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考主题3 制度自信,国家治理
1.郑永年在《文化自信引领中国走向复兴》中认为,作为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中国文明具有很多好的基本制度传统,例如“三层资本”的经济结构(顶层的国有资本、底层的民营资本、政府与民间合作的中间层)和“内部三权分工合作制度”(决策权、执行权和监察权)。从政治制度的层面来看郑永年意在肯定古代中国( )
A.先进的封建制度
B.行政管理的运行机制
C.合理的经济结构
D.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
2.624年,唐太宗平高昌、宴百僚,加奏《高昌乐》,始成宫廷十部乐,其中除燕乐、清乐两部外,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等八部都是外国传入的音乐。中亚国家石国、康国的胡旋舞、胡腾舞和拓枝舞也传入长安,为唐人所喜爱。上述现象体现出当时( )
A.三教合流趋势的形成
B.国家军事实力的强大
C.自信开放的文化情怀
D.民族交融高潮的出现
3.(2022·雅安高三三模)建言民情会议是明朝为鼓励四方建言而创设的一项会议制度。下表为据《事类纂》等史料统计的身份明确的建言者。这一制度( )
身份 布衣军民 杂职吏员 听选官 文武官员
人数 23人 19人 30人 43人
(注:官员又以州县卫所的中下层地方官和学官为主)
A.有利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
B.实现了明朝统治长治久安
C.旨在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督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4.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清代)大一统帝国的地方管理方式并非如史书中列出的(行政法度)那样名实相称,那些与宗法制度联结紧密的伦理网络才是国家统治的真正秘诀。他意在强调( )
A.大一统中央集权的确立
B.宗法关系渗透到基层社会
C.清朝地方治理行之有效
D.文化认同有利于社会治理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下表是关于毛泽东的理论成果的表述,空白处应填入( )
著作 时期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大革命时期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共产党人〉发刊词》
6.1953年,我国开展了首次全国人口调查登记,这次人口普查结合选民登记同时进行。原国家统计局人口司司长沈益民说:“男女老少,都穿了新衣服,像过节日一样,挂灯结彩,敲锣打鼓,然后到人口调查登记站来申报自己的人口项目。”我国首次人口普查的情形可以说明( )
A.人民拥有当家作主权力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以确立
C.计划生育成为社会共识
D.社会主义制度获得人民认可
7.下表是不同历史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国家制度构建的论述。对材料中的内容理解最全面的是( )
时间 主张 文献
1927年3月 一切权力归农会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931年11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最高政权为全国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1940年1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保障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 《新民主主义论》
1954年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制度构建与各时期的革命任务相适应
B.制度构建是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保证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人民民主的贯彻有效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
8.纪录片《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有这么一段描述:“在大会发言中,时任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原则立场。……乔冠华发言结束后,几十个国家的代表排着队和乔冠华握手,向中国表示祝贺。次日刊登在《纽约时报》头版的‘乔的大笑’,成为新中国外交自信的符号。”该纪录片描述的这次会议( )
A.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国际关系
B.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C.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D.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9.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十五年以上”。1993年中央下发十一号文件,提出“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由此可以看出( )
A.制度建设保障改革发展的成果
B.土地所有制结构逐渐发生变化
C.农民经营的自主权利不断扩大
D.国家的基层治理能力得到提升
10.(2022·濮阳高三开学考)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等东亚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经济的腾飞,它们对自身文化的信心大大增强,开始积极宣扬东方价值观,以重塑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心。这说明,当今世界( )
A.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文化交流
B.出现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景象
C.政治多极化加剧了文化冲突
D.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和发展
11.(2022·福建高三一模)有学者指出,希腊人对本城邦的制度尤为自信,认为他们创建的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直接民主制度、不断扩大的公民权利等是希腊世界顺利发展的基础。但这种自信导致了希腊人不愿意改变其传统,使希腊世界长期滞留于城邦文明,难以向帝国文明转变。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制度自信促进希腊文明的发展
B.独立自治孕育了希腊民主政治
C.希腊城邦之间缺乏民族认同感
D.制度建设要在继承中实现超越
12.(2022·安徽五校联盟高三三模)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爆发严重鼠疫,死亡军民人数在一半以上,雅典将军伯利克里也未能幸免,雅典的政治走向明显转变;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身染疫病而亡,他一手缔造的帝国随之土崩瓦解。这从侧面反映出疫病的流行( )
A.促进医学进步
B.影响国家的治理能力
C.改变战争走向
D.推动制度的根本转型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按《荀子·君道》的解释,“治理”即“统治、理顺”,治理思想在中国广博而久远。西周重视宗法礼治,认为“礼崩则乐坏”。孔子生于乱世,推崇克己复礼,孟子突出民本主义,认为维护人民利益才是治理之道。汉帝国则把军事力量与文明教化结合起来,外儒内法,巩固大一统。明清坚守德刑兼济的治理思想,各自延续国祚二百多年。
——摘编自蓝志勇《东西方历史经验中的治理思想》
材料二 1949-1956年,“进京赶考”的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方面向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她建立了亚洲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制度,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并在工业生产领域有了重大建树。七年间中国表现出从未有过的自信与坦然,世界为之侧目,昭示着这片古老土地上新的复苏。
——摘编自马小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理思想的精髓。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外治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两会“热词”反映时代大势,也折射社情民意。下表是近五年两会高频“热词”的汇总
时间 热词
2018年 反腐败斗争 社会保障 脱贫攻坚 环境保护 乡村振兴
2019年 经济体制 依法治国 脱贫攻坚 环境保护 社会治理
2020年 经济运行 全面小康 公共卫生 农业 对外关系
2021年 远景目标 民生刚需 乡村振兴 绿水青山 科技创新
2022年 依法治国 从严治党 社会保障 社会治理 国家安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参考答案
1.B [材料“作为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中国文明具有很多好的基本制度传统”强调的是中国古代先进的国家运行机制对于文明传承的重要性,B正确;中国古代不只是封建时代,也包括奴隶社会等,A排除;C强调的是经济,题干强调的是政治制度,排除;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宫廷乐舞中融入了大量外国的艺术成果,体现出当时自信开放的文化情怀,C项正确;材料与儒、释、道三教合流无关,排除A项;唐代宫廷乐舞的丰富多样不能说明国家军事实力的强大,排除B项;外来乐舞在中国受欢迎不能说明民族交融出现了高潮,排除D项。]
3.A [从建言者的身份分布可得出,建言者来自社会的不同阶层,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有利于收集更多的意见,有利于国家治理的进一步完善,A项正确;“实现”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C项不是主旨,排除C项;“解决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4.D [材料中“地方管理方式并非如史书中列出的(行政法度)那样名实相称”“伦理网络才是国家统治的真正秘诀”等信息,说明儒家伦理纲常衍化为国家的内在联系与纽带,反映了儒学影响下的文化认同具有重大的社会影响,D项正确。]
5.B [依据所学可知,1949年6月毛泽东编写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他结合中国实际,论述了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等问题,B正确;《新民主主义论》编写于1940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A错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编写于1930年,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错误;1939年10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的刊物《共产党人》撰写了发刊词,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D错误。]
6.A [“到人口调查登记站来申报自己的人口项目”反映了人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1953年”可知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材料中的情形可以说明人民拥有了当家作主的权力,A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在1954年,排除B项;计划生育成为社会共识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排除C项;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在1956年,排除D项。]
7.A [材料不仅体现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制度构建,也涉及了民主革命胜利后的制度构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1956年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8.D [依据材料“时任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几十个国家的代表……向中国表示祝贺”以及“乔的大笑”等重要信息,可知该纪录片描述的这次会议是1971年10月的第二十六届联大,这次会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项符合题意;A项是在1954年中、印、缅会谈或访问中,B项是日内瓦会议的重要成果,C项是万隆会议的重要成果,这三项均与材料相关信息不符,排除。]
9.A [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不断变化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政策调整,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用制度建设来保障改革发展的成果,A项正确;土地所有制并未发生变化,仍然是公有制,排除B项;材料与扩大农民的经营自主权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国家基层治理,排除D项。]
10.D [根据材料“随着中国等东亚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经济的腾飞”“积极宣扬东方价值观”“文化自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明交流促进了文化多样化发展,随着不同文明交流广度、深度的拓展和文化自信的提升,当今世界文化多样化的特点更为明显,D项正确。]
11.C [材料强调了希腊人对城邦制度尤为自信和自豪,但城邦之间的认同感较小,因而不愿意改变其传统,使得希腊滞留于城邦文明,难以向帝国文明转变,C项正确;材料强调由于希腊对于城邦制度的自信导致城邦之间难以形成认同,最终对文明发展有所阻碍而非促进,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形成的因素,排除B项;材料强调城邦之间交流的重要性,和制度继承无关,排除D项。]
12.B [根据材料可知,雅典鼠疫使雅典的政治走向明显转变;亚历山大身染疫病而亡,使其帝国随之土崩瓦解,这反映了疫病的流行影响国家的治理能力,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医学进步,排除A项;改变战争走向只体现了材料前半部分信息,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制度的根本变化,排除D项。]
13.(1)精髓:强调秩序,维护稳定;以民为本;维护统一;军事与教化、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2)说明: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保证了民众对政治的参与;进行土地改革,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体现了依法治国理念。
14.示例一
论题:政治制度的创新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论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治建设拉开序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54年我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建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我国民主政治的广泛性、真实性和实用性,极大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成果突出。改革开放后,法治建设走向健全和完善,从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到依法治国的提出,从《宪法修正案》再到《民法典》的出台,我国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些都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并且为我国经济建设、文教卫生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和祖国统一等方面提供制度化和法制化保障,使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结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完善、政治体制的创新,有利于推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示例二
论题:政治制度的差异反映了国家治理方式的多样性。
论述:秦朝在国家治理方面,推崇法家思想,开创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并不断完善和加强。该制度有利于维护封建国家大一统;能够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经济建设,推动封建经济的繁荣;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各民族互相交流交融,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造就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古希腊雅典城邦实行民主政治,发挥公民集体治理国家的作用,开创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促进了雅典城邦的振兴与繁荣,影响了近现代西方政治体制的构建。古罗马通过法律治理国家,开创新型国家治理模式,缓和各种社会矛盾,理清各种社会关系,维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为后世国家治理提供法治范式。世界各国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模式,因地制宜,对本国文明产生重要影响。
结论:古代世界政治制度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治文明,反映了国家治理方式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