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一、选择题
1.历史上,我国西南地区疟疾疫情十分严重,该地长期被视为“瘴疠之地”。20世纪50年代,国家通过卫生组织建设、宣传教育普及服药、卫生扫除等多方面措施,基本控制了疫情。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
A.地域发展差异缩小
B.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
C.疫情防控成效显著
D.西部大开发初见成效
【答案】C
【解析】20世纪50年代,国家通过努力基本控制了西南地区长期肆虐的疟疾疫情,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疫情防控成效显著,C项正确;西南疫情的基本解决不能说明地域发展差异的缩小,也不能说明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更与21世纪初的西部大开发无关,故A、B、D三项错误。
2.《药品管理法》是我国药品监管部门履行职责的重要法律依据,要落实“四个最严”的要求,即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由此可知( )
A.药品供应问题严重
B.国家医疗立法完善
C.国家重视民生医疗
D.卫生事业进入新时期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四个最严”的要求可知,国家重视医疗卫生问题,C项正确;仅根据材料内容不能得出当前药品供应问题严重的结论,加强医疗立法只是为了进一步规范相关法律,排除A项;B项中“完善”的说法不准确,排除;材料只是强调我国加强医疗立法并提出相关要求,无法说明“卫生事业进入新时期”,排除D项。
3.我国在抗糖尿病新药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经研究发现,两个小分子化合物在细胞培养和活体动物模型上具有良好的类胰高血糖素样肽-1活性,这将改变以往肽类激素需注射给药使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的状况。 这主要反映了( )
A.糖尿病已成为世界性难题
B.生物技术促进了医疗技术的发展
C.人类对DNA的认识加深
D.生物进化论面临挑战
【答案】B
【解析】根据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经研究发现……这将改变以往肽类激素需注射给药使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的状况”,可以得出生物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医疗技术的发展,故B项正确。
4.2011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共同召开纪念座谈会,重温毛泽东同志题词,进一步弘扬“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这一崇高精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卫生事业科学发展。与这一题词有关的是( )
A.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B.指示医疗工作者为人民群众服务
C.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D.加强建设国家公共卫生服务
【答案】B
【解析】抗战时期,毛泽东为中国医科大学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指示医疗工作者为人民群众服务,B正确;题词是抗战时期提出的,排除A;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并不是毛泽东时期实行的,排除C;D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
5. 如表说明中国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指示医疗工作者为人民群众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医疗卫生机构为患者服务的意识日趋强化
改革开放以来 各层级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明确了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意识
A. 借鉴了西方国家的做法
B.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C. 促进了社会保障的发展
D. 有效防止了传染病蔓延
【答案】B
【解析】材料“为人民群众服务”“为患者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意识”说明中国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B正确,ACD排除。
6.“鉴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引发的社会动荡和政府信用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推行了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政策。”这说明西方国家推行社会福利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B.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
C.遏制经济危机的再次发生
D.展示资本主义的优越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鉴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引发的社会动荡和政府信用危机”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推行社会福利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故B项正确。
7.1945年,参加美、苏、英三国首脑会议的英国保守党领袖丘吉尔为了进行国内竞选而中途回国,等大选结束,三国会议复会时,回到会议桌旁的却是工党新首相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工党向英国人民承诺在战后要建设“福利社会”(如建立失业保障制度、全面免费医疗制度等)而赢得大选。关于英国“福利社会”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可以避免经济危机发生
C.保守党反对建设“福利社会”
D.能够消灭社会贫富差距
【答案】A
【解析】“福利社会”是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下,实现充分就业、收入均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这些政策目标的总称,故A项正确。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固有矛盾,经济危机不可能避免,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保守党反对建设“福利社会”,故C项错误;“福利社会”并不能消灭社会贫富差距,故D项错误。
8.1965年中国的一项科研成果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这一成果指的是( )
A.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B.局部大脑移植手术
C.人类基因工程技术
D.超声无创医疗技术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反映了新中国在生命科学及生物学领域取得科技成果,故A项正确。
9.1985年,英国撒切尔政府宣布,压缩社会保障费用,规定只有低收入家庭才能享受产妇津贴、死亡津贴、取消洗衣和供暖津贴等内容。此做法( )
A.有利于减少政府财政开支
B.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范围
C.说明英国已经消灭了贫困
D.有利于提高妇女的地位
【答案】A
【解析】从材料“英国撒切尔政府宣布,压缩社会保障费用”可知,英国政府减少了福利政策的支出,有利于减少政府财政开支,故A项正确;从材料“规定只有低收入家庭才能享受产妇津贴、死亡津贴、取消洗衣和供暖津贴等内容”可知,社会保障的范围缩小,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英国缩减福利开支,不能说明英国已经消灭贫困,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妇女地位提高,故D项错误。
10. 2020年初,武汉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并迅速蔓延,疫情非常严重。全国4万多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大救治、大转运、大接治、大防疫规模空前,一个多月时间基本控制住了疫情。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我国( )
A.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和发展
B. 人民的支持和救援
C. 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力的支持
D. 医疗技术水平先进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大救治、大转运、大接治、大防疫规模空前”可知,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在防疫和抗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A正确;BCD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故选A。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中国近代化公共卫生事业逐渐酝酿起来,首先是欧美来华传教士,积极呼吁中国注意公共卫生问题,他们广泛发放关于种牛痘,预防天花、霍乱的知识读物,不断向中国有关官员提出改善卫生的建议 。 随后中国出使人员和早期改良思想家等加入呼吁行列, 申报 也时常有改善公共卫生的议论。而租界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19世纪末上海租界己经在硬件设施、组织机构、法规建设、技术保障等方面,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近代公共卫生系统。
——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美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导致传染病横行,城市公共卫生改革呼声强烈。内战后政府和社会大众卫生意识显著提高,1870年至1890年市政卫生局开始成为政府的常设机构,一些城市还从正规部队中招募组建卫生监督部队;政府还吸引私人企业、民间团体甚至儿重参与到垃圾处理工作中;同时一些专家呼吁联邦政府直接干预 “检疫” 工作,1878年国会通过 国家检疫法 ;70年代细菌理论的出现为城市检疫、消毒提供了理论指导。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死亡率的下降速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摘编自李晶《城市化下的“卫生”困境与突破----论19世纪后半期美国城市卫生改革》
(l)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和美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兴起发展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及给我国现代公共卫生建设的启示。
【答案】(1)背景:
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先进思想的传播;传教士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租界的示范引领;中国近代经济(民族资本主义、 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美国: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増长快;环境污染严重,传染病流行,公共卫生状况恶化;政府和社会大众卫生意识的提高;近代科学理论的发展。
(2)影响:改善了环境卫生,有利于居民的身体健康;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改变了城市面貌;增强了政府的管理职能。
启示:不断加强并逐步完善环境立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提高人民的道德素养;发展科技,利用科技改善环境。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一、选择题
1.历史上,我国西南地区疟疾疫情十分严重,该地长期被视为“瘴疠之地”。20世纪50年代,国家通过卫生组织建设、宣传教育普及服药、卫生扫除等多方面措施,基本控制了疫情。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
A.地域发展差异缩小
B.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
C.疫情防控成效显著
D.西部大开发初见成效
2.《药品管理法》是我国药品监管部门履行职责的重要法律依据,要落实“四个最严”的要求,即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由此可知( )
A.药品供应问题严重
B.国家医疗立法完善
C.国家重视民生医疗
D.卫生事业进入新时期
3.我国在抗糖尿病新药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经研究发现,两个小分子化合物在细胞培养和活体动物模型上具有良好的类胰高血糖素样肽-1活性,这将改变以往肽类激素需注射给药使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的状况。 这主要反映了( )
A.糖尿病已成为世界性难题
B.生物技术促进了医疗技术的发展
C.人类对DNA的认识加深
D.生物进化论面临挑战
4.2011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共同召开纪念座谈会,重温毛泽东同志题词,进一步弘扬“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这一崇高精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卫生事业科学发展。与这一题词有关的是( )
A.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B.指示医疗工作者为人民群众服务
C.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D.加强建设国家公共卫生服务
5. 如表说明中国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指示医疗工作者为人民群众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医疗卫生机构为患者服务的意识日趋强化
改革开放以来 各层级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明确了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意识
A. 借鉴了西方国家的做法
B.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C. 促进了社会保障的发展
D. 有效防止了传染病蔓延
6.“鉴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引发的社会动荡和政府信用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推行了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政策。”这说明西方国家推行社会福利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B.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
C.遏制经济危机的再次发生
D.展示资本主义的优越
7.1945年,参加美、苏、英三国首脑会议的英国保守党领袖丘吉尔为了进行国内竞选而中途回国,等大选结束,三国会议复会时,回到会议桌旁的却是工党新首相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工党向英国人民承诺在战后要建设“福利社会”(如建立失业保障制度、全面免费医疗制度等)而赢得大选。关于英国“福利社会”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可以避免经济危机发生
C.保守党反对建设“福利社会”
D.能够消灭社会贫富差距
8.1965年中国的一项科研成果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这一成果指的是( )
A.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B.局部大脑移植手术
C.人类基因工程技术
D.超声无创医疗技术
9.1985年,英国撒切尔政府宣布,压缩社会保障费用,规定只有低收入家庭才能享受产妇津贴、死亡津贴、取消洗衣和供暖津贴等内容。此做法( )
A.有利于减少政府财政开支
B.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范围
C.说明英国已经消灭了贫困
D.有利于提高妇女的地位
10. 2020年初,武汉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并迅速蔓延,疫情非常严重。全国4万多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大救治、大转运、大接治、大防疫规模空前,一个多月时间基本控制住了疫情。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我国( )
A.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和发展
B. 人民的支持和救援
C. 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力的支持
D. 医疗技术水平先进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中国近代化公共卫生事业逐渐酝酿起来,首先是欧美来华传教士,积极呼吁中国注意公共卫生问题,他们广泛发放关于种牛痘,预防天花、霍乱的知识读物,不断向中国有关官员提出改善卫生的建议 。 随后中国出使人员和早期改良思想家等加入呼吁行列, 申报 也时常有改善公共卫生的议论。而租界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19世纪末上海租界己经在硬件设施、组织机构、法规建设、技术保障等方面,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近代公共卫生系统。
——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美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导致传染病横行,城市公共卫生改革呼声强烈。内战后政府和社会大众卫生意识显著提高,1870年至1890年市政卫生局开始成为政府的常设机构,一些城市还从正规部队中招募组建卫生监督部队;政府还吸引私人企业、民间团体甚至儿重参与到垃圾处理工作中;同时一些专家呼吁联邦政府直接干预 “检疫” 工作,1878年国会通过 国家检疫法 ;70年代细菌理论的出现为城市检疫、消毒提供了理论指导。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死亡率的下降速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摘编自李晶《城市化下的“卫生”困境与突破----论19世纪后半期美国城市卫生改革》
(l)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和美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兴起发展的背景。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一、选择题
1. 夏、商、西周时期,医巫合流,治疗多以巫术之法。春秋战国时期,医巫逐渐分离,如名医扁鹊明确提出“信巫不信医,不治也”。这表明( )
A.世俗生活摆脱了神学影响 B.社会进步助长了科学精神
C.儒家思想影响了医学发展 D.传统医学形成了理论体系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西周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故医巫合流。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思想和科技发展,医巫逐渐分离,这说明社会进步助长科学精神,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巫逐渐分离现象并不能说明世俗生活摆脱了神学影响,故A项错误;扁鹊不属于儒家学派,他提出“信巫不信医,不治也”也不能说明儒家思想影响了医学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当时传统医学形成了理论体系,故D项错误。
2.西汉时期,江南地区发生疫病的次数明显低于长江以北地区,其中江南地区无明确疫情记载,但长江以北地区却发生了11次之多。这表明( )
A.南方重视疫病的防治
B.北方战乱不断灾害频仍
C.疫情与人口密度相关
D.南方政治秩序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人口问题。在当时条件下,疫病多少主要和人口密度有关,南方地区未完全开发,相对疫病频率低;北方经济发展程度高,人口密度高,疫病次数自然较高,故C项正确。西汉时期南方统治相对薄弱,发展程度远不及北方,故排除A、D两项;西汉时期,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加强,北方中原地区相对稳定,故B项排除。
3.在古代社会,疫病因其发病急骤、传染性强、病情凶险,对人类生存构成重大威胁。据史料统计,中国两宋时期发生的90多次疫病中,两宋的首都汴京和临安(今开封和杭州)及其附近地区就发生了20多次。两宋首都地区疫病频发( )
A.可能与宋代特殊的驻军制度有关
B.说明市坊制打破后环境问题严重
C.源于商贸繁荣人口过分聚居城市
D.是民众崇信佛教而放任疫情造成的
【答案】C
【解析】材料“两宋的首都汴京和临安(今开封和杭州)及其附近地区就发生了20多次”疫病,主要是因为宋代首都商贸繁荣人口过分聚居城市,而古代医学落后,所以一旦发生疫病,无法有效减病降灾,故C项正确。宋代守内虚外,但驻军制度与疫病频发关系不大,故排除A项;从材料无法得出市坊制度打破后的环境状况,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两宋首都疫病多发,没有说明民众的信仰造成疫情,故D项错误。
4.2015年12月7日,应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用中文发表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向世界十次提到“中医药”。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藏,下列有关中医药知识对应准确的是( )
A.《黄帝内经》——西周时期问世、战国时期编订,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B.针灸疗法——其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我国祖先独创,近代以后方为世界所知晓
C.《本草纲目》——是对13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D.《伤寒杂病论》——汉张仲景作,奠定中医临床学的基础,被誉为“万世宝典”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所作,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被誉为“万世宝典”,故D项正确。《黄帝内经》是战国时期问世、西汉时期编订,故A项错误;针灸疗法在近代以前已被世界知晓,故B项错误;《本草纲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故C项错误。
5.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董事会主席马蔚华指出,14世纪的黑死病席卷欧洲、波及世界,死亡人数高达2 500万。而这场跨洲际的瘟疫大流行,结果也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变革。……黑死病动摇了宗教的权威。“当时宗教的神职人员都说黑死病是上帝对罪人的处罚,后来看到传教士、神职的人也死了,大家都不相信了。”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当时欧洲黑死病( )
A.直接导致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B.使得人们摆脱了宗教迷信
C.在某种程度上为文艺复兴提供契机 D.挑战了天主教会的创世说
【答案】C
【解析】由于14世纪黑死病流行使宗教丧失在欧洲的精神领导地位,动摇了宗教的权威,促进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萌芽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为文艺复兴提供契机,故选C;先有文艺复兴,之后才是宗教改革运动,A错误;天主教地位受到撼动并不是摆脱了宗教信仰,B错误;黑死病使大批人员死亡,材料没有体现挑战天主教创世说,D错误。
6.14世纪黑死病肆虐欧洲,使欧洲人死亡2 500万,占当时欧洲人口的三分之一,改变了欧洲历史。与此相关联的是( )
A.宗教改革开始 B.《十日谈》面世
C.新航路开辟 D.《论法的精神》发表
【答案】B
【解析】14世纪欧洲黑死病肆虐,薄伽丘以此为背景,写下了《十日谈》,故B项正确。宗教改革始于1517年,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是在15、16世纪,故C项错误;《论法的精神》发表于18世纪的法国,故D项错误。
7.东汉时,中医发现柳树皮可退烧止痛,而巴比伦、埃及、希腊在更早也有同样记载,但直至19世纪,欧洲科学家提纯柳树皮、绣线菊等得到水杨酸,才最终明了其原理,后又通过化学合成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解决了水杨酸严重伤胃的缺点。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中医长期领先欧洲医学 B.传统医学具有经验性特征
C.西药阿司匹林源于中医 D.中医药需要现代科学验证
【答案】B
【解析】中医只是发现柳树皮可退烧止痛,但缺乏更深入的探究分析,说明传统医学具有经验性特征,故B项正确。依据题干信息“巴比伦、埃及、希腊在更早也有同样记载”可知,中医并不是长期领先欧洲医学,故A项错误;合成阿司匹林的是欧洲科学家,与中医无关,故C项错误;依据题干信息“欧洲科学家提纯柳树皮、绣线菊等得到水杨酸”“又通过化学合成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解决了水杨酸严重伤胃的缺点”,可知近代医学重视通过理论研究而深入本质,而不是中医药需要现代科学验证,故D项错误。
8.1102年,宋徽宗下诏在诸路建立“安济坊”,规定“以病人轻重而异室处之,以防渐染”。又建立独立的厨舍,“以为汤药饮食人宿舍,及病人分轻重异室”。这说明( )
A.朝廷重视防疫方法的创新与应用 B.民间医家是疫情防控的中坚力量
C.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全面建立 D.疫情蔓延和疾病传播得到有效遏制
【答案】A
【解析】宋代根据病人轻重进行采用不同的救治方法,由此体现了当时朝廷重视防疫方法的创新与应用,故选A项;这些防疫机构都是朝廷设立的,没有体现民间医家的作用,排除B项;“全民建立”的说法过于夸张,无法体现,排除C项;“有效遏制”的说法过于夸张,无法体现,排除D项。
9.如表为秦汉时期治疗疫病的相关记载。这表明当时国家为救治疫病
措施 出处
被处以刑罚的人,如果得了麻风病,该如何论处?应送往麻风病人收容所。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
平帝元始二年,郡国大旱、蝗,青州尤甚,民疾疫者,腾空房舍,为置医药。 《汉书·平帝纪》
皇甫规讨陇右,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三军成悦。 《后汉书·皇甫规传》
A.发挥地方主导作用 B.建立了最早的救治机构
C.建立完备法律体系 D.重视采取隔离救治措施
【答案】D
【解析】根据“应送往麻风病人收容所。”“腾空房舍,为置医药”“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三军成悦。”可得出这些措施都是隔离救治措施,故D项正确;ABC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排除。
10.表1
元初六年(119年)“遣光禄大夫将太医循行疾病” 卷5
元嘉元年(151年)“使光禄大夫将医药案行” 卷7
建宁四年(171年)“使中谒者巡行,致医药”,熹平二年(173年)“使使者巡行,致医药”;光和二年(179年)“使常侍,中谒者巡行,致医药” 卷8
表1是摘自《后汉书》的资料。这反映了东汉时( )
A.人们的健康状况比较差 B.朝廷重视医药学的发展
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D.政府积极应对疾疫发生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汉时期政府派遣光禄大夫、中谒者、常侍等重要官员到全国各地“巡行”,送医送药,这反映了东汉时期政府积极应对疾疫的发生,故选D项;政府送医送药并不能说明民众健康状况比较差,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医药的学术研究,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地方的监察,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福建另辟了两条经由闽北的出省通道,使得闽南的路上通道完善,此外该地区面向大海,有着为数众多的优良港湾,此时对外交通范围更广,往来国家更多,对外联系频繁,贸易规模更大……港口走私贸易给闽南地区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疫病得以传入。
当地政府重治而不重防,防治疫情的认识不足,为防止引起恐慌,对疫情信息严格保密。湿热的气候和民间停丧不葬的习俗使得细菌病毒大量繁殖。鸦片战争后,海关税务司拟定了口岸检疫章程,实施港口检疫,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海外疫病的蔓延。在与疫病进行长期斗争的过程中,中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西医也逐渐流入内陆,并起到了一定的防治疾病作用。但闽南地区的鼠疫流行时间仍然长达300余年,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摘编自林楠、曾毅凌《明清闽南疫病流行与海外交往之影响》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举,许多蛰伏的传染性疾病一度肆虐,鼠疫波及全国20多个省区,血吸虫病遍及长江以南所有省份。1949年10月,中央召开紧急防疫会议,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机制,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1950—1953年连续召开三次全国卫生会议,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强调群防群治。通过传媒界的政治动员和教育界、文艺界的防疫宣传,卫生防疫工作上升为全民政治运动,流行的各种疫病很快得到了有效防控。
——摘编自李向东、刘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情与疫病防控的政治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闽南地区疫病流行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明清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疫病防治的特点及作用。
【答案】(1)原因:外来疫病的传入;特殊的地理环境;地方政府重治轻防;民众愚昧迷信,卫生习惯差。
(2)特点:重视防治结合,以预防为主;建立国家防疫机制;开展政治动员,发动群众群防群治。作用:有效防控了疫情,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稳定了社会秩序;增强了民众对国家政权的政治认同。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往来国家更多,对外联系频繁”可得出外来疫病的影响;由“当地政府重治而不重防,防治疫情的认识不足”“对疫情信息严格保密”可得出地方政府重治轻防;从“湿热的气候和民间停丧不葬的习俗使得细菌病毒大量繁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特殊的地理环境、民众愚昧迷信、卫生习惯差等因素,造成了明清时期闽南地区疫病流行。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一、选择题
1. 夏、商、西周时期,医巫合流,治疗多以巫术之法。春秋战国时期,医巫逐渐分离,如名医扁鹊明确提出“信巫不信医,不治也”。这表明( )
A.世俗生活摆脱了神学影响 B.社会进步助长了科学精神
C.儒家思想影响了医学发展 D.传统医学形成了理论体系
2.西汉时期,江南地区发生疫病的次数明显低于长江以北地区,其中江南地区无明确疫情记载,但长江以北地区却发生了11次之多。这表明( )
A.南方重视疫病的防治
B.北方战乱不断灾害频仍
C.疫情与人口密度相关
D.南方政治秩序相对稳定
3.在古代社会,疫病因其发病急骤、传染性强、病情凶险,对人类生存构成重大威胁。据史料统计,中国两宋时期发生的90多次疫病中,两宋的首都汴京和临安(今开封和杭州)及其附近地区就发生了20多次。两宋首都地区疫病频发( )
A.可能与宋代特殊的驻军制度有关
B.说明市坊制打破后环境问题严重
C.源于商贸繁荣人口过分聚居城市
D.是民众崇信佛教而放任疫情造成的
4.2015年12月7日,应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用中文发表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向世界十次提到“中医药”。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藏,下列有关中医药知识对应准确的是( )
A.《黄帝内经》——西周时期问世、战国时期编订,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B.针灸疗法——其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我国祖先独创,近代以后方为世界所知晓
C.《本草纲目》——是对13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D.《伤寒杂病论》——汉张仲景作,奠定中医临床学的基础,被誉为“万世宝典”
5.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董事会主席马蔚华指出,14世纪的黑死病席卷欧洲、波及世界,死亡人数高达2 500万。而这场跨洲际的瘟疫大流行,结果也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变革。……黑死病动摇了宗教的权威。“当时宗教的神职人员都说黑死病是上帝对罪人的处罚,后来看到传教士、神职的人也死了,大家都不相信了。”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当时欧洲黑死病( )
A.直接导致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B.使得人们摆脱了宗教迷信
C.在某种程度上为文艺复兴提供契机 D.挑战了天主教会的创世说
6.14世纪黑死病肆虐欧洲,使欧洲人死亡2 500万,占当时欧洲人口的三分之一,改变了欧洲历史。与此相关联的是( )
A.宗教改革开始 B.《十日谈》面世
C.新航路开辟 D.《论法的精神》发表
7.东汉时,中医发现柳树皮可退烧止痛,而巴比伦、埃及、希腊在更早也有同样记载,但直至19世纪,欧洲科学家提纯柳树皮、绣线菊等得到水杨酸,才最终明了其原理,后又通过化学合成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解决了水杨酸严重伤胃的缺点。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中医长期领先欧洲医学 B.传统医学具有经验性特征
C.西药阿司匹林源于中医 D.中医药需要现代科学验证
8.1102年,宋徽宗下诏在诸路建立“安济坊”,规定“以病人轻重而异室处之,以防渐染”。又建立独立的厨舍,“以为汤药饮食人宿舍,及病人分轻重异室”。这说明( )
A.朝廷重视防疫方法的创新与应用 B.民间医家是疫情防控的中坚力量
C.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全面建立 D.疫情蔓延和疾病传播得到有效遏制
9.如表为秦汉时期治疗疫病的相关记载。这表明当时国家为救治疫病
措施 出处
被处以刑罚的人,如果得了麻风病,该如何论处?应送往麻风病人收容所。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
平帝元始二年,郡国大旱、蝗,青州尤甚,民疾疫者,腾空房舍,为置医药。 《汉书·平帝纪》
皇甫规讨陇右,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三军成悦。 《后汉书·皇甫规传》
A.发挥地方主导作用 B.建立了最早的救治机构
C.建立完备法律体系 D.重视采取隔离救治措施
10.表1
元初六年(119年)“遣光禄大夫将太医循行疾病” 卷5
元嘉元年(151年)“使光禄大夫将医药案行” 卷7
建宁四年(171年)“使中谒者巡行,致医药”,熹平二年(173年)“使使者巡行,致医药”;光和二年(179年)“使常侍,中谒者巡行,致医药” 卷8
表1是摘自《后汉书》的资料。这反映了东汉时( )
A.人们的健康状况比较差 B.朝廷重视医药学的发展
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D.政府积极应对疾疫发生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福建另辟了两条经由闽北的出省通道,使得闽南的路上通道完善,此外该地区面向大海,有着为数众多的优良港湾,此时对外交通范围更广,往来国家更多,对外联系频繁,贸易规模更大……港口走私贸易给闽南地区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疫病得以传入。
当地政府重治而不重防,防治疫情的认识不足,为防止引起恐慌,对疫情信息严格保密。湿热的气候和民间停丧不葬的习俗使得细菌病毒大量繁殖。鸦片战争后,海关税务司拟定了口岸检疫章程,实施港口检疫,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海外疫病的蔓延。在与疫病进行长期斗争的过程中,中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西医也逐渐流入内陆,并起到了一定的防治疾病作用。但闽南地区的鼠疫流行时间仍然长达300余年,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摘编自林楠、曾毅凌《明清闽南疫病流行与海外交往之影响》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举,许多蛰伏的传染性疾病一度肆虐,鼠疫波及全国20多个省区,血吸虫病遍及长江以南所有省份。1949年10月,中央召开紧急防疫会议,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机制,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1950—1953年连续召开三次全国卫生会议,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强调群防群治。通过传媒界的政治动员和教育界、文艺界的防疫宣传,卫生防疫工作上升为全民政治运动,流行的各种疫病很快得到了有效防控。
——摘编自李向东、刘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情与疫病防控的政治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闽南地区疫病流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