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1张PPT)
独特的装扮
——认识面具
想一想
你在什么场合见过这样的装扮?
戏曲,元宵节(舞狮,花船),民间特色表演等
面具的含义
面具是指在文娱表演或化妆会上,为表演需要,把面孔遮住,使人改变为特定形象的用具。
在京剧里,包拯的脸谱属黑色正整脸,象征着他有刚强的意志,不畏强暴,不媚权贵,不徇私情,被誉为铁面无私。两道紧锁的双眉表现他忧国忧民的心情,为了扶保大宋王朝和解除百姓的疾苦,不分昼夜辛苦工作,难得一展双眉,额上涂成白色的弯月除表明他的品格像月亮般清新皎洁外,还根据传说表明他是阴阳二官,有日断阳,夜断阴的非凡本领,作恶之徒逃到阴间,他也能追究查办。
白色代表奸诈、狠毒、阴险。水白脸表现善用心机而性好猜疑的性格特点,同时也表现位高爵显,养尊处优的骄纵气度。水白脸多半是勾在权贵卿相的脸上,主要是表现他们生活优越、心广体胖和性格深邃,居心叵测;表面上笑容满脸,实际是笑里藏刀,不以真面目示人,把他们的面孔涂上一层白粉,表示遮掩了真实面目。
面具作为舞蹈和戏剧中的道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艺术价值及文化内涵,其造型和色彩装饰逐渐形成了自身的规律。
面具是造型艺术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最早出现于十分遥远的古代。许多部落和部落的面具常是把雕刻和绘画结合在一起,创造出颇为精彩的作品,尽管奇形怪状,毕竟不失为造型艺术的一项重要的成就。面具文化也通常被称为傩文化。他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它表明人们已从表面思维开始向抽象思维迈进。
人类戴面具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最早的面具可能产生于狩猎活动,为了便于接近猎物,猎人用面具把自己装扮成各种动物,在世界各地的民俗活动中,人们往往用面具把自己装扮成神鬼及各种奇禽怪兽,以表示对自然力的崇拜或在想象中征服自然力,在民间的一些戏曲表演活动中,面具至今仍是主要的化妆手段。比如贵州的地戏等。
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面具,其材质为石料,可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现存放在巴黎圣经圣地博物馆。
探究发现
面具的作用
祭祀仪式、戏剧表演、战争时威吓敌人、艺术装饰等。
面具的分类
中国传统面具
傩舞面具 社火面具 藏戏面具等。
国外面具
威尼斯面具 非洲面具 日本面具等
探究溯源
傩舞面具
是傩文化的象征符号,在傩仪中是神的载体,在傩舞中是角色的装扮。傩文化是一种面具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的故事神秘莫测。江西南丰的傩舞素有“中国古代民间舞蹈活化石“之称,是南丰的守护神,是千年南丰人心中的神傩面具的材料原有铜制,后多为樟木或杨木雕刻,色彩大俗大雅,表现了新老民间艺人的精湛工艺和民族的审美情趣。有的傩班面具雕刻后,还要举行开光仪式,使其充满神灵之气。
傩面具是傩文化的象征符号,在傩仪中是神的载体,在傩舞中是角色的装扮,有假面、神像、圣相、头盔、鬼面、脸壳等多种称呼。赣傩现存面具约400多种3000多个。萍乡傩面的古朴浑厚,婺源傩面的夸张奇异,南丰傩面的色彩亮丽,可谓赣傩面具三大特色。
萍乡傩面的古朴浑厚
婺源傩面的夸张奇异
南丰傩面的色彩亮丽
社火面具
社火的特指意义,即是指春节期间民间带有媚神性质的风俗歌舞。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是为中华最古老的风俗。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传统和历史。社火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文面,文身、巫术、祭祀、宗教,古代的角抵、驱傩、祭社活动。
社火面具脸谱的纹饰证明,五六千年前彩陶上的原始符号,在脸谱上被完整的继承了下来。古人在秋季五谷丰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祭祀活动。祭祀天、地、五谷神灵之后,便是饮酒和通宵达旦的歌舞作乐。这一社祭行为后人称为“社火”。延传至今,民间的称谓很多,如“耍社火”、“扮社火”、“闹社火”等等。
起初表演者的面部多用色彩画成青面獠牙、狰狞凶恶的样子,以表现真善丑美,包罗人间神界的万象生灵。造型多为原始的“图腾神”。如“土地神”、“五谷神”、“时令神”等,展现出原始崇拜的遗俗。后来一些“脸谱”逐渐固定下来,被人们用泥土烧制成陶质面具,一直沿用至今。
这是一幅中国湘西的土家族社火面具图样,巫傩大师会戴上他,进行祈求风调雨顺的法释。受中原汉民族影响,采用三块瓦的绘制方法,面具中部多采用卷曲纹理,这些纹理象征世上的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湘西古来交通闭塞,所以巫傩文化在此地大为盛行,每逢重大时间节点,巫傩师都会身着盛装,脸戴面具对天祷告,特殊的地域与文化,使巫傩的身影总是伴随着人们的生老病死,现如今傩戏以及面具的制作已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马勺脸谱为陕西三秦民间所独有,由中国民间社火脸谱演化而来马勺采用树材,制作简便,悬挂厅堂居室用于扶正祛邪,镇妖降怪,表达祈福纳祥、招财进宝的美好愿望,因而马勺脸深得人们喜爱和崇尚。陕西宝鸡被誉为“中国社火之乡”。
山西的民间社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据统计,全省约有 200多种,按其形式可分为锣鼓类、秧歌类、车船轿类、阁跷类、灯火类、模拟禽兽类、模拟鬼神类、武技类等。
藏戏面具
造型带有浓郁的世俗倾向和民间色彩。表现的题材主要包括历史故事和神话中的人物、神灵和动物,其中以神话故事为主。
面具,藏语中称“巴”,主要用于各种民间表演活动,它与人们日常生活、劳动、娱乐有着直接的关系,遍及西藏各地。通到了清代,藏戏广泛普及到民间,其剧目、流派更加丰富多彩。藏戏面具与宗教面具相比,造型带有浓郁的世俗倾向和民间色彩。表现的题材主要包括历史故事和神话中的人物、神灵和动物。藏戏面具中的国王、大臣、喇嘛、老妇、老翁的面具有着独特的个性特征;剧情中神灵、鬼怪和动物面具的塑造,尽管带有宗教面具影响的明显痕迹,但大都人格化,被赋予了人的情感。
人类的真、善、美和假、丑、恶,都在面具中得了具体的表现。面具多设色,不同的色彩象征不同的角色特征,如深红色象征国王,浅红色代表大臣,黄色象征活佛,蓝色代表反面人物,而半黑半白象征两面派,妖魔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绿色象征温顺,代表王妃等。白色面具表示人物性格纯洁、善良、温和,无害人之心,意味老者长寿, 少者无理.黑色面具表示凶恶,为凶怒相。。藏戏开始时,最先登场的是戴猎人面具的角色。猎人面具多为蓝色或青色。
红色面具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力,代表文韬武略智勇双全,内务外事指挥自如。正常情况下,深红色面具是国王的专属面具而浅红色则是大臣的象征。
蓝色面具象征英明果敢而又无所畏惧。这正是藏族勇士的最大特征。
黄色面具代表容光焕发,知识渊博,至高无上,地位等级优越。一般情况下黄色面具代表的都是僧侣形象。
说说他是谁?
分享探究
国外面具
威尼斯面具、日本面具、非洲面具
你看到这些面具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
第一感觉
感受到独具的面具艺术,折射出了世界各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地域不同,文化不同,造型不同,表现不同,色彩不同。
相同点,都具有艺术性、娱乐性的审美价值。
知识总结
面具的共性:
不论是国内的面具还是国外的面具,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征:
一、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提炼概括,角色塑造典型化。
二、造型装饰一般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三、色彩饱和,对比强烈。
课下准备
收集面具制作的材料,尝试自己设计制作充满现代感的面具,体会设计制作面具的过程。利用网络资源,继续探寻不同类型、风格的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