汇汇率、对外收支平衡等问题谈判时,主要依靠某国际组织的参与和配合。“某国际组织”是指(  )
A.关贸总协定 B.世界贸易组织
C.世界银行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5.如图是1944年美国建立的某一国际体系。其根本目的是(  )
A.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B.控制世界黄金交易
C.夺取战后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
D.建立世界金融的霸权地位
6. 1984年国庆,首都北京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深圳有两辆彩车参加了游行,蛇口工业区彩车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从天安门广场响遍大江南北。此口号(  )
A.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B.体现了经济特区创新的实于精神
C.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
D.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已经开始
7.“一五”计划期间,第一拖拉机厂等6项国家重点工业项目落地洛阳。1956~1958年,洛阳水泥厂等4家大型国营工厂先后建成,另有88家商店从上海、广州等地迁入,其中三友理发店、大新酒楼等成为当地各自行业的领头羊。由此可知,当时(  )
A.全国工业布局发生根本改变
B.重工业比例畸重的问题初步得到解决
C.工业建设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D.私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蓬勃发展
8. 1953年10月,中共卫生部党组向中央报告,确定卫生工作的重点首先是要加强工矿卫生和城市医疗工作,使农村卫生工作和互助合作运动密切结合,并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治对人民危害性最大的疾病。这一举措的施行(  )
A.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保障了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现
C.使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开始兴起
D.服务国家经济建设重点的开展
9.1934年,美国公共工程管理局规定:针对各个城市负责大型公共工程建设和运营的专门管理机构,如果所负责的工程全部位于该城市的行政命令区划之内,那么,管理机构的官员不得由城市官员兼任,否则不能获得联邦拨款。这一规定使联邦政府与纽约市政府发生了正面冲突,最终以罗斯福政府的让步落幕。由此可知(  )
A.新政措施与地方利益不一致
B.地方政府抵制联邦权力扩张
C.美国政治体制存在严重缺陷
D.“以工代赈”遭遇重大挫折
10. “civilization”(文明)一词在传统英文写作中用作单数名词,19世纪开始,英文著作中将“civilization”改作复数。进入20世纪,“civilization”再度恢复单数,不料到了20世纪末,英文报刊又逐渐将“civilization”用作复数。对“civilization”各阶段单复数形式变化原因,下列分析哪项比较符合事实(  )
A.19世纪的民族解放运动迫使西方人承认多元文明
B.19世纪前世界各地区文明都是同样的农耕文明
C.20世纪末全球化浪潮推动文明的多样性发展
D.20世纪初资本主义文明一统天下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人在1846年着手制定了一项系统的自由贸易政策。1860年,法国实行了自由贸易政策。紧跟着其他国家也采取了同样的行动。经济活动处于普遍的自由主义环境里,在这种环境下,商业被认为应该不受政治国家限制,因而经济活动依然主要是国家性和全球性的。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市场业已创立起来。货币、劳务、金钱、资本和民间往来,差不多不再顾及国界。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
材料二 1946年开始,英国工党政府用两年就完成了对煤矿、民航、铁路、公路、运输、煤气、电力等部门的国有化。美国政府主要运用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税收等财政政策对社会生产进行干预。1960年日本制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10年内国民生产总值和个人国民收入增长一倍的规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自由贸易政策被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接受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