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考主题4 改革开放,强国之策
1.(2022·开封高三三模)有学者指出: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计划体制确立,到改革开放前的20余年间,“地下经济”(主要指脱离计划经济秩序的自发工商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和不同时期中都有迹可循,呈现某种程度的周期性起伏。“地下经济”的长期存在( )
A.危及到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B.折射出经济体制调整的必要性
C.反映了国民经济发展长期停滞
D.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2022·太原高三三模)1978年3月—11月,国内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会议一方面意识到中国同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管理等方面差距拉大;另一方面也提出“要大幅度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这些会议( )
A.贯彻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B.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为重大决策出台准备了条件
D.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3.(2022·武汉高三质检)1978年10月,四川省选择了6个企业作为企业自主权的改革试点。到1980年,全国的试点企业扩大到6 600个,约占全国预算内工业企业数的16%,产值的60%,利润的70%。这表明( )
A.四川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B.国家支持企业管理体制改革
C.计划经济体制已基本被打破
D.国家尝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见证: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口述史》记载:“1980年8月……动员的时候,我就说,我们现在生产队都包产了,公社有名无实,不存在了,通过领导批准,要把公社的牌子换成乡政府的牌子,过去公社的主任就作废了、没得了。”这口述的内容( )
A.符合史实,印证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符合史实,印证了人民公社体制的改革
C.不符合史实,废除人民公社是在1978年
D.不符合史实,当时的人们是反对包产的
5.(2022·吉林市高三三模)改革开放开启后的10多年里,我国从开放农村农副产品市场到全面发展生活消费品市场,再扩展到建立生产资料市场;从发展单一的商品市场到培育包括多种生产要素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经历了一个不断突破和发展深化的过程。据此分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最初十几年的经济改革( )
A.确立了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
B.奠定了新旧体制转换的基础
C.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实现了农业生产技术的突破
6.(2022·湖北圆创联盟高三联考)1987年,国家强力推动“价格闯关”,少数重要商品和劳务价格由国家管理。绝大多数商品价格放开,以消除价格双轨制的弊端,但政府每放开一种商品价格,市场上就出现一轮对该商品的疯抢与疯涨。以致后来央视“春晚”的相声节目《着急》出现“一澡盆醋、两水缸酱油,一大衣柜五香面”的台词。这表明当时( )
A.改革开放推进遭遇重大挫折
B.价格双轨制改革的条件尚不成熟
C.国际政治格局变动影响国内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7.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发展到唐朝,中国已经形成了海上和陆上两条丝绸之路,与中亚相连。可到了宋朝,却仅剩下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陆上丝绸之路则被逐渐废弃,主要原因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B.宋朝政府重视海洋贸易
C.政府实施开放的对外政策
D.社会环境影响经济发展
8.(2022·河北模拟预测)有学者指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到被写入联合国文件,它代表了全球人类交往的新的地理要素选择和文化空间的塑造,也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政策的文明价值相对接提供了可能。这表明“一带一路”倡议( )
A.有助于世界文明成果的分享
B.解决了全球性文化危机
C.消除了各国地理空间的限制
D.加强了国际间经贸联系
9.(2022·昌吉高三阶段练习)在2009年之前,中国对外援助地理分布比较均衡,受援国涉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等洲及加勒比、东欧等地区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而在2013年之后,中国对外援助指向性和目标更加集中和明确,新增资金主要是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国周边地区倾斜。这一变化( )
A.改变了中国不结盟的政策
B.说明中国外交政策更趋于务实性
C.是中国睦邻友好政策的体现
D.是意识形态因素影响增强的表现
10.(2022·萍乡高三二模)如表显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东、中、西三地区差异,可知( )
迁移变量 所属地区 1982— 1987年 1985— 1990年 1990— 1995年 1995— 2000年
迁出人口比例(%) 东部地区 31.76 33.08 26.29 18.51
中部地区 34.83 31.39 38.74 46.95
西部地区 33.41 35.54 34.97 34.54
迁入人口比例(%) 东部地区 52.02 54.58 65.05 75.41
中部地区 24.65 23.99 14.71 9.06
西部地区 23.33 21.42 20.52 14.53
A.国民经济结构不断完善
B.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停滞
C.国家政策影响人口迁移
D.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11.(2022·衡阳高三二模)根据如下湖南某市(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示意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某市(地区)
居民收入增长示意图
A.图中所示地区居民收入在湖南省内名列前茅
B.改革开放以来该市城乡收入的差距总体减小
C.图中所示地区的贫困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
D.城市体制改革后该市城市收入增幅超过农村
12.2021年1月25日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的特别致辞中指出,多边主义的要义是国际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在国际上搞“小圈子”“新冷战”,排斥、威胁、恐吓他人,动不动就搞脱钩、断供、制裁,人为造成相互隔离甚至隔绝,只能把世界推向分裂甚至对抗。习近平在此主要强调了( )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B.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迫切性
C.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D.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可行性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20年上海市民对“全球化”问题的问卷调查统计
问卷(一)对“全球化”的看法
你是否同意以下说法 同意 不好说 不同意
全球化使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78.4% 21.6% 0%
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输出 65.2% 17.3% 8.6%
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 75.8% 18.6% 5.6%
问卷(二)“逆全球化”下的大国担当
面对少部分国家的“退群”活动,你认为中国应当 仿照他国“退群”,实行保护主义 坚定推动全球化,担当大国责任,实现合作共赢
面对“逆全球化”现象,你是否知晓中国近年来采取的重大举措 上海合作组织 “亚投行” “一带一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
100% 94.37% 100% 100%
——据《上海壹周·“逆全球化”下的大国担当》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4.(2022·德州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个体户成为受欢迎的职业。90年代,许多人放弃原来的工作投身到私营工商界,“下海”成为这一时代的热词。热门行业变成了海关、外企、银行、证券等。进入21世纪,通讯、网络、IT等成为热门行业;文化娱乐行业逐渐发展起来;外企依然受欢迎,翻译、同声传译等成为人才紧缺职位。2010年以来,健身教练、营养师、宠物医生等职业成为不少人的选择。
我国的职业分类也不断调整,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共收录了1 838个职业。2015年,重新修订时新增“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快递员”等职业。
201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发布了包括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在内的13个新职业信息。
——据《改革开放40年,来看看我们的职业变迁》等整理
材料二 1982—2010年我国职业结构的变迁(%)
年份 A B C D E F G
1982 1.56 5.08 1.3 3.03 16.46 72.48 0.09
1990 1.75 5.31 1.74 5.41 15.16 70.58 0.05
2000 1.67 5.7 3.1 9.18 15.83 64.45 0.07
2010 1.77 6.84 4.32 16.17 22.49 48.31 0.10
注:A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B为专业技术人员,C为办事员和有关人员,D为商业服务业人员,E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F为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G为其他人员。
——据杨胜利、李嘉慧《我国职业结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结构变迁”自拟论题,予以阐述。(要求:表述成文;立论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1.B [根据材料可知,计划经济体制下,脱离计划经济秩序的自发工商活动,即“地下经济”仍然具有生命力,可见计划经济体制有弊端,需要进行调整,B项正确;“地下经济”在当时是受打压的,并不能危及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排除A项;“地下经济”存在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并不是长期停滞,排除C项;“地下经济”在当时影响力有限,并不能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排除D项。]
2.C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底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上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在此之前的一系列重要会议为重大决策出台准备了条件,C项正确;此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未召开,排除A项;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排除B项;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排除D项。]
3.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1978年四川省选择了6个企业作为企业自主权的改革试点,到1980年全国的试点企业数量大增,说明国家支持企业管理体制改革,B项正确。]
4.B [根据材料以及所学可知,题干中的口述符合史实,见证了人民公社体制的改革与废除的历史,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1978年开始实施,排除A项;1980年四川省广汉县的向阳公社第一个在全国重建了乡政府,取消了人民公社,排除C项;当时的人们并不反对包产到组、包产到户,排除D项。]
5.B [依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最初的阶段,我国的商品经济市场十分活跃,这体现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为以后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启动以后,我国农村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本经济制度,排除A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提出的,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农业生产技术,排除D项。]
6.B [材料“但政府每放开一种商品价格,市场上就出现一轮对该商品的疯抢与疯涨”表明当时我国进行价格双轨制改革的条件尚不成熟,B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价格双轨制改革受阻,并不能代表整个改革开放的历程受阻,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国际政治格局变动的影响,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
7.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中国发展陆上对外贸易,且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于秦朝,排除A项;宋朝政府重视海洋贸易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政府实施开放的对外政策,有利于对外贸易,会带动丝绸之路的畅通兴盛,故不是北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排除C项。]
8.A [根据材料“也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政策的文明价值相对接提供了可能”可分析出“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世界文明成果的分享,A项正确;B、C两项均夸大了“一带一路”的作用,排除;材料体现不出加强了国际间经贸联系,排除D项。]
9.B [由材料可知,中国对外援助地理分布由比较均衡变化为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国周边地区倾斜,这一变化有利于“一带一路”的建设和中国“走出去”的战略,是中国外交服务于经济建设的体现,表明中国外交政策更趋于务实性,B项正确;新时期以来中国一直奉行不结盟政策,并未改变,排除A项;中国的对外援助并不完全针对周边国家,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新时期外交政策的特点,没有体现意识形态因素,排除D项。]
10.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经济结构不断完善”与东西部地区人口迁移的差异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停滞说法错误,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于21世纪初才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
11.D [根据材料“湖南某市(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示意图”中的信息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逐渐超过农村。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得益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项正确;仅凭材料数据,无法体现“图中所示地区居民收入在湖南省内名列前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该市城乡收入的差距在逐渐扩大,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该地区贫困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排除C项。]
12.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因此材料强调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迫切性”,B排除;材料未涉及“可持续发展”,C排除;“可行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强调当今世界仍然存在不合理现象,D排除。]
13.示例一
论题:辩证、理性看待“全球化”成为上海市民的基本共识。
阐述: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中国应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78.4%的上海市民赞同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逐步融为一个整体,92.9%的上海市民认为,中国应积极参与、推动经济全球化,并担当大国责任。但经济全球化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必然导致南北差距加大。经济联系的密切,局部危机极易引起全球性的动荡,中国同样不能幸免。65.2%的上海市民认识到全球化的本质,75.8%的上海市民认识到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的现状。
综上,上海市民的看法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增强的中国人民对待全球化的辩证、理性认识,有利于中国趋利避害,更好地融入世界。
示例二
论题:中国积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人民群众广泛认同。
阐述:经济全球化带来了诸多挑战,需要各国携手解决。对此,中国倡导并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01年,中国推动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有效维护欧亚地区的安全,100%的受访者知晓上海合作组织;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与相关国家的经济合作、共同繁荣提供新的平台与动力,100%的受访者知晓“一带一路”;2015年12月,中国倡议设立了“亚投行”,中国正在以自己的发展惠及世界,94.37%的受访者知晓“亚投行”。中国政府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出的中国方案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100%的受访者知晓“人类命运共同体”。
综上,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有利于我国担当大国责任,为建设公正合理、普惠均衡、开放包容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作出贡献。
14.示例
论题:我国职业结构的变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阐述:我国的职业结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不断变化,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职业消亡,一些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的职业产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国家鼓励个体经营,出现了个体户。20世纪90年代,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们的思想进一步得到解放,纷纷“下海”从事私营工商业,进入海关、外企等部门工作也成为很多人的追求。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事农、林、牧、渔业人员占比大幅下降,从事商业人员占比大幅增长。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在推动职业变迁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一大批相关职业出现,如电子商务等。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人们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文化娱乐行业发展,健身教练、营养师等职业发展。
总之,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职业结构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反映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