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扩展》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清代光绪年间,有士人作《柏林竹枝词》,描述柏林“女儿也具英雄气,斜日登临数战功”;《伦敦竹枝词》载“未知海防筹边策,且效高冠短褐装”;《日京竹枝词》云“樱花开到八重逑,春气成霞夹水流”。这些竹枝词作为直接论据,可用于研究( )
A.时人社会观念的变化 B.洋务运动的原因
C.自然经济解体的趋势 D.辛亥革命的影响
2.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法国的贵族与中产阶级们纷纷仿效路易十四,将自己的房屋院落改造成中国式的,并高价购买中国瓷器来装饰自己的屋子。英国的王公大臣和上层社会的贵族等也莫不如此。这反映了当时中华文化( )
A.具有无与伦比的先进性 B.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C.受到欧洲社会上层推崇 D.成为欧洲反封建的武器
3.十八世纪后期,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钟表进口国。同时,中国人开始学习并掌握了机械钟表的制作原理,自己制造钟表,下图为其中的代表作品。这表明( )
广州铜镀金寿星葫芦式钟
A.经济发展影响审美标准 B.贸易交流推动文化融合
C.政策调整促进观念转变 D.科技创新丰富日常生活
4.如表是20世纪前后中国部分设书人的境遇简表,由此说明当时( )
李伯元 1897年6月,放弃科举,来到上海,开分了第一份上海小报《指南报》,痛斥时弊,之后受商务印书馆聘请。
鲁迅 1898年12月,放弃科举,前往南京就读水师学堂,后转矿业学堂,最后东渡日本。
陆士谔 科举废除后,来到上海,一面行医,一面写小说。真到1944年病逝,一生中创作了百余部作品。
张逸云 科举废除后,将家族从事的酱园业做大做强,成为拥有酱园9处、门市部近百家的沪上酱园巨子。
A.传统的社会阶层流动方式改变
B.传统社会的价值体系已崩溃
C.近代工商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D.科举考试转向选拔实用人才
5.17世纪,东印度公司的一位牧师患痛风被中国的艾灸治愈,他敏锐地注意到艾灸的价值,迅速收集有关资料并出版书籍,很快引发了艾灸在荷兰、英国、德国等国的流行。中医一度成为当时欧洲上流社会养生调理、治病诊疗的潮流之选。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
A.东方知识丰富欧洲医学研究 B.人类文明的传播具有互补性
C.中国医学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宗教成为东西方交流的载体
6.从1872年创刊开始《申报》刊登的广告,所占版面的比例越来越大,所用字体、字型逐渐富于多样性,插图也逐渐从无到有,从手绘图片发展到摄影图片,且广告内容也经历了一个从简单介绍商品销售或营利性服务信息到最终系统而持续地进行营销策划的转变过程。上述变化主要得益于( )
A.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 B.民众审美水平的提高
C.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 D.报刊印刷技术的进步
7.十九世纪中期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寻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主要指铁路。据此可知
A.近代民族工业重工业占主导 B.工业文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迅速 D.清政府开始接受西方的文明
8.近代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出现了巨大的“商品流”“移民流”和“汇款流”。以丝棉贸易为主的互补型商品流通使西南地区与这一地区形成了一个丝棉贸易圈。基于地缘经济基础上的移民网络及其衍生而来的华侨汇款则成为密切东南沿海地区与这一地区经贸联系的纽带。这主要反映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
A.经济合作发展迅速 B.经济贸易联系密切
C.合作机制日益完善 D.产业互补特色明显
9.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在绘制献给万历皇帝的《坤舆万国全图》时,选择了欧洲人惯用的本初子午线以西170度的经线作为地图的中轴线,让中国贴近地图的中间。利玛窦对此的解释是“他们(中国人)深信他们的国家就在它(世界)的中央”。这说明
A.利玛窦所绘地图存在科学性错误
B.西方先进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受阻
C.西学东渐进程体现出一定曲折性
D.西方传教士引领明清新思想潮流
10.在17-18世纪法国宫廷时尚文化的引导者和代言人,法国宫廷画家弗朗西斯—休伯特·德鲁埃为蓬帕杜尔夫人画的最后一张肖像中,她即身着一条缀满了东方自然主义风格花草纹样的"中国风"印花棉布长裙。这反映了当时
A.中国文化在法国上层社会的影响
B.法国艺术家热衷于代言东方商品
C.中国纺织品已大规模进入法国市场
D.学习中国文化成为法国社会的主流
11.18世纪后期,北美的咖啡消费量不断增加,而茶的消费量却在下降。在当地人的心目中,茶成为英国殖民压迫的象征。咖啡馆是革命者秘密集会的场所,喝咖啡成了爱国的表现。与这一历史现象联系最密切的是
A.1787年制宪会议 B.英法七年战争
C.1812年英美战争 D.北美独立战争
12.1808年,一位英国人在印度孟买购买棉布时,惊讶地发现至少有一半产于英国,且价格比劳动力低廉的印度所产的便宜,而棉花却来自印度,这说明
A.印度开启工业革命进程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英国海上霸权初步确立 D.机器化大生产更具竞争优势
13.17世纪60年代,英国贵族请客,会给客人几片茶叶,泡水喝完,客人把茶叶夹在汉堡里吃掉。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最有可能是
A.英国人很节约茶叶 B.东西方贸易规模小
C.英国人的风俗受中国人影响 D.茶叶有药用价值
14.如表为1985-2000年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经营情况。这说明了( )
年份 海外分支机构总产 值占 GDP 的比例 海外分支机构销售 额占 GDP 的比例 海外分支机构出口总额 占全球出口额的比例
1985 4.77% 20.02% 30.30%
1990 6.27% 23.56% 26.41%
1995 5.99% 27.63% 14.86%
2000 9.63% 47.70% 44.86%
A.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巨大 B.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贸易的持续发展
C.国际关系的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D.跨国公司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
15.18世纪,西方学者利奇温曾说过:“洛可可艺术风格和中国文化的契合,其全部秘密就在于瓷器所体现出来的纤细入微的情调——洛可可时代的欧洲对于中国的了解主要不是通过文字得来的,而是通过瓷器的淡雅纤细。”由此可见,当时
A.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交流 B.西方文化已经传入中国
C.资本主义文化引领时尚 D.中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二、材料分析题
16.史料 19世纪中叶以来的国际分工主要是垂直分工,即由英国等先进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销往落后的国家和殖民地,而后者出口原料供应前者,前者成了世界大机器生产的中心,后者成为其附庸。在这种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中,英国等欧美资本主义列强在新的贸易格局中占主导地位。到1900年左右,世界终于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经济的增长及生产力的上升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186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不止6倍,1851—1913年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12倍。
——摘编自《世界经济史》《世界史·近代史篇》等
探究: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世界贸易发展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17.史料一 1870—1910年世界船舶吨位数(单位:百万吨)
史料二 世界工业生产指数(以1913年为100)
时间 1850年 1870年 1890年 1900年 1913年
指数 9 20 41 59 100
(1)探究: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促进世界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史料三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 30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2)探究: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
史料四 民国成立后,要求废除满式的官服顶戴,以新礼服代替旧式官服,不分级别高低,凡任职的官员,一概统一着装。上海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商埠,国际移民的大量涌入,使上海与国际的联系愈发密切,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近代上海的服饰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化现象,很多服饰直接采用西方样式,以上海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一批主要从事西式服装制作的裁缝产生了,有的则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引进西方样式并加以改进。
——摘编自竺小恩《中国近代服饰与古代服饰变革之比较》
(3)探究:根据史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服饰变革的原因及影响。
18.贸易、战争、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715年起,沙俄东正教驻北京传道团总计有18届。传教士在这一时期翻译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茶史资料和地方史资料,甚至陪同俄国茶商深入中国内陆的产茶核心区域。19世纪时俄国出现了许多记载俄国茶俗、茶礼、茶会的文学作品。俄国贵族的茶仪十分讲究,一种名为“沙玛瓦特”的茶炊,是由铜制成的,工艺精美,茶碟别致,俄国人喜欢将茶倒入茶碟后饮用,饮时嘴唇须咂吸作响,以此赞赏女主人的佳茶。来自中国的陶瓷茶具也很多。俄罗斯贵族阶层的饮茶礼仪,相当烦琐拘谨,有,点虚夸做作,而且也学习欧洲国家贵族们附庸风雅之风,对中国的茶具、茶仪怀有浓厚兴趣。
——摘编自沈立新《略论中国茶文化在欧洲的传播》等
材料二 拉美文化的基本结构是在独特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随着西欧移民成为拉美的主要居民,拉美文化形成了以西欧文化为主体的结构。无可否定,虽然在殖民地时期许多西欧殖民者及其后裔在美洲社会与自然环境中生活,并同其他种族居民杂居在一起,从而很快地具有了不同于欧洲本土居民的特点,但是由于他们在语言、文字、宗教、习俗等方面仍同欧洲基本上保持一致,所以拉美与西欧在文化上仍保持一种特别密切的关系。
——摘编自祝令建主编《世界文化概论》
材料三 随着新加坡出口导向型外向经济的发展……西方价值观对新加坡产生了严重冲击,产生了种种问题,如道德滑坡、犯罪率居高不下、吸毒泛滥等。为此,人民行动党在20世纪80年代发动了儒家文化复兴运动……此次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在中学教育中设置了儒家伦理课程。该课程是在李光耀和吴庆瑞等新加坡领导人的支持下而设立的……新加坡政府把儒家伦理教育的目标确立为培养具有高尚品格的新加坡公民……1985年,中文版的《儒家伦理》正式出版,得以在全国中学普遍使用。1986年,英文版的《儒家伦理》也正式在全国中学应用推广。
——摘编自郭小香《20世纪以来儒家文化在新加坡传播的政治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19世纪俄罗斯茶文化繁荣的表现,分析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宗教的角度,指出拉丁美洲“西欧文化”的内容,并分析拉美文化形成“以西欧文化为主体的结构”的历史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新加坡儒家文化复兴运动兴起与发展的原因。儒家思想奠定了东方文化的基础。请简要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层面,指出这场儒家文化复兴运动对新加坡的影响。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材料“《柏林竹枝词》《伦敦竹枝词》《日京竹枝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竹枝词,又称竹枝歌、竹枝曲,原是流行于巴蜀一带的地方民歌,晚清时期,海禁大开,面对着社会剧变、西方入侵、内忧外患的形势,中国与西方各国的交往频繁。许多知识分子或随访出使,或域外讲学,面对域外城市发达的科技文明与绚烂多彩的民土风情,他们发挥了竹枝词的表现功能,书写的范围从本土转向了异域,从而建构了多姿多彩的海外城市画面,海外竹枝词成为晚清文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局中门外汉在其《伦敦竹枝词》中对伦敦女性的生活方式、社会地位、服饰装扮以及职业取向等都作了细致描绘,展现出西方女性的独特风采,潘飞声的《柏林竹枝词》对德国柏林民俗风情描绘的较为丰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异域生活图景,《日京竹枝词》是整百首的大型联章体组诗,全诗主要是对“东京风物”的描写,并于每首诗后附有注释,对诗中所涉及的有关东京民俗进行简要介绍和说明,综上可知,这些竹枝词作为直接论据,可以用来研究“时人社会观念的变化”,A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洋务运动”发生的原因,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自然经济解体”问题,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18世纪,中华文化传到西方,西方国家兴起了一股“中国热”,材料中的“法国的贵族与中产阶级们”和“英国的王公大臣和上层社会的贵族”“将自己的房屋院落改造 成中国式的,并高价购买中国瓷器来装饰自己的屋子”即体现了这股“中国热”,反映了当时中华文化受到欧洲社会上层推崇,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且A项说法过分夸大,排除A项;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排除B项;成为欧洲反封建武器的是火药,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国际贸易的过程伴随着文化的传播,中国由进口钟表到自己制作钟表,反映了贸易交流推动文化融合,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审美观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政策调整的信息,排除C项;中国学习西方制作钟表,不属于科技创新,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李伯元放弃科举,从事新式报刊行业;鲁迅放弃科举,东渡日本留学;陆士谔行医和写小说并行,成就巨大;张逸云将家族生意做大做强;这些事例都反映了近代中国传统的社会阶层流动方式改变,A项正确;价值体系包括儒家伦理体系等内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小农经济在近代中国居于主导地位,排除C项;科举制度在1905年被废除,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艾灸等中医知识从中国传入欧洲,使得欧洲医学领域出现了崇尚中医诊疗的风尚,丰富了欧洲医学研究,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互补性,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领先世界”,排除C项;D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19世纪后期,广告的版面增加,字体、字型、插图等不断丰富,广告内容从简单介绍商品发展为系统、持续地营销策划等,反映了工商业经济发展对《申报》刊登广告的影响,C项正确;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并非商业广告日益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民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只是导致上述变化的客观因素,排除B项;近代报刊印刷技术的进步只提供了技术手段,并非《申报》刊登广告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人向西方寻求 “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主要指铁路,这都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可知工业文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B项正确;近代民族工业重工业没有占主导,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指明清政府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近代中国通过“商品流”“移民流”和“汇款流”加强了彼此的经济贸易联系,B项正确;材料与经济合作发展迅速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合作机制,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产业互补的说法,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9.C
【详解】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下中心的思想,但是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崛起,中国依旧抱守陈规,逐渐落伍于时代,材料中中国人坚持坚持将自己放在地图的中间就是明证,这同时也说明了西方对中国的影响相当有限,即西学东渐进程体现出一定曲折性,C项正确;利玛窦只是转换了地图的中心,并未出现基本错误,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西方先进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受阻,排除B项;明清之际的新思想发展依旧是以传统的士人主导,而不是西方传教士引领,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材料“蓬帕杜尔夫人”“她即身着一条缀满了东方自然主义风格花草纹样的‘中国风’印花棉布长裙”体现的是当时中国文化对法国上层社会服装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与代言东方产品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C项错在“大规模”,仅流行于法国上层社会,排除;材料与学习中国文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1.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73年,英国政府为倾销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积存茶叶,通过《救济东印度公司条例》。该条例给予东印度公司到北美殖民地销售积压茶叶的专利权,免缴高额的进口关税,只征收轻微的茶税。条例明令禁止殖民地贩卖"私茶"。便宜的价格打压了殖民地本土的茶叶销售,而导致很多的走私和殖民地本地种植的茶叶商人无法生存,殖民地茶叶价格被操纵,北美生产出来的茶叶销售受影响。殖民地人认为东印度公司是英国扶植的,假如他们饮用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茶叶,就等于他们还继续受英国的压迫、剥削,被迫接受英国对殖民地征税和制定法律。所以该条例引起殖民地人民的极大愤怒,纽约、费城、查尔斯顿人民拒绝卸运茶叶,因此茶叶被视为英国殖民压迫的象征。启蒙运动时期,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在咖啡厅里高谈阔论,咖啡厅逐渐成为了人们互相交换思想的一个场所。而法国大革命正是由这些人在咖啡厅里讨论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因此美国独立战争之后,茶叶和咖啡的象征意义得到了传播,D项正确;美国的制宪会议是在美国完成独立之后召开的,排除A项;英法七年战争中,不能反映出英国的殖民压迫,排除B项;1812年的英美战争是美国为确保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同英国进行的战争,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据题意可知,英国从印度进口棉花,纺织的棉布比印度低廉劳动力制造的棉布还要便宜,这说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是由于印度的手工劳动的,D项正确;根据题意可知印度并没有开启工业革命进程,排除A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在20世纪初,排除B项;材料信息和英国海上霸权的确立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材料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当时东西方贸易的规模比较小,中国出口到英国的茶叶比较少,即便是英国的上层,也对茶叶格外珍惜,故选B项;A、D两项都有可能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中国人不吃茶叶,C项错误。故选B。
14.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海外分支机构总产值占 GDP 的比例、销售额占 GDP 的比例、出口总额占全球出口额的比例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说明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巨大,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世界贸易发展情况,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国际关系发展情况,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巨大,未体现跨国公司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根据材料“洛可可时代的欧洲对于中国的了解主要不是通过文字得来的,而是通过瓷器的淡雅纤细”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商业贸易的往来促进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往,A项正确;西方文化在18世纪之前就已开始传入中国,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的瓷器输入欧洲,对欧洲文化艺术风格产生重大影响,没有体现资本主义文化引领时尚,排除C项;当时中国统治者没有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而是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16.特点:①工业革命后,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逐渐形成,即英国等先进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落后国家和殖民地出口原料、成为商品市场。②英国等欧美资本主义列强占主导地位。世界贸易总额大幅度增长。
条件:①欧美工业革命迅猛发展,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使欧美国家需要寻求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②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加剧,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以欧美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世界发展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③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进步等。
【详解】特点:根据材料“19世纪中叶以来的国际分工主要是垂直分工,即由英国等先进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销往落后的国家和殖民地,而后者出口原料供应前者,前者成了世界大机器生产的中心”可知工业革命后,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逐渐形成,即英国等先进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落后国家和殖民地出口原料、成为商品市场;根据材料“,英国等欧美资本主义列强在新的贸易格局中占主导地位”可知英国等欧美资本主义列强占主导地位;根据材料“186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不止6倍,1851—1913年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12倍”可知世界贸易总额大幅度增长。
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两次工业革命,欧美国家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生产能力的提高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在这个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和优势地位的是欧美帝国主义国家;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工具的发展进步,提高了世界之间的联系,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增长。
17.(1)主要因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新型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工业生产迅速发展;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2)原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茶是一种优良的饮品,符合大众需求;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的殖民掠夺和制茶技艺的传播。
(3)原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入;政府推动变革;大量西方人的到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系列政治运动的推动;先进人士的倡导;对外交流密切。
影响:推动审美观念的变化;促进思想解放(便于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推动政治变革;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促进服装制造业的专业化发展。
【详解】(1)主要因素:根据材料“1870—1910年世界船舶吨位数......1870年——191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根据材料“1870——1910年,汽船从2.7百万吨增加到26.2百万吨......帆船从14.1百万吨下降到8.4百万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型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根据材料“世界工业生产指数......1850——1913年,从9上升为10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生产迅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2)原因:根据材料“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根据材料“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可知,茶是一种优良的饮品,符合大众需求;根据材料“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 30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的开展;根据材料“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殖民掠夺和制茶技艺的传播。
(3)原因:根据材料“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入;根据材料“民国成立后,要求废除满式的官服顶戴,以新礼服代替旧式官服,不分级别高低,凡任职的官员,一概统一着装”可知,政府推动变革;根据材料“上海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商埠,国际移民的大量涌入,使上海与国际的联系愈发密切”可知,大量西方人的到来;根据材料“很多服饰直接采用西方样式,以上海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一批主要从事西式服装制作的裁缝产生了,有的则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引进西方样式并加以改进。”可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运动的推动,先进人士的倡导,以及对外交流密切等。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服饰的变革,推动审美观念的变化,促进思想解放,便于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同时,推动政治变革和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促进服装制造业的专业化发展等。
18.(1)表现:文学作品中出现大量关于茶的记载;特制茶炊的出现;特色饮茶礼仪的形成;中国茶具流行。(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原因:中俄之间形成“万里茶道”(中俄茶叶贸易的发展);贵族阶层生活方式的推动;中欧茶文化的影响;东正教传教士的推动。(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2)内容: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
历史原因:欧洲殖民侵略,导致印第安人数量锐减,文化也遭到打击;欧洲人民大量移居拉美,西欧移民成为拉美主要居民;欧洲殖民者对拉美的文化侵略(欧洲殖民者在美洲传播西欧文化)。
(3)原因:儒家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历史悠久;新加坡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暴露;政党和国家的支持;加强公民教育的需要。(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影响:有利于新加坡塑造发挥儒家文化精华,融合西方文化的现代东方文化。
【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一“19世纪时俄国出现了许多记载俄国茶俗、茶礼、茶会的文学作品”可得,文学作品中出现大量关于茶的记载;根据材料一“一种名为‘沙玛瓦特'的茶炊,是由铜制成的,工艺精美,茶碟别致”可得,特制茶炊的出现;根据材料一“饮时嘴唇须咂吸作响,以此赞赏女主人的佳茶……饮茶礼仪,相当烦琐拘谨,有点虚夸做作”可得,特色饮茶礼仪的形成;根据材料一“来自中国的陶瓷茶具也很多”、“对中国的茶具、茶仪怀有浓厚兴趣”可得,中国茶具流行。原因:根据材料一“俄国人喜欢将茶倒入茶碟后饮用……俄罗斯贵族阶层的饮茶礼仪……做作”可得,贵族阶层生活方式的推动;根据材料一“学习欧洲国家贵族们附庸风雅之风,对中国的茶具、茶仪怀有浓厚兴趣”可得,中欧茶文化的影响;根据材料一“沙俄东正教驻北京传道团总计有18届。传教士在这一时期翻译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茶史资料和地方史资料”可得,东正教传教士的推动;联系所学,还与中俄茶叶贸易的发展有关。
(2)内容:紧扣宗教角度,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历史原因:根据材料二“随着西欧移民成为拉美的主要居民”可得,欧洲人民大量移居拉美,西欧移民成为拉美主要居民;联系所学,还与欧洲殖民侵略,导致印第安人数量锐减,文化也遭到打击,欧洲殖民者在美洲传播西欧文化等因素有关。
(3)原因:根据材料三“西方价值观对新加坡产生了严重冲击,产生了种种问题,如道德滑坡、犯罪率居高不下、吸毒泛滥等”可得,新加坡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暴露;根据材料三“人民行动党在20世纪80年代发动了儒家文化复兴运动……该课程是在李光耀和吴庆瑞等新加坡领导人的支持下而设立的”可得,政党和国家的支持;根据材料三“新加坡政府把儒家伦理教育的目标确立为培养具有高尚品格的新加坡公民”可得,加强公民教育的需要;联系所学可得,儒家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历史悠久。影响:紧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层面,联系所学可知,有利于新加坡塑造发挥儒家文化精华,融合西方文化的现代东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