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同步练习(含解析)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同步练习(含解析)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7 19:39: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古代西亚、非洲文化》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有学者认为:“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上,公元8—10世纪的巴格达翻译运动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它保存和发展了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又将其再度传回欧洲。”据此可知巴格达翻译运动( )
A.推动了阿拉伯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B.为文艺复兴在欧洲兴起创造条件
C.体现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交流碰撞 D.造就了拜占庭帝国文化繁荣局面
2.阿拉伯人足迹遍及亚、欧、非三大洲,他们不仅把古代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还把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东方。他们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这反映出,阿拉伯文化( )
A.推动了各民族间的融合 B.核心作用是保存东西方优秀文化
C.以伊斯兰教经典为灵魂 D.体现出吸收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
3.公元1-3世纪埃及的秘书文献有一个特点,都运用了许多希腊字母和很多世俗语符号,这被视为老科普特语。这种文字系统的改进非常普遍,以致早期的基督教作家都开始使用这种文字体系,他们把世俗语符号限定为7个再加上24个希腊字母。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是( )
A.亚历山大帝国对后世影响巨大 B.文明一体化是早期文明的特征
C.文化符号的稀少推动文化交融 D.埃及文明成为早期文明的中心
4.苏美尔人利用两河流域丰富的芦苇杆和泥板进行书写,《吉尔伽美什》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的莎草制作纸张,阿拉伯人继承融合了周边文化遗产,创造了阿拉伯文化。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世界各地文化是多样的且独立发展 B.不同的生存条件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类型
C.世界各地共同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D.区域文化的发展是与其他区域交流的结果
5.日耳曼统治西欧之后,创造了基督教的神学观,古希腊,罗马文化被视为“异教”训以抛弃。在公元8~10世纪的百余年中,阿拉伯世界出现了一场有组织的翻译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的运动,大量相关典籍以阿拉伯语的形式保存了下来。据此可知,该运动( )
A.表明阿拉伯与西方文化同根同源 B.体现了中古阿拉伯文化领先世界
C.对欧洲文明的存续产生深远影响 D.加速了对被征服地区文化的吸收
6.穆罕默德创立了政教合一政权,阿拉伯帝国的军队征战四方,学者、教师和法学家们紧随其后传播“真主的声音”,同时又吸收希腊、波斯、印度等各地文化,“征服者在这里又被古老的文化征服了”。这说明( )
A.武力扩张是文明交往主要方式 B.阿拉伯文明优于其他古老文明
C.文明互鉴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D.阿拉伯帝国贡献在于传播文明
7.“白昼逝去了,伊斯兰教的医学和科学却反射出古希腊文化太阳的光芒,它像一轮明月,照亮了欧洲中世纪漆黑的夜晚。”材料意在强调阿拉伯文化
A.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面貌 B.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
C.继承和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 D.一定程度上为文艺复兴提供条件
8.在古巴比伦的浮雕中,受到古巴比伦人崇拜的太阳神沙马什端坐在宝座上,国王汉谟拉比恭敬地站在他面前,庄严肃穆地接受沙马什授予他的象征权力的魔标和魔环。这表明,在古巴比伦
A.君权与原始宗教紧密结合 B.君权神授已成为社会共识
C.神权左右了居民生产生活 D.王权借助神权来巩固统治
9.公元1世纪左右,班图人开始了迁徙,到11世纪,班图人的活动区域逐渐扩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并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据此可推知,班图人的迁徙
A.促进了非洲地区经济的发展 B.促使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统一
C.推动了伊斯兰教的向外传播 D.使非洲的人口分布格局更合理
10.如表所列条文内容可主要用于研究,古巴比伦的
法律文献 条文内容
《汉谟拉比法典》 如果一个人租用一头牛,租期为1年,他应该将“拉梨臂”公牛的租金4石(约合1200升)大麦称出。.他要向牛的主人称出3石大麦,作为拉两边的公牛的租金。
如果一个人把一头牛作为(债务)抵押物,扣押了,他应该称给(牛的主人)三分之一马那(约等于500克)银子(作为牛价)。
古巴比伦时期的《耕牛租赁法典》 由承租人自己的原因造成的耕牛的损失,承租人负相应的责任;如果耕牛由于生病、被狮子咬死等人力无法避免的损失出现时,那么承租人不用负任何责任,损失由出租人自行承担。
A.耕作方式 B.货币体系 C.契约意识 D.租佃关系
11.《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儿子打他的父亲,应砍掉他的手。父亲无力偿还债务时,不仅可以将自己的奴隶,也可以将自己的家庭成员送给债主抵债,父亲有权力但没有义务去赎回这些家人。由此可见,古代两河流域地区
A.家庭父权拥有绝对的权威 B.债务奴隶是奴隶的主要来源
C.法律的审判相对公平公正 D.通过法典保护成年男子的权益
12.英国著名东非史学家马修回忆他20世纪50年代在东非的考古工作时说:“我认为所调查的一些遗址是沿海地区阿拉伯或波斯殖民遗物……但我逐渐发生了怀疑,因为它们是非洲式的。”据此可推知
A.东非文明的发展深受周边民族文化影响 B.阿拉伯或波斯殖民者的文化逐渐东非化
C.东非文明遗址的存在说明东非外贸发达 D.阿拉伯的伊斯兰教文明在东非广泛传播
13.吴于廑、齐世荣在《世界史》里说:“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不分宗教畛域,不拘泥意识形态的差异,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这体现了阿拉伯文化的特征是
A.融合与吸收 B.交流与改造 C.模仿与超越 D.传承与复兴
14.古代亚述王朝的几个重要国王都十分热衷于大规模的宫廷建筑,其中尤其以萨尔贡二世在杜尔—沙鲁金城内修建的皇宫最为辉煌,“人首飞牛”是该王宫大门两侧的守护神兽的雕像(见下图)。其是人头、狮身、公牛蹄的组合,生有飞翼。这一雕像的寓意是( )
A.专制王权的神圣威严 B.农耕文明的吉祥象征
C.民族振兴的尚武精神 D.渔猎生活的真实写照
15.它是人头、牛身的组合,生有鹰的翅膀,更特别的是它有五条腿。人从其身边走过时,从大多数角度,都可以看到它的四条腿,以充分显示其完整性。它是一种王权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该雕像属于古代哪个文明的产物(  )
A.古巴比伦 B.古埃及 C.古希腊 D.亚述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索不达米亚人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汉谟拉比法典》是其中最杰出的一部,这部法律试图明确地、永久地调整一切社会关系,因而它不仅阐明了古巴比伦的法律制度.也照亮了当时的社会。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社会强不凌弱。
——《汉谟拉比法典》
材料三 自由民侵犯他人住宅时,应在此侵犯之处被处死。如果一个自由民毁坏了一贵族的眼睛,他应将自己的眼睛弄瞎。如果一个自由民将另一个自由民的奴隶致残,那么,这位自由民要给予另一自由民折价赔偿。自由民之间争斗致残的,对方可以将他同态致残。
——《汉谟拉比法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巴比伦法典诞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汉谟拉比颁布法典的宗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典的宗旨能否实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谟拉比法典》的时代特点。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前2350年,十几个苏美尔城邦……支配着美索不达米亚的公共事务。……当和平得以维系,政府也会组织建造大型公共设施。宫殿、神庙和抵御外敌的高墙出现在所有苏美尔的城市中,全部工作都由吉尔伽美什这样的领袖来组织和协调完成。神话中就曾提到吉尔伽美什在乌鲁克建造城墙和神庙的事迹。……比建筑物更为重要的是灌溉系统,它支撑着农业生产与城市社会。随着人口的增加,苏美尔人扩大了蓄水池和水渠的灌溉网络。
材料二 下图为古埃及一位祭司的墓室壁画。这位祭司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5世纪,画中描绘了埃及南部的农民犁地并播种的情形。
——以上材料均据【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两河流域早期文明的政治特色。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在两河流域早期文明中“比建筑物更为重要的是灌溉系统”。
(3)比较材料一、二,说明两河流域的早期文明与古代埃及文明的共同特征。
18.文明与战争
材料一 约公元前4500年,苏美尔人迁移到两河流域南部。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具有灌溉知识,使用金属工具,用削成尖头的芦秆或木棒做笔,在未干的软泥版上压刻出符号。从此时到约公元前2900年,以城市为中心的聚落逐步扩大,城市的功能不断完善。该时期的一块石碑上雕刻有一个统治者,他戴头冠,穿长褶裙,孔武有力。同时期的一枚印章上,有一个人正主持宗教仪式,手刃敌人,表明他拥有宗教和军事权力,在同时期的雕刻中还出现了奉献产品的民众。这些情况表明苏美尔地区进入了文明时代。
苏美尔楔形文字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亚地区进入文明时代的表现。
材料二 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并灭亡了波斯帝国,随后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亚历山大远征期问,在野蛮部落建立了70多个城市,定都巴比伦城,保留波斯帝国的行政制度,鼓励东西方种族通婚,以马其顿人和希腊人作为骨干力量,保证征服者的统治地位;袭用东方的专制政体,并利用宗教进行统治,宣扬君权神授,从而使帝国的统治呈现出东方、马其顿、希腊城邦三种因素的混合现象。
——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请简要评析亚历山大远征。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从古希腊到阿拉伯地区,从古代到近代,巴格达翻译运动在人类文化的保留与传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近代文艺复兴创造了条件,B项正确;巴格达翻译运动保存和发展了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而不是阿拉伯文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巴格达翻译运动为文艺复兴在欧洲兴起创造条件,而不是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交流碰撞,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巴格达翻译运动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新成就,反映出阿拉伯文化具有吸收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阿拉伯文化推动了各民族间的融合,排除A项;核心作用是保存东西方优秀文化与阿拉伯文化在“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阿拉伯文化以伊斯兰教经典为灵魂,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由材料可知,埃及秘书文献运用了许多希腊字母和很多世俗语符号,这影响到了早期基督教作家的文字体系,反映出早期文明文化符号稀少有利于文明之间的交融,文化过度发达反而形成自大、封闭或者扩张状态,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亚历山大帝国的影响,排除A项;早期文明展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一体化并非是早期文明的特征,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反映出埃及文明在早期文明中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由所学可知,在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用泥土制成泥板为“纸”,用削成尖头的芦秆或木棒等做 “笔”,然后直接压刻,诞生了著名的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尼罗河定期泛滥,非常有利于埃及农业生产,埃及的历法根据尼罗河的涨落规律制定,使用的书写材料的原料来自尼罗河中的植物,阿拉伯半岛地处亚、非、欧三洲之间,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有条件吸取三大洲优秀的文化成果,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的发展,所以材料主旨是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等的差异,各个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也会产生明显的差异,B项正确;A项“独立发展”不符合阿拉伯文明的特点,排除A项; 材料未体现“共同推动”,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区域文化的发展主要靠自身条件,排除D项。 故选B项。
5.C
【详解】阿拉伯世界翻译古希腊、古罗马典籍,保存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对欧洲文明的存续产生了深远影响,C项正确;阿拉伯文化和西方文化不是同根同源,排除A项;材料没有将阿拉伯地区和其它地区的文明进行对比,无法得出中古时期阿拉伯文化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既传播了伊斯兰文化,也吸收希腊、波斯、印度等地文化,说明文明互鉴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C项正确;仅阿拉伯帝国一个例子不能说明武力扩张是文明交往主要方式,排除A项;阿拉伯文明优于其他古老文明与“征服者在这里又被古老的文化征服了”等不符,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贡献在于传播文明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伊斯兰教的医学和科学却反射出古希腊文化太阳的光芒,它像一轮明月,照亮了欧洲中世纪漆黑的夜晚”可知,伊斯兰教文化中呈现出的古希腊文化特征影响了中世纪,这意味着阿拉伯文化一定程度上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D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阿拉伯文化的独特性以及成就,排除A、B项;材料强调的是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的影响而非强调阿拉伯文化对东西方文化的继承与融合,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由材料“国王汉谟拉比恭敬地站在他面前,庄严肃穆地接受沙马什授予他的象征权力的魔标和魔环”可知,汉谟拉比从神那里接受权力,体现了君权神授,国王借助神权来巩固统治,以加强其权力在运用中的权威性,D项正确;汉谟拉比国王从“古巴比伦人崇拜的太阳神沙马什”手中接受权力,体现的是君权神授原则,不是君权与原始宗教紧密结合,排除A项;君权神授已成为社会共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神权左右了居民生产生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班图人经过漫长的迁徙,散布到今西非、东非、中非及南部非洲各地,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促进了非洲地区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班图人在迁徙过程中,与其他民族互相流动和混合,大的部落联盟的建立,使原始氏族制日趋瓦解,一些地区出现了独立的国家组织,而不是促使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统一,排除B项;伊斯兰教由阿拉伯地区性单一民族的宗教发展成世界性的多民族信仰的宗教,是阿拉伯伊斯兰国家通过不断对外扩张、经商交往、文化交流、向世界各地传播,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如果一个人租用一头牛,租期为1年”“由承租人自己的原因造成的耕牛的损失,承租人负相应的责任;如果耕牛由于生病、被狮子咬死等人力无法避免的损失出现时,那么承租人不用负任何责任,损失由出租人自行承担”可知表格中的内容可以用于研究古巴比伦当时的契约意识,C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租赁耕牛的契约意识,并不是强调耕作方式、 货币体系,排除A、B两项; 材料主旨强调租赁耕牛的契约意识,租佃关系表述不太科学,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根据材料“如果儿子打他的父亲,应砍掉他的手。父亲无力偿还债务时,不仅可以将自己的奴隶,也可以将自己的家庭成员送给债主抵债,父亲有权力但没有义务去赎回这些家人”,并结合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极力维护父权家长制,说明古代两河流域地区家庭父权拥有绝对的权威,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维护家庭父权,未体现“债务奴隶是奴隶的主要来源”,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法律的审判,排除C项;成年男子既包括奴隶主也包括奴隶,而《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的是奴隶主的利益,所以“通过法典保护成年男子的权益”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2.A
【详解】根据材料“我认为所调查的一些遗址是沿海地区阿拉伯或波斯殖民遗物……但我逐渐发生了怀疑,因为它们是非洲式的”可知,马修发现东非的一些遗址中有阿拉伯或波斯殖民遗物。结合所学可知,由于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和伊斯兰教的传入,使东非国家深受阿拉伯或波斯文明的影响,这与材料的说法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东非文化受阿拉伯或波斯殖民者文化的影响,不是“阿拉伯或波斯殖民者的文化逐渐东非化”,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东非外贸发达,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伊斯兰教文明在东非广泛传播,故D项错误。
13.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是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帝国境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且不分宗教畛域,不拘泥意识形态的差异,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使得这些文化熠熠生辉,并将其发扬光大,这体现了阿拉伯文化融合与吸收的特征,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阿拉伯对异域文化的改造,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说明阿拉伯对异域文化的模仿与超越,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拉伯对异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故D项错误。
14.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人首飞牛”是守护神兽,其守护的是王宫,是一种王权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古代亚述王朝是否从事农耕,故B项错误;材料与“民族振兴的尚武精神”无关 ,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渔猎生活,故D项错误。
15.D
【详解】材料中描述的是古雕像人首飞牛,这是亚述帝国修建的守护王宫大门的标志性雕刻,故选D;ABC项文明的特征与材料主旨不符合。
16.(1)社会经济的发展,私有制出现;国家诞生,古巴比伦王国的强盛;楔形文字的产生。
(2)法典的宗旨是发扬正义、严惩不法之人;反对以强凌弱,维护社会安定。不能完全实现法典的宗旨。法典明确保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和人身权益;法典有严格的等级制内容;奴隶的权益得不到保护,而且可以任意将他们致残致死。(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法典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有明显的等级制表现;法典还保留了原始社会时的同态复仇等残余。(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调整一切社会关系”,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而分析法典诞生的原因,即社会经济的发展,私有制出现;国家诞生,古巴比伦王国的强盛;楔形文字的产生。
(2)宗旨:根据材料二“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社会强不凌弱”可知,汉谟拉比颁布法典的宗旨是发扬正义、严惩不法之人;反对以强凌弱,维护社会安定。
能否实现:根据材料三中对“自由民”“贵族”“奴隶”的规定可知,法典有严格的等级制内容,法典明确保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和人身权益,奴隶不在法典保护之内,而且可以任意将他们致残致死,因此不能完全实现法典的宗旨。
(3)根据材料三中对“自由民”“贵族”“奴隶”的规定可知,法典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有明显的等级制表现;根据材料三中“自由民之间争斗致残的,对方可以将他同态致残”可知,法典还保留了原始社会时的同态复仇等残余。
17.(1)城邦政治盛行;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国家机器;政府承担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
(2)农业是各个城邦赖以生存的基础,灌溉系统的修建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保障。
(3)神庙、祭司等与宗教相关的事务及相关机构或人物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都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都拥有特色农业生产技术。
【解析】略
18.(1)农现:岢铜工具的使用、文字的发明、城市中心出现、国家形成等(任意3点即可,如答阶级社会形成、宗教信仰出现等相关的也可以酌情分)。
(2)评析:公元前4世纪晚期,亚历山大通过10余年的征战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为巩固统治,他采用先进的希腊文明来统治野蛮地区,同时在政治建设、民族和宗教等方面注巫东西方的融合.亚历山大远征给各国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破坏了当地的文明;但在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文明得以接触、交流、融会,推动了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快了人类历史上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从远征的内容、影响的两个方面回答即可)
【详解】(1)表现:根据“具有灌溉知识,使用金属工具,用削成尖头的芦秆或木棒做笔,在未干的软泥版上压刻出符号”得出金属工具的使用、文字的发明;根据“以城市为中心的聚落逐步扩大”得出城市中心出现;根据“一个统治者,他戴头冠,穿长褶裙,孔武有力。同时期的一枚印章上,有一个人正主持宗教仪式,手刃敌人,表明他拥有宗教和军事权力”得出国家形成等。
(2)评析:根据“帝国的统治呈现出东方、马其顷、希腊城邦三种因素的混合现象”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公元前4世纪晚期,亚历山大通过10余年的征战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为巩固统治,他采用先进的希腊文明来统治野蛮地区,同时在政治建设、民族和宗教等方面注巫东西方的融合.亚历山大远征给各国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破坏了当地的文明;但在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文明得以接触、交流、融会,推动了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快了人类历史上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