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一诗多考之《鹊桥仙》(陆游)(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语文复习--一诗多考之《鹊桥仙》(陆游)(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7 21:20: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一诗多考之《鹊桥仙》(陆游)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 酒徒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词句注释】
1.华灯:装饰华丽的灯台。纵博:纵情赌博。此处视为豪爽任侠的一种行为表现。《剑南诗稿》卷二十五《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华灯纵博声满楼,宝钗艳舞光照席。……”
2.酒徒:终日酣饮耽乐的人。《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郦生嗔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
3.渔父:渔翁,打鱼的老人。
4.占断:完全占有。蘋洲:丛生苹草的小河。
5.镜湖:在浙江会稽、山阴两县交界处,周遭三百余里,以水平如镜而出名。闲人:作者自称,乃愤激之辞。
6.官家赐与:唐开元间,诗人贺知章告老还乡到会稽,唐玄宗诏赐镜湖剡溪一曲。陆游反用其典,表达自己的不满之情。官家,指皇帝,此处明指唐玄宗,实指当时的南宋皇帝。官家:一作君恩。
巩固练习
1.下列对诗歌赏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华灯纵博”三句追忆往事,发表感慨。前两句重现了当年词人与同僚纵情博弈、策马射猎的场景。
B.“酒徒”两句,把成为“渔父"的自己置于“封侯者”之中,对比鲜明,“独”字突显出词人归隐的释然自安和恬然自得。
C.“占断”一句,极烟水迷离之致,尽逍遥容与之意,诗情画意,境界全出,充分体现了词人用笔蕴蓄的特点。
D.词中“谁记”“独去” “占断”“元自”“何必”等词语,层层转折,步步蓄势,在表现感情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酒徒”两句将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与心存恢复的有志之士的际遇形成鲜明对比。
B.上阕“独去作江边渔父”给我们塑造的是一个怡情山水、隐逸闲适的渔翁形象。
C.轻舟低篷在蘋洲烟雨中非常渺小,词人却用“占断”一词,尽显独享风光的惬意。
D.全词用笔蕴蓄,颇见炼字之功,“元自”“何必”两词在表现感情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华灯纵博”三句,词人回忆从前在军中的畅快生活。
B.“酒徒”句写词人志得意满,在杯酒笑谈间建立功勋。
C.“轻舟八尺”三句,写词人尽享烟雨空濛的蘋洲风光。
D.“镜湖元自属闲人”句,表明镜湖风月本就应属闲人。
4.下列各句中与本词“独去作江边渔父”的渔翁形象最接近的一项是( )
A.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B.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李煜《渔父》)
C.盟鸥鹭,傲王侯,管甚鲈鱼不上钩。(赵孟頫《渔歌子》)
D.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陈沆《一字诗》)
5.结合对全词的理解,赏析“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一句的妙处。
6.陆游在作品中自称“闲人”,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也称自己是“闲人”,请分析两者有何异同。
7.明代杨慎《词品》评价此词:“英气可掬。”有人认为除英气外,词中还有不平之气,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其“不平之气”。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意思的情感?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10. 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11. 请结合对全词的理解,说一说“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B“独”字突显出孤家寡人、顾影自怜之意。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一个个封侯拜将,而自己只能做一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2.B 塑造的是一个壮志未酬而只能无奈隐居的闲散的江边渔翁形象。
根据“谁记当年豪举”,“又何必君恩赐与”流露出的愤慨不平之气可以看出他依然想有所作为,并不是怡情山水、隐逸闲适。
3.B“写词人志得意满,在杯酒笑谈间建立功勋”错。“酒徒一半取封侯”一句写的是终日畅饮的酒徒一个个封侯,而不是自己志得意满建立功勋。
4.C 本词“独去作江边渔父”句,被迫投闲的渔父即使表面上再潇洒悠闲,骨子里仍是时时不忘“当年豪举”的爱国志士,所以,该句塑造了一位傲岸的渔翁形象。
A.张志和《渔歌子》写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所以,该句塑造了一位从容自适的渔翁形象。
B.李煜《渔父》中写渔夫生活的快活,一壶酒相伴,一鱼竿在手,在花香酒满中驾一叶小舟,于广阔的江面上自由垂钓,所以,该句塑造了一位从容自适的渔翁形象。
C.赵孟頫《渔歌子》中诗人说渔翁和鸥鹭结盟,傲视王侯,管他什么鲈鱼能不能上钩。所以,该句塑造了一位傲岸的渔翁形象。
D.陈沆《一字诗》中描在烟波浩淼的碧波之上,远远只见一渔舟荡浆而来,渔翁手持钓钩,钓得鱼来满心欢喜。所以,该句塑造了一位喜悦的渔翁形象。
5.①这两句的意思是,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
②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时,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而陆游在此表达不需要皇帝恩赐,自己也能享有镜湖山水。借用贺知章典故,含蓄地表现了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自己内心的愤慨不平之情。
6.同:从处境来说。陆游和苏轼都是不被皇帝重用的闲散之人。
异:①苏轼自称“闲人”除了有被贬的郁闷之外,更多的是自我排遣后的释然、内心的豁达。
②陆游自称“闲人”,表现出的则是不屑、愤慨不平之气,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
7.①不平之无奈:开篇描绘出词人戎马生涯的图景,可如今还有谁能记得?表达词人对于现实的无奈;
②不平之孤愤:终日畅饮的酒徒一个个封侯,自己却被迫闲置,独作江边渔父,表现出词人壮志未酬的孤愤不平之情;
③不平之厌恶:最后一句借用贺知章的典故,点明皇帝闲置我,而这镜湖山水本就是属于闲人的,谁又需要“官家赐予”?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屑和厌恶之情。
8.①意思是: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封侯拜将,而自己只能做一个闲散的江边渔翁。
②情感: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9.①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②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
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10.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①前三句将难忘的戎马生涯与现在无人记起的寂寞凄凉形成对比,表现自己理想成空的寂寞凄凉(或答“失落”“落寞”“惆怅”等);
②后两句中将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与志存恢复的有志之士却被闲置不用形成对比,表现了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不平之情。
11. ①这两句的意思是: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于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
②表达了词人对官家的轻蔑(或答“蔑视”“不屑”等)之态和内心的愤慨不平之情。
附:作品赏析
这是陆游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山阴地近镜湖,因此他此期词作多为“渔歌菱唱”。山容水态之咏,棹舞舟模之什,貌似清旷淡远,萧然物外,殊不知此翁身寄湖山,心存河岳。他写“身老沧洲”的惨淡生活,正是“心在天山”的痛苦曲折的反映。这首《鹊桥仙》即其一例。仔细品味当得诗人心思、真实处境。
词从南郑幕府生活写起。发端两句“华灯纵博,雕鞍驰射”,对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这段戎马生涯作了一往情深的追忆。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赌博,骑上骏马猎射驰驱,这是多么豪迈的生活!当时南郑地处西北边防,为恢复中原的战略据点,王炎入川时,宋孝宗曾面谕布置北伐工作;陆游也曾为王炎规划进取之策,说“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见《宋史·陆游传》)。他初抵南郑时满怀信心地唱道:“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江淮未易吞。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山南行》)因此,他在军中心情极为舒畅,遂有“华灯纵博”、“雕鞍驰射”的“当年豪举”。词句显得激昂整炼,入势豪迈。但第三句“谁记当年豪举”折入现实,紧承以“谁记”二字,顿时引出一片寂寞凄凉。朝廷的国策起了变化,大有可为的时机就此白白丧失了。
不到一年,王炎被召还朝,陆游转官成都,风流云散,伟略成空。那份豪情壮志,当年曾有几人珍视?此时更有谁还记得?词人运千钧之力于毫端,用“谁记”一笔兜转,于转折中进层。后两句“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描绘出两类人物,两条道路: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候;志存恢复的儒生如已者,却被迫投闲置散,作了江边渔父,事之不平,孰逾于此?这四、五两句,以“独”字为转折,从转折中再进一层。经过两次转折进层,昔日马上草檄、短衣射虎的英雄,在此时却已经变成孤舟蓑笠翁了。那个“独”字以入声直促之音,高亢特起,凝铸了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声情悉称,妙合无垠。
下片“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承“江边渔父”以“轻舟”、“低逢”之渺小与“苹洲烟雨”之浩荡对举,复缀“占断”一语于其间,再作转折进层。“占断”即占尽之意。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无拘无束,独往独来,是谓“占断烟雨”。三句写湖上生涯,词境浩渺苍凉,极烟水迷离之致,含疏旷要眇之情。词至此声情转为纾徐萧散,节奏轻缓。但由于“占断”一词撑拄其间,又显得骨力开张,于舒缓中蓄拗怒之气,萧散而不失遒劲昂扬。“占断”以前既蓄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之情,复于此处得“占断”二字一挑,于是,“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这更为昂扬兀傲的两句肆口而成,语随调出,唱出了全阕的最高音。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诏赐镜湖一曲以示矜恤。陆游借用这一故事而翻出一层新意——官家(皇帝)既置他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何处不可置他八尺之躯,谁又稀罕“官家”的赐与?这个结句,表现出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情,笔锋直指最高统治者,它把通首迭经转折进层蓄积起来的激昂不平之意,挟其大力盘旋之势,千回百转而后骤现,故一出便振动全词,声情激昂,逸响悠然,浩歌不绝。 
这首抒情小唱很能代表陆游放归后词作的特色。他在描写湖山胜景,闲情逸趣的同时,总蕴含着壮志未酬、壮心不已的幽愤。这首《鹊桥仙》中雕鞍驰射,苹洲烟雨,景色何等广漠浩荡!而“谁记”、“独去”、“占断”这类词语层层转折,步步蓄势,隐曲幽微,情意又何等怨慕深远!这种景与情,广与深的纵横交织,构成了独特深沉的意境。明代杨慎《词品》说:“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雄快处似东坡。其感旧《鹊桥仙》一首(即此词),英气可掬,流落亦可惜矣。”他看到了这首词中的“英气”,却没有看到其中的不平之气,清代陈廷焯编《词则》,将此词选入《别调集》,在“酒徒”两句上加密点以示激赏,眉批云:“悲壮语,亦是安分语。”谓为“悲壮”近是,谓为“安分”则远失之。这首词看似超脱、“安分”,实则于啸傲烟水中深寓忠愤抑郁之气,内心是极不平静,极不安分的。不窥其隐曲幽微的深衷,说他随缘、安分,未免昧于骚人之旨,委屈了志士之心。这首词,读来荡气回肠、确是上乘之作。
高考语文一诗多考之《鹊桥仙》(陆游)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 酒徒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词句注释】
1.华灯:装饰华丽的灯台。纵博:纵情赌博。此处视为豪爽任侠的一种行为表现。《剑南诗稿》卷二十五《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华灯纵博声满楼,宝钗艳舞光照席。……”
2.酒徒:终日酣饮耽乐的人。《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郦生嗔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
3.渔父:渔翁,打鱼的老人。
4.占断:完全占有。蘋洲:丛生苹草的小河。
5.镜湖:在浙江会稽、山阴两县交界处,周遭三百余里,以水平如镜而出名。闲人:作者自称,乃愤激之辞。
6.官家赐与:唐开元间,诗人贺知章告老还乡到会稽,唐玄宗诏赐镜湖剡溪一曲。陆游反用其典,表达自己的不满之情。官家,指皇帝,此处明指唐玄宗,实指当时的南宋皇帝。官家:一作君恩。
【白话译文】
当年在装饰华丽的灯台纵情地博弈,骑着骏马猎射驰骋,谁还记得我当年豪壮的军旅生活?当年一起酣饮耽乐的人如今都已封侯进爵,只有我等独自去做那隐居江边的渔翁。
轻舟有八尺余长,撑着低低的三扇篷,独自在烟雨中享受这长满蘋草的水边景色。镜湖本来就属于像我这样的闲适之人,又何必非要你“官家”赐与不可呢?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上过前线作战,一贯主张抗金,为主和派所忌,任职期间多次遭到罢斥。晚年退居家乡,过着清贫、忧愤的生活。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存诗9300多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他的诗前期大多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后期多为田园诗,清新雅丽,平淡自然。陆游不仅是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词人。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与范成大、尤袤、杨万里合称为“南宋四大家”。作品编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等。有《放翁词》一卷,又《渭南词》二卷。《全宋词》存词一百四十余首。
【创作背景】
这首词为词人晚年罢归山阴后所写,具体创作时间不详。陆游少年时便负有凌云之志,为抗击金兵驰骋奔走。但因此而为主和派排挤,屡遭贬黜。请缨无路的词人只好寄情江湖,渔樵度日,然而终是忧愤难平。这首《鹊桥仙》就表达了他这种心情。
【作品赏析】
这是陆游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山阴地近镜湖,因此他此期词作多为“渔歌菱唱”。山容水态之咏,棹舞舟模之什,貌似清旷淡远,萧然物外,殊不知此翁身寄湖山,心存河岳。他写“身老沧洲”的惨淡生活,正是“心在天山”的痛苦曲折的反映。这首《鹊桥仙》即其一例。仔细品味当得诗人心思、真实处境。
词从南郑幕府生活写起。发端两句“华灯纵博,雕鞍驰射”,对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这段戎马生涯作了一往情深的追忆。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赌博,骑上骏马猎射驰驱,这是多么豪迈的生活!当时南郑地处西北边防,为恢复中原的战略据点,王炎入川时,宋孝宗曾面谕布置北伐工作;陆游也曾为王炎规划进取之策,说“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见《宋史·陆游传》)。他初抵南郑时满怀信心地唱道:“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江淮未易吞。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山南行》)因此,他在军中心情极为舒畅,遂有“华灯纵博”、“雕鞍驰射”的“当年豪举”。词句显得激昂整炼,入势豪迈。但第三句“谁记当年豪举”折入现实,紧承以“谁记”二字,顿时引出一片寂寞凄凉。朝廷的国策起了变化,大有可为的时机就此白白丧失了。
不到一年,王炎被召还朝,陆游转官成都,风流云散,伟略成空。那份豪情壮志,当年曾有几人珍视?此时更有谁还记得?词人运千钧之力于毫端,用“谁记”一笔兜转,于转折中进层。后两句“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描绘出两类人物,两条道路: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候;志存恢复的儒生如已者,却被迫投闲置散,作了江边渔父,事之不平,孰逾于此?这四、五两句,以“独”字为转折,从转折中再进一层。经过两次转折进层,昔日马上草檄、短衣射虎的英雄,在此时却已经变成孤舟蓑笠翁了。那个“独”字以入声直促之音,高亢特起,凝铸了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声情悉称,妙合无垠。
下片“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承“江边渔父”以“轻舟”、“低逢”之渺小与“苹洲烟雨”之浩荡对举,复缀“占断”一语于其间,再作转折进层。“占断”即占尽之意。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无拘无束,独往独来,是谓“占断烟雨”。三句写湖上生涯,词境浩渺苍凉,极烟水迷离之致,含疏旷要眇之情。词至此声情转为纾徐萧散,节奏轻缓。但由于“占断”一词撑拄其间,又显得骨力开张,于舒缓中蓄拗怒之气,萧散而不失遒劲昂扬。“占断”以前既蓄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之情,复于此处得“占断”二字一挑,于是,“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这更为昂扬兀傲的两句肆口而成,语随调出,唱出了全阕的最高音。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诏赐镜湖一曲以示矜恤。陆游借用这一故事而翻出一层新意——官家(皇帝)既置他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何处不可置他八尺之躯,谁又稀罕“官家”的赐与?这个结句,表现出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情,笔锋直指最高统治者,它把通首迭经转折进层蓄积起来的激昂不平之意,挟其大力盘旋之势,千回百转而后骤现,故一出便振动全词,声情激昂,逸响悠然,浩歌不绝。 
这首抒情小唱很能代表陆游放归后词作的特色。他在描写湖山胜景,闲情逸趣的同时,总蕴含着壮志未酬、壮心不已的幽愤。这首《鹊桥仙》中雕鞍驰射,苹洲烟雨,景色何等广漠浩荡!而“谁记”、“独去”、“占断”这类词语层层转折,步步蓄势,隐曲幽微,情意又何等怨慕深远!这种景与情,广与深的纵横交织,构成了独特深沉的意境。明代杨慎《词品》说:“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雄快处似东坡。其感旧《鹊桥仙》一首(即此词),英气可掬,流落亦可惜矣。”他看到了这首词中的“英气”,却没有看到其中的不平之气,清代陈廷焯编《词则》,将此词选入《别调集》,在“酒徒”两句上加密点以示激赏,眉批云:“悲壮语,亦是安分语。”谓为“悲壮”近是,谓为“安分”则远失之。这首词看似超脱、“安分”,实则于啸傲烟水中深寓忠愤抑郁之气,内心是极不平静,极不安分的。不窥其隐曲幽微的深衷,说他随缘、安分,未免昧于骚人之旨,委屈了志士之心。这首词,读来荡气回肠、确是上乘之作。
高考语文一诗多考之《鹊桥仙》(陆游)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 酒徒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巩固练习
1.下列对诗歌赏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华灯纵博”三句追忆往事,发表感慨。前两句重现了当年词人与同僚纵情博弈、策马射猎的场景。
B.“酒徒”两句,把成为“渔父"的自己置于“封侯者”之中,对比鲜明,“独”字突显出词人归隐的释然自安和恬然自得。
C.“占断”一句,极烟水迷离之致,尽逍遥容与之意,诗情画意,境界全出,充分体现了词人用笔蕴蓄的特点。
D.词中“谁记”“独去” “占断”“元自”“何必”等词语,层层转折,步步蓄势,在表现感情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
B“独”字突显出孤家寡人、顾影自怜之意。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一个个封侯拜将,而自己只能做一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故选B。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酒徒”两句将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与心存恢复的有志之士的际遇形成鲜明对比。
B.上阕“独去作江边渔父”给我们塑造的是一个怡情山水、隐逸闲适的渔翁形象。
C.轻舟低篷在蘋洲烟雨中非常渺小,词人却用“占断”一词,尽显独享风光的惬意。
D.全词用笔蕴蓄,颇见炼字之功,“元自”“何必”两词在表现感情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
B 解析:塑造的是一个壮志未酬而只能无奈隐居的闲散的江边渔翁形象。
根据“谁记当年豪举”,“又何必君恩赐与”流露出的愤慨不平之气可以看出他依然想有所作为,并不是怡情山水、隐逸闲适。
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华灯纵博”三句,词人回忆从前在军中的畅快生活。
B.“酒徒”句写词人志得意满,在杯酒笑谈间建立功勋。
C.“轻舟八尺”三句,写词人尽享烟雨空濛的蘋洲风光。
D.“镜湖元自属闲人”句,表明镜湖风月本就应属闲人。
参考答案
B.“写词人志得意满,在杯酒笑谈间建立功勋”错。“酒徒一半取封侯”一句写的是终日畅饮的酒徒一个个封侯,而不是自己志得意满建立功勋。
4.下列各句中与本词“独去作江边渔父”的渔翁形象最接近的一项是( )
A.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B.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李煜《渔父》)
C.盟鸥鹭,傲王侯,管甚鲈鱼不上钩。(赵孟頫《渔歌子》)
D.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陈沆《一字诗》)
参考答案
C 本词“独去作江边渔父”句,被迫投闲的渔父即使表面上再潇洒悠闲,骨子里仍是时时不忘“当年豪举”的爱国志士,所以,该句塑造了一位傲岸的渔翁形象。
A.张志和《渔歌子》写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所以,该句塑造了一位从容自适的渔翁形象。
B.李煜《渔父》中写渔夫生活的快活,一壶酒相伴,一鱼竿在手,在花香酒满中驾一叶小舟,于广阔的江面上自由垂钓,所以,该句塑造了一位从容自适的渔翁形象。
C.赵孟頫《渔歌子》中诗人说渔翁和鸥鹭结盟,傲视王侯,管他什么鲈鱼能不能上钩。所以,该句塑造了一位傲岸的渔翁形象。
D.陈沆《一字诗》中描在烟波浩淼的碧波之上,远远只见一渔舟荡浆而来,渔翁手持钓钩,钓得鱼来满心欢喜。所以,该句塑造了一位喜悦的渔翁形象。
5.结合对全词的理解,赏析“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一句的妙处。(6分)
参考答案
①这两句的意思是,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 ②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时,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而陆游在此表达不需要皇帝恩赐,自己也能享有镜湖山水。借用贺知章典故翻出新意,含蓄地表现了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自己内心的愤慨不平之情。
【详解】“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一方面用贺知章告老还乡和诗人被迫隐逸做对比,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愤慨。另一方面通过对皇帝“多此一举”的赏赐。暗示诗人不甘心作闲人,表达报效国家的理想愿望和对统治者的不满之情。
6.陆游在作品中自称“闲人”,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也称自己是“闲人”,请分析两者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
同:从处境来说。陆游和苏轼都是不被皇帝重用的闲散之人。
异:①苏轼自称“闲人”除了有被贬的郁闷之外,更多的是自我排遣后的释然、内心的豁达。
②陆游自称“闲人”,表现出的则是不屑、愤慨不平之气,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
解析:答题关键点要把两者不同的情感融入到“闲人”的“闲”去解读。
7.明代杨慎《词品》评价此词:“英气可掬。”有人认为除英气外,词中还有不平之气,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其“不平之气”。
参考答案
①不平之无奈:开篇描绘出词人戎马生涯的图景,可如今还有谁能记得?表达词人对于现实的无奈之情;
②不平之孤愤:终日畅饮的酒徒一个个封侯,自己却被迫闲置,独作江边渔父,表现出词人壮志未酬的孤愤不平之情;
③不平之厌恶:最后一句借用贺知章的典故,点明皇帝闲置我,而这镜湖山水本就是属于闲人的,谁又需要“官家赐予”?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屑和厌恶之情。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意思的情感?
参考答案
①意思是: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封侯拜将,而自己只能做一个闲散的江边渔翁。
②情感: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②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
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10. 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①前三句将难忘的戎马生涯与现在无人记起的寂寞凄凉形成对比(或答“第一、二两句追忆当年的豪举与现在独作*边渔父的闲散形成对比”),表现自己理想成空的寂寞凄凉(或答“失落”“落寞”“惆怅”等);
②后两句中将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与志存恢复的有志之士却被闲置不用形成对比,表现了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不平之情。
11. 请结合对全词的理解,说一说“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①这两句的意思是: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于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
②表达了词人对官家的轻蔑(或答“蔑视”“不屑”等)之态和内心的愤慨不平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