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一、选择题
1. 秦朝建立后,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种道路交通网络:一是向东直通燕齐地区、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二是从咸阳至九原的直道;三是北起僰道(今四川宜宾)到达滇池地区的五尺道。这些道路的修建客观上( )
A.促进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武力控制
C.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一是向东直通燕齐地区、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二是从咸阳至九原的直道;三是北起僰道(今四川宜宾)到达滇池地区的五尺道”可知,秦朝建立后所修建的通向各个方向的交通网络客观上有利于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故C项正确。秦朝建立后全国已经统一,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秦朝建立的交通网络的影响,无法得出中央对地方加强武力控制的结论,故B项错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长期发展和交融的结果,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2.亚历山大征服战争后,在希腊化世界及其周边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交通体系,在张骞到达中亚之前的公元前2世纪中后期,后来的丝绸之路西段(自帕米尔以西)实际上已经开通。这表明( )
A.张骞对丝绸之路开辟作出决定性贡献
B.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C.希腊文明的传播对丝绸之路开通的贡献
D.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自古以来就很频繁
【答案】C
【解析】材料指出在张骞到达中亚之前,丝绸之路西段已经开通,这一部分交通体系是希腊文明的传播范围,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通,故C项正确。材料指出张骞到达中亚之前丝绸之路西段实际上已经开通,不是在强调张骞的贡献,也没有指出开辟丝绸之路势在必行,故A、B两项错误;材料介绍公元前3世纪前后的中西交通,并没有提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故D项错误。
3.隋唐时期的大运河北起涿郡,南到余杭,中经江都、洛阳,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联系起来。由此可知,当时隋唐大运河开通的社会背景是( )
A.北方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B.江南经济的开发
C.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对外贸易的繁荣
【答案】B
【解析】由于魏晋南北朝以来北方的长期战乱,大量人口向南方迁移,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大运河沟通涿郡和余杭,重要的社会背景就是江南经济的开发,故选B项。隋唐的统一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战乱,大运河开通时北方的商品经济还没有恢复到活跃状况,故排除A项;南方在宋朝才开始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故排除C项;大运河的开通主要是沟通国内的南北交通,并不是由于对外贸易繁荣,故排除D项。
4.从隋至元“大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型的改变,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发展( )
A.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
B.带动沿岸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C.影响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D.连接南北区域促进文化趋同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大运河线路……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可知,大运河促进了南北交流与发展,促成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故C项正确。大运河的开通主要是为了缓解南北交通运输压力,无法解决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大运河带动沿岸出现新的生产关系,故B项不符合题意;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性不可能因为大运河而趋同,故D项不符合题意。
5.新航路开辟的内容包括:从欧洲绕过地中海直通印度新航路的发现;从欧洲直通美洲的航行和美洲新大陆的发现;首次环球航行的成功。其中“从欧洲直通美洲的航行”的是( )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答案】C
【解析】解析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故C项正确。迪亚士沿着非洲西海岸到达了南非的好望角,故A项错误;达·伽马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了亚洲印度,故B项错误;麦哲伦船队完成了首次环球航行,故D项错误。
6.19—20世纪,北美伊利运河、比利时阿尔贝特运河、苏伊士运河、莫斯科运河、巴拿马运河、曼彻斯特运河等多条运河修筑通航。这些运河的修建( )
A.反映了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
B.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C.刺激了生产和技术革命发生
D.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A
【解析】据材料“19—20世纪……多条运河修筑通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运河的修建改善了交通,满足了世界经济交流的需要,促进了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故A项正确。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并非运河的修建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故排除B项;生产力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扩大刺激了生产和技术革命发生,运河的修建不是刺激生产和技术革命发生的原因,故排除C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与运河的修建无直接联系,故排除D项。
7.表1 1870—1900年的铁路公里数(单位:千公里)
年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澳洲
1870 210 105 93 8 2 2
1880 372 169 175 16 5 8
1890 617 224 331 34 9 19
1900 760 284 402 60 20 24
据表1判断( )
A.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地位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美国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 D.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迅猛
【答案】C
【解析】据表1数据可知,美国的铁路公里数增长迅速,远超其他地区,可推知美国在19世纪末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故选C项;据所学工业革命的知识可知,19世纪末,英国并未丧失世界工厂地位,排除A项;仅从这一时期的铁路公里数,无法看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指的是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仅从铁路公里数无法看出其是否发展迅猛,排除D项。
8.近代以前的清江浦“舟车鳞集,冠盖喧阗,两河市肆,栉比数十里不绝”;到清末民初,“自海道开通,河运失效,商业遂一落千丈。津浦铁路通车后,出此途者益鲜”“昔之都会遂成下邑”。据此推断( )
A.外来侵略导致清江浦衰落 B.清江浦兴盛衰落源于交通
C.清江浦曾经是繁华的都市 D.政府政策影响着城市经济
【答案】B
【解析】清江浦的兴衰历程,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江浦因运河疏通而崛起,后因“河运失效”和津浦铁路的开通而衰落,由此可知清江浦的兴衰源于交通,B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过分解读,只根据“近代以前”“清末民初”两个时间点无法得出该结论,且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是材料中的表现,而非推断内容,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9. 下表反映了1909—1919年中国邮政事业发展的部分情况。
时间 事件
1909年 北京邮政首先使用自行车
1912年 北京至上海的火车邮路开通
1917年 上海邮政开始使用汽车取代马拉邮件
1919年 上海、汉口邮政开始自备邮艇运送邮件
据此可以得出( )
A.邮政事业是民族经济发展的产物 B.近代邮政业务仅限于中心城市
C.邮局邮路开始脱离海关控制 D.交通工具进步促进邮政事业发展
【答案】D
【解析】依据表格中“邮政开始用汽车取代马拉邮车”“上海、汉口邮政开始自备邮艇运送邮件”说明交通工具进步促进邮政事业发展,故D正确。材料无法显示是民族经济发展的结果,故A错误。“邮政业务仅限于中心城市”用词绝对,当时城镇乡村也有涉及,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邮局邮路开始脱离海关控制”的信息,故C错误。
10.“高铁改变中国,中国改变世界”的故事正在上演。历史上交通运输建设见证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秦朝修建“驰道”(或直道),有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B.清末保路运动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
C.蒸汽机的发明促进铁路、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D.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进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
【答案】C
【解析】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铁路交通事业的发展,但是公路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得到发展的,即内燃机的发明促进了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C符合题意;A、B、D关于交通运输的描述是符合史实的,不符合题意,排除。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侵略者特权的扩大,外商在华轮运势力也空前地扩张起来。旗昌、德忌利士、省港澳、公正、北清、太古、华海、扬子、怡和等轮船公司相继出现在各个口岸。这些公司资力雄厚,不仅拥有各自的码头仓栈,而且联设保险行号,俨然形成完整的外商轮船运输体系。据统计,各口外商船只进出吨位,自1868年的630余万吨增至1892年的2300万吨。24年间增长几达4倍。
——摘编自聂宝璋《轮船的引进与中国的近代化》
材料二 轮船招商局集股开办以来,装运漕粮、军火、防军,莫不迅速葳事,历有成效。臣闻近因各省灾歉迭乘,民情困疲,货客俱稀,生意大为减色;兼以法国滋扰越南,附股之人不无疑惧,咸思撤回股本。该局各口分设日多,资本日重,万一不敷周转,实于防务大有窒碍。可否仰恳天恩,俯念该局轮船转运漕粮、军火、防军,曾著微劳,饬下南北洋大臣体察情形,随时拨款接济,并广为筹款,收买股份单作为官股,以维大局,似于商情、洋务、防务均有裨益,谨附片具陈。
——摘编自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商在华轮运输势力迅速扩张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轮船招商局的作用并分析其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答案】(1)列强在华获得一系列特权;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与生产的集中;公司资力雄厚;机器轮船的性能优越;海外殖民扩张的加剧;先进的资本主义经营管理理念和方式。
(2)作用:转运漕粮、军火、防军;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推动交通近代化。
有利因素:政府扶植;以机器为动力吸引民间投资。
不利因素:新生事物受时局和当时经济发展的影响;自身管理的局限性;资金短缺;等。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随着侵略者特权的扩大”“公司资力雄厚”可归纳出列强在华获得一系列特权;公司自身的优势。结合时代背景和所学知识可得出,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与生产的集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海外殖民扩张的加剧;机器轮船的性能优势等。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一、选择题
1. 秦朝建立后,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种道路交通网络:一是向东直通燕齐地区、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二是从咸阳至九原的直道;三是北起僰道(今四川宜宾)到达滇池地区的五尺道。这些道路的修建客观上( )
A.促进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武力控制
C.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2.亚历山大征服战争后,在希腊化世界及其周边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交通体系,在张骞到达中亚之前的公元前2世纪中后期,后来的丝绸之路西段(自帕米尔以西)实际上已经开通。这表明( )
A.张骞对丝绸之路开辟作出决定性贡献
B.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C.希腊文明的传播对丝绸之路开通的贡献
D.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自古以来就很频繁
3.隋唐时期的大运河北起涿郡,南到余杭,中经江都、洛阳,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联系起来。由此可知,当时隋唐大运河开通的社会背景是( )
A.北方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B.江南经济的开发
C.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对外贸易的繁荣
4.从隋至元“大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型的改变,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发展( )
A.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
B.带动沿岸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C.影响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D.连接南北区域促进文化趋同
5.新航路开辟的内容包括:从欧洲绕过地中海直通印度新航路的发现;从欧洲直通美洲的航行和美洲新大陆的发现;首次环球航行的成功。其中“从欧洲直通美洲的航行”的是( )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6.19—20世纪,北美伊利运河、比利时阿尔贝特运河、苏伊士运河、莫斯科运河、巴拿马运河、曼彻斯特运河等多条运河修筑通航。这些运河的修建( )
A.反映了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
B.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C.刺激了生产和技术革命发生
D.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7.表1 1870—1900年的铁路公里数(单位:千公里)
年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澳洲
1870 210 105 93 8 2 2
1880 372 169 175 16 5 8
1890 617 224 331 34 9 19
1900 760 284 402 60 20 24
据表1判断( )
A.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地位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美国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 D.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迅猛
8.近代以前的清江浦“舟车鳞集,冠盖喧阗,两河市肆,栉比数十里不绝”;到清末民初,“自海道开通,河运失效,商业遂一落千丈。津浦铁路通车后,出此途者益鲜”“昔之都会遂成下邑”。据此推断( )
A.外来侵略导致清江浦衰落 B.清江浦兴盛衰落源于交通
C.清江浦曾经是繁华的都市 D.政府政策影响着城市经济
9. 下表反映了1909—1919年中国邮政事业发展的部分情况。
时间 事件
1909年 北京邮政首先使用自行车
1912年 北京至上海的火车邮路开通
1917年 上海邮政开始使用汽车取代马拉邮件
1919年 上海、汉口邮政开始自备邮艇运送邮件
据此可以得出( )
A.邮政事业是民族经济发展的产物 B.近代邮政业务仅限于中心城市
C.邮局邮路开始脱离海关控制 D.交通工具进步促进邮政事业发展
10.“高铁改变中国,中国改变世界”的故事正在上演。历史上交通运输建设见证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秦朝修建“驰道”(或直道),有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B.清末保路运动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
C.蒸汽机的发明促进铁路、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D.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进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侵略者特权的扩大,外商在华轮运势力也空前地扩张起来。旗昌、德忌利士、省港澳、公正、北清、太古、华海、扬子、怡和等轮船公司相继出现在各个口岸。这些公司资力雄厚,不仅拥有各自的码头仓栈,而且联设保险行号,俨然形成完整的外商轮船运输体系。据统计,各口外商船只进出吨位,自1868年的630余万吨增至1892年的2300万吨。24年间增长几达4倍。
——摘编自聂宝璋《轮船的引进与中国的近代化》
材料二 轮船招商局集股开办以来,装运漕粮、军火、防军,莫不迅速葳事,历有成效。臣闻近因各省灾歉迭乘,民情困疲,货客俱稀,生意大为减色;兼以法国滋扰越南,附股之人不无疑惧,咸思撤回股本。该局各口分设日多,资本日重,万一不敷周转,实于防务大有窒碍。可否仰恳天恩,俯念该局轮船转运漕粮、军火、防军,曾著微劳,饬下南北洋大臣体察情形,随时拨款接济,并广为筹款,收买股份单作为官股,以维大局,似于商情、洋务、防务均有裨益,谨附片具陈。
——摘编自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商在华轮运输势力迅速扩张的原因。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一、选择题
1. 1908年,湘潭绅商们对于粤汉铁路正线不经过湘潭深感忧虑:“潭埠势必永远成废”“数百年祖宗营业,一旦归于无何有之乡,万众能不寒心!”最终结果,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距其15公里的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由此可见( )
A.铁路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B.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
C.列强通过路权蚕食掠夺 D.地方绅商掀起保路运动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潭埠势必永远成废”“数百年祖宗营业,一旦归于无何有之乡,万众能不寒心!”“最终结果,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距其15公里的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可知,株洲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而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而衰落,可见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2.2017年7月,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一桥飞架三地,碧海终成通途,粤港澳大湾区半小时经济圈成形。在政府的主导下,大桥建造历时9年,在技术、装备、科研等领域多有突破,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该大桥的建造( )
①是“一国两制”实践的新模式 ②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化
③说明我国桥梁建设水平世界领先 ④大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④
【答案】A
【解析】我国在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港珠澳大桥密切了港澳与内地的联系,是对“一国两制”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①正确;珠海是我国第一批特区之一,大湾区积累了丰富的改革开放经验,大桥的建造,整合了内地与港澳的资源,有利于更好地改革开放,②正确;虽然大桥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但不能据此得出我国桥梁建设水平世界领先,③错误;半小时经济圈成形,便利了人们的经济生活来往,④正确。故选A项,排除BCD。
3. 《共和国记忆60年》中记载:“苏联人安排了毛泽东参观斯大林汽车厂。从没有目睹过汽车生产制造的过程,仍然乘坐着苏联提供的轿车的毛泽东,看着流水线上一辆一辆下线的汽车,对身边的陪同者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这一理想的最初实现是在( )
A. “一五”计划时期 B. 大跃进时期 C. 人民公社化时期 D. 文化大革命时期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说明在当时中国还不能制造汽车。中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兴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了中国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故本题应选A项;B项在“二五”计划时期,主要集中在钢铁产能的增加,与汽车生产无关,因此错误;人民公社化是在1958年社会主义基本建立下的农业改革,与汽车生产无关,因此C项错误;“文革”对国民经济的是巨大打击,因此也错误。
4.对比分析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航运成为我国第二大运输方式 B.我国内河航运发展停滞
C.铁路营业里程稳步增长 D.中国船业技术有待提高
【答案】C
【解析】从表格信息不能得出“航运成为我国第二大运输方式”“中国船业技术有待提高”的结论,排除A、D两项;B项“发展停滞”表述错误,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我国铁路营业里程稳步增长,C项正确。
5. 1985年上海大众汽车厂成立。德国《明镜》周刊一位记者感慨:“大众汽车厂好像是在一个孤岛上生产(它)既可能是成功的史篇,也可能是失败的研究报告。”这反映当时的中国( )
A. 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 B. 政策环境不利于外企发展
C. 浦东成为改革开放的标志 D. 工业发展未融入世界潮流
【答案】D
【解析】根据“大众汽车厂好像是在一个孤岛上生产……(它)既可能是成功的史篇,也可能是失败的研究报告”可知,中国工业发展未融入世界潮流,D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985年已经改革开放了,B错误;90年代开发和开放浦东,时间不符合题意,C错误。
6.王忠良被誉为“中国画火车第一人”,他完成了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动车组的创作,让人们得以领略火车的魅力。火车的变迁不能从侧面体现出( )
A. 交通变革和技术进步 B. 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
C.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D. 生产生活节奏的加快
【答案】A
【解析】材料直接体现了交通变革和火车技术的进步,故A项不符合材料“从侧面体现出”的要求,符合题意;火车的变迁从侧面体现出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生产生活节奏的加快,故BCD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A。
7.2012年10月8日哈大高铁进入试运营阶段。哈大高铁、京哈高铁,犹如一条加速跑道,迅捷地串起东北四大城市,连通关内关外,标志着“东北同城”的崭新生活即将开启。这表明( )
A. 新型交通工具的革新使城市化进程加快 B. 中国的经济版图彻底地突破了地域界限
C. 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正逐步形成 D. 改革开放以来区域性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高铁运营,串起东北四大城市,促进了“东北同城”的开启。表明地区间联系在不断加强。故选D项;材料显示了东北四城的联系加强,故A项的“城市化”,B项中“中国经济版图彻底突破”不符合材料内容;C项与材料无关。
8.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汽车工业是以载货车为主导的,对轿车缺乏应有的重视,这使得我国的轿车工业技术水平长期处于极为稚嫩的状态。但有人认为其实当时的汽车工业结构是与我国当时的国情基本适应的。与之适应的国情主要是( )
A.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落后 B.我国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D.我国基本是一个农业国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无力购买轿车,轿车的社会需求量很小,即使大量生产,私人也无力购买,故C项正确。
9.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1909—1949年,我国多次选派留学生赴英、美、苏、法等国学习军事航空和飞机制造技术,他们学成回国后,积极主持或参与中国飞机的研制工作,试制成功了中国最早的水上飞机、仿苏E-16驱逐机、运输机等。这说明( )
A.留学生促进了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B.航空救国是所有知识分子的理想
C.中国航空工业近代化起步比较晚 D.近代中国的航空工业技术力量雄厚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中国留学生为中国航空事业发展所作的贡献来看,留学生是促进中国航空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故A项正确。B项说法绝对,且材料没有反映,故排除;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留学生在中国航空事业发展中的作用,没有涉及中国航空工业近代化起步比较晚,更不能反映近代中国的航空工业技术力量雄厚,故排除C、D两项。
10. 下表是1978—1988年中国客运量结构分布表(单位:万人):
年份 铁路 公路 水运 航空
1978 81 491 149 229 23 042 230.91
1988 122 645 650 473 35 032 1 442.00
表格中中国客运量数据的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A.改革开放促进了人口流动 B.经济发展使交通方式更加多样化
C.现代交通体系已改造升级 D.航空业正成为最重要的出行方式
【答案】A
【解析】根据1978—1988年中国客运量结构分布表的相关统计可知,改革开放使各种交通方式的客运量都有较明显的增长,人口流动不断加快,故A项正确。仅仅通过中国客运量的增多,不能得出交通方式更加多样化的结论,故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中国客运量的增多,反映不出新的客运方式的出现,故C项错误;航空客运量与其他三种交通方式的客运量相比是最少的,所以航空业不可能是最主要的出行方式,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八七八年,唐廷枢开办开平煤矿时,为了解决运输问题,建议修筑开平至北塘的铁路,由于李鸿章的支持而获批准。旋因守旧派的反对,清政府又收回成命。唐廷枢被迫改为开挖运河,由于开挖运河失败,再获批准。一八八一年六月,在英人金达指导下,铁路终于通车。
但守旧派又群起攻击,清政府进以“震动皇陵”、“伤害庄稼’为由下令查禁,经李鸿章多方努力,铁路才得以保留。修一条九公里长的铁路,竟然几起几落,中国铁路产生之艰难,实难想象。
——摘编自李开第《论中国近代铁路建设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2019年中国高铁总里程突破3万公里,是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运营最繁忙的国家。中国高铁行业的技术创新,带动了关联产业的发展,提升了中国产业的全球竞争力,优化了出口贸易结构。中国高铁“走出去”,使中国进入“新陆权”时代,由此必然带来世界海权与陆权格局的变迁,从而产生巨大的地缘政治效应,同时还推动了沿线国家在核心价值同一性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形成彼此尊重、交融、互相学习的“朋友圈”与“文化圈’。
——摘编自徐飞《中国高铁的全球战略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铁路修建艰难的原因。
(2)综合以上材料,简析中国高铁迅速发展的意义。
【答案】(1)顽周派的阻挠:缺少政府的支持;技术依赖西方;封建思想的阻碍。
(2)促进人口流通,刺激经济发展;带动产业升级,优化出口结构;推动世界格局改变,提升地缘政治影响力;推动各国合作交融,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详解】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一、选择题
1. 1908年,湘潭绅商们对于粤汉铁路正线不经过湘潭深感忧虑:“潭埠势必永远成废”“数百年祖宗营业,一旦归于无何有之乡,万众能不寒心!”最终结果,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距其15公里的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由此可见( )
A.铁路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B.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
C.列强通过路权蚕食掠夺 D.地方绅商掀起保路运动
2.2017年7月,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一桥飞架三地,碧海终成通途,粤港澳大湾区半小时经济圈成形。在政府的主导下,大桥建造历时9年,在技术、装备、科研等领域多有突破,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该大桥的建造( )
①是“一国两制”实践的新模式 ②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化
③说明我国桥梁建设水平世界领先 ④大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④
3. 《共和国记忆60年》中记载:“苏联人安排了毛泽东参观斯大林汽车厂。从没有目睹过汽车生产制造的过程,仍然乘坐着苏联提供的轿车的毛泽东,看着流水线上一辆一辆下线的汽车,对身边的陪同者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这一理想的最初实现是在( )
A. “一五”计划时期 B. 大跃进时期 C. 人民公社化时期 D. 文化大革命时期
4.对比分析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航运成为我国第二大运输方式 B.我国内河航运发展停滞
C.铁路营业里程稳步增长 D.中国船业技术有待提高
5. 1985年上海大众汽车厂成立。德国《明镜》周刊一位记者感慨:“大众汽车厂好像是在一个孤岛上生产(它)既可能是成功的史篇,也可能是失败的研究报告。”这反映当时的中国( )
A. 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 B. 政策环境不利于外企发展
C. 浦东成为改革开放的标志 D. 工业发展未融入世界潮流
6.王忠良被誉为“中国画火车第一人”,他完成了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动车组的创作,让人们得以领略火车的魅力。火车的变迁不能从侧面体现出( )
A. 交通变革和技术进步 B. 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
C.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D. 生产生活节奏的加快
7.2012年10月8日哈大高铁进入试运营阶段。哈大高铁、京哈高铁,犹如一条加速跑道,迅捷地串起东北四大城市,连通关内关外,标志着“东北同城”的崭新生活即将开启。这表明( )
A. 新型交通工具的革新使城市化进程加快 B. 中国的经济版图彻底地突破了地域界限
C. 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正逐步形成 D. 改革开放以来区域性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8.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汽车工业是以载货车为主导的,对轿车缺乏应有的重视,这使得我国的轿车工业技术水平长期处于极为稚嫩的状态。但有人认为其实当时的汽车工业结构是与我国当时的国情基本适应的。与之适应的国情主要是( )
A.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落后 B.我国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D.我国基本是一个农业国家
9.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1909—1949年,我国多次选派留学生赴英、美、苏、法等国学习军事航空和飞机制造技术,他们学成回国后,积极主持或参与中国飞机的研制工作,试制成功了中国最早的水上飞机、仿苏E-16驱逐机、运输机等。这说明( )
A.留学生促进了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B.航空救国是所有知识分子的理想
C.中国航空工业近代化起步比较晚 D.近代中国的航空工业技术力量雄厚
10. 下表是1978—1988年中国客运量结构分布表(单位:万人):
年份 铁路 公路 水运 航空
1978 81 491 149 229 23 042 230.91
1988 122 645 650 473 35 032 1 442.00
表格中中国客运量数据的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A.改革开放促进了人口流动 B.经济发展使交通方式更加多样化
C.现代交通体系已改造升级 D.航空业正成为最重要的出行方式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八七八年,唐廷枢开办开平煤矿时,为了解决运输问题,建议修筑开平至北塘的铁路,由于李鸿章的支持而获批准。旋因守旧派的反对,清政府又收回成命。唐廷枢被迫改为开挖运河,由于开挖运河失败,再获批准。一八八一年六月,在英人金达指导下,铁路终于通车。
但守旧派又群起攻击,清政府进以“震动皇陵”、“伤害庄稼’为由下令查禁,经李鸿章多方努力,铁路才得以保留。修一条九公里长的铁路,竟然几起几落,中国铁路产生之艰难,实难想象。
——摘编自李开第《论中国近代铁路建设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2019年中国高铁总里程突破3万公里,是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运营最繁忙的国家。中国高铁行业的技术创新,带动了关联产业的发展,提升了中国产业的全球竞争力,优化了出口贸易结构。中国高铁“走出去”,使中国进入“新陆权”时代,由此必然带来世界海权与陆权格局的变迁,从而产生巨大的地缘政治效应,同时还推动了沿线国家在核心价值同一性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形成彼此尊重、交融、互相学习的“朋友圈”与“文化圈’。
——摘编自徐飞《中国高铁的全球战略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铁路修建艰难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