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7 16:30:32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2019·广东)19世纪洋人苦于无法找到改变贸易困境的商品,在他们看来,“中国拥有一切东西,世界上最好的食物: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棉花、丝绸等”。“幸运的是一种新的商品出现了”,“新的商品”是(  )
A.棉纺织品 B.机器 C.鸦片 D.枪炮
【答案】C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在中西方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洋人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C选项符合题意。
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鸦片战争背景的准确把握,洋人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2.(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下表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某国割占我国大片领土的概况。该国是(  )
时间 1858年 1860年 1864年 1881年 总计
面积(平方千米) 60多万 约40万 44万多 7万多 150多万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沙俄
【答案】D
【知识点】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某国割占我国大片领土的概况”及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3.(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天朝田亩制度》规定:“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匀,人人饱暖矣。”这突出体现了(  )
A.彻底的反封建思想 B.绝对的平均主义思想
C.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D.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
【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匀,人人饱暖矣。”及所学知识可知,这突出体现了绝对的平均主义思想,B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天朝田亩制度》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天朝田亩制度 》的相关知识。
4.(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曾国藩对洪秀全采取大包围的战略,同时,英、美、法三国也给了曾、李、左不少的帮助。同治三年(一八六四年),湘军在曾国藩领导之下打进南京,洪秀全自杀,太平天国就此亡了。”材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  )
A.领导集团的腐败和内讧 B.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C.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D.革命纲领不切合中国实际
【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曾国藩对洪秀全采取大包围的战略,同时,英、美、法三国也给了曾、李、左不少的帮助。同治三年(一八六四年),湘军在曾国藩领导之下打进南京,洪秀全自杀,太平天国就此亡了。”可知,这说明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B选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到太平天国内部领导集团的腐败,A选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C选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到太平天国运动提出的革命纲领,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5.(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1871年,曾国藩在《拟选子弟出洋学艺折》中写道:“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由此可见,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主要目的是(  )
A.游历西洋 B.兴办洋务 C.学习科技 D.富国强兵
【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可知,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
6.(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随着洋务企业的开办,19世纪六七十年代,沿海地区的部分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和手工业作坊主也开设工厂,雇用工人进行机器生产。”这反映了洋务运动(  )
A.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C.是求强求富的运动
D.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答案】D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随着洋务企业的开办,19世纪六七十年代,沿海地区的部分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和手工业作坊主也开设工厂,雇用工人进行机器生产。”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洋务运动的影响。
7.(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中日战争后则变为“投资+特权”。《马关条约》中能佐证此观点的是(  )
A.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B.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C.割台湾全岛给日本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中日战争后则变为“投资+特权”。”及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经过谈判,双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其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体现了列强的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影响。
8.(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下表所示现象的出现是在(  )
国别 强租租借地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租借地 山东
沙俄 旅大租借地 长城以北、新疆、东北
法国 广州湾租借地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九龙租借地、威海卫租借地 长江流域
日本   福建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强租租借地”“势力范围”及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 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C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知识。
9.(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泰西(西方)之所以富强,横绝地球者,不在其炮械军兵,而在其学校,今振兴之策,首在育人才。”基于这一观点,维新派在戊戌变法中(  )
A.学习西方技术 B.学习西方思想
C.训练新式军队 D.兴办京师大学堂
【答案】D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泰西(西方)之所以富强,横绝地球者,不在其炮械军兵,而在其学校,今振兴之策,首在育人才。” 及所学知识可知,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决定创办京师大学堂。它以“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为宗旨,准备设立天学、地学、道学、政学、文学、武学、农学、工学、商学、医学十科。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运动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戊戌运动的相关知识。
10.(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下图是1900年8月29日刊载于西方某杂志的一幅漫画。漫画传递出的最新时政信息是(  )
A.英法联军攻陷北京 B.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
C.慈禧太后狼狈西逃 D.宣统皇帝下诏退位
【答案】C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的抗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00年”及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8月14日,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狼狈西逃。在逃跑途中,慈禧下令剿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则"。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C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漫画信息并掌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相关知识。
11.(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如下图所示,y轴表示的是(  )
A.近代中国抗击外来侵略的历程 B.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探索历程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 D.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程度
【答案】C
【知识点】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X轴相对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败后,《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与Y轴的100%相对应,C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12.(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下表是一位伟人为中国民主革命作出的部分贡献。据此判断,他是(  )
1905年 1907年 1912年 1924年
成立中国同盟会 领导广西起义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创办黄埔军校
A.康有为 B.孙中山 C.李大钊 D.陈独秀
【答案】B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他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孙中山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1907年领导广西镇南关起义,1912年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后孙中山又创办著名的黄埔军校,B选项正确;
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领袖,组织发动戊戌变法运动,希望依靠清政府进行自.上改革,A选项错误;
陈独秀、李大钊是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C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孙中山的相关史实。需要识记并掌握孙中山的贡献。
13.(2018·广东)1912年春,广东省临时省议会上首次出现了数十名女性代议士的身影。同年秋,湖北省议会也特设了女子旁听席。上述材料说明(  )
A.女性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B.广东女性地位比湖北高
C.男尊女卑思想被彻底打破 D.女性参政议政权利得到保障
【答案】A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内容1912年“广东省临时省议会上首次出现了数十名女性代议士的身影”“湖北省议会也特设了女子旁听席”可知,中华民国成立后,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女性可以参加政治活动,女性政治地位有所提高。B项表述不全面;C项表述错误;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合。BCD均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民国的内容,需要学生掌握中华民国建立后,人们的思想和社会风貌都有了一个改变。
14.(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下面是一幅北洋军阀混战时期的漫画,漫画主要反映的是(  )
A.各派军阀肆意搜刮,中饱私囊 B.军阀混战是为了夺取北京政权
C.各派军阀依仗武力,无视国法 D.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答案】D
【知识点】北洋政府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控制着江苏、江西、湖北等省;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掌握着北京政府,并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奉系军阀张作霖盘踞东北。其他各省也被大大小小的军阀所控制,如云南、贵州被滇系军阀唐继尧所占,广东、广西被桂系军阀陆荣廷所占。这些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北洋政府的统治。需要理解漫画并掌握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15.(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这两句发自肺腑的呐喊,和以下哪一口号均表达了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的爱国心声(  )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反对华北自治” D.“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及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学生们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0。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30多名爱国学生。第二天,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B选项正确;
“打倒列强,除军阀” 是北伐战争时期的口号,A选项错误;
“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一二 九运动的口号,C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相关史实。需要识记并掌握五四运动的口号。
16.(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五四爱国运动已成燎原之势,全国30多个城市,卷入到斗争中来;不仅有学生、工人、商人、市民、士兵,还有乡镇的农民群众等参与其中。这说明五四运动(  )
A.追求救国强国真理 B.取得惩办国贼拒签和约的胜利
C.广泛发动人民群众 D.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先锋
【答案】C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五四爱国运动已成燎原之势,全国30多个城市,卷入到斗争中来;不仅有学生、工人、商人、市民、士兵,还有乡镇的农民群众等参与其中。”及所学知识在,这反映了五四运动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受到了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的支持,C选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五四运动追求救国强国真理,A选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有要求惩办国贼,B选项错误;
学生是五四运动的先锋,不是工人阶级,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五四运动的相关史实。
17.(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鲁迅曾这样咏赞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它是远方地平线上已经看得见桅杆的那一艘航船,是挣脱母腹的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是林中的响箭,是报春的惊雷。”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A.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B.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C.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D.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它是远方地平线上已经看得见桅杆的那一艘航船,是挣脱母腹的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是林中的响箭,是报春的惊雷。”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了。B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需要理解材料并重点掌握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影响。
18.(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1924年1月后,共产党员恽代英、陈延年等积极在南通进步学生中发展共青团员、共产党员,帮助改组后的国民党建立地方组织,扩大革命阵营。这些革命活动发生在(  )
A.新文化运动期间 B.五四运动期间
C.国民革命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24年1月后,共产党员恽代英、陈延年等积极在南通进步学生中发展共青团员、共产党员,帮助改组后的国民党建立地方组织,扩大革命阵营。”及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开始。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即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反对北洋军阀统治,出现了材料中的情况。C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国民党一大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国民党一大的相关知识。
19.(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纪念馆为了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推出了以“红色记忆”为主题的展览。该展览分为“历史性决策”“起义的前夜”“伟大第一枪”“军旗的升起”四个部分。该展览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萍浏醴起义
【答案】A
【知识点】南昌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纪念馆为了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推出了以“红色记忆”为主题的展览。该展览分为“历史性决策”“起义的前夜”“伟大第一枪”“军旗的升起”四个部分。 ”及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成为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8月1日后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A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南昌起义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重点掌握南昌起义的相关知识。
20.(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1927年秋,毛泽东在文家市前委会议上主张放弃攻打长沙;随后主持三湾改编,将党支部建立在连队上;之后决定率领工农革命军主力在井冈山周围打游击。这说明(  )
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拉开序幕
B.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确立
C.国民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
D.建党建军原则的正式确立
【答案】A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27年秋,毛泽东在文家市前委会议上主张放弃攻打长沙;随后主持三湾改编,将党支部建立在连队上;之后决定率领工农革命军主力在井冈山周围打游击。”及所学知识可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9月初, 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由于对敌情估计不足,缺乏作战经验,因而先后遭受很大损失。19日, 毛泽东在文家市召开了前敌委员会会议,会议经过激烈争论,通过了毛泽东的意见,决定放弃攻打长沙,把起义军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找落脚点。10月,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工农革命军前委决定,工农革命军主力就在罗霄山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于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拉开序幕,A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需要理解材料并重点掌握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影响。
21.(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一“行军”中发生的成为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转折点的重大事件是(  )
A.遵义会议 B.四渡赤水 C.强渡乌江 D.会宁会师
【答案】A
【知识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及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A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遵义会议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重点掌握遵义会议的影响。
22.(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20世纪30年代初,一群东北作家流亡到内地,他们创作了一批描写东北遭到异族蹂躏的作品并迅速流行。这批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
A.国共合作,携手北伐 B.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C.东北沦陷,局部抗战 D.全国性的抗战爆发
【答案】C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初”及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1931 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东北军不战而溃,军政大员四散逃避。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14年之久的抗日战争,是局部抗战的开始,C选项正确;
北伐战争的时间开始于1926年,A选项错误;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B选项错误;
全面抗战的爆发开始于七七事变,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九一八事变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九一八事变的影响。
23.(2021九上·湖南开学考)下图中的人物和建筑共同见证了(  )

A.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 B.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D.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开始形成
【答案】C
【知识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A.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 ,不符合题意;
B.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不符合题意;
C.据图片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12日,为了逼蒋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发生。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联蒋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开始形成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识记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24.(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纪念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我们要了解“鲜血凝固的那个时候,长江呜咽,钟山悲泣。三十万,三十万同胞,在黑暗中挣扎;三十万,三十万冤魂,在地里哭泣”这段历史,最应该去的纪念馆是(  )
A.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B.新四军纪念馆
C.九一八纪念馆 D.渡江战役纪念馆
【答案】A
【知识点】南京大屠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鲜血凝固的那个时候,长江呜咽,钟山悲泣。三十万,三十万同胞,在黑暗中挣扎;三十万,三十万冤魂,在地里哭泣”及所学知识可知,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犯下了滔天罪行。南京的和平居民,有的被当作练习射击的靶子,有的被当作练习刺杀的对象,有的被活埋。据战后中国南京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查证,日军占领南京后6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A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南京大屠杀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南京大屠杀的相关知识。
25.(2021·苏州)1942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对某次会战发表社论指出,“它配合了友邦作战,使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香港陷落、马尼拉失守、马来亚危急之际,有着中国战场的胜利,以鼓舞友邦,以打击敌人。”这场会战是(  )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第三次长沙会战
【答案】D
【知识点】正面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A.淞沪会战,不符合题意;
B.徐州会战,不符合题意;
C.武汉会战,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1942年1月”“中国战场的胜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第三次长沙会战,发生于1941年12月至来年1月,日军想要夺取长沙,中国军队与日军鏖战,最终在中国军队的英勇搏杀下,日军惨败,中国军队获得会战胜利,这次会战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这次胜利,鼓舞了友军,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比如时间等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26.(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抗日战争期间,抗日根据地普遍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这一做法有助于(  )
A.团结各阶级共同抗战 B.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C.打击国民党投降势力 D.结束国共十年内战
【答案】A
【知识点】敌后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抗日战争期间,抗日根据地普遍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及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有助于团结各阶级共同抗战,A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需要识记并掌握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相关知识。
27.(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1945年,朱德总司令在党的七大作正式报告之前,特意指出:“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在自己修建的房子里召开代表大会。在这座自己建的房子里,中国共产党构筑成第一座理论大厦。”材料旨在强调中共七大(  )
A.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B.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C.实现了全党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D.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答案】A
【知识点】中共七大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在自己修建的房子里召开代表大会。在这座自己建的房子里,中国共产党构筑成第一座理论大厦。”及所学知识可知,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八年抗战的丰富经验,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那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人党章。七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偏向。这对统一全党的思想,指导全党的行动,实现党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A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共七大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中共七大的相关知识。
28.(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制作读书摘要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读书摘要。该摘要旨在强调(  )
A.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保证
B.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C.民族团结是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
D.敌后抗日根据地始终是抗日战争的前线
【答案】B
【知识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摘要“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领到百团大战”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摘要的内容都是中国共产党主张团结抗日和领导的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役和各种史实。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打破日伪军的封锁,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因此,B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需要理解并掌握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29.(2019·镇江)1945年9月,毛泽东幽默地说:“国共和谈,宛似两个人谈恋爱,总要论及婚娶。现在吾党有诚意,事情先成功一半。”毛泽东所说的“国共和谈”指的是(  )
A.国民党一大 B.北平和谈 C.西安事变 D.重庆谈判
【答案】D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1945年9月 、 现在吾党有诚意,事情先成功一半 ”可以判断出是重庆谈判,D选项符合题意。
国民党一大召开的时间是1924年,A选项排除。
北平和谈是在1949年4月,B选项排除。
西安事变的时间是1936年,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重庆谈判,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结合重庆谈判的时间进行分析即可。
30.(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史料的价值在于客观真实。我们在研究平津战役时最有力的证据是(  )
A.电影作品《平津战役》 B.参加平津战役老兵写的回忆录
C.历史论著中对平津战役的描述 D.平津战役的遗迹和当时的照片
【答案】D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料的价值在于客观真实。我们在研究平津战役时最有力的证据是平津战役的遗迹和当时的照片等第一手史料,D选项正确;
电影、回忆录与历史著作都掺杂了个人的主观色彩,ABC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平津战役的相关史实。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此题。
31.(2021·鄂州)整理知识结构图是一种高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图示有助于我们了解(  )

A.国共十年内战的主要进程 B.抗日战争的发展历程
C.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历程
【答案】C
【知识点】转战陕北;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A. 国共十年内战的主要进程 ,不符合题意;
B.抗日战争的发展历程,不符合题意;
C.观察结构图,从转战陕北、挺进中原、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可见反映的是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到转入战略进攻到战略决战再到向全国进军、解放全中国。所以结构图描述的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历程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32.(2021·广东)1894年外国在华产业资本约为0.54亿元,为中国产业资本的1.5倍;到1911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约为20亿元,以高出数倍的绝对优势对中国资本形成巨大的压力。由此可见(  )
A.中国经济命脉被列强控制 B.民族资本主义举步维艰
C.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清朝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答案】B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分析】由材料“到1911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约为20亿元,以高出数倍的绝对优势对中国资本形成巨大的压力”可以看出,外国资本的迅速增长,对中国资本形成巨大的压力,这使民族资本主义举步维艰。A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故答案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外国资本的发展和中国民族工业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分析。
33.(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民国以后,“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些变化体现了这一时期(  )
A.人们的婚姻自主意识增强 B.交通通信出现新变化
C.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转变 D.自由平等成为新风尚
【答案】D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及所学知识可知, 伴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开始发生深刻变化。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在生活的变化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34.(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黄河大合唱》1939年在延安首次公演后迅速传播,那时,几乎是有人群的地方,都能听到“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这首歌在当时广泛传唱主要是因为(  )
A.学校音乐教育的迅速发展 B.日本侵略激化了民族矛盾
C.民众丰富文化生活的需要 D.延安是当时中国文化中心
【答案】B
【知识点】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黄河大合唱》1939年在延安首次公演后迅速传播,那时,几乎是有人群的地方,都能听到“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及所学知识可知,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名曲。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其中由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B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抗战的表现。
35.(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对下列图片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
A.近代社会生活变化 B.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C.近代文学艺术成就 D.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答案】C
【知识点】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骆驼祥子》“”《渔光曲》”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成就突出,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徐悲鸿的《愚公移山》、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无情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成为一篇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他的《阿Q正传》,深刻解剖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鲁迅的杂文思想深刻,语言犀利,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篇章。C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文学艺术的发展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图片信息并掌握近代文学艺术的发展的相关知识。
二、综合题(2题,共30分。请在答题卷上做答。)
36.(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为实现这个目标,先进的中国人前赴后继地进行了艰辛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
——雷颐《取静集》
材料二: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
——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三: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老爷”“大人”,而改称为"先生”“君”“同志”等,不许府署官员坐轿。有的从前频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材料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其对民主与科学的张扬,对封建礼教的批判,通过新的表达方式件及到社会和民间,使国人又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启蒙了他们的民主精神,增进了他们的科学意识,推动了他们的思想解放。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师夷长技的主张”得以实施是在什么运动中 根据材料一,概括该运动的发展历程。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中国的失败”指的是什么事件 康有为、梁启超“新的救国之道”是在什么运动中实践的
(3)材料三反映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你认为材料三中“中国革命成功了”的观点对吗 请说明理由。
(4)根据材料四,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综上所述,概述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变化和特点
【答案】(1)运动:洋务运动。
历程:从军事利器的引进到全面学习科技(或从办军事企业到民用企业)。
(2)事件: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或《马关条约》的签订)。
运动: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
(3)变化:民主、平等意识增强。
观点:不对。
理由: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或观点:对。理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4)意义:批判了封建礼教;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启蒙了民主精神;增进了科学意识;推动了思想解放。
变化:经历了从学习技术,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过程。
特点:具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渐深入的特点。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求富国强兵,因此师夷长技的主张得以实施是在洋务运动中。根据材料“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可知,洋务运动经历了从引进西方军事利器到全面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过程。
(2)根据材料二“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及所学知识可知,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1895年, 《马关条约》 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联合1300多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所以,材料二中“中国的.失败”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梁启超“新的救国之道”的实践活动是戊成变法。
(3)根据材料三“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老爷’ ‘大人’, 而改称为‘先生’‘君’ ‘同志’等,不许府署官员坐轿”等信息可知,此内容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人们的民主、平等意识增强;我认为材料三中“中国革命成功了”的观点不对,中国革命没有成功,因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4)根据材料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其对民主与科学的张扬,对封建礼教的批判,通过新的表达方式普及到社会和民间,使国人又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启蒙了他们的民主精神,增进了他们的科学意识,推动了他们的思想解放”及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批判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使人民接受以了以民主与科学的洗礼;增进了科学意识;推动了思想解放。综合上述材料可知,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的变化。洋务运动学习的是西方的军事器物,戊戌变法学习的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的西方的思想文化。特点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渐深入。
故答案为:(1)运动:洋务运动。历程:从军事利器的引进到全面学习科技(或从办军事企业到民用企业)。
(2)事件: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或《马关条约》的签订)。运动: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
(3)变化:民主、平等意识增强。观点:不对。理由: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或观点:对。理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4)意义:批判了封建礼教;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启蒙了民主精神;增进了科学意识;推动了思想解放。变化:经历了从学习技术,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过程。特点:具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渐深入的特点。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相关知识。
37.(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图书馆是观察社会变迁的窗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海在13世纪末的时候,就有了著名的私人藏书家;15世纪将终的时候,就有了学宫附属的藏书楼。但是,前者只是收藏而不流通,后者没有管理制度和服务社会的一切准备,所以是不能和现代图书馆相比拟的。现代图书馆在上海出现,始于19世纪中叶上海开港以后。
——摘编自胡道静《上海图书馆史》
材料二:图书关系学术,至为密切,承先哲之余绪,开后来之途辙,体用咸备,细大不遗,实惟图书是赖。集多处图书于一处,予民众以阅览之便利,辅助文化进步,实惟图书馆之功。
——蔡元培《裨补学界 潜滋暗助——纪念美国友人韦棣华女士》
材料三:中国近代图书馆数量统计表
年份 图书馆数量
1925 全国公共图书馆259所,学校图书馆171所,机关、团体及其他类型图书馆72所,合计502所
1936 省县单独设置图书馆1502所,民众教育馆图书部990所,学校图书馆2542所,机关、社团附设图书馆162所,合计5196所
1947 省县单独设置图书馆418所,民众教育馆附设图书馆(室)716所,学校图书馆1492所,机关、社团附设图书馆76所,合计2702所
——摘编自《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旧式藏书方式的弊端,并分析现代图书馆在上海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书馆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图书馆数量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
【答案】(1)弊端:轻视书籍流通;缺乏管理制度;没有服务社会的功能。
原因:西方文明的影响;上海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水平较高。
(2)作用:有利于学术发展;推动社会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辅助文化进步);有利于民众的思想启蒙。
(3)变化:先增加后减少。
时代背景:
①1925—1936年,国家总体上趋于统一,图书馆发展进入高峰期;
②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大量图书馆遭到破坏,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严重受挫。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上海在13世纪末的时候,就有了著名的私人藏书家; 15世纪将终的时候,就有了学宫附属的藏书楼。但是,前者只是收藏而不流通,后者没有管理制度和服务社会的一切准备,所以是不能和现代图书馆相比拟的。现代图书馆在上海出现,始于19世纪中叶上海开港以后”可知,旧式藏书方式的弊端有:轻视书籍流通;缺乏管理制度;没有服务社会的功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现代图书馆在上海出现的原因包括:西方文明的影响;上海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水平较高。
(2)根据材料二“图书关系学术,至为密切,承先哲之余绪,开后来之途辙,体用咸备,细大不遗,实惟图书是赖。集多处图书于一处,予民众以阅览之便利,辅助文化进步,实惟图书馆之功”及所学知识可知,图书馆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有利于学术发展;推动社会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辅助文化进步) ;有利于民众的思想启蒙。
(3)根据材料三“中国近代图书馆数量统计表”可知,从1925年到1936年图书馆数量增长,从1936年到1947年图书馆数量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时代背景是1925-1936年,国家总体上趋于统一,图书馆发展进入高峰期;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大量图书馆遭到破坏,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严重受挫。
故答案为:(1)弊端:轻视书籍流通;缺乏管理制度;没有服务社会的功能。原因:西方文明的影响;上海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水平较高。
(2)作用:有利于学术发展;推动社会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辅助文化进步);有利于民众的思想启蒙。
(3)变化:先增加后减少。时代背景:①1925—1936年,国家总体上趋于统一,图书馆发展进入高峰期;②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大量图书馆遭到破坏,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严重受挫。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生活的变迁与社会习俗的变化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重点掌握近代生活的变迁与社会习俗的变化的相关知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2019·广东)19世纪洋人苦于无法找到改变贸易困境的商品,在他们看来,“中国拥有一切东西,世界上最好的食物: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棉花、丝绸等”。“幸运的是一种新的商品出现了”,“新的商品”是(  )
A.棉纺织品 B.机器 C.鸦片 D.枪炮
2.(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下表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某国割占我国大片领土的概况。该国是(  )
时间 1858年 1860年 1864年 1881年 总计
面积(平方千米) 60多万 约40万 44万多 7万多 150多万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沙俄
3.(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天朝田亩制度》规定:“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匀,人人饱暖矣。”这突出体现了(  )
A.彻底的反封建思想 B.绝对的平均主义思想
C.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D.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
4.(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曾国藩对洪秀全采取大包围的战略,同时,英、美、法三国也给了曾、李、左不少的帮助。同治三年(一八六四年),湘军在曾国藩领导之下打进南京,洪秀全自杀,太平天国就此亡了。”材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  )
A.领导集团的腐败和内讧 B.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C.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D.革命纲领不切合中国实际
5.(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1871年,曾国藩在《拟选子弟出洋学艺折》中写道:“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由此可见,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主要目的是(  )
A.游历西洋 B.兴办洋务 C.学习科技 D.富国强兵
6.(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随着洋务企业的开办,19世纪六七十年代,沿海地区的部分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和手工业作坊主也开设工厂,雇用工人进行机器生产。”这反映了洋务运动(  )
A.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C.是求强求富的运动
D.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7.(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中日战争后则变为“投资+特权”。《马关条约》中能佐证此观点的是(  )
A.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B.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C.割台湾全岛给日本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8.(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下表所示现象的出现是在(  )
国别 强租租借地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租借地 山东
沙俄 旅大租借地 长城以北、新疆、东北
法国 广州湾租借地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九龙租借地、威海卫租借地 长江流域
日本   福建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9.(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泰西(西方)之所以富强,横绝地球者,不在其炮械军兵,而在其学校,今振兴之策,首在育人才。”基于这一观点,维新派在戊戌变法中(  )
A.学习西方技术 B.学习西方思想
C.训练新式军队 D.兴办京师大学堂
10.(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下图是1900年8月29日刊载于西方某杂志的一幅漫画。漫画传递出的最新时政信息是(  )
A.英法联军攻陷北京 B.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
C.慈禧太后狼狈西逃 D.宣统皇帝下诏退位
11.(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如下图所示,y轴表示的是(  )
A.近代中国抗击外来侵略的历程 B.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探索历程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 D.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程度
12.(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下表是一位伟人为中国民主革命作出的部分贡献。据此判断,他是(  )
1905年 1907年 1912年 1924年
成立中国同盟会 领导广西起义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创办黄埔军校
A.康有为 B.孙中山 C.李大钊 D.陈独秀
13.(2018·广东)1912年春,广东省临时省议会上首次出现了数十名女性代议士的身影。同年秋,湖北省议会也特设了女子旁听席。上述材料说明(  )
A.女性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B.广东女性地位比湖北高
C.男尊女卑思想被彻底打破 D.女性参政议政权利得到保障
14.(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下面是一幅北洋军阀混战时期的漫画,漫画主要反映的是(  )
A.各派军阀肆意搜刮,中饱私囊 B.军阀混战是为了夺取北京政权
C.各派军阀依仗武力,无视国法 D.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15.(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这两句发自肺腑的呐喊,和以下哪一口号均表达了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的爱国心声(  )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反对华北自治” D.“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6.(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五四爱国运动已成燎原之势,全国30多个城市,卷入到斗争中来;不仅有学生、工人、商人、市民、士兵,还有乡镇的农民群众等参与其中。这说明五四运动(  )
A.追求救国强国真理 B.取得惩办国贼拒签和约的胜利
C.广泛发动人民群众 D.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先锋
17.(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鲁迅曾这样咏赞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它是远方地平线上已经看得见桅杆的那一艘航船,是挣脱母腹的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是林中的响箭,是报春的惊雷。”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A.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B.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C.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D.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8.(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1924年1月后,共产党员恽代英、陈延年等积极在南通进步学生中发展共青团员、共产党员,帮助改组后的国民党建立地方组织,扩大革命阵营。这些革命活动发生在(  )
A.新文化运动期间 B.五四运动期间
C.国民革命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19.(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纪念馆为了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推出了以“红色记忆”为主题的展览。该展览分为“历史性决策”“起义的前夜”“伟大第一枪”“军旗的升起”四个部分。该展览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萍浏醴起义
20.(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1927年秋,毛泽东在文家市前委会议上主张放弃攻打长沙;随后主持三湾改编,将党支部建立在连队上;之后决定率领工农革命军主力在井冈山周围打游击。这说明(  )
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拉开序幕
B.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确立
C.国民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
D.建党建军原则的正式确立
21.(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一“行军”中发生的成为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转折点的重大事件是(  )
A.遵义会议 B.四渡赤水 C.强渡乌江 D.会宁会师
22.(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20世纪30年代初,一群东北作家流亡到内地,他们创作了一批描写东北遭到异族蹂躏的作品并迅速流行。这批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
A.国共合作,携手北伐 B.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C.东北沦陷,局部抗战 D.全国性的抗战爆发
23.(2021九上·湖南开学考)下图中的人物和建筑共同见证了(  )

A.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 B.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D.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开始形成
24.(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纪念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我们要了解“鲜血凝固的那个时候,长江呜咽,钟山悲泣。三十万,三十万同胞,在黑暗中挣扎;三十万,三十万冤魂,在地里哭泣”这段历史,最应该去的纪念馆是(  )
A.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B.新四军纪念馆
C.九一八纪念馆 D.渡江战役纪念馆
25.(2021·苏州)1942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对某次会战发表社论指出,“它配合了友邦作战,使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香港陷落、马尼拉失守、马来亚危急之际,有着中国战场的胜利,以鼓舞友邦,以打击敌人。”这场会战是(  )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第三次长沙会战
26.(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抗日战争期间,抗日根据地普遍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这一做法有助于(  )
A.团结各阶级共同抗战 B.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C.打击国民党投降势力 D.结束国共十年内战
27.(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1945年,朱德总司令在党的七大作正式报告之前,特意指出:“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在自己修建的房子里召开代表大会。在这座自己建的房子里,中国共产党构筑成第一座理论大厦。”材料旨在强调中共七大(  )
A.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B.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C.实现了全党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D.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8.(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制作读书摘要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读书摘要。该摘要旨在强调(  )
A.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保证
B.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C.民族团结是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
D.敌后抗日根据地始终是抗日战争的前线
29.(2019·镇江)1945年9月,毛泽东幽默地说:“国共和谈,宛似两个人谈恋爱,总要论及婚娶。现在吾党有诚意,事情先成功一半。”毛泽东所说的“国共和谈”指的是(  )
A.国民党一大 B.北平和谈 C.西安事变 D.重庆谈判
30.(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史料的价值在于客观真实。我们在研究平津战役时最有力的证据是(  )
A.电影作品《平津战役》 B.参加平津战役老兵写的回忆录
C.历史论著中对平津战役的描述 D.平津战役的遗迹和当时的照片
31.(2021·鄂州)整理知识结构图是一种高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图示有助于我们了解(  )

A.国共十年内战的主要进程 B.抗日战争的发展历程
C.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历程
32.(2021·广东)1894年外国在华产业资本约为0.54亿元,为中国产业资本的1.5倍;到1911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约为20亿元,以高出数倍的绝对优势对中国资本形成巨大的压力。由此可见(  )
A.中国经济命脉被列强控制 B.民族资本主义举步维艰
C.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清朝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33.(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民国以后,“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些变化体现了这一时期(  )
A.人们的婚姻自主意识增强 B.交通通信出现新变化
C.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转变 D.自由平等成为新风尚
34.(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黄河大合唱》1939年在延安首次公演后迅速传播,那时,几乎是有人群的地方,都能听到“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这首歌在当时广泛传唱主要是因为(  )
A.学校音乐教育的迅速发展 B.日本侵略激化了民族矛盾
C.民众丰富文化生活的需要 D.延安是当时中国文化中心
35.(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对下列图片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
A.近代社会生活变化 B.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C.近代文学艺术成就 D.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二、综合题(2题,共30分。请在答题卷上做答。)
36.(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为实现这个目标,先进的中国人前赴后继地进行了艰辛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
——雷颐《取静集》
材料二: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
——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三: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老爷”“大人”,而改称为"先生”“君”“同志”等,不许府署官员坐轿。有的从前频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材料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其对民主与科学的张扬,对封建礼教的批判,通过新的表达方式件及到社会和民间,使国人又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启蒙了他们的民主精神,增进了他们的科学意识,推动了他们的思想解放。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师夷长技的主张”得以实施是在什么运动中 根据材料一,概括该运动的发展历程。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中国的失败”指的是什么事件 康有为、梁启超“新的救国之道”是在什么运动中实践的
(3)材料三反映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你认为材料三中“中国革命成功了”的观点对吗 请说明理由。
(4)根据材料四,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综上所述,概述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变化和特点
37.(2023八下·汕头开学考)图书馆是观察社会变迁的窗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海在13世纪末的时候,就有了著名的私人藏书家;15世纪将终的时候,就有了学宫附属的藏书楼。但是,前者只是收藏而不流通,后者没有管理制度和服务社会的一切准备,所以是不能和现代图书馆相比拟的。现代图书馆在上海出现,始于19世纪中叶上海开港以后。
——摘编自胡道静《上海图书馆史》
材料二:图书关系学术,至为密切,承先哲之余绪,开后来之途辙,体用咸备,细大不遗,实惟图书是赖。集多处图书于一处,予民众以阅览之便利,辅助文化进步,实惟图书馆之功。
——蔡元培《裨补学界 潜滋暗助——纪念美国友人韦棣华女士》
材料三:中国近代图书馆数量统计表
年份 图书馆数量
1925 全国公共图书馆259所,学校图书馆171所,机关、团体及其他类型图书馆72所,合计502所
1936 省县单独设置图书馆1502所,民众教育馆图书部990所,学校图书馆2542所,机关、社团附设图书馆162所,合计5196所
1947 省县单独设置图书馆418所,民众教育馆附设图书馆(室)716所,学校图书馆1492所,机关、社团附设图书馆76所,合计2702所
——摘编自《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旧式藏书方式的弊端,并分析现代图书馆在上海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书馆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图书馆数量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在中西方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洋人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C选项符合题意。
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鸦片战争背景的准确把握,洋人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2.【答案】D
【知识点】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某国割占我国大片领土的概况”及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3.【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匀,人人饱暖矣。”及所学知识可知,这突出体现了绝对的平均主义思想,B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天朝田亩制度》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天朝田亩制度 》的相关知识。
4.【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曾国藩对洪秀全采取大包围的战略,同时,英、美、法三国也给了曾、李、左不少的帮助。同治三年(一八六四年),湘军在曾国藩领导之下打进南京,洪秀全自杀,太平天国就此亡了。”可知,这说明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B选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到太平天国内部领导集团的腐败,A选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C选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到太平天国运动提出的革命纲领,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5.【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可知,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
6.【答案】D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随着洋务企业的开办,19世纪六七十年代,沿海地区的部分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和手工业作坊主也开设工厂,雇用工人进行机器生产。”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洋务运动的影响。
7.【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中日战争后则变为“投资+特权”。”及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经过谈判,双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其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体现了列强的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影响。
8.【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强租租借地”“势力范围”及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 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C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知识。
9.【答案】D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泰西(西方)之所以富强,横绝地球者,不在其炮械军兵,而在其学校,今振兴之策,首在育人才。” 及所学知识可知,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决定创办京师大学堂。它以“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为宗旨,准备设立天学、地学、道学、政学、文学、武学、农学、工学、商学、医学十科。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运动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戊戌运动的相关知识。
10.【答案】C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的抗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00年”及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8月14日,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狼狈西逃。在逃跑途中,慈禧下令剿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则"。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C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漫画信息并掌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相关知识。
11.【答案】C
【知识点】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X轴相对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败后,《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与Y轴的100%相对应,C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12.【答案】B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他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孙中山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1907年领导广西镇南关起义,1912年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后孙中山又创办著名的黄埔军校,B选项正确;
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领袖,组织发动戊戌变法运动,希望依靠清政府进行自.上改革,A选项错误;
陈独秀、李大钊是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C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孙中山的相关史实。需要识记并掌握孙中山的贡献。
13.【答案】A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内容1912年“广东省临时省议会上首次出现了数十名女性代议士的身影”“湖北省议会也特设了女子旁听席”可知,中华民国成立后,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女性可以参加政治活动,女性政治地位有所提高。B项表述不全面;C项表述错误;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合。BCD均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民国的内容,需要学生掌握中华民国建立后,人们的思想和社会风貌都有了一个改变。
14.【答案】D
【知识点】北洋政府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控制着江苏、江西、湖北等省;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掌握着北京政府,并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奉系军阀张作霖盘踞东北。其他各省也被大大小小的军阀所控制,如云南、贵州被滇系军阀唐继尧所占,广东、广西被桂系军阀陆荣廷所占。这些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北洋政府的统治。需要理解漫画并掌握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15.【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及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学生们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0。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30多名爱国学生。第二天,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B选项正确;
“打倒列强,除军阀” 是北伐战争时期的口号,A选项错误;
“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一二 九运动的口号,C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相关史实。需要识记并掌握五四运动的口号。
16.【答案】C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五四爱国运动已成燎原之势,全国30多个城市,卷入到斗争中来;不仅有学生、工人、商人、市民、士兵,还有乡镇的农民群众等参与其中。”及所学知识在,这反映了五四运动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受到了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的支持,C选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五四运动追求救国强国真理,A选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有要求惩办国贼,B选项错误;
学生是五四运动的先锋,不是工人阶级,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五四运动的相关史实。
17.【答案】B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它是远方地平线上已经看得见桅杆的那一艘航船,是挣脱母腹的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是林中的响箭,是报春的惊雷。”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了。B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需要理解材料并重点掌握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影响。
18.【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24年1月后,共产党员恽代英、陈延年等积极在南通进步学生中发展共青团员、共产党员,帮助改组后的国民党建立地方组织,扩大革命阵营。”及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开始。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即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反对北洋军阀统治,出现了材料中的情况。C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国民党一大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国民党一大的相关知识。
19.【答案】A
【知识点】南昌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纪念馆为了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推出了以“红色记忆”为主题的展览。该展览分为“历史性决策”“起义的前夜”“伟大第一枪”“军旗的升起”四个部分。 ”及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成为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8月1日后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A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南昌起义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重点掌握南昌起义的相关知识。
20.【答案】A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27年秋,毛泽东在文家市前委会议上主张放弃攻打长沙;随后主持三湾改编,将党支部建立在连队上;之后决定率领工农革命军主力在井冈山周围打游击。”及所学知识可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9月初, 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由于对敌情估计不足,缺乏作战经验,因而先后遭受很大损失。19日, 毛泽东在文家市召开了前敌委员会会议,会议经过激烈争论,通过了毛泽东的意见,决定放弃攻打长沙,把起义军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找落脚点。10月,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工农革命军前委决定,工农革命军主力就在罗霄山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于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拉开序幕,A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需要理解材料并重点掌握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影响。
21.【答案】A
【知识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及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A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遵义会议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重点掌握遵义会议的影响。
22.【答案】C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初”及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1931 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东北军不战而溃,军政大员四散逃避。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14年之久的抗日战争,是局部抗战的开始,C选项正确;
北伐战争的时间开始于1926年,A选项错误;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B选项错误;
全面抗战的爆发开始于七七事变,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九一八事变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九一八事变的影响。
23.【答案】C
【知识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A.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 ,不符合题意;
B.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不符合题意;
C.据图片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12日,为了逼蒋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发生。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联蒋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开始形成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识记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24.【答案】A
【知识点】南京大屠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鲜血凝固的那个时候,长江呜咽,钟山悲泣。三十万,三十万同胞,在黑暗中挣扎;三十万,三十万冤魂,在地里哭泣”及所学知识可知,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犯下了滔天罪行。南京的和平居民,有的被当作练习射击的靶子,有的被当作练习刺杀的对象,有的被活埋。据战后中国南京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查证,日军占领南京后6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A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南京大屠杀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南京大屠杀的相关知识。
25.【答案】D
【知识点】正面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A.淞沪会战,不符合题意;
B.徐州会战,不符合题意;
C.武汉会战,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1942年1月”“中国战场的胜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第三次长沙会战,发生于1941年12月至来年1月,日军想要夺取长沙,中国军队与日军鏖战,最终在中国军队的英勇搏杀下,日军惨败,中国军队获得会战胜利,这次会战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这次胜利,鼓舞了友军,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比如时间等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26.【答案】A
【知识点】敌后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抗日战争期间,抗日根据地普遍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及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有助于团结各阶级共同抗战,A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需要识记并掌握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相关知识。
27.【答案】A
【知识点】中共七大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在自己修建的房子里召开代表大会。在这座自己建的房子里,中国共产党构筑成第一座理论大厦。”及所学知识可知,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八年抗战的丰富经验,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那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人党章。七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偏向。这对统一全党的思想,指导全党的行动,实现党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A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共七大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中共七大的相关知识。
28.【答案】B
【知识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摘要“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领到百团大战”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摘要的内容都是中国共产党主张团结抗日和领导的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役和各种史实。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打破日伪军的封锁,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因此,B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需要理解并掌握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29.【答案】D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1945年9月 、 现在吾党有诚意,事情先成功一半 ”可以判断出是重庆谈判,D选项符合题意。
国民党一大召开的时间是1924年,A选项排除。
北平和谈是在1949年4月,B选项排除。
西安事变的时间是1936年,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重庆谈判,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结合重庆谈判的时间进行分析即可。
30.【答案】D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料的价值在于客观真实。我们在研究平津战役时最有力的证据是平津战役的遗迹和当时的照片等第一手史料,D选项正确;
电影、回忆录与历史著作都掺杂了个人的主观色彩,ABC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平津战役的相关史实。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此题。
31.【答案】C
【知识点】转战陕北;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A. 国共十年内战的主要进程 ,不符合题意;
B.抗日战争的发展历程,不符合题意;
C.观察结构图,从转战陕北、挺进中原、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可见反映的是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到转入战略进攻到战略决战再到向全国进军、解放全中国。所以结构图描述的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历程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32.【答案】B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分析】由材料“到1911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约为20亿元,以高出数倍的绝对优势对中国资本形成巨大的压力”可以看出,外国资本的迅速增长,对中国资本形成巨大的压力,这使民族资本主义举步维艰。A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故答案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外国资本的发展和中国民族工业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分析。
33.【答案】D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及所学知识可知, 伴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开始发生深刻变化。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在生活的变化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34.【答案】B
【知识点】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黄河大合唱》1939年在延安首次公演后迅速传播,那时,几乎是有人群的地方,都能听到“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及所学知识可知,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名曲。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其中由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B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抗战的表现。
35.【答案】C
【知识点】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骆驼祥子》“”《渔光曲》”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成就突出,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徐悲鸿的《愚公移山》、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无情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成为一篇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他的《阿Q正传》,深刻解剖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鲁迅的杂文思想深刻,语言犀利,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篇章。C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文学艺术的发展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图片信息并掌握近代文学艺术的发展的相关知识。
36.【答案】(1)运动:洋务运动。
历程:从军事利器的引进到全面学习科技(或从办军事企业到民用企业)。
(2)事件: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或《马关条约》的签订)。
运动: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
(3)变化:民主、平等意识增强。
观点:不对。
理由: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或观点:对。理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4)意义:批判了封建礼教;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启蒙了民主精神;增进了科学意识;推动了思想解放。
变化:经历了从学习技术,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过程。
特点:具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渐深入的特点。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求富国强兵,因此师夷长技的主张得以实施是在洋务运动中。根据材料“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可知,洋务运动经历了从引进西方军事利器到全面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过程。
(2)根据材料二“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及所学知识可知,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1895年, 《马关条约》 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联合1300多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所以,材料二中“中国的.失败”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梁启超“新的救国之道”的实践活动是戊成变法。
(3)根据材料三“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老爷’ ‘大人’, 而改称为‘先生’‘君’ ‘同志’等,不许府署官员坐轿”等信息可知,此内容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人们的民主、平等意识增强;我认为材料三中“中国革命成功了”的观点不对,中国革命没有成功,因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4)根据材料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其对民主与科学的张扬,对封建礼教的批判,通过新的表达方式普及到社会和民间,使国人又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启蒙了他们的民主精神,增进了他们的科学意识,推动了他们的思想解放”及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批判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使人民接受以了以民主与科学的洗礼;增进了科学意识;推动了思想解放。综合上述材料可知,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的变化。洋务运动学习的是西方的军事器物,戊戌变法学习的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的西方的思想文化。特点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渐深入。
故答案为:(1)运动:洋务运动。历程:从军事利器的引进到全面学习科技(或从办军事企业到民用企业)。
(2)事件: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或《马关条约》的签订)。运动: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
(3)变化:民主、平等意识增强。观点:不对。理由: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或观点:对。理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4)意义:批判了封建礼教;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启蒙了民主精神;增进了科学意识;推动了思想解放。变化:经历了从学习技术,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过程。特点:具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渐深入的特点。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相关知识。
37.【答案】(1)弊端:轻视书籍流通;缺乏管理制度;没有服务社会的功能。
原因:西方文明的影响;上海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水平较高。
(2)作用:有利于学术发展;推动社会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辅助文化进步);有利于民众的思想启蒙。
(3)变化:先增加后减少。
时代背景:
①1925—1936年,国家总体上趋于统一,图书馆发展进入高峰期;
②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大量图书馆遭到破坏,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严重受挫。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上海在13世纪末的时候,就有了著名的私人藏书家; 15世纪将终的时候,就有了学宫附属的藏书楼。但是,前者只是收藏而不流通,后者没有管理制度和服务社会的一切准备,所以是不能和现代图书馆相比拟的。现代图书馆在上海出现,始于19世纪中叶上海开港以后”可知,旧式藏书方式的弊端有:轻视书籍流通;缺乏管理制度;没有服务社会的功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现代图书馆在上海出现的原因包括:西方文明的影响;上海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水平较高。
(2)根据材料二“图书关系学术,至为密切,承先哲之余绪,开后来之途辙,体用咸备,细大不遗,实惟图书是赖。集多处图书于一处,予民众以阅览之便利,辅助文化进步,实惟图书馆之功”及所学知识可知,图书馆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有利于学术发展;推动社会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辅助文化进步) ;有利于民众的思想启蒙。
(3)根据材料三“中国近代图书馆数量统计表”可知,从1925年到1936年图书馆数量增长,从1936年到1947年图书馆数量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时代背景是1925-1936年,国家总体上趋于统一,图书馆发展进入高峰期;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大量图书馆遭到破坏,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严重受挫。
故答案为:(1)弊端:轻视书籍流通;缺乏管理制度;没有服务社会的功能。原因:西方文明的影响;上海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水平较高。
(2)作用:有利于学术发展;推动社会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辅助文化进步);有利于民众的思想启蒙。
(3)变化:先增加后减少。时代背景:①1925—1936年,国家总体上趋于统一,图书馆发展进入高峰期;②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大量图书馆遭到破坏,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严重受挫。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生活的变迁与社会习俗的变化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重点掌握近代生活的变迁与社会习俗的变化的相关知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