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短诗五首
【教学目标】
1.朗读这几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4.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新诗的共同特点。通过诗歌触摸时代的脉搏,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这五首诗的作者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歌多声部式的结构和热烈汹涌的情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首短诗,不同的是这些诗歌篇幅短小,却精悍隽永,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思,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韵味吧。
教师板书课题:3* 短诗五首
二、新课学习
月夜
(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
教师: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
沈尹默(1883—1971),诗人、书法家。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北平大学校长。五四运动时从事新文化运动,为《新青年》杂志编辑之一,发表过白话诗。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2)写作背景
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
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年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四卷第一号上。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二)诗歌学习,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
月 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2.《月夜》描绘了一幅月夜图,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学生朗读诗歌,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霜风猛烈地吹刮着,月光明亮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 并排站立,充满美的意蕴。
(三)细读诗歌,精读细研
1.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
(学生默读合格,勾画分析回答。)
学生:霜风、月光、树。
教师追问: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一下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冬夜的“霜风”“月光”突出了月夜的寒霜浓重、冷气袭人,象征着“五四”前夕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下的中国萧索的环境。
学生2:“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2.“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学生朗读诗歌,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树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学生2:“却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教师总结:“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四)深读诗歌,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月夜》中诗人的情感?
(学生齐读诗歌,然后分析讨论。)
学生:冬天的夜晚,寒霜浓重,明月高照。在这种萧索的环境中,诗人面对“一株顶高的树”,即更强势的人或势力,他也“并排立着”,决不“靠着”,反映了诗人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和自我意识的觉醒。
2.诗中的“我”是一个什么形象?
(学生默读诗歌,分析归纳回答。)
预设1:“我”是一个身处“五四运动”前期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
预设2:“我”不畏惧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强大的独立自主意识,追求人格独立、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预设3:“我”期待通过诗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
(五)诗歌小结
1.这首诗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诗人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表现了“五四运动”前期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意识和对自由的渴望。
2.我们一起明晰这首诗的写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
预设:意境简洁、含蓄,语气委婉,节奏舒缓。
四句诗的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简练的白描手法充分地表现了寒风中卓然独立的形象,传神写意,颇有韵致。整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着”,使诗歌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清新质朴,富于散文之美。
萧红墓畔口占
(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
教师: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诗人、翻译家。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早期作品大都吟咏个人的悒郁情怀和生活遭遇,《雨巷》等作品讲究音乐性和象征性,追求意象的朦胧;后期诗作《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表现出反抗精神,情调趋向明朗。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2)背景资料
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首诗的背景资料,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了解萧红
萧红(1911-1942),作家。原名张廼莹,黑龙江呼兰人。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同年与萧军合出小说、散文集《跋涉》。1934年到上海,发表《生死场》,描写东北农民的悲惨生活和抗日斗争。文笔细腻,抒彩浓烈,颇具散文化倾向。著有《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
写作背景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因病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这对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戴望舒“他们多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张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水湾埋葬并且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 的木签。”萧红生前是那样坎坷不幸,而逝世后又偏偏是那样寂寞、凄楚。
死者是如此,生者也是如此。戴望舒曾因宣传抗日而被日本宪兵投入监狱,受尽了折磨.出狱以后,原先在香港宣传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经过党组织的帮助,早已纷纷离港潜返内地,戴望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地、寂寞地等待、等待……过了很多年,诗人才得以前来凭吊萧红。
(二)诗歌学习,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重音。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944年11月20日
2.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从诗中哪些信息可以看出来?
(学生朗读诗歌,讨论分析回答。)
题目出示:萧红墓畔口占
学生:“萧红墓畔”点明了地点。
“口占”,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
(三)细读诗歌,精读细研
1.从诗人的哪些行为可以体会到其对萧红的哀思?
诗句出示: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学生默读诗歌,勾画分析疏通。)
学生1:“走六小时”指时间之长。
学生2:“长途”指距离之远。
学生3:“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教师补充:“寂寞”既是诗人奔赴墓地时心境无比孤寂悲凉,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同时,也隐指萧红一生特别是晚期的境况,二者融而为一,构成全诗的基点和最主要的感调。
教师:第二句诗为什么不说“墓畔”而说“头边”?
(学生默读合格,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而且,还表示萧红长眠地下,已无法慰解自己的寂寞。
教师:作者为什么要送给她一束“红山茶”?
学生:“放一束红山茶”,山茶花凌寒高洁、冷艳不群、坚忍不屈、执着奔放,以一束红艳如火的山茶花,寄托对她的深情悼念,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
2.第三句诗中诗人在等待什么?“长夜漫漫”有什么含义?
(学生朗读诗歌,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我等待着”等待的是革命曙光的涌现,民族解放斗争取得胜利。
学生2:“长夜漫漫”,写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
3.如何理解“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所表达的情感?
(学生默读诗句,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有伤悼之情,感伤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生命;
学生2:有惋惜之情,叹惋萧红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
学生3:有羡慕之情,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四)深读诗歌,合作探究
回顾全诗,诗歌描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学生齐读诗歌,然后分析讨论。)
学生1:因悼念而感到悲伤、寂寞。
学生2:面对险境的坚忍和不屈。
学生3:深沉的怀念,庄严的哀思,对抗战胜利的期盼。
学生4:镇静、坚守和自勉。
(五)诗歌小结
1.这首诗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去拜谒萧红墓的经历和感想,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之情。
2.我们一起明晰这首诗的写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
预设:语言朴素洗练,情感深沉真挚。
开头用“六小时”“长途”写出了诗人不顾路途遥远,孤身一人来到友人墓畔凭吊祭拜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亡友的悼念和缅怀之情。“一束红山茶”使诗人的感情更加深沉,既表达了对萧红由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也代表了萧红的品性和精神,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着激情。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自主探究,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对比阅读,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短诗五首》中的前两首,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首——《断章》。
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为诗人只对这四句诗感到满意,才将其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学习这首“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诗作。
二、学习新课
断章
(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走近作者。
教师: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
卞之琳(1910—2000),诗人、翻译家。江苏海门人。 1929年开始写诗,诗风晦涩、含蓄,富有形式感。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二)新诗学习,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找准节奏,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场景有什么特点。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2.这首诗虽短,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找出来。
(学生朗读诗句,勾画课本回答。)
学生: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的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三)细读诗歌,精读细研
1.怎样理解诗中“人”与“风景”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归纳回答。)
学生1:“人”不仅是看风景的主体,有时也会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成为欣赏“风景”的客体。
学生2:“风景”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归纳回答。)
学生: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对的,互相依存,息息相关,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四)深读诗歌,合作探究
《断章》一诗给予你们怎样的生活启示?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1:物与我、我与他、他与你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在被别人影响,也同样影响着别人。
学生2:静静地看风景,静静地让自己成为别人的风景,不也很快乐吗?
学生3:“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不必追问,无须深究,此时无声胜有声,只是此刻,就很美。
学生4:若能成为你眼中的风景,若能装饰你的梦,也是我小小价值的体现。
(五)诗歌小结
1.这首诗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诗人通过描绘四幅人物与事物之间的剪影,带给我们丰富的哲思。启迪我们: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并不是绝对和孤立存在的。
2.我们一起明晰这首诗的写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
预设:语言清新平淡,意蕴含蓄深远。
四行诗写了四个十分平常却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干的事物经过诗人的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反过来,你也可以装饰别人的梦,可见宇宙万物是相互依存、息息相关的。诗歌通过这些平淡易懂的句子,阐释了丰富的哲理。
风雨吟
(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
教师: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
芦荻(1912—1994),诗人。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20世纪30年代即从事诗歌创作,与人合编《今日诗歌》《中国诗坛》《诗场》等刊物。主要作品有《桑野》《驰驱集》等。
(2)写作背景
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
本诗选自《芦荻诗选》(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可能写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十分熟悉。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风雨中,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吟》这首短诗。
(二)新诗学习,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诗歌,抓住关键词描绘诗歌画面。
风雨吟
芦荻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2.透过诗句,你们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朗读诗句,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三)细读诗歌,精读细研
1.同学们,多读几遍诗歌,说说最喜欢哪一句,好在哪里。
(学生朗读诗句,讨论分析回答。)
诗句出示: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
学生:“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风雨”裹挟着颇有气势地冲过来的动态,展示了一种磅礴的、席卷一切的气势。
教师:这句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学生朗读诗句,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
教师追问:“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学生: 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诗句出示: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教师:同学们,朗诵这两句,然后赏析一下。
(学生默读诗句,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把“郊原”比喻成“海”,把“房舍”比喻成“舟”。
学生2:这两句不仅写出了无边无际、汹涌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写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象征着中国局势的动荡不安。
2.如何理解诗歌最后一句中的“年轻舵手的心”?
(学生朗读诗歌,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年轻舵手的心”主要表现为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勇气。诗中写“我有年轻舵手的心”,表明了诗人不惧风雨的豪迈气概。
(四)深读诗歌,合作探究
结合全诗谈谈,面对这样的大地,“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概括回答。)
第1小组:面对苦难的祖国,“我”虽缺乏经验和阅历,但“我”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做一个勇敢无畏的青年,表现了“我”对祖国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第2小组:因没有经验,“我”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表现了“我”对中国社会的前途和民族命运感到忧虑。
(五)诗歌小结
1.这首诗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诗人通过描绘在暴风骤雨的摧折下,大地被淹没的景象,展现了“我”愿做年轻舵手的决心,表达出战胜风雨、一往无前的决心,充分体现了“我”面对风雨的勇气和责任感。
2.我们一起明晰这首诗的写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
预设1:意象突出。
无论是第一节中的“风”“雨”的意象,还是第二节中的“海”“舟”的意象,还是后来出现的敢做“年轻舵手”的“我”的意象,都非常突出。突出的意象,营造了立体的画面,所以不论是风雨肆虐,还是大地被淹没,还是“我”掌舵在风雨之中,都给人非常强烈的画面冲击感。
预设2:立意向上。前两节诗极力铺排渲染,突出风雨肆虐下大地被毁灭的沉重景象,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我”没有退缩,勇敢地站出来,担负起“舵手”的责任,这是怎样的一种勇气和责任感呢?本诗虽短,但立意积极向上,带给读者鼓舞和力量。
统 一
(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
教师: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聂鲁达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很有兴趣。1928年,他作为外交官赴缅甸上任时,出发来中国,给宋庆龄颁发列宁国际和平奖,此行中,他还见到了茅盾、丁玲、艾青等文学界名流,进行了友好的交流。
(2)写作背景
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
1969年9月,聂鲁达接受了智利共产党总统候选人的提名。这次竞选只是促成人民联盟各党派携手合作的一种策略。当人民联盟推举S·阿连德·戈森斯为共同候选人后,聂鲁达立即退出竞选,支持阿连德直至取得最后胜利。为此他写下了《统一》。
(二)新诗学习,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注意停顿,边读边体会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统一
聂鲁达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2.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学生朗读诗歌,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三)细读诗歌,精读细研
1.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 请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们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朗读诗歌,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 “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叶,又写到了花,然而叶、花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
学生2:从这点上看,所有的叶、花、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
(四)深读诗歌,合作探究
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你们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们的看法。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五)诗歌小结
1.这首诗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诗人以树叶、花朵、果实为意象,形象地阐明了现象与本质的道理,指出不要被众多的表面现象迷惑,要认清事物的本质。
2.我们一起明晰这首诗的写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
预设:语言浅显,意蕴深刻。
全诗只有两句话,第一句以“叶”“花”两个意象来说明事物的统一性,第二句以“果实”“树木”为意象,说明世界的统一性,语言浅白平实。第一句中“繁多是个谎言”以精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统一”的深刻理解。而第二句中“整片大地是一朵花”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地比作花,表达了作者对统一的美好世界的向往与期待。
三、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教师:同学们,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预设1:形式新。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预设2:语言新。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
预设3:观念新。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
(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1:如果时代是沉默的,我们应该站出来唱歌,大声唱,因为我们是青年一代,我们有理想,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有积极向上的精神,我们希望唤醒更多的人,为了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而奋斗。
预设2:友情是冒着敌占区的封锁,去墓畔凭吊;友情,是墓畔放下的一束花,寄托着哀思;友情,是六个小时的跋涉,只为看你一眼;友情,是你离去了,我还在独自坚守理想,永不放弃。
预设3:人们往往因年龄、身份、阶级以及地域的不同而以为他们各不相同,以为他们生活在相互隔绝的世界里。而事实上,人们永远因某些共同的东西而联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亦有你,只是有时人们没有意识到这种联系而已。
预设4:人生多风雨,世事多风波。当人生的风雨袭来,我们该如何面对?是仓皇逃避,还是像“我”一样勇敢地迎上去,做勇敢的舵手,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做自己人生的主人?自然是后者,两军交战,勇者胜,只有勇敢迎上去,才能战胜困难、挫折,收获人生的彩虹。
五、课堂检测,当堂反馈
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要求学生巩固。
六、知识迁移,拓展延伸
1.学了本课后,学校打算开展“亲近诗歌”读书活动,请你参加。
2.阅读《雨巷》,回答下面的问题。
七、课后巩固,布置作业
1.熟读这五首诗,查阅白话新诗的资料,了解其文体特点。
2.请仿照《月夜》这首诗,塑一个“我”,写出当今时代的“月夜”。
3.请仿照《风雨吟》写一首《秋风吟》,注意设置动景和静景。
【教学反思】
作为一篇自读课文,这堂课主要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来完成诗歌的鉴赏任务。这两节课一步步地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并理解五首短诗的内在主旨,将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深入浅出地讲解出来,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重点指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前两首诗歌并解读意象,品味语言;有时则放手让学生自行尝试理解诗歌,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感受体会,教师只就重难点问题进行点拨。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自己把握诗意,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自主赏析诗歌的能力。
但是,由于受限于学生的知识面和对特定历史背景的了解,对“五四”时期以来的白话新诗的艺术特征,并没有深入探讨,学生对白话新诗的认知较浅显。
【课后预习】
1.利用借助工具书,疏通《海燕》的重点词语意思、了解相关的背景资料,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2.《海燕》中的海燕具有怎样的特点?
3.《海燕》中,除了海燕,课文中还有哪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它们分别象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