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2023年九年级中考备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题(一)
(2022·贵州铜仁·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择善而从最重要》,完成下面小题。
择善而从最重要
利哈乔夫
①择善而从最重要。
②择善而从,所谓“善”指的是让所有人幸福,扩大爱的范围。儿童时期爱自己的父母,爱兄弟姊妹,爱自己的家庭房舍。依恋之情逐渐扩展到学校、村庄、城市,直至自己的祖国,这已经完全是一种博大深厚的情感了。但是这种情感不能就此止步,还应当继续发扬光大,把人真正地作为人来热爱,要做爱国主义者,不做民族主义者。
③出自善良愿望的远大志向从小事开始——愿自己的亲人幸福,这一愿望逐步扩大,就包括了范围更加广阔的内容,这有点像水面上的涟漪,水面的圆形波纹一圈一圈向外荡漾,波及越远渐趋微弱。
④择善而从,就是让爱同智慧结合。什么样的爱才叫智慧爱呢?我认为智慧爱是有底线、讲规矩、守原则的爱,智慧爱是平等、尊重、充分自由的爱,智慧爱是尊重个性、扬长避短的爱,智慧爱是理性、冷静、科学进取的爱,智慧爱是身心相伴、共同成长的爱。爱,不能是盲目的,凡事总爱激动兴奋的母亲,一味夸奖娇惯她的孩子,可能养育出一个精神残缺的畸形儿;凡事保持理智冷静的母亲,懂得适时点醒骄横无礼的孩子,可能培养出一个明理谦逊的公民。智慧,是融合了善良的聪明。对待你所喜爱的人善良,对待周围其他的人也应该如此。必须善于明辨什么是必要的应酬,什么是无聊和虚伪。智慧给智慧者带来的是良好的名声和长久的幸运,可靠的幸福,还有良心的平静。这种良心的平静在一个人的晚年比什么东西都更加珍贵。
⑤择善而从,就是让爱同忠诚结合。对重大原则保持忠诚的态度,事无巨细都有所遵循。缺乏忠诚因素的爱是圆滑。圆滑难以持久地支撑局面,命运或早或迟会转过身来惩罚圆滑者本人。对自己的家庭、朋友、城市和人民要忠诚,对家乡要忠诚,对纯洁无瑕的青春要忠诚,对祖国要忠诚。对真理——没有矫饰的真理,符合正义的真理——保持忠诚。
(节选自课后推荐篇目有删改)
1.本文的观点是什么?与孔子说的“择其善者而从之”有什么区别?
2.文章第④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你从下面两则链接材料中任选其一,判断它最适合作为选文哪一段的论据并简述理由。
【链接材料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链接材料二】1934年,长征路上,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为掩护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身受重伤,不幸被俘后,抵制了敌人高官厚禄的诱惑,牺牲时高呼:“告诉你们,我永远是共产党员。”
4.“人家都转了,我不转,还是朋友吗?”于是,盲目地跟着转发微信朋友圈,善良变成了一种廉价的“秀”。请你结合本文观点评述这一现象。
(2022·贵州遵义·统考中考真题)从理解一朵花开始
黄咏梅
①说实话,在往前一点的年岁,四季之中我最爱秋季,喜欢它从凉渐变至冷的那个阶段,清凉又不至于萧瑟,而最重要的是,喜欢它不像春天那么热闹。春天看花的时候,我亦独赏枝头的那一朵。土地解冻,万物苏生,百鸟归巢,叽叽喳喳,这种热闹的春天景象,一度被年轻的我偏执地认为不够“酷”。真正认识春天,懂得欣赏春天的时候,我已人届中年。那几乎就是从理解一朵花开始的。
②去年春天,我们去安徽砀山县看梨花。梨花,在古典诗词的意象中,总是隐喻离愁别绪。分离、飘零、楚楚可怜,甚至形容女孩的眼泪也是“梨花带雨”。然而在一个叫良梨的村子里,我体会到梨花的另一种隐喻。砀山县有百万亩梨园,每年春天,梨花开的时候,名符其实一片香雪海。在这里,梨花似乎远离了文学作品赋予的形象,它美好、甜蜜、盛大,梨花的盛开便是一张张丰收的笑脸。蜜蜂围着花蕊跳舞,小虫在花心里探头探脑,甚至一阵微风吹来,对这里的人来说,都是大自然对他们的报答。在良梨村的万顷梨园,我看到果农爬上高高的梯子,手上拿着一根小棍子,像是在对一朵朵梨花施展魔法。当地的村民告诉我,他们这是在争分夺秒点梨花。点梨花是砀山梨园世代沿袭的传统绝活。一根小棍子上系一小团鸡绒毛,蘸一下采集来的花粉,往梨花的花蕊中轻轻一点,这里一下,那里一下,果实就这样获得了孕育的机会。梨花花期短暂,果农争分夺秒,人工授粉可以大大提高梨树的结果率。砀山梨是整个村子的经济支柱,延伸的产业链更是以一朵梨花为开端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梨花成就了这个村。当地有一棵被命名为“乌龙披雪”的梨树王,三百多岁了,依旧不负众望,洁白的梨花几乎将树上的虬枝全都覆盖住了。这棵梨树王,丰年的时候,结果可达四千多斤。我从那一树梨花中,仿佛看到压满枝头的金灿灿的梨子,感受到它蓬勃的生命气息。
③梨花带活了良梨村的旅游经济,田野上建起了一间间崭新的民宿,设施既现代化又不失乡土气息。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民宿外墙上那一幅幅色彩鲜艳、生趣盎然的农民画。其中有一面墙,画着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农妇,她的头上裹着绣满梨花的绿色头巾,怀里抱着一只老母鸡。她张大眼睛,深情地望向远方。农民画,画得并不讲究,但画中老妇的眼神一下就吸引了我,我不由自主地随着她目光的方向看过去:那是一片土地上的海洋,梨花如层层海浪,如此壮观,如此繁盛,隔着那么远,我都能感受到梨花在枝间喜悦的颤动。我将这幅画取名为《春天在那里》。
④很长一段时间,在对着春花秋月感怀的时候,我几乎忘记了,花朵的盛开不仅仅只有好看,也不是只为了勾起人们朝花夕拾的唏嘘。花朵是对果实的召唤,如同春天是对秋天的召唤,那些被花瓣小心呵护着的花蕊,是鲜花怀抱着的果实的心愿。从一朵娇弱的梨花里,我看到了丰硕的果实,看到了生命的尊严和力量。春天,一年之初,四季之始,在春天盛开的所有花朵里,都蕴藏着一个个果实的心愿。这是花朵的本义,也是春天的本义。我爱上了这样的花朵,也爱上了这样的春天,因为人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都应该怀抱着这样的心愿。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欲扬先抑,先写最爱秋季,不喜欢春天,认为春天不够“酷”,然后话锋一转,写从理解一朵花开始懂得欣赏春天。
B.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对蜜蜂、小虫的描写,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良梨村美好、甜蜜、生机勃勃的景象。
C.在古典诗词意象中,梨花通常隐喻离愁别绪、分离、飘零,但本文却从另一个独特的角度,给梨花一种崭新的诠释。
D.名为“乌龙披雪”的梨树王虽然三百多岁了,却老当益壮,不负众望,硕果累累,作者从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独特意义。
6.结合文章内容,赏析第②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7.标题为“从理解一朵花开始”,作者从“一朵花”中理解到了什么?
8.第③段描绘了一幅“农民画”,有人认为,这幅画与主旨无关,可删去。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2022·贵州贵阳·统考中考真题)买菜做饭中的统筹规划①
小 木
①在生活中,面对一系列复杂的事情,有的人思路清晰,重点明确,安排有序,很快就把事情处理妥帖。而有的人却一团乱麻,顾此失彼。造成这种差距的因素很多,其中很可能就有统筹规划的差异。
②什么是统筹规划呢?一般来说,就是在纵观全局、兼顾多种因素的前提下,通盘规划,合理安排进程,提高做事效率。生活中,需要统筹规划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比比皆是,看上去微不足道的买菜做饭,其实就是很好的例子。
③首先,在列采购清单的过程中需要统筹规划。
④市场里食材多种多样,既满足需要又不浪费,那么,买什么?买多少?这要提前计划好。我们可以从“紧急”和“重要”两个方面把食材分类,这样来列采购清单(如图):
⑤1重要而且紧急的物品。如米、面等,是每人每天必需的基本食材,如果家里没有,必须买,而且要买足一段时间的量。
⑥2重要但不紧急的物品。如土豆、萝卜、肉蛋等,要买一些。注意绿叶菜、水果等,储存时间短,不能买多。
⑦3不重要但紧急的物品。如姜、葱、蒜等佐料或配菜,今天马上要的,买一点。
⑧4不重要不紧急的物品。如零食、饮料等,如果资金有限、时间有限或东西太多拿不动,这些就可以不买。
⑨列清单的标准和方法会因人而异,但这个过程中,我们都要注意:一是提前计划,事先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分类和取舍,分清轻重缓急,才能合理取舍。
⑩接下来,食材买回来。整理储存的过程也要统筹规划吗?是的。
哪些用保鲜盒?哪些用保鲜袋?哪些放在通风处?哪些腌制储存?哪些要冷藏?哪些要冷冻?冷冻的话,哪些直接冷冻?哪些要先分割成小份再冷冻才方便使用?储藏空间有限,怎么放才合理……都需要动脑筋。
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工具是不是便利,方式是不是适宜,空间使用是不是合理等。
然后,开始炒菜做饭。这个过程如何统筹规划呢?
不少人有这样的经历:菜炒好了,才煮饭,等半个小时,米饭煮熟了,菜却凉了。
这只是一个做事情前后顺序的问题吗?不是。这是一个如何利用时间的问题。
华罗庚教授在《统筹方法》一文中,曾举过泡茶的例子:泡茶喝,但没有开水;水壶、茶壶、茶杯要洗;火已生了,茶叶也有。接下来,怎么办?
方法一:洗水壶,灌水,放在火上;在等水烧开的同时,洗茶壶、茶杯,放茶叶;水烧开,泡茶喝。
方法二:洗水壶、茶壶、茶杯,放茶叶;灌水,放在火上;水烧开,泡茶喝。
方法三:洗水壶,灌水,放在火上;水烧开了,然后洗茶壶、茶杯,放茶叶,泡茶喝。
哪种方法节省时间?显然,第一种。
同样的,做一顿饭,想在最短时间内开饭,是不是可以先把米饭煮上,在等米饭煮熟的同时洗菜炒菜?是不是可以把蒸煮的菜先蒸着或煮着,同时弄别的菜?姜葱蒜之类的佐料是一次切好还是做一个菜切一次?哪个菜先做哪个菜后做……
炒菜做饭的过程,就是科学利用时间的过程。
现在,我们回头想想,买菜做饭是简单小事吗?不是!要提前计划,要分类取舍;要考虑工具便利,要考虑方式适宜,要考虑空间使用合理;还要想办法科学利用时间……可以说,这是一个周全、周到、周密的统筹规划过程,是思维和智慧的力量。
我们再想想:在学习中,在工作中,在大千世界,比买菜做饭更复杂更需要统筹规划的事情难道还少吗?
常言道:“下得厨房,上得厅堂。”这样看来,在小小厨房中,真还蕴藏着“上得厅堂”的大本领。
让我们先下得厨房,再上得厅堂!
选自网络,有删改。
9.选文以买菜做饭的过程为例来阐述观点。下面买菜做饭的各环节中,选文并未具体写作的一个环节是( )
A.A B.B C.C D.D
10.选文有泡茶的例子。若补充一个相同作用的事例,下列最合适的一个选项是( )
A.早上,把包子蒸上之后洗漱、换衣服,然后关火吃早餐、出门上学。
B.放学回家,先锻炼身体,然后完成作业,最后整理书包、洗漱休息。
C.暑假期间自己动手整理书籍,根据书籍的内容和重要性分类摆放。
D.准备住校的行李,行李箱空间有限,根据物品大小和形状合理摆放。
11.在不改变原意、保持前后文连贯的前提下,请把文中划线句改为反问句以引出下文、激发思考。
12.在下面的辩论活动中,若你作为正方辩手要反驳对方。请先表明观点,然后运用选文的内容阐述理由。
辩题:中小学生是否有必要做家务
反方辩手:我方认为中小学生没必要做家务。因为学生要志存高远,以后要做大事!而买菜做饭这种鸡毛蒜皮的家务跟以后要做的大事没有关系,所以没必要做。
(2022·贵州贵阳·统考中考真题)睦邻①
徐水法
①这个周末,天气很好,李胜打算回老家看看母亲。可母亲说周末要走亲戚,不在家。
②晚上,社区工作人员来通知,周末搞社区活动,每户人家都要参加,一个不落。
③李胜这才知道,自己居住的小区获得全市社区评比“最佳睦邻奖”,周末是社区组织的答谢宴,感谢所有为获奖作出贡献的居民。
④活动就在小区空地上,一大早就人声鼎沸,桌子凳子已摆好。看着楼下忙碌的邻居和社区工作人员,李胜有些愧疚:自己连有没有这个评比都不知道,更别说积极参与、作出贡献了,如果要参加这个庆功宴,偶尔来这里住几天的母亲肯定比自己更有资格。
⑤母亲习惯了乡里乡亲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生活,一来李胜家就和楼上楼下的邻居主动打招呼。可是,住在楼房里的邻居们不喜欢和陌生人打交道,对每一个主动招呼的人都抱着戒心。李胜劝母亲别这样,邻居们怪怪的脸色让人多难为情啊。可是,母亲对李胜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要热情相待、和睦相处,相互可以有个照应。
⑥李胜只好背着母亲、红着脸向大家解释。慢慢地,遇到母亲的热情招呼,邻居们会笑一笑,有的会打个哈哈,偶尔还主动和母亲打招呼。母亲很高兴,回家对李胜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你看人家对我也不错啊!亲帮亲,邻帮邻,楼上楼下有事你一定要主动去帮。
⑦李胜是个孝子,母亲的话自然答应着,可是,主动去帮人家,他还是做不到。不过,遇到有人求助,他还是能帮则帮的。
⑧母亲又进城来,从菜园里拔了一大堆时令蔬菜,一来就楼上楼下一家家分过去。邻居们不好意思,她说,这么多菜,都是自家种的,太多吃不完,烂在地里太可惜了。有邻居要付钱,她说,你们到我那儿去看看,家里来客人,缺啥菜,就近谁家地里有就摘,见面说一声,不兴给钱的。邻居们真心感觉到母亲的实诚和热情,也就不推辞了,开开心心接过这些无公害的放心菜。菜呢,吃倒是吃了,不过大家心里不安,毕竟是六七十岁老人种出来的,怎么也要想着法子来回报老人和李胜一家。
⑨于是,母亲来李胜家住着的时候,楼上楼下到处是“李奶奶”的热情招呼声。有时候,邻居们做了好吃的会特意盛一碗来给母亲尝尝。李胜一家下楼去,经常会有邻居往孩子手里塞水果点心,稍一推辞,对方就说要谢就谢你家奶奶。
⑩有次,李胜出差,妻子周末临时加班,孩子没人带,准备把孩子带单位里去。孩子说,和楼下小伙伴约好一起做手工活动,要先去告诉一声。结果孩子回来说,不和妈妈去了,就留在邻居家里。李胜的妻子敲开邻居家的门,邻居说,放心去加班吧,孩子就留在这里,管饭,下班领回去就是。
就这样,慢慢地,小区里居民彼此越来越熟络。楼上晒在阳台的衣服被风吹掉下去了,回家来楼门口会贴着纸条,告知掉下的衣服在哪家收着。楼下院子里晾晒着东西,遇着下雨了,人不在家,只要打个电话,会有邻居立马下去帮着收回来。老人上楼下楼,不仅有人让道,需要的话还会搭把手搀扶……
时近中午,楼道里响起了欢快的招呼声,李胜一家也早早来到楼下帮忙。桌上摆满了丰盛的饭菜。大家笑逐颜开,纷纷称赞社区组织这个活动好,感觉住在这里很幸福。
社区领导高声宣布,除了中间这一桌留着给社区工作人员陪同一位尊贵的客人,大家随意坐。
啥?!尊贵的客人?
人群一下子就安静了。人们你看我、我看你,心里嘀咕着,请的哪个大人物?我们认识吗?……
社区领导似乎看透了人们的心思:大家放心,今天请的这位尊贵的客人,绝对是为我们获奖贡献最大的一位……领导的话被电话铃声打断了。
接了电话,社区领导接着说,尊贵的客人已经到门口了,我建议,所有的男主人随我一起去迎接;女主人呢,带着孩子们等一等。
这位尊贵的客人究竟是谁呢?李胜和大家一样,带着疑问和好奇,一群人跟着社区领导涌向小区大门,大伙儿你一句我一句,叽叽喳喳的。
小区大门口,一辆干净铮亮的黑色轿车停着。
人们踮着脚、伸长脖子,想看看这位尊贵客人是谁。社区领导上前拉开车门,从车上扶下来一位老人,只听见人们一阵欢呼。
不知道谁把李胜推到前面,李胜惊呆了——母亲!
选自《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13.小说所写的事情主要发生在两个时段:“这个周末”和“这个周末”之前。下列选项中发生在“这个周末”的事情是
A.李奶奶从菜园里拔了一大堆时令蔬菜,一到儿子家,就把菜分给邻居们。
B.李胜的妻子临时加班,把儿子留在了邻居家里和小伙伴一起做手工活动。
C.有人在楼下院子里晾晒着东西,下雨了,人不在家,请邻居帮着收回来。
D.一辆干净铮亮的黑色轿车停在小区门口,社区领导扶李奶奶从车上下来。
14.请根据小说情节发展过程,补充完成下图中邻居对李奶奶的态度变化。
15.下面的剧本片段是社区工作人员小刘、小张在活动现场的对话。请合理想象并推测,补写横线处的内容。
小刘(抿着嘴笑,凑近小张耳朵,用手挡着嘴)你看,这会儿大家都不说话了,心里头多半是在①,大家没想到②。
小张(也抿着嘴笑,点头,低声地)领导嘱咐做好保密工作,想给李奶奶和大伙儿一个惊喜。那天给李奶奶打电话,我没说她就是我们请的尊贵客人,怕老人家不好意思来,就只说获奖,要接奶奶来一起庆祝,老人家可高兴了!我又请求李奶奶③,老人家也答应了。等李奶奶来了,大伙儿肯定会很开心。
小刘(笑着点头)大家肯定会很开心的,这主意真好!
16.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不是单一的。小说赞扬李奶奶和邻居们的友善和睦,赞扬改进邻里关系中人们的热心参与。除了友善热心之外,李胜和社区工作人员还有什么值得赞扬?请分别概括突出的一个方面并简述其表现。
(2022·贵州遵义·统考中考真题)先自主,才有自己
韩 青
①俗世,熙熙攘攘,打打闹闹……显然,它不是一个清净之地。而古人说“闭门即是深山”,我们只能闹中取静,俗中取雅。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做到自主。
②《徒然草》里有言:“不要用心于外物,最好的办法是一个人独处。一旦把心放在世俗,就免不了被它迷惑,失去自主。比如和别人交谈,总想博得别人的好感,就做不到言为心声了。又不免有和人嬉闹的时候,有和人争执的时候,以至于喜怒不定,妄念丛生,得失之心就再难放下。如此执迷于尘世,陶醉其中,且又好发痴心梦想,全不悟生命真谛。”它告诉我们:要想自主,就得远离世俗。【甲】
③《庄子》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自主者,他叫梓庆,是做鐻的高手,而鐻就是过去悬挂钟磬等乐器的木架,上面刻有鸟兽神怪等装饰图案。有人问他:“你凭什么妙法做得那么好呢?”他回答道:“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木匠,没有什么妙法,但是我在做鐻之前,从来不敢耗损精神,一定要斋戒让心神宁静。斋戒到第三天,内心不敢有领取赏赐爵禄的念头;到了第五天,便不把他人一切有关毁誉巧拙的议论放在心上了;到了第七天,有一种超然之感,连自己的四肢形体也忘掉了。在这个时候,一切朝廷之事都忘了,我的心神高度专一而外界的任何干扰都消失了,然后我才进入山林,细心观察大自然中鸟兽的天然情状,一旦心有所得,在我眼前便展现出一个完整的钟的架子,然后才动手制作,不然便不动手。这就是以我的自然心性去契合鸟兽的自然形神,制成的器物被惊疑为鬼斧神工之作,恐怕就是这个缘故吧。”显然,他看管好自己的心了,所以,他把精力和时间都用在该用的地方上,创造奇迹就很自然了。世间的成功者,无一不是如此。【乙】
④可是,看管自己的心,实属不易。因为,尘世中诱惑和欲望防不胜防,稍不小心,就会成为它们的俘虏。当年,魔罗曾为佛陀设下怀疑、恐惧、权利、金钱等重重障碍,但都无法令他分心。外物没有引起他的兴趣,他心如止水。这就告诉我们:要想看管好自己的心,就必须明白心与外物相对独立的关系,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心就容易被某一外物牵着鼻子走,进而迷失自己。
⑤而要处理好心与外物的关系,方法其实很简单,把附加在外物上的目的之类的东西去掉就可以了。诗人顾城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一九八五年后,我放弃了所有先验的写诗目的,诗不到来不写。我发现了一个奇异的现象,文字会自己行动,像一粒粒的水银,滚动或变成空气,每个字都是自由的,不再代表人加与它的意义,就像我们辞去了外在的职务恢复了原本的性情。”有专家说,他后来的诗要好于之前的诗,答案就在这里。这也表明:自主者最好的自主,就是顺其自然,千万不要歪曲或扭曲心意。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出最真实的自己。
⑥现在,很多人动不动就说做自己,其实,他们没有搞清楚,要想做自己,必须做到自主。先自主,才有自己,否则,那只是一句口号。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标题即中心论点,文章先论证如何做到自主,再论证“自主”与“自己”的关系。
B.文章首段由俗世的熙攘打闹和古人之言引出“自主”这一论题,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C.第③段使用《庄子》中“梓庆做鐻斋戒七日”作为道理论据,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
D.文章第⑥段加点词语“必须”“先”“才”的使用,突出强调了“自主”的必要性。
18.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19.将下列材料放到【甲】【乙】两处中的哪处恰当?为什么?
要远离世俗,就必须看管好自己的心。《孟子》中记载:一次,公都子问孟子,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孟子告诉他:保护好自己的心就可以了。也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真正的自主者。
(2022·贵州安顺·统考中考真题)网红应该有的样子
【材料一】
①网红,是“网络红人”或“网络红物”的简称,是指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特点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或物。提到“网红”,人们并不陌生。故宫博物院是“网红景点”,高品质文物展览、主题创意活动、特色文创设计,让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成为“网红医生”,他开通新浪微博1个月,吸引300多万粉丝;某“网红博主”拍摄乡村风景、传统美食的短视频唯美动人,拥有700多万海外粉丝,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之美……人物和实物借助大众传媒力量“走红网络”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②网红经济颇为可观。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网红产业年产值已达千亿元规模。不过,人们追捧网红显然并不只是为了消费,网红与用户之间,存在精神与文化的联结。
③在网络社群中,粉丝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受网红影响。譬如,喜欢“网红教师”的人,往往对拓展知识有浓厚的兴趣,以此敦促自己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喜欢“网红故宫”的人,崇尚恬淡、古雅的生活方式。网红通过不断输出产品、知识、理念、价值观或生活态度,持续影响受众,丰富时代文化生活。
④互联网技术日渐纯熟,流行风尚的更替速度加快,能够被千千万万人持久喜爱的网红殊为难得。网红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出众的才华、独特的个性,可贵的人格魅力、端正的价值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多一些这样的网红群体,以多种方式传递正能量,对互联网文化乃至健康社会风气营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社会需要正能量“网红”>》有删改)
【材料二】
①“爷(婆),你们奏啥咧?还认得额么?”相信经常刷短视频的人,对这个声音并不陌生。某90后短视频创作者,开车到农村等偏远地区,“搭讪”老年人。他用这种拉家常的方式,跟老年人拉近距离,聊聊天,然后给老人们拍张照片,冲洗出来,放在定制的相框里,郑重地送给他们。看着满山遍地的红枣卖不出去,也开直播给农户们助力;看到江西老万夫妇爱心厨房的故事,便在陕西肿瘤医院旁边也创办了一家爱心厨房。
②在短视频平台,类似这样的博主还有很多。对于此类题材的走红,网友们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③视频中所呈现出的生活状态、所流露出的真实情感、所表达的陪伴主题,触动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乡愁。从老人布满皱纹的面颊上,我们读懂的是岁月的流逝,看到的是平凡生活中的不易与坚守。
④现实中,我们看到,许多热衷于炫富、靠着浮夸演技、以猎奇低俗博人眼球的视频创作者,虽然获得了一时的流量,但很快又在大浪淘沙中被遗忘。而那些能够给作品注入温度,能够给用户带来知识增量、情感增量、价值增量的,更能以过硬口碑获得持续关注。在一个流量至上的时代, B ?什么样的作品才能持续打动人心?如何将流量变成温暖人心的正能量?不论是给农村老年人拍照片,还是通过镜头弘扬传统文化,抑或是通过直播带货为贫困山区的农产品找出路,事实证明,流量不应该是利益的代名词,而应该是正能量的扩音器。
⑤当然,回到现实生活,从这些视频中不难看出,生活并非都是风花雪月、诗和远方,一些现实话题也需要更多人予以关注,比如农村留守老人。某种意义上,农村留守老人是时代高速列车“落下”的群体,他们步履蹒跚,无法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视频中的老人,大多数独居或者夫妇二人相伴,来自陌生人的善意能够让他们倍感温暖,从他们的脸上,能够看到留守老人对于陪伴、亲情的渴望。现在脱贫攻坚战已经打赢了,物质生活条件改善了,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何尝不是全社会的目标?“网红们”的尝试或许是重要一步,也启示我们:关爱老人,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
20.下列选项是对“网红”下的定义,请选出最准确的一项 ( )
A.网红是“网络红人”或“网络红物”的简称。
B.网红是在现实或网络生活中,因某个事件或某个特点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或物。
C.网红是通过输出产品、知识、理念、价值观或生活态度,持续影响受众的人。
D.网红是借助大众传媒力量在短视频平台上进行视频创作而“走红网络”的博主。
21.材料一中的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22.请根据原文内容,梳理材料二第④段的行文思路,填写下表。
23.请你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什么样的网红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
(2022·贵州黔西·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忍受枯燥是一种筛选机制
①能真正滋养一个人的事,往往都带着某种枯燥,需要学习者忍受,投入深度注意力去穿透抽象。写作的开始,是枯燥的。阅读一本经典,是枯燥的。深刻的课堂,是枯燥的。创新创造的过程,往往也是枯燥的。枯燥是一个门槛,为不学无术者、浮躁者、消遣者设置的障碍,越过这个门槛,沉浸其中,才能慢慢获得愉悦。精彩,不是一个“被动获得”的结论,不是让别人给你喂养,一下子就提起你的兴趣,而是在孤独静观、克服枯燥后先涩后畅,在读懂读通,习得新知,打通困惑后所获得的知识愉悦感。很多人特别喜欢那种无须自己投入多少理解力的“精彩”,上来就是高潮,开口就是金句,那只是娱乐和商业对你的消耗,而不是可沉淀、可致知的思想。
②写作是一件需要忍受枯燥的事。常有学生跟我说,我为什么不写,因为没有灵感,等有灵感的时候再动笔。我说,哪能这么被动等灵感?你得现在就思考和动笔。开始肯定是一个枯燥的过程。我的经验是,克服了开始30分钟的枯燥,逼着自己动笔,想着想着,就进入状态并找到灵感了。
③阅读是一件需要忍受枯燥的事。你要有耐心让自己慢下来,坐得住冷板凳,忍得了枯燥晦涩,去获得这个阅读资格,而不是看一两页就轻易扔一边。再深奥难读的书,克服了前30页的阅读痛苦,坚持一小时慢慢就读进去了。前30页往往是作者设的障碍和门槛,一个优秀的作者也是在寻找优秀的读者,绝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一个不学无术的人糟蹋。
④上一门好课也是需要忍受枯燥的。常听学生说,某某课是好课,老师善于讲段子;某某课太枯燥,全是抽象的概念和艰涩的推理。我说,判断一门课的好坏,绝不能用“能不能在10分钟内吸引我”的消费者自负去判断,那是对好课的侮辱。
⑤枯燥是一个门槛,有人越不过门槛,睡着了,或者被电脑上的综艺和手机上的段子吸引走了,谋杀了时间。优秀的人忍耐了前30分钟的枯燥,沉浸到写作、阅读和课堂之中。日积月累,就有了人才与人手的分别。所谓优秀,绝不是机巧式小聪明,背后必有强大的枯燥忍耐力,是聪明人下笨功夫,越过了枯燥并攀登到知识高处的结果。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1年11月2日,有删改)
24.阅读②自然段回答,作者为什么主张写作不能“等灵感”而要“找灵感”?
25.阅读⑤自然段,回答造成“人才与人手”差别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
26.作者在文章中从哪三个方面阐释“忍受枯燥是一种筛选机制”?
(2022·贵州黔东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二次能源——氢能
①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以“微火”形态呈现的火炬成为许多人脑海中的经典瞬间。而这一瞬间的“幕后推手”,正是氢燃料。氢燃料燃烧过程不排放二氧化碳,氢燃料是如何做到的?这么好的能源,又为什么现在才使用?
②氢,化学元素符号为H,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一位,是最轻的元素,也是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大约占据宇宙质量的75%。氢能作为一种二次能源,与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的化石能源不同,难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但氢的热值很高,燃烧相同质量的燃料时,氢所产生的热量是焦炭、汽油等化石燃料的2-4倍;同时氢能具有能量密度高、存储形式多样的特点,可以调配太阳能、风能等作为能源载体。最重要的一点是,氢气仅仅含有氢元素,燃烧的产物中只有水,而传统的化石燃料因为含有碳元素,所以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氢气作为燃料可以彻底实现零碳排放,在“绿色环保”方面意义重大,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二次能源。氢能作为燃料有着丰富的优势,但它的开发和利用充满着诸多挑战。氢能的开发和利用,可分为制取、储运和终端使用三个环节。需要每个环节同时进步,战胜各自的技术壁垒,才能实现氢气的最终利用。
③虽然氢能是绿色能源,但氢的制取过程却并非完全零碳排。氢能按照其制取方式,可分为灰氢、蓝氢、绿氢气三种:灰氢,是通过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气、煤炭)燃料产生的氢气,在生产过程中会有二氧化碳的排放。灰氢的生产成本较低,制氢技术也较为简单,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氢气是灰氢,约占当今全球氢气产量的95%左右;蓝氢,是天然气制氢,在产生室温气体的同时,会使用碳捕捉、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对室温气体进行捕获,从而实现低碳排放生产;绿氢,是通过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制造的氢气,比如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进行电解水制氢。在这一过程中,完全没有碳排放,也是制氢的终极目标,但由于目前技术限制,制绿氢成本较高,距离大规模应用仍需时间。
④氢气易燃、易爆,氢能的运输主要有期氢、液氢和固氢输送3种方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储氢容量、降低成本、提高易取用性是储运技术的重点。储氢技术可分为物理储氢、化学储氢两大类。物理储氢主要有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物理吸附储氢以及地下储氢等方式。高压气态储氢是将氢气在低温高压条件下液化后储存在容器中,具有储存容器体积小的优点;吸附储氢是通过分子间作用力,以物理吸附将氢气存储在大比表面的材料中;地下储氢是在地下盐层中挖出一个“容器”来储氢,与风光储一体化项目结合,可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有效储存氢气。
⑤当我们足够了解氢的制取与储存之后,关于氢能的利用也被科学家提上了日程,目前氢燃料电池是氢能较为常见的终端应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氢燃料电池就已被应用于航空航天,进入70年代后,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不断降低,氢燃料电池逐渐应用于各大领域,包括发电、汽车、船舶和无人机等。
——摘自2022.06.01《中国科普博览》,有改动
【链按材料】氢氧燃料电池通过电池内的氢气与氧气进行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这种电池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相同。它与一般电池的主要区别在于一般电池的活性物质是预先放在电池内部的,因而电池容量取决于贮存的活性物质的量;而燃料电池的活性物质(氢气和氧气)是源源不断地输入的,因此,这类电池实际上只是一个能量转换装置。
27.下面对文本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氢能源的相关知识。
B.第②段中加点词“仅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氢的制取过程与氢的终端使用都实现了完全零炭排放。
D.北京冬奥会上的火炬燃烧使用氢燃料,充分体现我国对“绿色环保”的重视。
28.请对文中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进行分析。
29.请你结合文本和链接材料,围绕“催化分解”“化学反应”“循环”三个关键词,从科普文表述的角度,对下面这幅氢能量转换装置简易图进行说明。(不超过80字)
30.2022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结合本文内容,你认为这篇阅读材料是否适合推荐给广大中学生阅读?谈谈你的看法。
(2022·贵州安顺·统考中考真题)拾叶者言
李国文
①银杏树,在南方很多,到了太寒冷的北方,就比较罕见了。
②这种树,又名公孙树,那意思是说它的生长很慢,生长期很长,通常是爷爷种下的树,要到孙子那一辈,才能结果。结的果子,叫做白果,因其外壳薄白而名,果肉色绿而糯,微苦,颇有不同一般的滋味。旧时,在上海,冬天,夜晚,常可听到有小贩叫卖“糖炒热白果”,于小可盈握的炭炉上,炒一捧白果,热烘烘的剥来,在寒风中,塞入嘴中也很有一点暖在心头之意。
③不过,长到这把年纪,看到过许多地方的许多银杏树,但树上挂着果实的,至今,却尚无眼福一睹,实在是很遗憾的。所以,便把对于树的兴趣,转移到银杏树叶了。拾这种树的叶子,同人家集邮、集火花、集钱币一样,也是一件乐在其中的事情。在所有的树木中,银杏树叶算是独树一帜的,状似扇,形似贝,薄似纸,轻似羽,轻盈飘逸,洁净雅致,形成一种很特别的风格。
④在北京的香山脚下,就在双清别墅附近,有那么几株古老银杏,近些年来,又在空旷地上,栽种了一些,都还十分孱弱,尚不成林。不过,一到秋天,当满山黄栌红了起来的时候,这些银杏树,也飒飒地飘落满地黄叶,用另一种鲜艳,点缀着山光水色,也是怪有情调的。色彩总是搭配起来,要好看些。站在山下,放眼看去,红中有黄,黄中有绿,于是,风景便格外好看了。
⑤每年秋天,人们到香山去,无不志在红叶。但我,却总要拾几片银杏树叶,夹在书里,作书签用。而且,我到别处去,若见到银杏树叶,也有收集的兴趣,无非留在书册里,作一个小小的纪念。
⑥这片银杏叶,从此在书中的某一页与某篇相伴,也多了一丝斯文。
⑦有时候,翻开书,未读文章,先读叶片,因为很容易就翻到夹着叶片的那一页,它马上就突现出来。于是使你想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某地逗留的情景。
⑧在大自然中,它算得上最微末的事物了,所以,它从来也不会扮演重要角色。它在你的书页中,那种不想让你注意,也不想让你不注意的自然而然的样子,其实,也含有一份做人之道的平实在内的。若是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也就多了一点自知之明,便省去许多力不从心的烦恼。当然,也就有了尊严。
⑨叶是一回事,但无数的叶构成的树,则是另一回事。
⑩我记得有一年,在山东泰安的岱庙里,见到两棵并肩立着的古银杏树,中间只隔着一条甬道,可谓形影不离数千年。两棵树高约几十米,树径也得两三人合抱,确是一副非凡模样。看到这两棵历经沧海桑田、阅遍人间变化的参天古树,同行的人,都膜拜之,仰视之,赞叹之,无法不肃然起敬。有人说,泰山为五岳之首,那么泰山下的这两棵银杏树,也许是最古老的了。
银杏树给人的感觉,是疏朗端庄,是高标挺拔;但它的叶片,却是明洁俏丽,优雅可人。这也是伟岸的人,和寻常的人,各有其不一般的特色了。伟岸者有其抱负,寻常人有自己的志趣,这世界所以美丽,就是有各种不同的追求和目标。假如我们都能懂得大自然中,没有两张绝对相同的叶片,那么对于拾叶者的启示,莫过于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了。
前不久,到广东韶关的南华寺,时值初冬,南方的季节要晚些,但那银杏树叶,也到了枯黄坠落的日子,在香烟缭绕中,飘然而下,落地无声,随风而来,又随风而去。看着看着,也仿佛悟到了一点禅意。
这世界,这人类,也不就这样一季一季地生生不息吗?这无限之中,具体到每一个人,又是极有限的。因此,叶片不大,却总是应该记下它的一段时光。人也一样,不一定轰轰烈烈,但也会有自己一生中那碧绿碧绿的蓝天。去了,也就由它去了,但你留下了它呢,也就留住了。知识见闻的积累也好,生活中辛酸和悦的感受也好,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也好,都是应该珍惜,应该谨记的。
这样,你拾起一片一片叶子的同时,也就觉得活着是多么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了。
3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银杏树被称为“公孙树”,是说它的生长很慢,生长期很长,通常是第一代人种下,到第三代人时才能结果。
B.一到秋天,人们都奔着香山的红叶而去,我却对香山红叶不感兴趣,只想捡拾几片银杏树叶。
C.银杏树疏朗端庄,高标挺拔,银杏叶明洁俏丽,优雅可人,让人联想到伟岸的人和寻常的人各有特色。
D.伟岸者和寻常人各有其抱负和志趣。这世界之所以美丽,正是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和目标。
3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作者从拾叶中收获的人生感悟的一项是 ( )
A.人若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就会省去许多烦恼,也就有了尊严。
B.每个人都应该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
C.人的一生不一定要轰轰烈烈,但要有与命运抗争的不屈精神。
D.知识见闻的积累,辛酸和悦的感受,成功失败的经验,都应该珍惜谨记。
33.文章先写了泰安岱庙的银杏,又写韶关南华寺的银杏,有同学认为这样写有重复之嫌,请你向他说明不重复的理由。
34.银杏树触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小桃树触发了贾平凹对生命的感悟,自然界中哪种植物也曾触动过你?请你写一段寓情于物的文字。
(2022·贵州六盘水·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芯片制造为什么难
①随着美国对华禁令的升级,华为公司面临着“无芯可用”的困境。而“芯”指的就是“芯片”。
②芯片制造,“光刻机”是绕不开的终极神器。可以说,没有光刻机就没有芯片。若干年来,依赖无数人才的奋力追赶,中国的芯片设计和制作工艺,发展得并不慢。芯片之难,实则难于芯片制造。
③制造光刻机有多难?因为精度之高,所以要以“光”为刀进行雕刻,目前的7nm(纳米)精度,相当于把一根头发丝劈成几万份。
④有资料显示,1台光刻机包含13个分系统,3万个机械件,200多个传感器。光源产生极紫外光EUV的难度相当于在飓风中心,以每秒5万次的频率用乒乓球击中同一只苍蝇两次。光刻机的分辨率,则相当于把48万个单词的《指环王》在同一张纸上印刷2625遍。制作一枚芯片大概需要3000道工序,要想保证光刻机完美运转,每一步的成功率都要高于99.99%。
⑤目前,掌握全球领先光刻技术的是荷兰ASML公司,独占光刻机全球市场份额的80%。精度在7nm及以下的光刻机只有ASML能生产。名为“光刻机”,实则“印钞机”,每生产一台就可售1.2亿美元。但由于生产力有限,每年只能生产20余台,物以稀“更贵”。每出厂一台,都被全球芯片制造商虎视眈眈,谁“抢”得到最新的光刻机,谁就造得出更高端的芯片,掌握时代科技。
⑥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ASML仍然稳坐第一,主要是因为其对研发投入的成本非常大。去年ASML的销售额是21亿欧元,而研发支出就达到了4.8亿欧元,占营收比的22.8%。
⑦除了研发投入大之外,ASML后方还有多方支持。表面上看ASML是一家荷兰公司,实际上欧盟和美国为其提供了许多技术支持,可以说整个西方社会都在为ASML做支持。所以为什么美国可以干预荷兰不要出货给中国就说得通了。
⑧至于为什么中国要买,理由就简单得多,因为自己做不出来。光刻机是需要时间、技术和财力等多方长期积累的科技产物,就算是国家倾力研发也需要一定时间。
⑨不过中国也不是完全做不出,经过资源整合和技术研发,中国目前已经具备量产14nm精度光刻机的技术,当然从客观上看14nm和7nm还差了一大截。
⑩值得庆幸的是这一差距正在极速缩小。就在2020年,中科院宣布攻克了技术难题,掌握了2nm芯片技术。但从突破到量产还需要一段时间。相信国产手机用国产技术做国产芯片的日子离我们不远了。
(《意林》)
35.文章以“芯片制造为什么难”为标题,有什么表达效果?
36.文章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
37.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我国芯片制造面临的现状及前景。
(2022·贵州毕节·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①父亲是村里公认的棋王。农闲时总有人找父亲对弈。无论对方棋艺如何,父亲总是认真对待,经常让对方乘兴而来,又连输数盘败兴而去。母亲有时会劝父亲:“你就不能让着人家一点?这么不给人家面子,以后谁还理你!”父亲扬起眉毛说:“不给面子,找我下棋的人也没少,还越来越多呐!”
②我从小就被父亲带入讲智谋、拼勇气、权取舍的象棋世界。起初我分不清“马别腿”,也不懂各兵种的配合,一味追求杀得痛快,往往为了吃一个棋子而损失惨重,于是悔棋成了家常便饭。父亲尽管无奈,也只能苦笑着同意。等我完全学会规则,父亲的态度就变了。一次对弈前他严肃地跟我说:“从今天开始,我让子不让棋。让几个子、让什么子,你说了算,一旦开始下棋,你必须落子无悔,我也决不手软。”我嘴上应承,心里却不以为意。一阵拼杀,我的“将”被逼得走投无路,我又习惯性地悔棋,父亲坚决不同意。母亲没好气地说父亲:“跟个孩子较什么真,你让他一步不行吗?”父亲说:“那不行,棋有棋的道,下棋讲究个落子无悔,为啥?棋子落地,板上钉钉。现在我让着他,以后谁让着他啊!”母亲摇了摇头,只得转而安慰我:“咱不跟他玩了,就知道欺负孩子。”母亲的话像催泪弹,我的眼泪立刻涌了出来,我哽咽着对父亲说:“再也不跟你下棋了。”
③总角小儿撑不过两天,又求着父亲下棋。父亲欣然同意,但声明仍要落子无悔。父亲前两天说的那番话我听得懵懂,倒也隐约明白了,不敢再漫不经心。
④高三下学期,我开始变得焦虑。脑中经常出现同学们不眠不休学习的画面,我愈加烦躁。尽管强迫自己打起精神学习,最终我还是落榜了,感觉希望从此破灭了,整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父亲若无其事地说:“大小伙子哪能整天在家里睡觉啊,起来跟爸杀几盘。”我置若罔闻。父亲不肯罢休,一边摆棋一边说:“你说这些棋子,‘车’能疾行千里,‘马’可蹄踩八方,而小‘卒’只能一步一步挪动,为什么还需要小‘卒'呢?”我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又不好意思问。父亲看了看沉默的我说:“你可别看轻了小‘卒',虽然它每次只能走一步,却只进不退。对弈搏杀,往往是一“卒'决胜负。你要是不服气,就来试试!”
⑤明知父亲用了激将法,我还是忍不住接了招。谁知一连下了五局,倒有三局栽在了小“卒”上。我盯着棋盘发愣,父亲笑着说:“意外吧?‘过河卒子当车使',‘过河'对卒子来说是一道坎儿。你现在就是小‘卒’,没过去这道坎儿。怎么样?敢不敢再做一次小‘卒'?”我瞬间感觉自己灰暗的世界“仿佛若有光”,用力点了点头。
⑥我如愿考上理想院校。倏忽间十多年过去了,整日为工作和生活所累,回家探望父母的次数屈指可数。不料父亲突然大病一场,为照顾他,帮他进行康复训练,我把父母接到了身边。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父亲基本恢复了行动能力,只是记忆力大不如前。改善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病人多动脑,我第一反应就是多陪父亲下棋。
⑦可是下棋时我才发现,以前那个“乡村棋王”不见了,此刻的父亲拿起棋子半天不知该落往何处。有一次我实在受不了,就发牢骚:“爸,跟您下棋真急死人!”父亲像个受了委屈的孩子一样,嗫嚅着说:“我不想走错了悔棋。”我突然想起当年父亲教我下棋的情景,不禁鼻子一酸。羞愧、难过、( ),一起涌上心头。
⑧后来父亲拿起棋子不知道该放哪儿时,我就指给他一个可以吃到我棋子的地方,又假装懊悔地说:“哎呀,我太大意了。”父亲赢了我,总会露出开心的笑容,话也多起来。母亲背着父亲对我说:“我都能看出来你是让着他,你忘了当初他不让你了?”
⑨我笑而不答,心里说:当初他不让我,是教我守棋道,这里面是有“义”的啊!今天我让着他,正是以“义”报之。棋中不仅有道、有理,其实更有“义”……
(取材于风疏的文章)
38.文章写了“我”跟父亲下棋的往事以及其中的人生感悟:儿时下棋,①______,让“我”懂得守信的处世之道;高考失利,父亲以小“卒”为喻激励“我”,让“我”明白了②______的道理;父亲生病后,③______,是因为“我”领悟到棋中更有“义”。
39.如果要在第⑦段画线句的括号内再补充一个词,你会填写什么词?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40.请从“棋义”和“棋王”中选择一个作本文的题目,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2022·贵州铜仁·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材料,请完成小题。
【材料一】
冬奥会会徽美好的形象背后隐藏着文化属性。小小的冬奥会会徽体现了各民族、各国家的文化内涵,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增进了大众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吸收与融合,推动了会徽的国际化发展。此外,冬奥会会徽不仅要体现出“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而且还要加入冰雪文化,在文化层面上区别于夏季奥运会会徽。冰雪文化不是一个雪花图形所能代表的,它是层次性和功能性的意识形态统一体,是知冰识雪的各族人民在特定的时空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2022 年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就完美地体现了这些共有的文化属性,即①_____、国际性、奥运精神和②______。
【材料二】
2022年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把坚硬的水设计成柔软的丝带”,蕴含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深层思考和刚柔并济的智慧。22条飘逸的丝带,像是速滑运动员在冰上划过的痕迹,冰上画痕成丝带,象征速度和激情,又代表北京冬奥会举办的2022年。
为实现美好的设计理念,北京建院的建筑师和工程师团队提出了一系列极具科技含量、经济可行的工程方案。为实现马鞍形双曲面屋顶设计,设计团队采用了难度极高的单层双向正交索网结构。承载“冰丝带”概念的“曲面幕墙”,集成了小半径弯曲、钢化、夹层、镀膜和印刷等复杂工艺,挑战“现有幕墙体系和玻璃的工艺极限”。
为践行绿色节能和智慧场馆的目标,国家速滑馆严格控制平面轮廓和空间体积,并使用数字冰场技术。这种设计,节省了空调制冷、制冰、除湿费用。制冰过程中产生的余热还可回收并循环利用,每年能节省约 180万度电。数字冰场技术则可实现冰的温度、空气温湿度的自动调节,还可为运动员比赛和训练提供实时数据,为观众提供导航服务等。
超大跨度的索网计算分析和找形,曲面幕墙的几何优化和工艺设计,先进的制冰工艺……同一个场馆中③______,使国家速滑馆成为当今最具科技含量的场馆。
【材料三】
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最初的创意为“冰糖葫芦”,出自广州美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刘平云之手。修改专家组建议这个设计方案应融入互联网、新技术、时尚文化等元素,并明确了卡通动物、拟人化、科技化和立体化的修改方向。之后广美设计团队对吉祥物进行了反复探索,又确定了“被冰壳包裹的熊猫”这一新创意。但是设计团队还是感觉“冰壳熊猫”与冬奥会的联系不够④______,于是又经过无数次探讨,产生了融进“冰丝带”元素的创意。当象征着冰雪运动赛道的彩色光环出现在熊猫脸庞时,这个身穿冰壳的吉祥物看上去酷似航天员,瞬间变成了“宇航熊猫”,有了未来感、科技感。紧接着,设计团队又围绕冰晶外壳和流动线条带来的速度感进一步创意:把代表互联网时代的 5G概念加入其中,把熊猫头部装饰的彩色光环打造成可以赋能的能量环。瓶颈突破之后,团队朝着更精确的方向进行细节修改,例如,在熊猫的掌心画了一个心形图案,表达爱心、和平的理念;在熊猫的背后,连接两个胳膊的黑色图案,形成了一个雪板的图形。
吉祥物的名字也经过了反复斟酌。曾用名“冰墩儿”,来自最初的创意“糖墩儿”(冰糖葫芦),但后来又发现,南方人和外国人很难读出“墩儿”,最后就改成了“冰墩墩”。
41.结合【材料一】中文字和图片的内容,在【材料一】的①②处依次填入恰当词语。(每空不超过4个字)
42.依据上下文,在【材料二】和【材料三】的③④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③实现这么多美好理念 ④紧密 B.③实现这么多美好理念 ④紧凑
C.③集成这么多先进技术 ④紧密 D.③集成这么多先进技术 ④紧凑
43.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并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在“冬梦”“冰丝带”“冰墩墩”中任选一个概括它如何体现创造力的。
【链接材料】
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节选自《谈创造性思维》)
(2022·贵州贵阳·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坚定是生命的黄金
韩青
①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在随声附和,走着别人的路,重复着别人的生活,一言以蔽之,他们缺少自己的思考,更缺少人之为人的那份坚定。没有坚定,人就会随便更改方向,而一个随便更改方向的人,随时可能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甚至不归路。
②坚定,就是我们心灵的长城,有了它,我们就不怕外来的一切干扰。《五灯会元》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法常和尚是大师马祖道一的徒弟,学成后就在大梅山长住了下来,并在那里开始了传法生涯。马祖道一听说后,就叫自己的一位学僧前去问法常:“你在马祖那里学习,都悟到了些什么啊?”他回答道:“‘即心是佛’,所以,我就来这里讲解佛法了。”学僧说:“可是,最近大师讲‘非心非佛’。”他听了,微微一笑,说:“这老汉还在迷惑扰乱人。他说他的,我讲我的就是了。”学僧回去一一报告给大师,大师听了,拊掌大声称赞说:“大梅山的梅子熟了啊。”意思是说,法常已经真正悟道了。正是坚定,使他赢得了成长、声誉,否则,他就会沦落为一个没有主见的人。
③坚定,要依据事实,要在对事实正确理解、科学分析、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容斋随笔》中就提到这样一件事。当年,隋文帝进攻陈朝,大军已经来到江边,而陈朝的都官尚书孔范对陈后主说:“长江是天然屏障,自古以来分隔南北方,今天敌军难道能够飞渡吗?”陈后主认为他说得正确,也就没有严加防范,结果兵败亡国,孔范也流落到偏远地方。孔范的错误,就在于脱离事实,自以为是,盲目坚定。可见,对没有把提的事情,不要随意判断,轻易下结论。盲目的坚定,只能害人害己。
④坚定,需要独立的人格,在该坚定的事情上,必须坚定。当年,林肯竞选总统时,几个朋友从某个会场给他发来电报,告诉他当总统还差两票,但只要他在当选总统后能给他们两个人在国会中谋个位置,那么票数即可领满。他回答道:“这不是交易,我绝不许可。”如果没有这样的坚定,他也不会成为一个受人敬仰的总统,他的名字也不会在美国历史上熠熠生辉。
⑤如果在该坚定的事上,不能做到坚定,那么这样的人就会变得不再完整。也许有人会说,管他完整不完整,只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就行了。这种利益至上的人,十有八九是一些名利之徒,在他们的世界里,根本没有什么真理,如果有,那也是关乎利益的东西。说实话,这样随意改变自己做人的原则、底线的人,他们早已游离在真、善、美的世界之外,甚至已经游离在人的意义之外,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样的人,自然没有什么境界了。
⑥著名作家张炜说:“写作是一种心灵之业,要始终听从内心的指引,更是追求真理的一种方式。”坚定也是这样,源于心灵,听从心灵,更是对真理和世间美好的捍卫。有了这样的坚定,不管是怎样的私心杂念还是五彩缤纷的诱惑,都不能改变它,因为有它当关,万夫莫开。
⑦由此可见,坚定就是生命的黄金,有了它,我们的生命会变得更美好,更高贵,也更有价值和意义。
(选文有删改)
4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梅山的梅子熟了”这句话含意丰富,表面上是说梅子成熟了,实际上是说法常已经悟道并有了独立的见解。
B.第③段引用孔范的事例,论证了要多做有把握的事情,对没有把握的事情要正确理解、科学分析和综合评估的观点。
C.第④段举出林肯竞选总统的事例,旨在阐明在应该坚定的事情上,一定要坚持原则,坚守底线,保持独立的人格。
D.利益至上的人大多是名利之徒,为了利益,可以随意改变做人的原则和底线,是游离在真善美之外的没有境界的人。
45.下列与文中“坚定是生命的黄金”这个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战国时期的屈原,能够在浑浊的世道中不随波逐流,“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其人格和行为的真实写照。
B.《我最好的老师》中的怀特森老师曾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C.文天祥被俘后,抵制各种诱惑,在《正气歌》中写下“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的句子,以表明心志。
D.“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坚持刻苦研习,正如他自己所说:“务斯道,废寝忘餐。”最终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46.文章第⑦段,作者为什么说“坚定就是生命的黄金”?请结合全文回答。
(2022·贵州铜仁·统考一模)阅读下列文本,回答下面小题。
不求甚解
邓拓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读,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案的《英雄记抄》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成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⑦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⑧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⑨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4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8.文章第⑤⑥段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9.比较[甲][乙]两句话中加点的词,并说说[甲]句比[乙]句好在哪里。
[甲]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乙]其实不是这样,我们虽然不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也不行。
50.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请写出一则,谈谈自己的体会。
(2022·贵州遵义·统考一模)大脑喜欢“屏读”还是“纸读”
①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大量信息通过手机、电脑、电子阅读器的屏幕进入人们的视线。屏读(数字化阅读)较之于纸读呈现出后来居上的趋势。
②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1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成年人数字化阅读接触率为76.2%,较2017年的73.0%上升了3.2个百分点:图书阅读率为59.0%,与2017年基本持平;超过半数成年读者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倾向纸质阅读的读者比例下降,而倾向手机阅读的比例上升明显。
③屏读方便快捷、低碳环保,只需指尖轻轻一点,海量资料瞬间呈现:屏读的视觉效果也日益精美,图文并茂加上动画视频,比印刷出来的铅字更吸引眼球。然而也有不少人对于屏读的兴起忧心忡忡。阅读研究专家曼根通过对网络读者行为分析后认为,屏读主要是略读或者浅层阅读、读者倾向于浏览、关键词识别、一次性阅读、非线性阅读、选择性阅读、深度阅读的行为甚少,对于长篇幅的文章会避之不及,长此以往会降低一个人深度阅读与思考的能力,对大脑产生负面影响。
④屏读的来源是新媒体,具有时效性、互动性、便捷性的特点,是互联网时代科技发展的产物;纸读的来源是书籍、报刊等传统媒体,是作者和编辑推敲打磨的结晶,具有严谨性、系统性、文字准确性等优势。如果阅读一则新闻,新媒体可以在短时间里提供充足的资讯;如果阅读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发人深省的哲理、逻辑严密的知识,还是徜徉于书页中更为舒畅。
⑤关于人脑对文字信息的处理,科学家根据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给出了简单的文字加工模型,即描绘出相关的活跃脑区:文字首先通过视觉编码传递到视皮层进行识别,然后在联合皮层进行语义联想,联想过程会激活大量的神经元,进而引起情绪反应、推理、反思或表达等行为。无论是印在纸上的文字,还是出现在屏幕上的文字,其信息处理的过程基本一致。
⑥但是屏读与纸读存在细节上的差异:纸读会伴随着翻书的动作、手指接触纸张传来真实的触觉;很多读者会因此而更倾向于纸读,觉得纸读更加“气定神闲”,有一种踏实的掌控感和愉悦感,是屏读无法比拟的:除了触觉,我们的听觉、嗅觉也在阅读过程中传递着微妙的信息;有些人习惯于听见翻书时的声音,嗅到印刷品散发出来的气息,虽然电子阅读器也在模拟翻书的声音,未来可能模拟书籍的气味,甚至根据文中场景释放出芳香。
⑦研究人员发现,阅读过程中并不是逐字逐句去看字,而是经常出现跳跃,当理解不了或者需要巩固的时候又会往回跳。字体、行宽等差异会对阅读习惯产生一定的影响,当你习惯了屏读时的“跳跃节拍”,回到纸读可能有点不适应,反之亦然。当然,大脑具有可塑性,阅读习惯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变化之中。假如穿越回古代,我们就要适应龟壳上的甲骨文,竹简上的小篆,宣纸上的行书、楷书或草书。思想的载体一直在变,人类的文明如河流一般起伏向前。
⑧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应当取长补短、共生互荣,屏读和纸读也并非非此即彼的选择。公元前5世纪末,当文字传播正在挑战口头传播时,柏拉图曾表达过担忧:“信赖文字会阻止我们记忆。”数字化阅读的出现,在扩大我们的阅读范围同时也带来了种种问题,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最好的选择就是让大脑继续思考:如何去协调这两者的发展,在合适的时间、场合、诉求下选择合适的方式,得到最理想的阅读体验。
51.下列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屏读也就是常说的数字化阅读,受到大多数人的喜欢,较之于纸读有快速居上的趋势。
B.无论是印在纸上的文字,还是出现在屏幕上的文字,其信息处理的过程总体一致。
C.阅读过程中经常出现跳跃,所以字体行、宽等差异会对阅读习惯产生一定的影响。
D.电子阅读器现在可以模拟翻书的声音、书籍的气味,甚至根据文中场景释放出芳香。
52.文章第②段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53.有人认为屏读更有魅力,也有人认为纸读更能体现阅读的魅力,结合文章说说自己的理由。
(2022·贵州遵义·统考模拟预测)肖像
艾克拜尔·米吉提 哈萨克族作家
①那一天很热,他提着相机随意走在喀什老城,用镜头撷取一些画面。走着走着,忽然一幅画面吸引了他。在一个低矮的铁匠铺前,一个白须齐胸的长者,正在叮叮当当地敲打着一块红铁。那长者形象实在是太慈祥了,他想为他拍一幅肖像。他们语言不通,他只好举起相机示意可否拍照,那长者停下手中的活儿摆了摆手。他明白了。
②但是,这幅画面刻进了他的脑海,他觉得自己不能离开这幅画面而去。他就安静地坐在那里。他观察到这是一个小小门脸的铁匠铺,店门甚至低于路面有半米多,但是店门口收拾得干干净净,他觉得眼前这是一位勤劳的长者。
③时不时有一些驴友和拍客经过铁匠铺,拿起镜头就想拍摄,一律被长者摆手谢绝。
④他静静地坐在那里,时不时地看看那位长者面庞,他觉得实在是完美无缺,他内心甚至漾起微澜。
⑤有那么一次,他和长者的视线对视了一下,他自己欢喜地笑了一笑。他感觉到了长者双眸深处的一丝温暖。他为之有一些小小的激动,他觉得有一种希望正在萌生。
⑥长者依然叮叮当当地敲打着手中的活儿,他也依然静静地坐在那里观察着长者面部轮廓。不经意间,他们的视线又一次相遇了,他自己笑了,他看到长者脸上也有了笑容。
⑦这时,长者停下手中的活儿,从一旁拿起一茶缸酸奶喝了起来。他不失时机地举起相机示意可否拍摄,长者没有摆手拒绝,而是脸上漾起一幅笑容。他明白了,立即咔嚓咔嚓按动了快门。随即他调出这些画面一看,他内心十分激动,真的拍摄到了从未遇见过的肖像。他调转相机给长者看了一看,长者脸上一幅轻松的笑容。他于是向长者亲切地摆了摆手,示意感谢和告别,便走向那条老街的拐弯处,寻找着他所探寻的新的画面。
⑧后来他回到北京,调出那天在喀什老城街头拍摄的长者肖像,内心十分温暖。他选了其中两幅画面洗印出来,装了两幅画框,摆在屋里,感觉美妙极了。他想把这两幅肖像寄给那位长者。
⑨不过,他为自己当时的疏忽有点儿小小的懊恼,那天一时激动,竟然忘了要长者的联系方式,现在无法给长者寄出这两幅肖像。但他转而一想,那天他也无法要长者的联系方式,他俩语言不通,只是以手势视线和笑容交流,所以又有些释然。
⑩翌年夏天,他决定再次飞往喀什故地重游,顺便把两幅肖像送到长者手上,了却一下自己的心愿。
他来到了喀什老城那条熟悉的老街,找到了那个小小的铁匠铺。令他意外的是,铁匠铺门锁紧闭,在低于路面的店面口,陈着一些枯枝败叶。
他来到左近的一个店铺,展示手中肖像画框,询问这位长者上哪儿去了,怎么店铺关着。
店铺里的人看了看他手中的肖像画框,淡淡地说了一句,他死了。
他啊了一声,内心很是惊讶。
他说,什么时候死的。
店铺里的人告诉他,就在去年秋天,突然心梗去世的。
他竭力控制着内心的悲伤,使自己尽可能平静下来,问他们,长者还有家里人吗。
店铺里的人说有一个女儿,说着拿起手机拨通了女儿电话。
不一会儿,长者的女儿出现了。当他拿出长者的两幅肖像交给女儿时,女儿禁不住泪水横流,泪水冲刷着描摹过的黑眼眶,在她美丽脸庞划出了一道道不规则黑线……
他和满脸泪痕的女儿合了影,有点怆然的离开这里,他感慨生命有时候真是脆弱,想不到自己这幅肖像摄影竟成了与那位长者的永别。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30日14版)
54.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④段中“他内心甚至漾起微澜”“漾”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他内心的激动。
B.和老人一见面他就感受到了老人的勤劳慈祥与健谈与随和。
C.枯枝败叶一处描写,渲染了悲凉气氛,也为后面的情节作铺垫。
D.老人女儿的出现,也侧面表现出来我的画的“肖像”成为回忆老人珍贵的画作。
55.第⑤段划线句“他觉得一种希望正在萌生”,“希望”具体指什么?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他为什么要执拗于这个“希望”?
56.文章后面写到“陈着一些枯枝败叶”有何表达效果?
57.你认为老人为什么会同意他拍摄?试从文中找出理由分析。
讲评拓展题目:
58.题目有何作用?如果给文章换一个题目,你会用下面哪一个词语作为题目的关键词,结合文本说说理由?
温暖 微笑,善意,珍惜。
(2022·贵州铜仁·统考一模)海上的父亲
虞燕
父亲每每回家,都携一身淡淡的海腥味。他从来不会在家逗留很久,船才是他漂浮的陆地。父亲眼前,大海浩瀚无边,深广动荡。
那艘木帆船,是父亲海员生涯的起始站。木帆船凭风行驶,靠岸时间难以估算。比起身体遭受的痛苦,精神上的绝望更易令人崩溃——四顾之下,大海茫茫,帆船在浪里翻腾,食物在胃里翻腾,跪在甲板上连黄色的胆汁都吐尽了,停泊却遥遥无期。吐到几乎瘫软也得顾及船员们的一日三餐。木帆船的厨房设在船舱底部,父亲一点一点地挪过去,船颠簸,脚无力,手颤抖,他强忍身体的极度不适,淘米、洗菜、生火,实在受不住就蹲下来,靠在灶旁缓一缓,或喝下一碗凉水等待新一轮的呕吐。吐完再喝,喝了又吐,如此循环。
父亲跟我聊起这些时,一脸的云淡风轻,他说这是每个海员的必经之路,晕着晕着就晕出头了,一般熬过一年就不晕了。
也因为有这样一位海上的父亲,我跟弟弟从小的物质条件算是相对优越的。小岛闭塞,交通不便,父亲带回来的东西,都是那么稀奇。
荔枝最不易保存,却是我的最爱。父亲每次去海南就会多买一些,装进篮子,挂在通风的地方。到家需驶行一周甚至更长时间。他每天仔细地查看、翻动荔枝,捡“流泪”了的吃掉,将还新鲜的留着,几斤荔枝到家后往往只剩十来颗。看一双儿女吃得咂嘴弄唇,父亲不住叹气:要是多一些就好了。
父亲走出木帆船的厨房,是3年之后了。其时,木帆船已老旧,父亲被调到了机帆船,锚泊系岸、海面瞭望、开舱关舱、手动掌舵、柴油机维护等等,他早做得得心应手。船上经常会为争取时间连夜装货卸货,寒冷的冬夜,父亲和其他船员奋战在摇摆不定的甲板上,一夜下来,他们原本古铜色的脸被海水、雨水泡白了,皱皱的,像糊上去一层纸。脱掉雨衣后,一拳头打在身上时,衣服上就会滴下水。
那是父亲海员生涯里的第一次生死历险。夜里11点多,父亲刚要起来换班,突然听到一声天震地骇的“砰”,同时,整只船像被点着的鞭炮似的蹦了起来。父亲的脑袋嗡嗡作响,五脏六腑都像是要跳脱他的躯体。触礁了!他在第一时间冲了出去。船体破裂,过不了多久,海水将汹涌而入,将他们卷入巨腹。
船长紧急下令,把船上能漂浮的东西全部绑在一起制成了临时“竹筏”,大家伙紧张忙乱到来不及恐惧。
待安全转移到“竹筏”上,等待救援的父亲才感到后怕。环顾四周,大海浩渺,黑得像涂了重墨,望不到一星半点的灯火。彼时正值正月,带着腥咸味的海风凌厉地抽打着他们的躯体,父亲的额头却不停地冒汗。时间一点点过去,他的绝望越来越深。老船员们不断地给他打气:一定要牢牢抓住“竹筏”,只要有一丝生的希望就绝不放弃。幸运的是,天亮时,有一支捕捞队刚好经过这片海域,救起了他们。
多年后,父亲早已被各种大大小小的惊险事故磨炼得处变不惊,而对于留守岛上的人,担惊受怕却从未停止。每到台风天,母亲都会面色凝重地坐在收音机前听天气预报。我跟弟弟敛声屏气,每一个字都似渔网上的铁坠子,拖着我们的心往下沉。直等到那来自茫茫大海的信息反馈,我们才在一次次的确认中获得慰藉和力量。
我见过父亲在陆上生活的百无聊赖和郁郁寡欢。父亲所在的那艘2600吨的大货船,货舱高达四五米,进出都必须爬梯子。几次爬进爬出后,不知道是不是体力不支,父亲竟一个趔趄滑倒于货舱底部,导致手臂骨折,被送上岸休养。待在家的父亲看起来羸弱而颓废,埋头从房间走到院子,又从院子回到房间,一天无数次。他三番五次打电话给同事问船到哪了,卸货是否顺利,什么时候返航。他像条不小心被冲上岸的鱼,局促、焦躁、魂不守舍,等待再次回到海里的过程是那么煎熬。
就休息了一个航次,还未痊愈的父亲便急吼吼地赶回船上。母亲望着他的背影咬牙道:“这下做人踏实了。”
我时常想起那个画面:水手长父亲右手提起撇缆头来回摆动,顺势带动缆头做45度旋转,旋转2到3圈后,利用转腰、挺胸、抡臂等连贯动作,将撇缆头瞬时撇出,不偏不倚正中岸上的桩墩。船平稳靠岸。父亲身后,大海浩瀚无际,寂然无声。
(选自《读者》)2020年第11期,有删改)
59.海上生活磨炼了父亲,成就了父亲。请结合全文概括父亲的海上生活经历。
60.按要求赏析下面的语句。
(1)每到台风天,母亲都会面色凝重地坐在收音机前听天气预报。我跟弟弟敛声屏气,每一个字都似渔网上的铁坠子,拖着我们的心往下沉。(从修辞角度赏析)
(2)水手长父亲右手提起撇缆头来回摆动,顺势带动缆头做45度旋转,旋转2到3圈后,利用转腰、捉胸、抡臂等连贯动作,将嫩缆头瞬时摊出,不偏不倚正中岸上的桩墩。(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61.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开头和结尾两处写景句有什么作用?
62.阅读全文,请围绕“船”一词,参照示例,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示例:荔枝——一颗颗荔枝,一路上的小心翻捡,看儿女贪吃时的不住叹气,都承载着父亲对子女细致深切的爱。
(2022·贵州贵阳·统考模拟预测)冰壶材质之谜
①冰壶是冬奥会赛场上一项高雅的运动项目,但对很多人来说,它又十分陌生。几百年间,冰壶运动从一项苏格兰人自娱自乐的游戏,发展成为冬奥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冰壶的外观样式、比赛场地以及比赛规则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唯独其制作材质始终不变。这究竟是为什么?在冰壶的背后还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②冰壶运动最早发源于苏格兰,在刚被介绍到我国时曾被译作“冰上溜石”,也有的称其为掷冰壶,是以队为单位在冰上进行的一种投掷性竞赛项目。
③冰壶运动不仅要在专门设计的运动场地上开展,而且需要专业的装备,包括冰壶球、刷子和鞋,这些装备都使用特殊的材料制成,特别是冰壶球最有讲究。冰壶球实际是一把石壶,呈扁圆形,顶端有手柄,其圆周长不超过91.44厘米,高度不低于11.43厘米,总重量介于17.24~19.96千克,所用的石材是一种特殊的花岗岩。
④说起花岗岩,大家并不陌生。它是大陆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地下岩浆在向上侵入时,没有喷出地表而在地壳深处冷凝形成的岩石,素有“岩石之王”之称。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长石和少量黑云母等矿物组成,其中石英的含量在20%以上,通常为浅肉红色、浅灰色或灰白色等。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当上层覆盖的岩石被剥蚀之后,花岗岩会逐渐暴露出来。
⑤花岗岩种类繁多,比如黑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角闪花岗岩等,不同种类之间的矿物成分具有一定差异,物理性质也略有不同。如果花岗岩中的石英含量较多,其强度就较高;如果其中所含的云母较多,则强度会大大降低。云母易分裂,一碰就掉渣,所以会影响花岗岩的力学强度。
⑥在距苏格兰南艾尔郡海岸线16千米外,有一座无人居住的小岛,名为艾尔萨克雷格,岛上遍布花岗岩。这些花岗岩不仅具有极低的吸水率,可抵抗反复冰冻造成的侵蚀破坏,而且其中不含云母,能够抵抗反复激烈碰撞却不破裂。这些优良的物理性质使它成为制作冰壶的最佳石材,因此,从1851年起,艾尔萨克雷格就成为冰壶专用石材的原料产地。
⑦虽然冰壶项目对运动员的体力要求并不高,也不需要身体接触和碰撞,非常适宜作为全民运动,但它对运动场地和运动装备的要求极高,费用昂贵,致使其很难走进大众生活。
⑧为了更好地普及冰壶运动项目,中国冰壶协会在2017年招募相关单位,共同开展陆上冰壶项目推广活动,研发仿真冰壶赛道和仿真冰壶。该赛道和冰壶的尺寸都是依据冰上冰壶比赛、按一定比例的缩小版,赛道场地长20.5米、宽3.6米,大本营直径2.4米。赛道由高分子材料制成,只需要加入滑冰液即可达到与专业比赛冰面相同的效果,冰壶则采用国内优质花岗岩为原料,其性能指标可媲美苏格兰艾尔萨克雷格岛所产花岗岩,生产出的冰壶非常接近专业比赛中使用的冰壶,但其体积更小,成本也大大降低。
⑨把冰壶从冰上滑向陆地,降低了门槛,玩出了新花样。新颖有趣的陆地冰壶项目逐渐成为深受人们欢迎的体育新时尚。
(选自《百科知识》2022年第4期)
63.请分析第①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64.请分析画线句中加点字“主要”一词的表达效果。
65.第⑤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试说说其作用。
66.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冰壶球的材质有哪些讲究?
(2022·贵州贵阳·统考二模)阅读《做一个有趣的人》,完成下面小题。
做一个有趣的人
杨海涛
①有趣,和枯燥、乏味相对,是一个人身上闪闪发光的品质,是平淡生活里的“调味剂”。说一个人有趣,是很高的评价。那么,何为有趣?
②明人袁宏道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对“什么是趣”,古今中外,尚无定论,只能见仁见智。在文人墨客笔下,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趣者,存乎一心,大凡让人心生快意、心旷神怡的,都莫不有趣。
③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有时,即便身处逆境,他们也能过得兴致盎然;即便眼前满是苟且,他们也总能找到诗和远方。苏轼就是个十足有趣的人。被贬官后,他没有愁肠百结,而是发现了生活的真和趣。在黄州,他把“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猪肉,做成了色、香、味俱全的“东坡肉”,并撰文《猪肉颂》,讲述烧制心得。生活拮据,苏轼辟地耕种,以此为乐,写出《东坡八首》《雨后行菜圃》等诗,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④有趣的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为万般好奇,凡事都想探个究竟、弄个明白,自然就能找到常人难以发现的趣和乐。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道:“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他笔下的文宇也是妙趣横生,比如,“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如此趣味盎然的文字,若非有趣之人,肯定抓耳挠腮、冥思苦想也写不出来。
⑤有趣的人,深藏大智慧。要从平淡的日子中咂摸出趣味,离不开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悉,对知识阅历的深厚积淀。鲁迅先生是近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鲁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针砭时弊,入木三分。而鲁迅本人,却幽默、有趣得很。一次,友人给鲁迅捎来一些柿霜糖。听说有药用效果,他本想留着以后吃。谁料,“夜间,又将藏着的柿霜糖吃了一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角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是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就又吃了一大半了。”读到此处,让人忍俊不禁,掩卷而笑。
⑥有趣的人,不仅自己收获快乐,也是别人的“开心果”。而人一旦无趣,就不免面目可憎,让人避之不及。现在,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一旦合上电脑、锁住手机,往往双眼发胀,大脑茫然,趣味尽失。(A)这样的趣,终非真趣。需要多发现、挖掘生活的趣味,多吸收、汲取方方面面的知识,让自己有趣有料,让生活丰富多彩。(B)所以,不如行动起来,从明天起,做一个有趣的人。
67.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68.分析第③段所运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69.下面的材料作为论据,你认为适合放在第⑥段(A)(B)的哪一处?请说明理由。
梁启超说:“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我以为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活便成沙漠,要来何用?
70.(2022·贵州六盘水·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董家子女
殳儆
①有一天,鲍医生跟家属谈完话回来,对我长叹一声:“主任,这‘6床’,真是史上最麻烦的病人!又来了一堆子女!谈完了不算,还要再进来看看。”正电脑前打医嘱的赵医生和正在填写病历的金医生马上一起点头:“前天值班时就是这个样子,一遍一遍有亲戚按门铃来询问病情,他家的人真多!”
②接着就看见,董家的老大带着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批一批进来,在老董床前站立片刻。
③6床老董,是个85岁的老爷子,两天前突发脑出血,脑内的出血量非常大,根本没有机会手术,人很快进入深度昏迷状态,靠呼吸机和升压药维持生命。病人已享高寿,治疗过程中感知不到痛苦,病情又已成既定事实。此时,一般家庭都会很快接受现实,开始准备老人的后事。
④董家子女却好像面临很大压力。一得知病情,就立刻提出要请上海的专家进行会诊,看看病人还有没有存活的可能。我的困惑不是空穴来风,因为董家的老大和老二都知书达理,已经完全了解病情,态度也温和客气,并没有给我留下不信任医生的感觉。
⑤既然董家强烈要求,我们就请了国内顶级脑外科专家来会诊。专家会诊得出的结论简单而肯定:病人没有存活的可能,可以让老人安静地离开了。
⑥董家的老大和老二频频点头,接受专家的建议。但是旋即,又带了一堆子侄来看老董。董家的子侄都是扶老携幼来一大家子。一会儿是来自北京的夫妻俩,一会儿是来自广州的一家三口,第二天又是全家带着小孙子从加拿大特意回国的。
⑦这些亲属都是远道而来,风尘仆仆,面容疲倦,估计下了飞机都没有来得及梳洗。还有从南半球回来的,冬衣都未来得及准备好。病人的确时日无多,负责重症监护室的医生和护士不断地通融,放远道而来的亲属进来探视。董家的老大,总是点头哈腰,谦逊万分,就怕打扰护士和值班的阿姨,引起工作人员的不满。老董那些远道而来的亲属,在探视完之后,会反复询问老董的主治医生,问病情,问预后,问到自己失望叹息为止。
⑧一个星期没到,家属再次提出会诊,并且,一个“学医的女儿”借了CT片,电邮给广州自己的导师寻求帮助。
⑨重症监护室门口的秩序,维持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一家要求探视,其他病人的家属也会效仿,否则会质疑这个病人是不是特殊人物,享受特殊待遇。
⑩鲍医生说老董是“史上最麻烦”的病人,大家都非常认同。
一个星期来,重症监护室门口人来人往,其中最多的就是董家的“亲戚”。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家庭啊?
我终于忍不住好奇,问出了口:“你们这么多人,真的都是老董的子女吗?”
老董家的大儿子和二儿子沉默地点点头,表示认可。那个“学医的女儿”开了口:“老爷子年轻的时候家境富裕,一直行善积德,收养了很多穷孩子,供他们上学读书。所有这些人,都是幼年时受他恩惠的苦孩子啊。”
老董的大儿子说:“由他养大的孩子,都像他的亲生子女,跟他特别亲。所以,我们弟兄俩根本不敢擅自做主,要等他所有的‘孩子’都来了,见见他,才能决定怎么办。”
年纪比董家老大还年长一些的高个儿男人说:“我是老大,老爸既然已经这样了,我来做主,我们兄弟姐妹一起给他过85岁的寿辰……”
这个“老大”是举家从加拿大回来的,还抱着自己的小孙子,天天在监护室门口停留很久,似乎只是为了离老董更近一点。
此时,老董的“孩子们”或沉默,或点头。
这真是一个让人震惊的真相!瞬间,所有的医生护士都原谅了这一个星期来不胜其烦的谈话和探视;瞬间,不再有人视这一家子为“需要特殊对待的特殊病人家属”。令人敬仰的善行,让人无法割舍的养育之恩,已是最好的解释。
我们的重症监护室在角落里有一个单独的房间——墙上贴的是类似家里的杏色壁纸,有碎花被褥和真皮沙发及接近日光的照明,温馨而安静。老董的85岁生日,就是在那里过的,他的十几个儿女,拿着香槟色的玫瑰,围在他的身边,祝他生日快乐。
老董,就静静地躺在那里,躺在悲戚和感念、感恩和铭记充盈着的花香中。
(摘自2022年第11期《读者》,有删改)
(1)董家的子女众多,下列选项在文章中叙述最少的是( )
A.董家大儿子和二儿子 B.来自北京的夫妻俩
C.“学医的女儿” D.举家从加拿大回来的“老大”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起笔自然,迅速地把读者带到了特定的情景中。
B.文章除了叙事性文字之外,还有少量抒情和议论性文字。
C.文章构思巧妙,通过设置悬念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文章同时运用了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的叙述方式。
(3)文章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这样写的好处。
(4)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老董,就静静地躺在那里,躺在悲戚和感念、感恩和铭记充盈着的花香中。”这句话的理解。
71.(2022·贵州六盘水·统考模拟预测)①夜还很黑,空气中有些湿冷的雾气,心中更觉得渺茫。用力看看地,地上老像有一岗一岗的,及至放下脚去,却是平坦的。这种小心与受骗教他更不安静,几乎有些烦躁。爽性不去管地上了,眼往平里看,脚擦着地走。四外什么也看不见,就好像全世界的黑暗都在等着他似的,由黑暗中迈步,再走入黑暗中;身后跟着那不声不响的骆驼。
②外面的黑暗渐渐习惯了,心中似乎停止了活动,他的眼不由的闭上了。不知道是往前走呢,还是已经站住了,心中只觉得一浪一浪的波动,似一片波动的黑海,黑暗与心接成一气,都渺茫,都起落,都恍惚。
③他的头有些发晕,身上潮渌渌的难过,头发里发痒,两脚发酸,口中又干又涩。他想不起别的,只想可怜自己。可是,连自己的事也不大能详细的想了,他的头是那么虚空昏胀,仿佛刚想起自己,就又把自己忘记了,像将要灭的蜡烛,连自己也不能照明白了似的。再加上四围的黑暗,使他觉得像在一团黑气里浮荡,虽然知道自己还存在着,还往前迈步,可是没有别的东西来证明他准是在哪里走,就很像独自在荒海里浮着那样不敢相信自己。他永远没尝过这种惊疑不定的难过,与绝对的寂闷。
……
④越走天越亮了;不错,亮处是在前面,他确是朝东走呢。即使他走错了路,方向可是不差;山在西,城在东,他晓得这个。四外由一致的漆黑,渐渐能分出深浅,虽然还辨不出颜色,可是田亩远树已都在普遍的灰暗中有了形状。星星渐稀,天上罩着一层似云又似雾的灰气,暗淡,可是比以前高起许多去。祥子仿佛敢抬起头来了。他也开始闻见路旁的草味,也听见几声鸟鸣;因为看见了渺茫的物形,他的耳目口鼻好似都恢复了应有的作用。他也能看到自己身上的一切,虽然是那么破烂狼狈,可是能以相信自己确是还活着呢;好像噩梦初醒时那样觉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