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一、选择题
1.1542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颁布的新法规定:当地人拥有自由权、劳动报酬权和医疗保障权,不允许托管人向当地人征收重税。这一规定
A.表明西属拉美殖民地的农奴制趋向瓦解
B.限制了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无限度役使
C.体现了工业革命对自由劳动力的强烈需求
D.说明西属拉美殖民地印第安人获得自治权
2.18世纪中期,西班牙国王卡洛斯进行改革。政治上削减拉美本土白人在政府的任职人数、驱逐拉美本土教士;经济上规定美洲只能同西班牙进行商贸往来。这些措施的实施客观上
A.导致了拉美民族意识的觉醒 B.使拉美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
C.强化了西班牙对美洲的控制 D.稳定了拉美地区的社会秩序
3.十五世纪末至十八世纪晚期,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实行专制统治,发展种植园经济,疯狂开采金银矿,掠夺了巨额财富,还禁止殖民地同任何其他国家进行贸易。这表明,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A.移植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B.强化了宗主国与殖民地的联系
C.刺激了当地资本主义的发展 D.造成了殖民地发展的长期停滞
4.英属北美殖民地是由英国和欧洲移民建立,他们不但把英国的经济制度,而且把英国的议会制度带到北美来。1763 年以前,英国基本对殖民地经济采取放任政策。而西葡两国则把拉美殖民地则将本国的封建庄园经济移植到殖民地,政治上实行专制统治。这种差异
A.大大迟滞了拉美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 B.造就了两地区独立后政治体制的迥异
C.取决于宗主国对待殖民地的不同政策 D.至今仍然影响着上述区域的发展路径
5.西班牙政府为了保证本国的葡萄酒、橄榄油、亚麻布能在拉美殖民地高价出售,禁止美洲殖民地种植葡萄、橄榄、亚麻等,同时强迫殖民地种植蔗糖、棉花、可可等在国际市场非常畅销的农作物。由此可知,这些措施
A.促进了西班牙民族国家形成 B.损害了宗主国地主的利益
C.保证了西班牙工业原料供应 D.造成殖民地经济结构扭曲
6.19世纪后期,随着拉美人进出口贸易增长的“黄金时期”,拉美国家的铁路建设也进入了高潮。许多拉美国家的铁路网呈扇形通往面向欧洲的港口,而本国各地之间的交通却非常落后,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拉美各国经济发展不均衡 B.拉美地区工业发展迅速
C.拉美地区经济依附于欧洲 D.拉美外贸处于出超地位
7.17-18世纪的印度,封建王公之间混战不断,一些印度人自愿加入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组建雇佣兵部队,这些人被称为“土兵”。到19世纪中叶,印度“土兵”人数突破了20万人,远超驻印英军的数量。这说明当时
A.列强对印度的争夺较为激烈 B.英属印度资本原始积累加快
C.西方生产方式被移植到印度 D.印度人的民族意识亟待觉醒
8.19世纪70年代,英国为获得在本土和殖民地建设铁路所需的枕木,在印度伐木的速度超过其自然恢复的速度。1878年英国殖民当局通过的《印度森林法》提出了可持续使用林业资源的理念。对此较为全面的评价是
A.英国意在将先进环保理念引入印度,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B.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具有破坏性,同时也呈现建设性
C.工业时代的发展只能建立在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基础上
D.英国为推动本国工业化和加强殖民统治而掠夺印度资源
9.19世纪五六十年代,英法等国要求埃及修建苏伊士运河。为此埃及牺牲了12万人的生命,承担费用1600万英镑,而欧洲国家只花费了400万英镑。此后,埃及日益沦为英法等国的原料供应地,棉花、甘蔗等农产品被迫压价出售。据此可知,该时期
A.西欧国家开始资本原始积累 B.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被打破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形成 D.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10.19世纪末,阿富汗国王拉赫曼汗把阿富汗形象地比喻为“两只狮子之间的一只山羊或者夹在两块磨石之间的一粒小麦”。这说明,此时的阿富汗
A.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 B.民众的抗争意识开始觉醒
C.遭到列强的殖民掠夺 D.成为英法争夺的重要区域
11.19世纪末,欧美列强大肆攻击污蔑中华民族是愚昧落后的“劣等民族”,宣扬“种族优劣论”;出版关于“黄祸论”的文章和专著,鼓吹“一旦千百万中国人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时,将给西方文明带来灾难和毁灭”,炮制“黄祸论”。列强此举意在
A.消弭中国人民反抗意志 B.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
C.加强对中国的文化渗透 D.掩饰帝国主义侵略本质
12.自1652年荷兰人登陆好望角后,白人(欧洲殖民者)从黑人那里掠夺了大量的土地。人口占绝大多数的黑人被取消了南非公民权,其中大部分被驱赶到十个地域狭小的地方定居。这则史料最适合用来研究
A.南非落后的历史渊源 B.西方在南非的殖民争夺
C.南非民族独立的背景 D.南非反殖民斗争的艰难
13.1884年,英、法、德等欧洲15国签署协议,宣称其宗旨是为了本着相互友好协商的精神,确定发展非洲某地区的贸易和文明的最惠国条件,希望避免在占据新的非洲沿海领土时可能发生的不和与纠纷;关于开发土著居民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方法。该协议的签署
A.消除了欧洲列强争夺非洲的矛盾 B.实现了欧洲列强间的利益均衡
C.加速了非洲被列强瓜分的步伐 D.使所有非洲国家均沦为殖民地
14.1884年柏林会议总议定书第三十五条:本议定书各缔约国承认,在各缔约国所占之非洲大陆沿岸地区的领土上,有责任确保建立一个足以保护他们既得权利的政权。并可在必要时,根据规定的条件,保证贸易自由和过境自由。该条款
A.明确规定列强对非洲的有效占领原则 B.划分了列强占领非洲的势力范围
C.旨在建立保护列强在非利益的傀儡政权 D.解决了列强殖民非洲的矛盾冲突
15.下图是名为《贪吃的男孩》漫画,漫画右边人物的盘中已经放有一块名为“纳米比亚”的蛋糕,该人物仍在分割另一块名为“新几内亚岛”(该岛东南部属英国殖民地)的蛋糕。该漫画右边人物代表的国家是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俄国
16.某学者指出:“1880年时,我们所面对的不完全是一个单一的世界,而是一个由两部分所合成的全球体系: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建立 B.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C.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世界分化加剧 D.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人侵入非洲较其侵入美洲,在时间选择上何以存在着反常的差别……在美洲被开发、被殖民化以后的几个世纪中,非洲仍是一块“黑暗的大陆”。到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时,非洲还只是沿海地区和内陆几个不重要的地区为人们所知晓。甚至到1900年时,大约还有四分之一大陆未被开发。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材料二 马克思(1818—1883年)在研究殖民主义时曾提出:“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日后,一些西方学者通常援引此观点,认为:殖民主义为当地人民带来西式文明,促进其向世界先进地区靠拢。所有对东方“野蛮”“专制”“未开化”等描述,无不导致了一个结论:东方需要西方来拯救。
——摘编自于志伟《列宁殖民地理论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侵入非洲较其侵入美洲,在时间选择上何以存在着反常的差别”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马克思与一些西方学者对殖民主义的认识,并分析其认识的视角。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的殖民征服和殖民统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代表者,关于他们在殖民地中所起的作用,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唯物而又辩证的基本观点——“双重使命论”。那就是:一重是消灭旧的“亚洲式”社会的破坏性使命,另一重是亚洲为建立“西方式”社会奠定物质基础的建设性使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近代中国社会精英在与西方侵略者的抗争中,一方面接受外来文化,另一方面,努力保护传统文化,最终使得中西文化在博弈中融合。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材料三 在印度民族大起义、巴黎公社等运动的影响下,马克思在晚年重新分析了自己对殖民主义双重性的看法,纠正了他对不列颠殖民主义的认识,深刻批驳了殖民统治在东方造成的深重苦难。
——根据《马克思对大不列颠殖民主义的批判及其时代意义》改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英国殖民印度为例,论证马克思“双重使命论”的合理性。
(2)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20世纪世界历史中的中国、埃及面对西方文化的入侵的反应,并简要谈谈对文化交流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猜测马克思对大不列颠殖民主义改观的原因。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40年代初,葡萄牙探险队将10名非洲黑人劫掠到欧洲,由此揭开了近代史上非洲奴隶贸易的序幕。继而西班牙人、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英属北美大陆人、北欧人以及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的人都参加了奴隶贸易活动。为了进一步推动跨大西洋奴隶贸易,一些欧洲国家政府通过立法,向公民发放奴隶探险特许状并对奴隶贸易征税,跨越国际和国内边界的奴隶贸易都被合法化了。从1514年到1866年总计36106次航行中,大约有2133万名非洲奴隶从非洲上船,大约有1066.5万人活着抵达美洲,将近1000万名奴隶在运输过程中死亡。跨大西洋奴隶贸易不仅给被强迫劫掠到其他地区的黑人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苦难,而且也造成了近代以来欧美国家种族主义思想长期流行。
-摘编自龚刃韧《论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废除及其原因》
材料二 1834年,阿尔及利亚被法国武装占领,被强行宣布为“法国属地”。此后,在阿尔及利亚逐渐形成一种半封建、殖民地的经济结构。以法国人为主的欧洲人在阿尔及利亚的主要经济部门中占统治地位。法国殖民者利用强占的土地,吸引大量法国移民移居阿尔及利亚。法国除出售部分土地给法国移民外,还把土地转让给法国的大公司和投机商人等,建立了众多的大领地和种植园。在法国统治下,阿尔及利亚的农业开始朝着宗主国所需要的专业化方向发展,葡萄和蔬菜成为阿尔及利亚最主要的两项农作物。所产葡萄被销往法国,制成葡萄酒后再销往世界。1851年,法国把两国关税统一起来。20世纪初,法国征服了阿尔及利亚的全部国土,至此阿尔及利亚被法国完全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摘编自彭树智主编《阿拉伯国家简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特点及背景。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叶法国对阿尔及利亚殖民侵略的方式。
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王通过立法,承认印第安人享有权利,确保能长期地役使而不是竭泽而渔地役使印第安人,B项正确;材料说明农奴的处境得到改善,不能得出农奴制趋向瓦解,排除A项;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中后期,排除C项;材料所述不属于印第安人的自治,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政治上削减拉美本土白人在政府的任职人数、驱逐拉美本土教士;经济上规定美洲只能同西班牙进行商贸往来。”并结合所学可知,卡洛斯改革意在加强对拉美殖民地的统治,但改革措施严重阻碍了拉美政治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导致了拉美民族意识的觉醒,A项正确;材料包括政治和经济的改革措施,B项说法片面且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西班牙国王是想通过改革加强对其占有的拉美殖民地的控制,而非整个美洲,排除C项;这些措施激化了西班牙与拉美殖民地的矛盾,因此无法稳定拉美地区的社会秩序,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五世纪末至十八世纪晚期,殖民者在拉丁美洲进行的长达数百年的专制统治、疯狂掠夺,以及禁止殖民地同任何其他国家进行贸易等,延缓了拉丁美洲的发展,造成了殖民地发展的长期停滞,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殖民者向拉美移植了先进资本主义制度,排除A项;强化了宗主国与殖民地的联系并非材料揭示的主题,排除B项;刺激了当地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者疯狂开采金银矿,掠夺拉美巨额财富等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D
【解析】由题意可知,英属殖民地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政策较为先进,而西葡两国则采用落后的封建政治经济制度统治殖民地,因此造就了上述地区发展的差异性,至今仍然受到影响,D项正确;A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与美国独立战争相比,时间差异并不大,因此“大大迟滞”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叙述的内容不光是政治方面,因此B项本身不全面,并且拉丁美洲在独立后大部分国家采取共和制度,“迥异”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C项“取决于”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为了保护西班牙商品的出口利润,西班牙政府限制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强迫殖民地种植国际市场上畅销的农作物,造成殖民地农业经济结构的扭曲,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西班牙对殖民地的经济侵略,没有提到西班牙民族国家的形成,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西班牙政府损害了殖民地的经济利益,维护了宗主国西班牙地主的利益,排除B项;材料反映西班牙为了攫取高额利润,强迫殖民地种植国际市场上畅销的农作物,但没有提到这些农作物是西班牙工业的原料,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随着拉美人进出口贸易增长的‘黄金时期’,拉美国家的铁路建设也进入了高潮。许多拉美国家的铁路网呈扇形通往面向欧洲的港口,而本国各地之间的交通却非常落后。”并结合所学可知, 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通过殖民扩张把拉美地区沦为自己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为更好地进行殖民,拉美国家的铁路建设也进入了高潮,服务了列强进行资本输出的需要,而本国交通地区却异常落后,可见拉美地区经济依附于欧洲,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拉美各国经济发展如何,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拉美地区工业发展迅速,若发展迅速,国内交通运输业不会废除落后,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拉美外贸出口大于进口,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一些印度人自愿充当“土兵”,成为英国征服和统治印度的工具,说明印度人的民族意识亟待觉醒,D项正确;列强对印度的争夺并不激烈,到了18世纪,在印度追求利益的欧洲强国主要是英国和法国,19世纪中后期,英国几乎控制印度全境,排除A项;当时印度遭受英国剥夺,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所以印度资本原始积累相当困难,排除B项;材料叙述有关“土兵”的情况,反映英国征服和统治印度的手段,“土兵”并没有把西方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移植到印度,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英国在印度无节制地砍伐破坏了印度的森林资源,说明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具有破坏性,在此背景下,英国殖民当局通过的《印度森林法》提出了可持续使用林业资源的理念,说明英国带来先进理念,呈现建设性,B项正确;英国意在长期殖民印度,而不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排除A项;工业时代的发展只能建立在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表述绝对,排除C项;D项忽视了英国提出的可持续使用林业资源的进步性,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C
【解析】苏伊士运河修建后,埃及日益沦为英法等国的原料供应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形成 ,C项正确;开始一词错误,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富汗北面受到沙俄国威胁,南面有来自英国的殖民侵略,材料中的“两只狮子之间的一只山羊或者夹在两块磨石之间的一粒小麦”即是对阿富汗遭到列强殖民掠夺的形象描述,C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外患”,没有体现“内忧”,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众的抗争意识,故排除B;阿富汗是英俄争夺的重要区域,而不是英法,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欧美列强大肆宣扬“种族优越论”,以此作为其侵略扩张的借口,结合所学知识,其目的在于掩饰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D项正确;“消弭中国人民反抗意志”是其目的之一,但不是根本意图,排除A项;殖民主义奴化思想更多是通过文化侵略进行,材料没有反映,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其对中国的文化渗透,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白人(欧洲殖民者)从黑人那里掠夺了大量的土地。人口占绝大多数的黑人被取消了南非公民权……”,可知欧洲殖民者在南非掠夺大量土地,不利于南非经济发展,南非黑人被取消公民权,不利于南非政治发展,这些都可以用来说明南非落后的历史渊源,A项正确;材料不能看出西方殖民者在南非的争夺状况,排除B项;南非民族独立的背景主要是南非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C项;材料不能看出南非反殖民斗争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欧洲列强通过签署协议,缓和了彼此之间的矛盾,从而步调一致的对非洲进行占领和侵略。所以该协议的签署是加速了非洲杯列强瓜分的步伐,C项正确;这一协议只是暂时缓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不可能“消除了”,排除A项;这一协议是缓和了列强间的矛盾,加速了他们对非洲的瓜分,并没有实现欧洲列强间的利益均衡,排除B项;当时非洲还存在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D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故选C项。
1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确保建立一个足以保护他们既得权利的政权。并可在必要时,根据规定的条件,保证贸易自由和过境自由”可知列强意在通过扶植并控制非洲本土政权以保证其在非洲的统治和经济利益,C项正确;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的土地,必须通知其他国家,占领方为有效,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有效占领”原则,材料未体现“有效占领”原则,排除A项;划分势力范围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该条款只能协调列强在非矛盾冲突,但不可能解决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15.【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纳米比亚”、“新几内亚岛”可知,涉及的地点是非洲和大洋洲。依据图片信息可知,图中右边人物试图与英国争夺殖民地。依据图片中的时间“1885年”和所学可知,19世纪晚期,在非洲和大洋洲与英国展开海外殖民地争夺的国家主要是德国,B项正确;19世纪晚期,在非洲和大洋洲与英国展开海外殖民地争夺的国家主要是德国,而非美国、日本以及俄国,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6.【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后期,世界政治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近代化领先的欧美国家占主导地位,广大亚非拉国家日益贫困落后,成为西方的附庸,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基本建立,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和垄断形成,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工业革命而非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排除C项;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地形因素与地理位置的差异。非洲东、西、北三面都有相当强劲的自然屏障,撒哈拉沙漠和尼罗河上游的巨大沼泽地,以及西非和东非平直的海岸线,使得对非洲的殖民变得异常困难。欧洲人完成工业革命,在武力和技术上都拥有更大优势,克服自然造成的阻碍,最终把非洲瓜分完毕。美洲东部的海岸线有良好的港口,又多是平原地带,比较有利于殖民者入侵,因此美洲早在16—17世纪已经基本被殖民化,比非洲被开发、被殖民化早了几个世纪。
(2)马克思:殖民主义主观上给被殖民地造成了破坏,但客观上促进了被殖民地区的近代化。视角:生产力的进步。西方学者:殖民主义为东方带来了文明。视角:西方中心。
【解析】(1)根据材料“到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时,非洲还只是沿海地区和内陆几个不重要的地区为人们所知晓。甚至到1900年时,大约还有四分之一大陆未被开发”及所学知识,可从地形因素与地理位置的差异、工业革命对欧洲殖民侵略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作答。即非洲东、西、北三面都有相当强劲的自然屏障,撒哈拉沙漠和尼罗河上游的巨大沼泽地,以及西非和东非平直的海岸线,使得对非洲的殖民变得异常困难。欧洲人完成工业革命,在武力和技术上都拥有更大优势,克服自然造成的阻碍,最终把非洲瓜分完毕。美洲东部的海岸线有良好的港口,又多是平原地带,比较有利于殖民者入侵,因此美洲早在16—17世纪已经基本被殖民化,比非洲被开发、被殖民化早了几个世纪。
(2)马克思:根据材料“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可得出殖民主义主观上给被殖民地造成了破坏,但客观上促进了被殖民地区的近代化。视角:根据材料“亚洲式的社会”“西方式的社会”可知,亚洲社会是农耕文明、西方社会是工业文明、资本主义文明,可得出生产力的进步的角度。西方学者:根据材料“东方需要西方来拯救”可知,西方殖民者站在西方中心认为殖民主义为东方带来了文明。
18.【答案】(1)破坏性: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掠夺财富和巨额利润;英国利用印度国内矛盾,挑动印度内战或直接武力侵略;到19世纪中后期几乎完全控制印度,破坏了印度原有的政治经济秩序;打断了印度原有的文明进程,引发文化侵略。
建设性:英国通过向印度输入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促进了印度经济结构向近代化的转型;催生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国大党;促进了印度民族民主意识的萌发。
(2)面对西方殖民国家的入侵,中国保留传统文化,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逐步深化向西方学习埃及实行君主立宪制,传统生活方式继续保留。文化交流是一种对外学习的渠道,我们应当反对战争作为文化传播的方式,积极创造平台以和平的方式进行文化的交流,同时要保护好本国传统文化。
(3)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质的深刻认识;对资产阶级的失望;对东方文明的关注与认可等;巴黎公社建立的影响。
【解析】(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英国对印度的破坏性表现在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掠夺财富和巨额利润;英国利用印度国内矛盾,挑动印度内战或直接武力侵略;到19世纪中后期几乎完全控制印度,破坏了印度原有的政治经济秩序;打断了印度原有的文明进程,引发文化侵略。英国对印度的建设性则表现在英国通过向印度输入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促进了印度经济结构向近代化的转型;催生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国大党;促进了印度民族民主意识的萌发。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面对西方殖民国家的入侵,中国保留传统文化,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逐步深化向西方学习。埃及则实行君主立宪制,传统生活方式继续保留。由此说明文化交流是一种对外学习的渠道,我们应当反对战争作为文化传播的方式,积极创造平台以和平的方式进行文化的交流,同时要保护好本国传统文化。
(3)根据“纠正了他对不列颠殖民主义的认识,深刻批驳了殖民统治在东方造成的深重苦难”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马克思对大不列颠殖民主义改观的原因是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质的深刻认识;对资产阶级的失望;对东方文明的关注与认可以及巴黎公社建立的影响。
19.【答案】(1)特点:范围广;非洲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列强争夺与妥协并存;主要采用暴力手段;列强管控力度加强;具有一定的客观进步性。
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活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西方文明传入非洲;列强争夺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欧美列强发展不平衡;非洲落后,难以和列强抗衡。
(2)侵略方式:武装占领;海外移民;发展单一种植园经济;控制关税。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继而西班牙人、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英属北美大陆人、北欧人以及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的人都参加了奴隶贸易活动”得出范围广;根据材料“跨越国际和国内边界的奴隶贸易都被合法化了”得出非洲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列强争夺与妥协并存;根据材料“将近1000万名奴隶在运输过程中死亡”得出主要采用暴力手段,列强管控力度加强;结合所学“黑奴对美洲的贡献”得出具有一定的客观进步性。背景:根据材料“15世纪40年代初,葡萄牙探险队将10名非洲黑人劫掠到欧洲”得出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活动;根据材料“从1514年到1866年总计36106次航行中,大约有2133万名非洲奴隶从非洲上船”并结合所学得出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结合所学欧洲殖民者对非洲的影响得出西方文明传入非洲;结合所学欧洲列强殖民的目的得出列强争夺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结合所学欧洲列强经济发展的情况得出欧美列强发展不平衡;根据材料“跨大西洋奴隶贸易不仅给被强迫劫掠到其他地区的黑人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苦难”得出非洲落后,难以和列强抗衡。
(2)侵略方式:根据材料“ 1834年,阿尔及利亚被法国武装占领”得出武装占领;根据材料“法国殖民者利用强占的土地,吸引大量法国移民移居阿尔及利亚”得出海外移民;根据材料“阿尔及利亚的农业开始朝着宗主国所需要的专业化方向发展,葡萄和蔬菜成为阿尔及利亚最主要的两项农作物”得出发展单一种植园经济;根据材料“1851年,法国把两国关税统一起来”得出控制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