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学情分析
语 文 试 题
考生注意:
1.本试题共8页。
2.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11年以来,伴随4G技术的发展和上网资费的下调,人类社会迈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作为人体感官的延伸,愈发紧密地嵌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它一方面具有传统纸质媒体难以比拟的信息存储密度,其自身重量并不会因信息量的增长而增加;另一方面,媒介技术的进步促使手机向智能化、小型化的方向发展——两厢耦合的结果是手机贴身性和便携性优势的获取。不仅如此,借助移动客户端,手机摆脱了单一的通讯工具的定位,已转型为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于一体的复合型媒介。这些传播类型并非一成不变、相互孤立,相反,它们相互交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视频由此成为一种类似文字的言说方式。人们不仅能够随时随地拍摄,还能即时分享——互联网传播跨过WEB1.0时代的聚合传播和WEB2.0时代的社交传播,进入场景传播的新时代,这一嬗变的背后蕴含的是城乡间“知沟”弥合的可能。“知沟”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蒂诺奇提出的,依据该理论,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在接收信息速度方面比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慢,大众传播媒介输送的信息越多,两者间的知识差距越大。蒂诺奇分析了造成“知沟”扩大的五个变量:传播技能上的差异,已有知识存储量的差异,社交范围的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以及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如若对五个变量做进一步抽象提炼,“知沟”在相当程度上是下述两大因素合力的结果:人们能否快速获取信息(包括传播技能上的差异,社交范围的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三个变量)以及能否理解信息(包括已有知识存储量的差异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两个变量)。
在以印刷媒介为主的大众传播时代,由于媒介使用门槛较高(使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读写能力)和不同圈层间信息交流的相对固化,存在于不同社会阶层间的“知沟”的弥合难度颇高。伴随短视频的出现,影响“知沟”的变量值开始发生变化。任何人(不论识字与否)只要有一台能上网的手机,就可以加入到短视频生产、传播的行列之中;借助互联网扁平化的传播结构,视频的传播穿透了阶层的壁垒,在扩大个体/群体社交圈层的同时,延展了社会共享的意义空间;由于视频与生活场景的近似性,其在理解上的难度亦比抽象的文字低——其结果是一向在媒介使用上处于弱势的农村居民获得了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信息传播的权利,并经由对自身娱乐诉求的满足,为各大短视频平台提供了足够的下沉市场空间。
(摘编自王长潇、刘瑞一《网络短视频的走红机理及其双面效应》)
材料二:
美妆行业主要为渴望美丽的女性受众服务。由此可知,以推荐美妆产品、介绍时尚趋势为主要业务的美妆网红的受众也极大可能以女性为主。在女性受众通过美妆网红的短视频寻求消遣或是搜寻美妆信息时,她们很可能在无意识中加速了女性审美文化与消费主义的深度结合。有人指出,虽然时尚品牌、公关公司时常宣称“关心、尊重女性对外貌的自由追求”,但实际上只是在“假装宣传女性主义和性别平等”。由于美妆网红的主要收入来源在于为化妆品牌做广告、带货,他们所谓对女性追求外貌美丽的关心很可能是另一种形式上对女性的利用与剥削,追求自主、自由决定身体状态的女性主义意识在消费主义大潮中面临着被消费文化收编、利用的风险。女性审美与消费主义的结合,或许会使得原本属于私人领域的审美观逐渐成为商业的一部分。而由于商业逻辑逐渐深入女性审美文化的建构,女性决定外貌形象的选择权被时尚品牌、商业公司左右,女性审美文化也容易陷入标准化、刻板化的怪圈。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受众们看上去只是在网络上寻求消遣,但是他们在社交媒体、直播平台上的点赞、评论、转发、互动都在某种程度上担当了网红们的数字劳工,此类“个体劳动”都被打包贩卖给了品牌商或是直接转换成了网红的店铺购买力以及带货能力,受众的肉体以及精神本质都被异化。此外,受众看上去是在自主选择想消费的内容,但是由于网红们及其背后的资本对粉丝量、互动量无穷尽的追求,网红们不断通过营业、发福利、炒作的方式来圈粉、涨粉,实际上,受众的内容选择很大程度被网红及其背后的资本所引导。有观点认为,女性主体性是女性在实践中体现的一种自觉能动性,从哲学意义上看,女性主体性“是女性对自身力量和能力的一种肯定”。综合来看,美妆网红的女性粉丝们虽然能获得短暂的心理愉悦,但是由于劳动与休闲的界限被社交媒体模糊、审美观被商业资本引导,女性受众的主体性也极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削弱,甚至丧失。
(摘编自匡文波《美妆网红与消费文化的批判性解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传统纸质媒体相比,智能手机具有更高的信息存储密度和更好的贴身性、便携性,它已经转型为一种复合型媒介。
B.现今,人们能够随时随地拍摄视频,并且即时分享,这种场景传播方式可能有助于弥合不同社会阶层间的“知沟”。
C.时尚品牌与美妆网红对女性追求外貌美丽的关心,促成了女性审美与消费主义的结合,其实是对女性的利用与剥削。
D.女性对自身的外貌形象拥有自主选择权,但是该权利逐渐受到消费主义的侵蚀,个人的审美观常常受到商业的影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网络短视频的影响,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手机将越发智能化、小型化,而传统纸媒前景黯淡,很可能走向终结。
C.一般而言,视频的理解难度低于抽象的文字,这有助于农村居民获得比从前更多的信息传播权利。
D.美妆网红及其背后的资本常引导着受众对消费内容的选择,受众往往并不具有真正的自主选择权。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某小学进行了关于“理想”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将近80%的小学生希望长大后成为网红。
B.从美妆护肤保养到医美减肥整形,很多女性为了追求“白瘦幼”,不惜牺牲个人健康。
C.“口红一哥”李佳琦曾在专访中谈到:“有女粉丝在直播间居然买了两百多支口红,太感动了!”
D.据调查,近半数的美妆用户在“小红书”站内看到美妆博主推荐的产品不超过3次,就希望购买。
4.近十年,网络短视频越来越“火”。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加以分析。(4分)
▲ ▲ ▲
5.如果你有一位姐姐,她沉迷于美妆网红的直播和短视频,你该如何奉劝她?请结合材料二列出劝说的要点。(4分)
▲ ▲ ▲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邢兰①
孙 犁
去年冬天,我随了一个机关住在鲜姜台。我住着一个高坡上一间向西开门的房子。这房子房基很高,那简直是在一个小山顶上。看西面,一带山峰,一湾河滩,白杨,枣林。到下午,太阳慢慢地垂下去……
其实,刚住下来,我是没心情去看太阳的,那几天正冷得怪。雪,还没有融化,整天阴霾着的天,刮西北风。我躲在屋里,把门紧紧闭住,风还是找地方吹进来,从门上面的空隙,从窗子的漏洞,从椽子的缝口。我堵一堵这里,糊一糊那里,简直手忙脚乱。
这时,邢兰推门进来了。我以为他是这村里的一个普通老乡,来这里转转。我就请他坐坐,不过,我紧接着说:
“冷得怪呢,这房子!”
“是,同志,这房子在坡上,门又冲着西,风从山上滚下来,是很硬的。这房子,在过去没住过人,只是盛些家具。”
这个人说话很慢,没平常老乡那些啰唆,但有些气喘,脸上表情很淡,简直看不出来。“唔,这是你的房子?”我觉得主人到了,就更应该招呼得亲热一些。
“是咱家的,不过没住过人,现在也是坚壁②着东西。”他说着就走到南墙边,用脚轻轻地在地上点着,地下便发出空洞的嗵嗵的声响。
“呵,埋着东西在下面?”我听见这个人随便就对人讲他家藏着东西,并没有一丝猜疑、欺诈,便顺口问了这句话。他却回答说:
“对,藏着一缸枣子,一小缸谷,一包袱单夹衣服。”
他不把这对话拖延下去。他紧接着向我说,他知道我很冷,他想拿给我些柴禾,他是来问问我想烧炕呢,还是想屋里烧起一把劈柴。他问我怕烟不怕烟,因为柴禾湿。
当我说怎样都行的时候,他便开门出去了。
不多会儿,他便抱了五六块劈柴和一捆茅草进来,好像这些东西,早已在那里准备好。他把劈柴放在屋子中央,茅草放在一个角落里,然后拿一把茅草做引子,蹲下生起火来。
他向我说:
“我知道冷了是难受的。”
从此,我们便熟识起来。我每天做着工作,而他每天就拿些木柴茅草之类到房子里来替我生着,然后退出去。晚上,有时来帮我烧好炕,一同坐下来,谈谈闲话。
有时,他拿些黄菜、干粮给我。但有时我让他吃我们一些米饭时,他总是赶紧离开。
起初我想,也许邢兰还过得去,景况不错吧。终于有一天,我坐到了他家中,见着他的老婆和女儿。女儿还小,母亲抱在怀里,用袄襟裹着那双小腿。我看见那女孩子没有裤子穿……邢兰没表情地说:
“穷的,孩子冬天也没有裤子穿。过去有个孩子,三岁了,没等到穿过裤子,便死掉了!”
从这一天,我才知道了邢兰的详细。他从小就放牛,佃地种,干长工,直到现在,还只有西沟二亩坡地,满是砂块。小时放牛,吃不饱饭,而且每天从早到晚在山坡上奔跑呼唤。……直到现在,个子没长高,气喘咳嗽……
现在是春天,而鲜姜台一半以上的人吃着枣核和糠皮。
但是,我从没有看见或是听见他愁眉不展或是唉声叹气过,这个人积极地参加着抗日工作,
我想不出别的字眼来形容邢兰对于抗日工作的热心,我按照这两个字的最高度的意义来形容它。
邢兰发动组织了村合作社,发动组织了村里的代耕团和互助团。代耕团是替抗日军人家属耕种的,互助团全是村里的人,无论在种子上,农具上,牲口、人力上,大家互相帮助,完成今年的春耕。
而邢兰是两个团的团长。邢兰参与抗日工作是无条件的。按照他这样一个人,矮小、气弱、营养不良,有些工作他实在是勉强做去的。
有一天,我看见他从坡下面一步一步挨上来,肩上扛着一条大树干,明显地他是那样吃力,但当我说要帮助他一下的时候,他却更挺直腰板,扛上去了。当他放下,转过身来,脸已经白得怕人。他告诉我,他要锯开来,给农具合作社做几架木犁。
而竟在一天,我发现了这个家伙是个“怪物”了。他爬上一棵高大的榆树修理枝丫,停下来,竟从怀里掏出一只耀眼的口琴吹奏了。他吹的调子不是西洋的东西,也不是中国流行的曲调,而是他吹熟了的自成的曲调,紧张而轻快,像夏天森林里的群鸟喧叫……
在晚上,我拿过他的口琴来,是一个“蝴蝶牌”的,他说已经买了二年,但外面还很新,他爱好这东西,他小心地藏在怀里,他说:“花的钱不少呢,一块七毛。”
我粗略地记下这一些。关于这个人,我想永远不会忘记他吧。他曾对我说:“我知道冷是难受……”这句话在我心里存在着,它只是一句平常话,但当它是从这样一个人嘴里吐出来,它就在我心里引起了这种感觉:只有经受寒冷的人,才贪婪地追求一些温暖,知道别人的冷的感觉;只有病弱不幸的人,才贪婪地拼着这个生命去追求健康、幸福……
记到这里,我才觉得用不着我再写下去。而他自己,那个矮小的个子,那藏在胸膛里的一颗煮滚一样的心,会续写下去的。
一九四〇年三月二十三日夜记于阜平
[注]①本文节选自孙犁同名小说,有删改。②坚壁:把物资转移走或埋藏起来,使不落到敌人的手里。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冷得怪呢,这房子!”第一次见到邢兰,“我”就忍不住发牢骚,表明“我”因住宿条件简陋“没心情”,感到委屈。
B.“我”是一名八路军干部,邢兰对“我”非常信任。“讲他家藏着东西,并没有一丝猜疑、欺诈”,表现了当时良好的干群关系。
C.“不多会儿,他便抱了五六块劈柴和一捆茅草进来……”表明邢兰做事热心,考虑周到,早就为“我”做好了准备。
D.邢兰身世悲苦,家境贫寒,却“无条件”地“参与抗日工作”,有些工作可能力不从心,但他一直任劳任怨。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描写了抗日根据地寒冷萧瑟的自然环境,为主人公的出场做好了铺垫,更衬托出邢兰的热情。
B.小说没有正面写惊心动魄的战斗,而是用粗犷简洁的笔触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了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C.这篇小说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主人公平凡的小事来表现他不平凡的优秀品质。
D.“那藏在胸膛里的一颗煮滚一样的心”,语言生动,形象地表明邢兰对革命工作的无私奉献会一直持续下去。
8.小说中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下,花“一块七毛”买一只口琴,对邢兰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小说中邢兰买口琴、吹奏口琴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 ▲ ▲
9.孙犁说:“因为有时我们常常抽象地谈艺术的政治性或是文学的艺术性,反倒把生活性忘记了。没有丰富的切实的生活经历,政治性和艺术性都不能产生。”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这篇小说是如何体现孙犁所主张的生活性的。(6分)
▲ ▲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乙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 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丙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0.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
B.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
C.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
D.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B.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C.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文中的“百乘”即一百辆兵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D.“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含义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侃侃而谈,有理有据,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B.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C.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答应魏王的请求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D.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4分)
▲ ▲ ▲
(2)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4分)
▲ ▲ ▲
14.请结合丙文中的观点分析甲文秦穆公退兵和乙文赵王出兵的原因。(3分)
▲ ▲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效古秋夜长
钱起
秋汉飞玉霜,北风扫荷香,
含情纺织孤灯尽,拭泪相思寒漏长。
檐前碧云静如水,月吊栖乌啼鸟起。
谁家少妇事鸳机,锦幕云屏深掩扉。
白玉窗中闻落叶,应怜寒女独无衣。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两句分别从视觉到嗅觉、由长空到大地渲染了一种寒凉萧瑟的秋日氛围。
B.三四两句暗示寒女纺织之艰辛,身世之孤苦,为人织布却身心俱寒的凄凉。
C.七八两句描写一位富家少妇,住在锦幕云屏的家中与寒女形成了鲜明对比。
D.“白玉窗中”人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应”写出作者对寒女们的同情与关心。
16.“檐前碧云静如水”与“荡胸生曾云”(杜甫《望岳》)两处“云”一静一动,在表达感情上各得其妙。请分别赏析。(6分)
▲ ▲ ▲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阐述自己的治国主张并对子路的表现进行点评的两句是:“ ▲ , ▲ ”。
(2)唐朝诗人杜牧曾在《台城曲》中讽刺说:“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 ▲ , ▲ ”就是用这个典故表达亡国之恨的。
(3)假如你登上了岳阳楼,你可以引用唐诗中的“ ▲ , ▲ ”两句来描绘登楼所见的洞庭湖浩瀚壮阔的景色。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作为最能体现程派表演风格和唱腔特色的扛鼎之作,京剧《锁麟囊》问世八十余载,久演不衰,传承至今,是 ① 的经典。近日,北京京剧院程派名家郭玮在长安大戏院震撼上演《锁麟囊》,让古老的中华戏曲艺术再次迸发出新的时代价值和文化内涵。
《锁麟囊》的特点是人物生动传神,叙事起伏跌宕,情节丰富婉转。在唱腔设计上更是独具匠心、 ② 。郭玮的行腔圆润婉转,音质明净甘醇,娴熟自如,抑扬顿挫,用声音强弱和节奏的变化精准把控抒发人物的内心情绪。时而荡气回肠、意气磅礴,时而凄美哀婉、催人泪下;情急时跌宕起伏、错落有致,情缓时声声入耳、字字含情:将人物表现得 ③ 、鲜活灵动,显出较高的艺术造诣。
《锁麟囊》是经多位艺术大家精彩演绎且艺术风格早已深入人心的程派经典之作。如何寻求突破、在守正中有所创新和发展,成为程派传承人必须思考和不能回避的问题。作为一名优秀的程派传人,郭玮深谙艺无止境的艺术真谛,善于从每次演出中汲取经验,认真揣摩人物,精心研磨唱腔,深刻理解人物的内心情感,将声腔演唱和身段功架化为刻画表现人物的手段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驾驭把控和表现人物的能力。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 ② ③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三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 ▲ ▲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 ▲ ▲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海外文化环境下的中国“四大名著”传播情况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不平衡。从地域的角度来看,不同文化圈的传播情况差异较大,亚洲国家内的四大名著传播情况较为乐观,尤其是在日韩的传播最为广泛。而在欧美国家,除了对中国文化有较深理解的汉学家们, ① ,其中《红楼梦》的影响力远低于另外三部。究其原因,《红楼梦》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宗法家族式情节,甚至是中国传统的物品、餐饮等内容都成为传播的障碍。
在传播方面, ② ,还可以通过说唱、影视或游戏等方式来传播。其中,从游戏的角度来看,对《三国演义》和《西游记》改编的形象最多,并广泛流传于国外。相比较来说,我们很难发现有对《红楼梦》改编的游戏或形象。
而在文本的传播过程中, ③ ,四大名著就不可能广泛流传于国外。然而,翻译难,尤其是翻译《红楼梦》这样的名著更难。这不仅牵涉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更是《红楼梦》本身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我国汉族文化与欧美文化之间,存在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以至地理环境的差别,整体文化差异是很大的。因此,由于翻译与交流欠缺的问题,大量《红楼梦》的研究著述没有流传到国外。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不仅是《红楼梦》本身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更是由于牵涉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导致的。
B.这不仅是由于牵涉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更是《红楼梦》本身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导致的。
C.这不仅是由于《红楼梦》本身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更由于牵涉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
D.这不仅是牵涉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更是《红楼梦》本身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 ▲ ▲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在写到如何绘画大观园时,薛宝钗的言谈展现了高超的绘画造诣,认为“如今画这园子”,即使就起稿构思而言,也至少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是“肚子里头有几幅丘壑”以供参考借鉴;二是需结合作画纸张“地步远近”的特点,“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如此,“方成一幅图样”。
《红楼梦》中薛宝钗关于图样起稿构思“两个阶段”的见解,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学习与生活的认识,对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响水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学情分析
语文参考答案
1. C(“促成了女性审美与消费主义的结合”,“其实是对女性的利用与剥削”,过于绝对,材料二第一段“……很可能是另一种形式上对女性的利用与剥削”。)
2. B(“手机将越发智能化、小型化”不正确,材料一第一段“媒介技术的进步促使手机向智能化、小型化的方向发展”,但“小型化”未必是手机的终极追求,“越发”一词不准确。另外,认为传统纸媒“很可能走向终结”是无中生有。)
3. A(材料二说的是女性审美文化受到商业逻辑的影响,容易陷入标准化、刻板化的怪圈,女性受众的主体性极可能被削弱,甚至丧失。A项并不特指“女性受众”;一些小学生希望长大后成为网红,不能证明其缺少主体性。)
4. ①智能手机制作、传播网络短视频比从前更便捷。②互联网扁平化的传播结构,有助于网络短视频的传播。③与传统的纸质媒体相比,网络短视频的理解难度一般较低。(评分标准:答对1点1分,答对2点2分,答对3点4分。其它答案酌情给分。)
5. ①美是多元的,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②别被有的网红和商业营销带偏了,审美上得独立自主,有自己的审美观。③分清真实生活与社交媒体的界限,别让社交媒体控制自己的生活。(评分标准:答对以上任1点2分,共4分。“劝说”宜用通俗口语,摘录材料原文不作改动,得分不超过2分。其它答案酌情给分。)
6.A (A项中“‘我’因简陋的住宿条件‘没心情’,感到委屈”理解错误。“我”“没心情”指的是没心情看太阳,因为要堵上房子无处不在的漏风的地方,让这小房子不至于那么寒冷,所以不是因为住宿条件简陋而“没心情”。)
7. B(B 项中“粗犷简洁”错误,应为“细腻委婉的笔触”。)
8. ①丰富了小说情节。邢兰重金购入生活中并不必需的口琴,还熟稔地吹奏自成的曲调,与前文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情节更丰富。②丰满了人物形象。这些情节体现了邢兰的精神追求,让他摆脱了刻板生硬的先进农民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③突出了小说主题。通过邢兰对生活的热爱,积极投身抗战工作,突出了在敌后开展抗战工作的正义性和必要性,表达了抗战必胜的信念。(每点2分,共6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小说情节的能力。虽然鲜姜台环境恶劣,邢兰家境贫寒,但是他依然爱好音乐,吹奏着自成的曲调也能自得其乐,享受生活,这些情节与前文邢兰贫寒的家境形成鲜明对比,使情节更丰富。邢兰一心支持抗战工作,他不善言辞、踏实肯干、思想觉悟高,这些是常见的先进农民形象;但他还有艺术爱好,有不一样的精神生活,形象更为丰满。邢兰正是因为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人民,所以才会满怀热忱地全力投入到抗战工作中,突出了文章主旨。
9.①小说选材体现了生活性。小说以抗日根据地觉醒了的先进分子的平凡小事作为素材,源于生活本真。②小说人物的细节描写体现了生活性。邢兰坚持每天抱着木柴茅草来为“我”生火取暖等细节就描绘了抗日根据地百姓的生活实际。③小说的环境描写体现了生活性。“一带山峰,一湾河滩,白杨,枣林”等艰苦的自然环境,显示出抗日根据地鲜明的地理特色。④小说语言体现了生活性。具有地域特色的对话正是抗日根据地日常生活的写照。(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全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①小说选材的生活性。在邢兰身上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刀光剑影的战争,通过琐碎的日常小事表现根据地人民对抗日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展现了亲密淳朴的军民鱼水之情。②小说人物的细节描写的生活性。邢兰坚持每天抱着木柴茅草来为“我”生火取暖,然后默默退出去。邢兰在屋中蹲着引火时,说着最朴实的乡里话:“我知道冷了是难受的。”这些细节充满了真挚与恳切,让人感到融融暖意。③小说环境的生活性。“一带山峰,一湾河滩,白杨,枣林”,“只有西沟二亩坡地,满是砂块”这些艰苦的自然环境具有鲜明的地理特色。④小说语言的生活性。见面的寒暄,“冷得怪呢,这房子”等方言的使用,都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10.D(句意:秦国将要攻打魏国。魏王听到了这个消息,连夜召见孟尝君,魏王告诉他:“秦国准备攻打魏国,您为我想想,该怎么办呢?”)
11.B(“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错。“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对自己的谦称。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诸侯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所以君主、诸侯就谦称自己是“寡人”。)
12.B(“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错。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
13.(1)现在赵国不救援魏国,魏国就会与秦国歃血结盟,这样赵国同强大的秦国相邻,赵国的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年年因战事而死。
(2)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
【评分细则】
(1)“魏歃盟于秦”,状语后置句,应为“魏于秦歃盟”;“是”,这;“且”,将要;句意通顺。(每点各1分)
(2)“退”,使动用法,使……退;“置戍”,设置戍守;“移”,改变;句意通顺。(每点各1分)
14.吕祖谦认为,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诸侯国之间因有共同利益而合作,也会为利益不同而背弃。(2分)秦穆公退兵和赵王出兵的原因都是因为利益,游说者从利害关系入手劝说都比较容易成功。(1分)
参考译文:
甲
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乙
秦国将要攻打魏国。魏王听到了这个消息,连夜召见孟尝君,魏王告诉他:“秦国准备攻打魏国,您为我想想,该怎么办呢?”孟尝君说:“如果有诸侯的救援,魏国就能转危为安。”魏王说:“我希望您能去办好这件事。”魏王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孟尝君到了赵国,面见赵王说:“我希望向大王借兵去解救魏国。”赵王回答:“我不能借兵给您。”孟尝君说:“我来借兵,实际上是效忠于大王。”赵王说:“我能听听您的说法吗?”孟尝君说:“赵军并不比魏军强大,魏军也并不比赵军弱。然而赵国连年没有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大量死亡;相反,魏国却连年战争不断,老百姓大量死亡,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魏国在西边做赵国的屏障。现在赵国不救援魏国,魏国就会与秦国歃血结盟,这样赵国同强大的秦国相邻,赵国的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年年因战事而死。这就是我所说的忠于大王的意思。”赵王于是同意派兵十万,战车三百辆。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丙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儿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招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走向危难。(如果)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旦被烛之武(所说)的利益诱惑,抛弃晋国就如同擤鼻涕吐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的!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5.D(“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应’写出作者对寒女们的同情与关心”错误。“应”是希望,是呼吁,说明现实中“白玉窗中”的人没有去可怜同情寒女无衣。反推白玉窗中的人不是作者自指,而是上文中的富贵少妇。从“白玉”二字亦可佐证。)
16.“碧云静”:①实写户外的风平云静。②运用了反衬手法,以云之静,反衬女子一夜未眠汹涌澎湃的自伤之情、思念之情。
“生曾云”:①实写泰山云蒸霞蔚,壮阔宏伟之景。②以升腾的层云衬托作者开阔的胸襟,无畏的雄心,表达作者对大自然(泰山)的喜爱赞叹之情。
【解析】“檐前碧云静如水”意思是:屋前的白云像水一般安静,是实写;上句“含情纺织孤灯尽,拭泪相思寒漏长”,写寒女彻夜未眠,内心涌动着悲伤与思念;此句以周围环境的“静”来反衬人物内心的不平静。“荡胸生曾云”意思是:升腾的层层云气,使心胸摇荡。诗人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泰山云蒸霞蔚,壮阔宏伟景观令作者胸襟开阔,表达作者对大自然(泰山)的喜爱赞叹之情。
17.(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2)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3)示例一: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示例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18.①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家喻户晓,②别出心裁,③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每空1分,若有其他答案符合要求,亦可得分)
19.《锁麟囊》是程派的经典之作,又经多位艺术大家精彩演绎,其艺术风格早已深入人心。(每句1分)
20.四个句子两两构成对偶(1分),字数相等,结构匀称,形式整齐,音韵和谐(2分)。既写出了唱腔刚柔并济、生动传神的特点,又写出了郭玮的技艺高超。(2分)
21.C(原句成分残缺,缺少介词。根据下文可知,本句的侧重点,也就是“更”后面的内容应为“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首先排除 BD;A 属于“句式杂糅”错误。)
22.①大众往往对四大名著知之甚少
②四大名著不仅可以通过文本(四大名著除了可以通过文本)
③如果没有高水平的翻译作品(翻译作品如果语言体系的差异大)
作文(60分)
(一)审题
作文材料一共有3句,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为第1句,引出《红楼梦》中薛宝钗关于绘画大观园的看法,认为就“起稿构思”而言,至少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二个层次为第2、3句,指出“两个阶段”的具体内容。第一阶段是:“肚子里头有几幅丘壑”以供参考借鉴。这里的“丘壑”我们可以理解为可供参考的名家范本、模范标杆、先进经验……而参考借鉴乃学习之意。第二阶段则是:结合作画纸张“地步远近”的特点,“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也就是说,即便“胸有丘壑”,也需要实际情况进行增删取舍,因地制宜,活学活用。另外要注意的是,第二阶段与第一阶段之间存在先后递进的逻辑关联,写作时需要体现这一内在逻辑。
综上分析,这篇文章的核心话题是:以材料中《红楼梦》薛宝钗的相关表述为切入点,谈论自己对于起稿构思的“两个阶段”的认识与思考。
作文引导语中明确了本次写作的任务和要求。写作时不能将思维局限于“薛宝钗谈绘画”这则材料,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由此及彼的拓展延伸。这里的“更广泛的领域”可以是个人的学习生活规划、国家发展蓝图的绘就等。要重视材料的作用,写作时应立足对材料的分析,紧扣材料的内容、含意及其逻辑来谈“启示意义”,不可另起炉灶,置材料于不顾。要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和社会现实内容来展现自己的认识与感悟,体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二)参考立意
1.胸中有“丘壑”,量体来裁衣。
2.博观而约取,方能行稳而至远。
3.既要“拿来”,也要“取舍”。
(三)例文
肚中“丘壑”,终成大观
《红楼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向我们全方位地展示了民族文化的大精义。那些丰富的人生经验、艺术经验、社会经验等,都是当之无愧的无价之宝。而宝钗对“如何画好大观园”的所思所言,即使放至今日,依然可以产生时代的共振。从胸有丘壑的学习到根据实际情况的“添减藏露”,绘画如此,学习、生活亦如此。
“肚子里头有几幅丘壑”,宝钗首先向我们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意义。绘画大观园时,如果肚中没有基本的绘画知识和技能,没有对众多大师之作的学习和揣摩,肚中空空,脑中空空,自然笔下纸上也只能空空了。所以,要想拥有挥洒笔墨丹青时的肆意潇洒,没有预先静下心的学习是万万不可能的。
绘画是这个道理,个人成长国家发展同样也是这个道理。今天,当我们赞叹“中国创造”“中国方案”“中国声音”之时,我们也不能忘记“西学东渐”之时,林则徐、魏源、张之洞等人“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工业军事技术;我们也不能忘记李大钊、陈独秀、周恩来等人或东渡日本,或西行欧洲,学习先进的文化精神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看似不起眼的根基偏偏是兴起万丈高楼的前提。学得肚子里的几幅丘壑,我们才能有笔下的亭台楼阁、万紫千红。
但是,“肚子里头有几幅丘壑”固然重要,若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将所学灵活运用,那么我们的笔下永远只有那几幅丘壑,不可能画出一幅宏大壮美的大观园。因此,所谓的“结合纸张特点,添减藏漏”既是宝钗作画乃至为人的要诀,也是国家发展的大智慧。回想当年,从学习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固有经验,到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引入西方核心技术的“中国制造”到努力实现中国自主研发的“中国创造”,中国一直以来都坚定地走在虚心学习、灵活运用的路上,最终走出了自己的风格,画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大观园”。
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只有不断学习可资借鉴的种种经验,只有量体裁衣、活学活用,才能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绘画如此,于文学,于科技,于个人,于家国也如此。在时代的洪流中,我辈青年更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心中的几幅丘壑”最终能够成就笔下的大观园、人生的“大观园”。
丘壑绘画形,现实铸画魂
绘画大观园首先要在在肚子里有“丘壑”供参考,还要结合画纸张的特点进行绘画内容的取舍。《红楼梦》中薛宝钗这段见解,不仅适用于大观园的绘画,也适用广阔的现实生活。它启示我们:要学习借鉴经验,也要结合现实因地制宜。
肚中丘壑作基础,借鉴经验描轮廓。薛宝钗的“丘壑”乃是针对惜春只懂几笔写意而不懂工笔而言,是工笔画的经验与基础。要画成大观园这幅工笔画,若是连工笔画都未见过,缺乏相关的经验,那自然是连其轮廓的界限都难以界定,如何能画出一幅名副其实的工笔画?此理移于写作,则是下笔前心中先有几篇佳作以明了写作基本知识;移于抗疫,则是制定方案前先有抗击病毒的案例以参考其基本经验。钟芳蓉能在考古学这条路上坚定前行,离不开“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给她带来的示范意义。中国成功走出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之前何尝不是参考了他国的发展经验?没有学习经验扎下基础,大厦将颓,画作不成。
眼中现实为限制,灵活取舍成佳作。把现实中的大观园画到纸上,若只照搬,就如薛宝钗所言“会失了灵魂”。这是因为画纸的篇幅限制了作画的空间,画纸的呈现视角也不同于现实的呈现视角。这启示我们要绘成佳作还得针对现实,因地制宜。观之于影视剧改编,87版电视剧《红楼梦》考虑制作时长、观众接受等因素,拍摄时采用了“忠于原著,妙于剪裁”的原则,取得了巨大成功;反观把自己在美国的亚马逊成功经营手段套用到中国的贝佐斯,却因没有考虑到中国的水土而导致失败。如果说肚中丘壑让“画”有其形,那么眼有现实则让“画”有其魂。根据现实灵活取舍,是智慧的体现,是适应多变现实的必要。
“丘壑”与“现实”齐飞,绘就中国美好蓝图。我们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我们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要在这样的时局中承担使命,我们必先心中有为国奋斗的模样:是林则徐面对国家生死之时,不因“祸福避趋之”的态度;是国家积贫积弱时钱学森毅然回国奉献的选择;是黄文秀投身国家扶贫工作的身影……而我们有我们的“战场”,面对疫情、国际冲突、民族复兴等新时代特点,我们应在前人经验之上,积极结合“纸张”限制,思考对策,画出美好未来。
未来的卷轴已徐徐展开,我们做到肚子有“丘壑”,眼里有现实,必能绘出美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