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语文九年级上册 17《 孤独之旅》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语文九年级上册 17《 孤独之旅》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8 21:1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17 孤独之旅
新课导入
你体验过孤独与寂寞的滋味吗?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掌握《草房子》的大概内容,积累“嬉闹、掺杂、置之不理”等易考词语。
通过分析直接和间接的心理描写,梳理人物内心变化的过程。(重点)
欣赏小说饱含诗意的语言,体会环境描写对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心理的作用。(重点)
理解小说主题,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感悟“成长”的含义。(难点)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著有长篇小说《草房子》《红瓦》《山羊不吃天堂草》,学术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等。 其作品《草房子》《根鸟》等,是中国当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2016年获国际安徒生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作家。
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草房子》第八章(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一个叫油麻地的农村地区。原本比较富裕的杜小康家因为一次撞船事故而破产,杜小康被迫辍学。后来杜雍和筹集了一笔钱买了500只小鸭,决心凭自己年轻时的放鸭经验东山再起。因而,他和杜小康一道乘小船到300里以外的芦荡去放鸭。文中故事就是从此处开始的。
背景链接
《草房子》通过描写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经历,启示我们如何面对苦难、面对生存困境,有尊严地活着。
成长小说
成长小说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通常以叙述人物成长过程为主题,即讲述人物的成长经历。它通过对一个或几个人物成长经历的叙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
文体知识
读读写写
茬( ) 抠( ) 家底
觅食( ) 嬉闹( ) 空旷( )
撩逗( ) 炊烟( ) 乖巧
掺杂( ) 驱除( ) 镰刀( )
温顺 重叠 置之不理
歇斯底里 眺望( ) 狗吠( )
胆怯( ) 肥硕( ) 逃窜( )
戳破( ) 稠密( )
chá
kōu


kuànɡ
liáo
chuī
chān

lián
tiào
fèi
qiè
shuò
cuàn
chuō
chóu
与“嘻嘻哈哈”的“嘻”区别开。
字词清单
多音字

( )撩逗
( )撩起

( )迫切
( )迫击炮
liáo
liāo

pǎi
形近字
粹( )纯粹
悴( )憔悴
掺( )掺杂
渗( )渗透
cuì
cuì
chān
shèn
词语集注
根据解释选择正确的词语。
天昏地暗
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快。 ( )
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 )
一天比一天厉害,形容事物发展的程度日渐加深或严重。 ( )
形容规模大,声势雄壮。 ( )
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 )
形容乌云密布或刮大风时飞沙漫天的景象。 ( )
一落千丈
置之不理
日甚一日
浩浩荡荡
歇斯底里
家里长期积累起来的财产。 ( )
家底
本指琴声由高音突然降到低音。
一般用于事物向不好的方向发展。
也可形容水势浩大汹涌。
近义词:漠然置之。
英译词。
置之不理:侧重指不予理睬,语义较广。
置之度外:侧重指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驱除:指赶走、除掉某物,使用范围较广,如
驱除不良情绪、驱除蚊蝇等。
祛除:一般用于除去疾病、疑惧、邪祟等,使
用范围较小,如祛除风寒等。
课文解读
自主阅读课文,读完说一说:“孤独之旅”的故事开始和结束时,杜小康发生了哪些变化?
故事
开始时
惶恐、软弱
故事
结束时
坚强、成熟
长大了
梳理文章故事情节,完成下面思维导图。
①______________,陷入孤独之境
被迫辍学放鸭
与父前往芦荡,② _____________
父子雨夜寻鸭,③ _____________
草中喜拾鸭蛋,享受孤独之味
不堪孤独之苦
承受孤独之艰
成长之旅
学习任务单
再次自主阅读,找出杜小康心理变化的语句,梳理他的心理变化过程。
时间 心理变化 语句
①行程最初
拒绝去放鸭
“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带着哭腔”
②途中
茫然
“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
③到达放鸭地点
恐惧、胆怯
“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
“紧紧地挨着父亲,迟迟不能入睡”
续表
时间 心理变化 语句
④放鸭初期
寂寞、孤独、想家
“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
⑤放鸭中期
仍然寂寞,逐渐习惯
“不会再忽然恐慌起来”
⑥经历暴风雨
安定、从容
“又想起母亲……但他没有哭”
⑦八月的一天早晨
欣喜
“惊喜地跑过去”
杜小康在“孤独之旅”前四个阶段的心理,可归结为“不敢面对现实、希望逃避现实”,这是他心理不成熟的表现,也是一个孩子面对人生突然转折的自然反应;后三个阶段,他逐渐敢于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在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中,他经受住了考验,靠自己的力量找到了鸭子,在这趟“孤独之旅”中成熟了。
状元贴士
展现心理的方法
①直接展现人物心理:心理描写、心理动词等。②间接展现人物心理:景物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等。
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他对杜小康带着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儿赶向前方。
他为什么这样做?请简要分析。
家庭遭遇变故,为了生计,杜雍和才带着儿子去放鸭。此刻,杜小康是恋家的,杜雍和也是痛苦的。
因而,面对杜小康回家的请求,为了坚定决心,他只能“置之不理”,向前赶路。
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前行是纯粹的。
如何理解这句话?
①“纯粹”表明前行是绝对的,强调父子俩离开油麻地是不可改变的,哪怕有痛苦,有磨难;②暗指前行的单调、孤寂;③同时也含蓄地说明了父子俩面对这样的生活是别无选择的。
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了。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
说一说:前方会是什么样子的?
对杜小康来说,前方是未知的,只能随着父亲继续前进。这里设置悬念,联系后文可知,前方是令人倍感恐慌、孤独的芦荡。
心理描写
状元贴士
设置悬念
设置悬念,就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引起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的一种写法。
作用:①使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形成波澜,引人入胜;②突出文章主旨、人物形象。
第15段中对鸭们的描写体现出怎样的情味?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鸭们的乖巧,鸭与人的相偎相依。同时,以鸭们的恐惧、鸭们“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来反映主人的心理,衬托了主人的恐慌和孤独。
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想象一下这幅画面,体会杜小康此时的心情。
画面:浩瀚无边的芦荡中,芦苇随风摇曳,那绿波荡漾的苇海,如滔天巨浪涌向天边,浩浩荡荡。
杜小康此时的心情:压抑、沉重、害怕。
这两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从嗅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描写芦荡晚间的美好景色,烘托出杜小康渐渐平静的心情。
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一缕一缕地掺杂在芦叶的清香里,使杜小康不时地去用劲儿嗅着。
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地聚集在一起,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
第二天,父子俩登上芦苇滩,找了一个合适的地方,用镰刀割倒一大片芦苇,然后将它们扎成把。忙了整整一天,给鸭们围了一个鸭栏,也为他们自己搭了一个小窝棚。
这一段与前面哪些地方相照应?
第27段照应
第1段
第11段
第12、13段
第15段
第21段
杜小康失学,随父亲离开油麻地去放鸭
“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
杜小康父子所处的环境
鸭们所处的环境
芦荡
这极致的孤独,对人物来说意味着什么?
极致的孤独,既包括面对自然环境的孤独、情感世界的孤独,也有对未来的茫然和恐惧。这对人物来说,意味着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遇到的最恶劣的一个天气。一大早,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荡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过来,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枝芦苇被风折断的咔嚓声。
这一段是如何对暴风雨进行描写的?
概写一笔,细写几笔
时间为序,先静后动
先色后声,实虚结合
着力渲染,手法多样
暴风雨的恐怖力量
这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段环境描写按照时间的推移极写天气之恶劣,渲染了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鸭逃人找”的情节做铺垫,预示着杜小康将经受一次成长的洗礼,同时也烘托出杜小康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
与之前的茫然、恐惧相比,暴风雨中杜小康的表现是怎样的?体会他的变化。
面对暴风雨,杜小康不再畏惧,他不顾一切地去追赶逃散的鸭群。脸被割破,脚被戳伤,但他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害怕,他“长大”了。
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杜小康为什么哭了?说说你的理解。
杜小康此时的哭有多重含义:①这是委屈的哭,因为这样艰辛的生活本不应该由他这样幼小的心灵和身体承受;②这也是欣慰的哭,因为他最终找到了失散的鸭子;③这也是激动的哭,在承受了这样的“磨难”之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在杜小康的成长之旅中,鸭群始终伴随着他。找出文中描写鸭群变化过程的语句,体会其作用。
起初
途中
暴风雨中
结尾
在杜雍和的驱赶下,鸭群“奋力向前推进”,显得坚定,与杜家父子的不安形成对比。
写鸭们“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恐自己与这条唯一能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侧面表现了杜家父子的“恐慌”。
鸭们十分惊恐,四散奔逃,当杜小康找到它们时,鸭们反过来依附着他,“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反衬出杜小康的成长。
鸭们长大了,并开始下蛋,象征着主人公的成熟。
文章暖色的结尾,充满希望,你是怎样理解的?
①用鸭下蛋象征杜小康在经受孤独的磨砺后的成长,形象生动,满含着骄傲和自豪;②父亲的这句话也含有期盼与喜悦,以及回忆过去时的苦楚。
本文的环境描写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说说它们可以分为哪几方面,并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作用。
(1)鸭群:①起初:在杜雍和的驱赶下,鸭群“奋力向前推讲”显得坚定,与杜家父子的不安形成对比。②途中:写鸭们“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恐自己与这条唯一能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侧面表现了杜家父子的“恐慌”。③暴风雨中:鸭们十分惊恐,四散奔逃,当社小康找到它们时,鸭们反过来依附着他,“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反衬出杜小康的成长。④鸭们长大了,并开始下蛋,象征着主人公的成热。
深入探究
(2)芦荡:①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②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3)暴风雨: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在这场暴风雨中,杜小康表现出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被迫辍学、随父放鸭
(无奈)
思维导图
离开油麻地—到达芦荡
(留恋、茫然—恐惧、胆怯)
安顿之后—雨中找鸭
(孤独—适应—坚强)
收获鸭蛋
(惊喜、兴奋)
本文通过写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背井离乡到偏远芦荡放鸭的故事,高度赞扬了杜小康在生活上能吃苦、在精神上耐得住孤独寂寞的顽强毅力,告诉当今的青少年:人生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下历练,需要在孤寂中磨炼。
主旨归纳
江梦南——无声玉满堂
半岁时,江梦南因误用药物失聪。开始学说话的时候,从字、词到日常用语,她对着镜子学口型、摸着父母的喉咙学发音,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后来,凭借优秀的学习成绩,她成为家乡小镇上近年来唯一考上重点大学,最终到清华念博士的学生。江梦南学习的是生物信息学,她的目标始终是明确的,那就是解决生命健康的难题。2022年3月,她被评为“感动中,2021年度人物”。
拓展延伸
颁奖词:你觉得,你和我们一样,我们觉得,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寻常。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你,也鲜花般怒放。
本文运用大量的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了主人公杜小康的心理,细腻鲜活。请你也运用这种描写方法,烘托自己的某种心情。
运用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理
语言运用
写作策略
运用自然环境描写的方法来烘托人物的心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抓景物特点,仔细观察并用生动的语言准确地写出景物的特点;
②以景写情,注意心境与景物的统一;
③巧妙运用写景的角度及各种修辞手法,使描写更生动形象。
写作实践
初春,我踏着尚且稀薄、带着寒意的阳光漫步在公园里,深呼吸,吐出憋闷了一个冬天的浊气,只觉通体舒畅。放眼望去,河边垂柳染上点点嫩绿,桃花露出羞怯的笑脸。偶有清风拂过,送来燕子的呢喃;又有流水涓涓,催促野鸭戏水。大地褪去凛冬的厚重,变得轻盈而快活。我的脚步也不由自主地轻了起来、快了起来,仿佛在与春共舞。
写初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欢乐景象,烘托了“找”的愉悦心情。
课后作业
熟记课后生字词,读准字音,写准字形,理解含义,掌握用法。
课外读一读《草房子》,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看看杜小康后来又有怎样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