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同步练(含解析)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同步练(含解析)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7 19:4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我国存在三大核心文化圈:齐鲁文化圈,主张通过礼义教化实现治理;三晋文化圈,主张通过政刑法制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至于荆楚文化圈,既不主张礼义教化,又不主张政刑法制,而是采取一种相对消极的“与民自化”的措施,实现社会的自然进化。这反映出( )
A.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强 B.农耕文化相比游牧文化具有优势
C.中华文化的多元色彩 D.自然地理环境决定文化发展方向
2.在春秋时代,尚存在着“尊王攘夷”的呼声。但是到了战国时代,“夷夏”高下之分,已经不足辨。孟子就直截了当地指出:“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这说明,战国时代( )
A.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增强 B.礼乐成为夷夏交往准则
C.百家思想呈现争鸣态势 D.汉化与胡化同时并存
3.甲骨文中,“德”字写作“”。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中,提到“惟王恭德裕天”,首次出现了带有“心”字的“德”字。这反映出西周( )
A.敬天法祖思想流行 B.人文主义思想发展
C.遵循天人感应思想 D.文字书写载体变化
4.下面是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的作品《高逸图》。以下评价中,最贴近这一作品的是( )
A.突出传说故事及神仙形象 B.画外蕴藏着人文主义精神
C.趋向写意并侧重笔墨神韵 D.笔下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5.汉光武十九年,洛阳县令董宣不畏权贵公正执法,不肯向包庇犯法奴仆的湖阳公主叩头 认错,赢得了强项令的美名,后人将此事改编成京剧《强项令》,留下了“ 问万岁王法谁人来定,杀凶犯如万岁亲手判刑” 的经典唱词,影响很大。对此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
A.汉光武帝政治改革成效不佳 B.董宣这样的官员在当时相当普遍
C.后世改编重在传递浩然正气 D.出现类似事件取决于官员的性格
6.在古代中国,青铜器既是能够上通天地鬼神的宗教礼器,亦是受命于天的神圣象征。中国历朝历代的君王将青铜器视作国之重器,而金石收藏与研究自宋代以来就成为了文人社会的重要传统。这主要反映出中国古代( )
A.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 B.注重礼乐文化传承
C.长期受到宗教信仰束缚 D.青铜铸造长期繁荣
7.清代,许多理学学者不但重视道德,还广泛涉猎其他知识。如张履祥对农田、物候等深有研究,写了《补农书》一书。李光地对象数、天文、历法很有研究,注重兴修水利,得到康熙的赞许。陆陇其为官清廉,并对西学颇有涉猎。这体现出清代理学学者
A.强调维护纲常礼教 B.积极推动西学东渐
C.具有经世致用理念 D.注重总结实践经验
8.如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内容。该表格反映出中华文化( )
中国戏剧 京剧、秦腔、昆曲、湘剧、豫剧、河北梆子、木偶戏、梨园戏、歌仔戏……
传统文学 先秦诗歌、汉赋、汉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小说
民间工艺 潮绣、剪纸、风筝、中国结、泥人、千层底……
A.缺乏转型的根本动力 B.维系了中国大一统局面
C.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 D.蕴含着明显的民族差异
9.下图为清初漳南书院的课程设置。据此可知,该课程设置( )
文事斋: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武备斋:课黄帝、太公及孙、吴兵法,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并射、御、技击等科。 经史斋:课十三经、历代史、诰制、章奏、诸文等科。 艺能斋:课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 理学斋:课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 帖括斋:课八股举
A.深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B.动摇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C.体现经世致用的精神 D.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
10.下表是东晋十六国时期,部分政权开国君主出身的史籍记载情况。这反映了( )
政权 开国君主 开国君主出身记载
后秦 姚苌 《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羌人出自三苗,舜徙之三危山。而《姚戈仲载记》(姚戈仲,羌族人,姚苌之父)则说其自称舜的后裔。
后凉 吕光 《魏书·吕光传》记载吕光为略阳氐人。太元十四年,吕光自称三河王,追太公吕望为始祖,《吕光载记》因此称其为汉高祖吕后之宗族。
A.战乱导致史籍的记载矛盾 B.尊宗敬祖的宗法观念影响深远
C.割据政权彰显正统的努力 D.民族交融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
11.帝王庙是祭祀传说时代帝王、前朝帝王及有文治武功之名臣的建筑。北魏皇帝不但对黄帝、帝尧、帝舜等进行祭祀,还对周王朝的政治人物进行祭祀。明南京城历代帝王庙中祭祀18位历史人物,包括传说时代圣君,还有夏、商、周、汉、唐、宋、元王朝的开国君主。他们这样做旨在(  )
A.追溯历史缅怀祖先 B.强调政权的正统性
C.体现政权的传承性 D.图腾崇拜强化君权
12.宋徽宗时期,知枢密院事郑居中等奉敕编订了一部国家礼典——《政和五礼新仪》,其中除了有皇族和王公大臣仪制等内容以外,还首次出现了庶人婚仪、冠仪和丧仪等内容。这说明宋代
A.官方推动礼仪文化向民间发展 B.封建婚嫁礼仪逐渐平民化
C.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已约定俗成 D.儒家纲常伦理的思辨化
13.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引用经典语句阐述其思想,如“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四书章句集注》)、“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王安石)等。从中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这体现的是
A.传统文化为治国理政提供借鉴 B.传统文化焕发新机
C.政府重视传统文化发展 D.古今文化的融合
14.《大唐开元礼·序列(下)》中规定:凡身亡者,“六品以下达于庶人称死”,关于墓田、坟高、明器等规定中均不见涉及庶人;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制定的庶民墓田法令规定:“庶人墓田,依法置方一十八步。”这一变化表明了
A.传统等级秩序的基本崩溃 B.礼治秩序趋向平民化
C.唐宋政府较重视丧葬仪式 D.古代丧葬制度的完善
15.据如表可知,梁启超
梁启超对时局的看法
1898年 各国竞争的起因在于“欧洲全境”“生产过度”,其“所产物”在欧洲已无销场,“不能不觅销售之地”。
1902年 “欧洲区区之地,断不能容此孳生蕃(繁)衍之民族,使之各得其所”,因而“不得不”采取“殖民政略”以扩大容身之地。
1919年 国际联盟是实现“将来理想的世界大同”的“最良之手段”。巴黎和会一定能建成体现“人类大合同、大进化之国际同盟”的基础一以“扫廓”过去民族竞争造成的“一切扰攘根源”。
A.希望西方国家给予经济援助 B.基于变法革新进行社会改造
C.宣传民权思想实现君主立宪 D.立足世界视角寻求救国之道
二、材料分析题
16.“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改造儒学。汉朝经过改造后的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大一统”思想等。“君权神授”神化王权,为专制君权披上了神圣外衣,为君主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大一统”思想符合政治的“大一统”,政治的“大一统”要求思想界要统一,为此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
材料二 陈独秀认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他的基本主张仍是“诸子平等”“九流并美”“儒术孔道,非无优点”。
——摘编自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等
材料三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
——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儒学”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陈独秀对“儒术孔道”的态度,结合所学指出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有以下两种观点请选择阐述:①“中华文明”的“独特”之所在,指出中国当代文化的“根基”和“精神命脉”的内涵,并指出“传承和创新”的途径。②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过程中,中华文明也在不断进步。请写出明末逐步突破“天朝上国”自大心理的代表人物,并指出中华文化的世界价值。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源于“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与八卦等理论。从文化整体观的角度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注重人体自身的统一性以及人体与自然界的和谐,带有某种类似经验性、直觉性、模糊性的特质。从历史趋向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一贯向着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的方向发展,注重个人修养,形成了以追求自身强健和延年益寿为目的的民族内向性格;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提倡“胜固可喜,败亦无忧”,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性逐渐减弱。
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以西方哲学为基础,在重外在、重分析、重与大自然抗争等观念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注重科学实验、解剖学、生理学以及现代医学等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就历史发展趋势而言,西方传统竞技体育始终向着竟争性、惊险性、健美性等方面发展。在价值追求方面,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强调更高、更快、更强,忽视了竞争中的道德教育,提倡竞争,超过对手。
——摘编自陶晓雯《试论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的冲突与互补》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的社会变迁削弱了竞技体育与宗教、教育、娱乐等依附载体之间的诸多联系,竞技体育形态在人文思潮的浸润下呈现出了近代完整形态一独立性。一方面,西方竞技体育对其他事物的依附性减弱;另一方面,其运动方式逐渐丰富。在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古罗马体育被重新发现,学界谓之找到了“现代体育的开端”。在西欧文明“脱胎变骨”的同时,西方竞技体育的文化影响力从区域化的地中海文明向外辐射整个欧洲大陆,而竞技体育的形态特征也从区域化转为地域化。具体表现为:运动形态独立性的呈现;观念形态规范性强化;组织形态专门性显现。
——摘编自刘为坤《论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形态之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和西方传统体育文化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竞技体育向近代化转型的背景及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知识,谈谈中西体育文化对你的启示。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左传》记载:“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顾炎武大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郑师渠等《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二 民族精神在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知识分子最初以“国魂”来指代民族精神。1899年,梁启超《中国魂安在乎》一文将中国魂的实质视为“爱国心与自爱心”,也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尊自强的品质。抗战时期,知识界将发扬民族精神与动员民众抗战的历史使命相联系,使抗战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真正实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中华民族的观念得以在民众中牢固树立起来。
——摘编自唐海涛《近代中国对民族精神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精神在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展示了先秦时期中国版图中三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圈,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色彩,C项正确;材料主旨并非“凝聚力强”,排除A项;材料所述齐鲁、三晋、荆楚三大文化圈都是农耕文化,没有与游牧文化比较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自然地理环境与文化发展方向的关系,且文化发展方向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不是由地理环境决定,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根据题干从“尊王攘夷”到“用夏变夷”,可见周边文化对中原文化产生认同感,即华夏认同增强,体现出以华夏族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增强,A项正确;战国时代礼崩乐坏,故礼乐成为夷夏交往准则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没有谈及思想的争鸣,材料强调的是华夏文化的影响力,排除C项;“未闻变于夷者”,指没有听说用周边文化来改革的,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中首次出现了带有“心”字的“德”字,“德”就是“心正”,把“德”和“心”代表的人联系起来,体现了重视对人的教化,具有人文主义色彩,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法祖”无关,排除A项;天人感应思想是汉代董仲舒提出的,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德”字字形的变化而非书写载体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通过观察《高逸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其昌将诗、书和山水融合,以“高逸”点题,反映出其作品趋向写意,侧重笔墨神韵,C项正确;材料与传说故事、神仙形象无关,排除A项;仅有山水景色不能说明其蕴藏人文主义精神,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浓郁的生活气息,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强项令》的故事和唱词,体现了人们对董宣不畏权贵公正执法的敬佩,后世的改编重在传递浩然正气,C项正确;仅此事件不足以说明汉光武帝政治改革成效不佳,排除A项;董宣是封建官吏的楷模,并非普遍现象,排除B项;取决于官员的性格的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以,青铜器作为宗教礼器文化象征,受到历代君王及文人的追捧,因此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注重礼乐文化传承,B项正确;材料与封建正统思想无关,排除A项;受到宗教信仰束缚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D项错在“长期繁荣”,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B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清代,许多理学学者不但重视道德,还广泛涉猎其他知识。......对象数、天文、历法很有研究,注重兴修水利,得到康熙的赞许。陆陇其为官清廉,并对西学颇有涉猎。”可知,清代,理学学者不但重视道德还重视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为国家服务解决问题,具有经世致用的理念特点,C项正确;维护纲常礼教在材料中体现不足,排除A项;积极推动西学东渐,材料体现内容不足,排除B项;材料讲注重将所学应用于实践,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根据“京剧、秦腔、昆曲、湘剧、豫剧、河北梆子、木偶戏、梨园戏、歌仔戏……”“先秦诗歌、汉赋、汉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小说”等内容可得出中华文明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所涉及的领域广,成就突出,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动力问题,排除A项;材料中的内容与大一统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针对是哪个民族,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清初漳南书院的课程包括自然科学、武备、历史、以及儒家经典,还有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课程设置体现了为社会培养多种人才的经世致用的精神,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深受西学东渐的影响,排除A项;该课程设置包括程、朱、陆、王之学,无法体现动摇了理学的正统地位,排除B项;当时时代发展的潮流是资本主义,课八股举,课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无法体现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通过阅读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十六国时期,建立后秦的羌族统治者自称舜的后裔,氐族吕光建立后凉后尊称吕望为始祖,并与汉高祖吕后攀上宗族关系,反映出割据政权在努力彰显其统治的正统性,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战乱对史籍记载的影响,排除A项;尊宗敬祖的宗法观念影响深远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足以说明民族交融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材料中北魏和明朝的帝王既祭祀传说时代圣君,又祭祀几乎历代王朝的帝王,从侧面反映了从先秦到明清的这种帝王祭祀实际上是对共同祖先和共同国家历史的认同,以此来强调新政权的继承性和正统性,巩固统治,B项正确;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追溯历史缅怀祖先、体现政权的传承性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C项;祭祀古代帝王,与图腾崇拜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根据“知枢密院事郑居中等奉敕编订了一部国家礼典——《政和五礼新仪》”“还首次出现了庶人婚仪、冠仪和丧仪等内容”中得出这是由政府制定的与礼仪相关的内容,并涉及到民间的婚俗礼仪,说明官方推动礼仪文化向民间发展,A项正确;材料不仅只体现婚嫁,排除B项;“共治”说法错误,而是实行君主专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思辨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3.A
【详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等,蕴含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A项正确;B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政府重视传统文化发展,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当今文化和古代文化融合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唐代法令与礼典中并没有庶民享有墓田之规定,墓田只有六品之上官家才能享受,即是说庶民百姓无权以墓田祭祀自己的祖先与亲人,礼制是贵族化的。到了南宋时期,制定庶民墓田法令,在全宋推行。宋代庶民享有墓田的法令是得到司法的支持与保护的。这样一来,礼治秩序趋向了平民化与生活化,B项正确;法律允许庶民有墓田,并不代表传统等级秩序的基本崩溃,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政府是否重视丧葬祭祀,排除C项;材料说明丧葬习俗由贵族扩展到平民,不能说明这一制度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梁启超分析了欧洲各国的竞争的根源是生产发展,而人口的增加引发了欧洲国家的对外侵略,最终梁启超寄希望于国联,认为国联能实现世界大同,这说明梁启超立足世界视角寻求救国之道,D项正确;梁启超并未主张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援助,排除A项;社会改造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梁启超的政治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
16.(1)特点:吸收多元优秀思想;对传统儒学进行改造;神化君权;思想统一与政治统一相结合。
影响:确立儒学独尊地位,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2)态度:反对阻碍民主、科学传播的孔教儒学内容;但仍然肯定儒术孔教有可取之处。
原因:反思辛亥革命失败原因,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思想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
(3)选择阐述①
独特:凝聚性和连续性。
根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途径: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选择阐述②
代表人物: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
世界价值: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成为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源头活水。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中的“吸收了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可知吸收多元优秀思想;根据“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可知神化君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大一统’思想符合政治的‘大一统’”可知思想统一与政治统一相结合,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儒学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改造。
影响:根据“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和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新儒学确立儒学独尊地位,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2)态度:根据材料中的“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诸子平等”“九流并美”等信息可知反对阻碍民主、科学传播的孔教儒学内容,根据“儒术孔道,非无优点”可知仍然肯定儒学孔教也有可取之处。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反思辛亥革命失败原因,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思想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
(3)阐述①。要阐述“中华文明”的“独特”之所在,指出中国当代文化的“根基”和“精神命脉”的内涵,并指出“传承和创新”的途径课可联系所学知识中中华文化的“凝聚性”“连续性”,同时结合材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以及“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进行分析和说明。如中华文明的独特体现在凝聚性和连续性;根基体现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内涵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途径体现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阐述②。根据所学知识中明末逐步突破“天朝上国”自大心理的代表人物,如: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中华文化的世界价值有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成为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源头活水。
17.(1)不同点:中国传统体育以“天人合一”等思想为理论基础,西方传统体育以西方人文主义哲学为基础;中国传统体育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西方传统体育注重科学知识在体育中的运用;中国传统体育朝着增强礼仪、表演性的方向发展,西方传统体育始终重视竞技性;中国传统体育重视将体育和个人道德修养相结合,西方传统体育更强调竞争结果;中国传统体育重参与、轻结果,西方传统体育提倡对胜利的追求。(答出四组不同点即可)
(2)背景: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希腊、古罗马竞技体育文化的发掘;人文主义的发展;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提高;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影响:催生了近现代西欧体育产业;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规则意识;加强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交流;客观上推动了运动科学及医学的发展;西方竞技体育对结果的强调,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狭隘民族主义思想。(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3)启示:体育可以成为不同国家文明交往的桥梁,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美乒乓外交;一个国家的体育水平可以折射出其综合国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参与并主办各类世界级体育赛事,折射出其综合国力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为人们从事体育锻炼提供了坚强的物质保障。(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1)不同点:依据材料“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源于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与八卦等理论。”、“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以西方哲学为基础”,得出中国传统体育以“天人合一”等思想为理论基础,西方传统体育以西方人文主义哲学为基础;依据材料“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注重人体自身的统一性以及人体与自然界的和谐”、“注重科学实验、解剖学、生理学以及现代医学等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得出中国传统体育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西方传统体育注重科学知识在体育中的运用;依据材料“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一贯向着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的方向发展”、“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强调更高、更快、更强,忽视了竞争中的道德教育,提倡竞争,超过对手”,得出中国传统体育朝着增强礼仪、表演性的方向发展,西方传统体育始终重视竞技性;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中国传统体育重视将体育和个人道德修养相结合,西方传统体育更强调竞争结果;中国传统体育重参与、轻结果,西方传统体育提倡对胜利的追求。
(2)背景:依据材料“竞技体育形态在人文思潮的浸润下呈现出了近代完整形态一独立性。”,得出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希腊、古罗马竞技体育文化的发掘;人文主义的发展;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依据材料“西方竞技体育的文化影响力从区域化的地中海文明向外辐射整个欧洲大陆,而竞技体育的形态特征也从区域化转为地域化”,得出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提高;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催生了近现代西欧体育产业;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规则意识;加强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交流;客观上推动了运动科学及医学的发展;西方竞技体育对结果的强调,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狭隘民族主义思想。
(3)启示: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体育可以成为不同国家文明交往的桥梁,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美乒乓外交;一个国家的体育水平可以折射出其综合国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参与并主办各类世界级体育赛事,折射出其综合国力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为人们从事体育锻炼提供了坚强的物质保障。
18.(1)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热爱祖国的爱国精神;和善修睦、热爱和平;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先大家后小家的奉献精神等。
(2)影响:增强了国人的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华民族观念的认同;推动了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不断发展;促进民族精神的近代化发展。
【详解】(1)民族精神:根据材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归纳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根据材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归纳出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根据材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归纳出热爱祖国的爱国精神;根据材料“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可归纳出和善修睦、热爱和平;根据材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归纳出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及先大家后小家的奉献精神等。
(2)影响:根据材料“真正实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中华民族的观念得以在民众中牢固树立起来”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增强国人的民族意识、促进中华民族观念的认同、推动反抗外来侵略和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不断发展、促进民族精神的近代化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