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世纪六十年代,日本、新加坡等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儒学是一种人文主义而不是技术,是与飞速发展的现代化互不相容的。然而,到20世纪七十年代,这些学者认识到,对公司的忠诚,集体环境内的协调与合作,这些因素对东亚很多地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亚洲模式的发展与欧洲模式有相似之处 B.东亚地区发展主要因素是内部团结一致
C.日本、新加坡善于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 D.亚洲许多国家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助力
2.1982年,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发动了一场反对西化倾向并捍卫、保持和弘扬东方价值观的运动,在全国开展以“忠”、“孝”、“廉”为核心的东方价值观教育,取得显著成就。这场运动( )
A.确立东方文化的统治地位 B.推动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C.适应美苏在文化领域的争夺 D.应对了移民社会的文化冲击
3.下图是1994—2017年美国两党支持者对移民接受度的统计示意图(单位:%)。据此可知,美国( )
A.两党利益基本趋于一致 B.民主党获得更多的支持
C.移民问题成为热点话题 D.社会认知分化愈加明显
4.第二次工业革命掀起了一股从不发达地方向发达地方移民的浪潮。欧洲人最初将这些移民当作“客籍工人”加以欢迎。然而,当战后经济繁荣期结束后,欧洲人渐渐的,也是不情愿地被迫认识到,他们面临的不是一个外来少数民族的暂时性的问题,而是一个新的多种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大陆的永久性的事实。材料中的变化反映了( )
A.移民激化了欧洲各民族间的矛盾 B.移民文化在欧洲开始占据主导
C.移民正在创造欧洲发展的新生态 D.移民强化了欧洲民族国家意识
5.下图中叙利亚3岁难民艾兰·科迪溺毙趴在沙滩上的照片传遍了全球,成为难民危机爆发以来的“最揪心画面”,也触动了各国的艺术家,大家纷纷拿起画笔,画下了心碎瞬间。材料表明( )
A.叙利亚是二战后难民主要产生国 B.叙利亚危机难民属于战争难民
C.难民在收留国一般没有基本人权 D.难民困境激发了国际社会关注
6.近期乌克兰与俄罗斯爆发激烈的军事冲突,战争导致很多难民涌入欧洲。欧盟对难民的安排实行的是强制摊派给成员国,这种做法遭到以奥地利为代表的一些成员国的抵制。这表明( )
A.欧盟的发展遭遇严重挫折 B.难民问题应由当事国解决
C.区域合作与民族主义冲突 D.一些国家戴着"伪民主,假人道"的面县
7.如表所示为现代世界部分时段移民情况及其原因分析。表中空白处应为( )
时段 移民情况 原因
1918~1945年 国际移民人数呈下降趋势 经济停滞和政治动乱
1929~1936年 美国外籍人口减少50万人 经济危机
1945~1973年 劳工大规模迁人西欧、北美和大洋洲
1965~1990年 全球移民总量由7500万增加到1.2亿 世界各地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
A.经济发展吸引欠发达地区移民涌入
B.意识形态的斗争导致移民流动
C.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出现和平局面
D.经济危机导致失业人员的迁移
8.下表是对联合国难民暑《那些做出改变的难民》中的人物故事整理。据此可知,表中“难民”( )
姓名 身份 重要成就 原籍国 收容国 逃难时间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物理学家 提出相对论、质能方程式、解释光电效应等 德国 美国 1932年
玛德琳·奥尔布特 美国前国务卿 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国务卿 捷克 美国 1939年
亨利·基辛格 美国第56任国务卿 1973年得诺具尔和平奖 德国 美国 1938年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 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 著有《梦的解析》 奥地利 英国 1938年
汉·阿伦特 政治哲学家 著有(极权主义的起源)《论革命》 德国 美国 1939年
A.产生的因素各有差异 B.提升了收容国的科技水平
C.逃难造成了人才流失 D.为人类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9.德裔犹太人、青年哲学家霍勒斯·卡伦在《美国的文化与民主》(1924)一书中认为,美国的方式就是管弦乐的方式,每种不同的乐器都有自己个性的特质和主题,用独特且可识别的部分构筑内容,自由与团结的民族精神亦由差异构成。由此可知,卡伦主张( )
A.实行民族平等政策 B.推行文化多元主义
C.建立近代民族精神 D.传播民主主义思想
10.1985年,海湾合作委员会6个成员国(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巴林、阿联酋、卡塔尔、阿曼)中外籍工人及家属达到720万人,占该地区总人口的43%。进入90年代以来,亚洲部分国家外籍工人迁入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其主要原因是
A.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B.迁入地经济发展较快
C.局部政治动荡不安 D.迁出地劳动力的过剩
11.据《环球时报》报道:从2月24日俄罗斯启动“特别军事行动”开始,就不断有乌克兰人涌向周边国家。虽然目前难民人数已经超过215万,但这显然不是最终的尽头。下列关于20世纪以来难民问题的表述正确的是
A.二战前,世界难民问题主要产生于中东和非洲、东南亚等地区
B.二战时,中国外交官何凤山曾帮助许多犹太难民免受纳粹迫害
C.国际社会在难民救助上的不懈努力改变了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
D.联合国难民署因某些国家阻挠在难民救助工作上几乎毫无作为
12.据统计,21世纪以来,美国麦克·摩尔的电影《华氏"9·11"》和《愚蠢的白人》一书在欧洲非常流行。欧洲人爱听麦当娜和布兰妮的歌,爱看电视剧《老友记》和《急诊室的故事》。欧洲人像美国人一样用微软,喝可乐,开福特。欧洲最聪明、最优秀的人经常被丰厚的待遇和优越的科研环境吸引到哈佛大学或斯坦福大学。从中看出
A.欧美关系得到修复 B.欧美合作意识加强
C.美国争夺欧洲市场 D.美国文化深入欧洲
13.历史教授李其荣在《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一文中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早期,移民活动之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其中高素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移民成为突出现象,同时也形成了一支以大量的难民、非法移民以及女性移民为主体的廉价劳动力移民群体。这主要反映了
A.国际分工深化影响国际经济秩序
B.跨国公司垄断了全球劳动力市场
C.移民劳动力的人才分层趋向明显
D.冷战左右了全球劳动力流动方向
1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种名为“多文化伦敦英语”的新特色口语,即西印度、南亚和本土英语的混合体,在伦敦越发普遍,而在其他移民众多的城市也有类似的变体。这反映了英国社会
A.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特征 B.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
C.生活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 D.移民文化逐渐趋于主流化
15.1982年春,一场国民性的“东方价值观教育运动”在新加坡开展起来。运动的发起者对此解释说:“首要任务就是要增强国民对新加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出‘新加坡人’,让每个新加坡国民将自己归属于新加坡,把新加坡看作扎根于斯的乡土。”这场运动兴起的背景是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弊端的凸显 B.国内封建思想残余的持续蔓延
C.美苏冷战对文化上的角逐加剧 D.外向型经济对移民社会的冲击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 19世纪50年代初期,正是加利福尼亚有名的淘金热盛极一时的时候,从那时以后的几十年里,在美国西部所有的矿山、森林、牧场和工地里,都有他们(中国人)在工作。他们修建了加利福尼亚的主要铁路,特别是在19世纪60年代后期,铺修了美国第一条横贯大陆的太平洋铁路的西半段,这是一个英雄的成就。……由于移民来源的多样性,加上移民的频繁流动,美国人民在发展中显示了讲求实际、革新进取的精神。
——摘编自《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根据材料,说明移民与美国发展的关系。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移民的作用?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3年德国纳粹党上台后,数万犹太人被迫走上了海外流亡道路。对此,美、英、法等大国选择了沉默、忽视乃至限制。当时中国因日本入侵政局动荡,政府无法在上海继续行使职权,上海处于“护照签证失控”状态,外国人进入无需担保。同时,上海开放之初已有犹太人建立的犹太社区,为难民来华提供便利。时任驻维也纳总领事的何凤山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向数以千计的犹太难民发放前往上海“诺亚方舟”的签证,被誉为“生命签证”。在这种情况下,大批犹太人纷纷奔向上海。据不完全统计,1933至1941年涌入上海的难民达2.5万人,这些难民不乏各行各业的技术和理论人才,他们在上海积极工作,本地市民也为犹太难民提供许多经济帮助。
——摘编自高辛凡《犹太难民流亡上海的政治背景与差异性分析(1933-1945)》
材料二仅1933年这场知识难民潮就为美国送来了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多名诺贝尔奖得主,加之1945年以后在美国获奖的欧洲流亡科学家,美国远远超过了德国,成为世界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得主最多的国家。正是这些难民知识精英们,为美国带来了德国科学体系中最科学的方法论和最严谨的学风,在美国拓展新研究方向,营造出一种特殊的学术竞争氛围,奠定了美国科学教育的世界领先地位。当然,难民精英们对美国的贡献远不止在自然科学领域,在人文科学及运用领域,他们的才华也大放光彩。
——摘编自李工真《文化的流亡》
(1)根据材料一,概括犹太难民流亡上海的特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欧洲知识难民对美国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1850—2000年全球国际人口迁移表
时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1846~1924年欧洲移出1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万~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材料二 以华工大规模出洋为主体的海外移民潮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仅仅数十年的时间里,几百万华工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华工出洋的目的地除了原先的东南亚之外,首次包括美洲、澳洲等地。在拉丁美洲地区,早在1847年,多达7000名华工已经被运到古巴的甘蔗种植园劳作。从1847年至1865年之间,每年到古巴的华工人数平均在6000人以上。到1865年,抵达中南美洲的华人有15万人之多。19世纪60年代,华人进入美国的人数为六万余人,而在70年代,华人移民的人数几乎又翻了一番。
——摘编自潘兴明《关于近代中国海外移民动因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45年前后两个阶段人口迁移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其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人口迁移对美洲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题干20世纪六十年代日本、新加坡多数学者认为儒学与现代化互不相容,但到七十年代这些学者认识到了儒学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由此可见亚洲许多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助力,D项正确;欧洲模式并没有儒学的推动,排除A项;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学者都认识到儒学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但不能得出东亚内部的团结一致,排除B项;儒学属于日本、新加坡的传统文化,并非外来先进文化,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82年,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发动了一场反对西化倾向并捍卫、保持和弘扬东方价值观的运动,这场运动有利于增强国民对新加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出“新加坡人”,有利于应对了移民社会的文化冲击,D项正确;东方价值观教育不一定就确立东方文化的统治地位,排除A项;李光耀发动的这场运动,旨在增强国民对新加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不是推动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排除B项;题干没有体现美苏在文化领域的争夺,而是强调这场运动在应对移民社会的文化冲击的形势下捍卫东方的价值观,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从材料中的趋势可以看出,两党对移民的接受度出现更为明显的分化,反映出社会认知分化愈加明显,D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两学名得益一致,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支持率,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成为热点,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根据题干中“他们面临的不是一个外来少数民族的暂时性的问题,而是一个新的多种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大陆的永久性的事实”可知,对欧洲的移民正在对欧洲发生永久性改变,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欧洲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移民文化影响了欧洲文化,但其并未占据主导,排除B项;题干中并未体现移民对欧洲民族国家意识的强化,而是对欧洲文明的改变,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根据“照片传遍了全球”“触动了各国的艺术家”可以看出,难民的困境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叙利亚是二战后难民主要产生国,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C项说法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题中反映的是难民的安置方案引起欧盟某些成员国的反对,这些国家担心由于难民的涌入会影响自身经济发展及社会管理,体现了民族主义的一面,C项正确;内部存在意见分歧不能说明欧盟发展遭遇严重择折,排除A项;难民是由当事国引起的,他们是这一现象的制造者,自身是解决不了的,排除B项;一些成员国考虑的是国内的发展,和他们的民主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移民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战争等,在1945-1973年,二战结束,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劳工大规模迁入,A项正确;意识形态不是移民主要原因,排除B项;C项表述不完整,排除C项;这一时期没有经济危机,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材料中的“难民”有物理学家、政治家、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以及哲学家等,而且作为“难民”被收容国收容后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为人类社会做出积极贡献,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强调“难民”产生的因素,而且结合所学可知,表中人物都是受纳粹德国迫害而被迫移民的,产生因素基本相同,排除A项;材料不仅仅涉及科技,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难民”做出的重要成就而非人才流失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根据题干“美国的方式就是管弦乐的方式,每种不同的乐器都有自己个性的特质和主题,用独特且可识别的部分构筑内容,自由与团结的民族精神亦由差异构成”可知卡伦王主张文化的差异性和多元化,B项正确;不体现民族平等,排除A项;近代民族精神强调民族独立等,与题无关,排除C项;传播民主主义思想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八九十年代以来海湾合作委员会6个成员国的外籍工人及家属占比较高,亚洲部分国家外籍工人迁入的情况也大致如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情况是因为迁入地经济发展较快,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B项正确;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范围太大,无法说明人口迁入这些地区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人口迁入情况主要是经济因素,不是政治因素,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迁入地情况,没有涉及迁出地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二战时,中国外交官何凤山曾帮助许多犹太难民免受纳粹迫害,B项正确;二战后,世界难民问题主要产生于中东和非洲、东南亚等地区,排除A项;尽管国际社会采取了不少措施,但由于复杂的、短时期内无法改变的国内因素、国际因素的共同作用,全球难民问题日益严峻,排除C项;联合国难民署的救助工作起了一定作用,并非毫无作为,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国的影视作品、著作、饮食等在美国非常流行,而且欧洲优秀人才大量去往美国,这说明美国对欧洲影响很大,深入欧洲,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欧美关系以及欧美合作,排除A、B项;材料并未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市场争夺,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早期的移民活动中,出现高素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移民、以大量的难民、非法移民以及女性移民为主体的廉价劳动力移民群体,这反映了移民劳动力的人才分层趋向明显,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国际分工深化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移民劳动力的人才分层趋向明显,不能体现跨国公司垄断了全球劳动力市场,排除B项;1991年冷战已经结束,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多文化伦敦英语”是西印度、南亚和本土英语的混合体,西印度、南亚等移民来到伦敦或者其他城市时,移民所说的英语和本土英语融合,就产生了这种“混合体”,反映了英国社会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特征,A项正确;文化认同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与材料强调“多文化伦敦英语”不符,排除B项;生活价值观念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及观点,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在英国,主流文化还是英国本土文化,不会是移民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加坡独立后依托马六甲黄金水道发展外向型经济,跻身亚洲资本主义经济强国行列,但新加坡公民以外来移民为主,民族成分复杂,频繁的经济交往对公民的国家认同感提出挑战,因此兴起“东方价值观教育运动”,D项正确;材料中的“东方价值观教育运动”旨在加强公民的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封建思想无关,排除AB两项;新加坡人的国家归属感较弱,是其移民社会的历史导致的,并非美苏文化领域冷战的结果,排除C项。故选D项。
16.关系:移民积极参与美国的经济建设,为美国经济的腾飞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用:移民讲求实际、革新进取的精神是美国成为世界强国以及经济高速发展的保证,没有移民以及移民文化,就不会有美国经济的繁荣及美国的多元文化。
【详解】关系:根据材料“在美国西部所有的矿山、森林、牧场和工地里,都有他们(中国人)在工作。他们修建了加利福尼亚的主要铁路”可知,移民积极参与美国的经济建设,为美国经济的腾飞作出了重要贡献。作用:根据材料“由于移民来源的多样性,加上移民的频繁流动,美国人民在发展中显示了讲求实际、革新进取的精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移民讲求实际、革新进取的精神是美国成为世界强国以及经济高速发展的保证,没有移民以及移民文化,就不会有美国经济的繁荣及美国的多元文化。
17.(1)特点:受纳粹政策影响被迫流亡;人数较多,来源广泛(阶层多样);知识水平较高;与当地人民相处和谐。
成因:法西斯的种族灭绝政策;美英大国限制;中国政局动荡,签证失控;上海作为租借的特殊性(上海犹太人群汇集/上海存在犹太社区);中国人民的善意。
(2)影响:有利于美国自然科学的发展,超越德国;为美国开辟多领域的研究;蓄积大量人才;促进美国文化多元化;奠定美国科教世界领先地位。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1933年德国纳粹党上台后,数万犹太人被迫走上了海外流亡道路。”可分析出受纳粹政策影响被迫流亡;根据材料“据不完全统计,1933至1941年涌入上海的难民达2.5万人,这些难民不乏各行各业的技术和理论人才”可分析出人数较多,来源广泛(阶层多样);根据材料“这些难民不乏各行各业的技术和理论人才”可分析出知识水平较高;根据材料“他们在上海积极工作,本地市民也为犹太难民提供许多经济帮助。”可分析出与当地人民相处和谐。
成因:根据材料“1933年德国纳粹党上台后”可分析出法西斯的种族灭绝政策;根据材料“美、英、法等大国选择了沉默、忽视乃至限制”可分析出美英大国限制;根据材料“当时中国因日本入侵政局动荡,政府无法在上海继续行使职权,上海处于“护照签证失控”状态”可分析出中国政局动荡,签证失控;根据材料“上海开放之初已有犹太人建立的犹太社区,为难民来华提供便利。”可分析出上海作为租借的特殊性(上海犹太人群汇集/上海存在犹太社区);根据材料时任驻维也纳总领事的何凤山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向数以千计的犹太难民发放前往上海“诺亚方舟”的签证,被誉为“生命签证”“”可分析出中国人民的善意。
(2)影响:根据材料“仅1933年这场知识难民潮就为美国送来了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多名诺贝尔奖得主,加之1945年以后在美国获奖的欧洲流亡科学家,美国远远超过了德国,成为世界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得主最多的国家”可分析出有利于美国自然科学的发展,超越德国;根据材料“正是这些难民知识精英们,为美国带来了德国科学体系中最科学的方法论和最严谨的学风,在美国拓展新研究方向,营造出一种特殊的学术竞争氛围,”可分析出为美国开辟多领域的研究;根据材料“成为世界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得主最多的国家”可分析出蓄积大量人才;根据材料“当然,难民精英们对美国的贡献远不止在自然科学领域,在人文科学及运用领域,他们的才华也大放光彩。”可分析出促进美国文化多元化;根据材料“奠定了美国科学教育的世界领先地位”可分析出奠定美国科教世界领先地位。
18.(1)不同点:第一阶段:欧洲、亚洲人口大量迁往美洲。第二阶段:亚非拉地区移民大量迁往西欧、美洲、大洋洲等发达地区。
(2)特点:发端快,迅速形成移民潮;几百万华工大规模出洋;华工出洋的目的地范围广。
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9世纪初,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在亚洲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3)影响:推动当地开发,促进经济发展;导致文化交融,文化呈现多元特征。欧洲殖民者的移民导致拉美成为欧洲列强经济附庸;大批拉美移民外迁,导致当地劳动力流失和人才外流。
【详解】(1)不同点:第一阶段:根据材料表格内容可知,1850至1945年间,全球国际人口主要移出地是“欧洲、亚洲”,主要移入地是“美洲”,说明这一阶段欧洲、亚洲人口大量迁往美洲。第二阶段:1945年至2000年间,全球国际人口主要移出地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说明这一阶段亚非拉地区移民大量迁往西欧、美洲、大洋洲等发达地区。
(2)特点:根据材料“以华工大规模出洋为主体的海外移民潮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仅仅数十年的时间里,几百万华工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可知近代中国海外移民几百万华工大规模出洋,发端快,迅速形成移民潮。根据材料“华工出洋的目的地除了原先的东南亚之外,首次包括美洲、澳洲等地。”可知华工出洋的目的地范围广。
主要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19世纪初,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19世纪中叶,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劳工,被称为“猪仔”,远涉重洋,来到美洲。19世纪70年代,加利福尼亚等地的华工人数已接近50万,加勒比群岛、秘鲁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
(3)影响: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类文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生活水平,社会环境的方面都相对发达稳定。因此吸引着人口的大量迁入。 人口迁移促进一个地区的人类文明的发展。如: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的欧洲人迁往美洲,带去了大量的现代文明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带动了美洲的发展。推动当地开发,促进经济发展;导致文化交融,文化呈现多元特征。人口迁移有时也会给一个地区带来负面的影响。如:欧洲人到美洲后进行罪恶的奴隶交易,使美洲损失了大约5000-6000万人口。欧洲殖民者的移民导致拉美成为欧洲列强经济附庸;大批拉美移民外迁,导致当地劳动力流失和人才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