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7 22:15:42

文档简介

浦城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课内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21分)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忏悔(qiān) 忖度(duó) 延宕(dānɡ) 觳觫(shù)
B. 喟然(kuì) 舞雩(yú) 沂水(qí) 汗涔涔(cén)
C. 刀俎(zǔ) 楔子(xiē) 盗跖(tuò) 按剑而跽(jì)
D. 怵然(chù) 衅钟(xìn) 阙秦(quē) 前合后偃(yǎn)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因人之力而蔽之 因击沛公于坐
B. 独何与 吾与点也
C. 邻之厚,君之薄也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
D. 以吾一日长乎尔 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3. 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相近的一项是( )
A. 沛公居山东时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C.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D. 为之踌躇满志 然后知轻重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彼恶知之(怎么)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略微)
B. 摄乎大国之间(夹处) 夫晋,何厌之有(厌烦)
C.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吝惜) 怵然为戒(戒惧的样子)
D. 又欲肆其西封(放肆)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眼睛)
5.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是( )
①权然后知轻重 ②越国以鄙远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若不阙秦
⑤良庖岁更刀 ⑥吾得兄事之 ⑦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⑧足之所履 ⑨与郑人盟 ⑩君安与项伯有故 此其志不在小
A. ①③⑦/②/④⑤/⑥⑧⑨/⑩ B. ①⑧⑨/②/③④⑦/⑤⑥/⑩
C. ①②④/⑤/③⑥⑦/⑧/⑨⑩ D. ①⑧⑨/③④⑩/②/⑤⑥/⑦
6. 下列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是( )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 ②客何为者 ③沛公军霸上 ④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⑤技经肯綮之未尝 ⑥若属皆且为所虏 ⑦此亡秦之续耳
⑧一羽之不举 ⑨以吾一日长乎尔 ⑩异乎三子者之撰
A. ①②⑧/③/④/⑤⑥⑦/⑨⑩ B. ①④⑦/②⑤/③/⑥/⑧⑨⑩
C. ①④⑦/②⑤⑧/③/⑥/⑨⑩ D. ①②⑧/⑤⑥⑦/③/④⑨/⑩
7. 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戏剧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根据矛盾冲突的性质,戏剧又可分为悲剧、喜
剧和正剧。《雷雨》属于悲剧。
B. 古代宴会的四面座位,以东向为最尊,南向次之,再次为北向,西向为待者座,《鸿
门宴》的“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体现项羽的自高自大。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三千年
的历史。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鸿门宴》选自该书的《项羽本纪》。
D.“千乘之国”中的“乘”指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
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冠者五六人”中的“冠者”指的是成年男子。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二、课内外阅读(6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2分,共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0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
8. 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2分)
A.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
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B. 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
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人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C. 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
D. 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度的沉重打击之后,
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在饱受旧社会、旧制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人。
9.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 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
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即悲剧主体,而其对立面则是悲剧客体。
B. 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身和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
C. 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
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
D. 悲剧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精神力量的失败,所以说悲剧
在表现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和崇高。
10.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在生理上的
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
B. 悲剧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也表现抗争与拼搏,因此奴方力量越是悬殊,主体的抗争越是艰难,所体现的精神就越强大,悲剧的审美价值也越高。
C. 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激愤的观众殴打的事件,
说明人们的实际道德评价是不可能把现实的悲剧作为审美对象的。
D. 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
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
(二)小说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十八岁的李响
蔡 楠
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
他这么大岁数了,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跳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嘴笨,说话磨磨唧唧的。我就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还怕他蹦来跳去摔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
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上了一杯茶,给他端过去。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边,喝点吧,喝完了茶哪里来的你就回哪里去吧,我明天还出门呢!
李响就把一杯茶喝光了。我看到那杯茶透亮亮地流到了李响的体内,他的身体就不飘了,也不蹦不跳了,稳稳当当地站在了那里。
我知道,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他的声道开始通畅了。我拿出一个宜兴紫砂陶壶,又拿出一罐好茶给他:“你可以走了!”他把东西拨拉到一边去,清清爽爽地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湾——”
我吃了一惊。他怎么会知道我要去南泥湾?我赶紧去扶他,我怕他说胡话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了出来,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却不坐,腰板挺直了盯着我:“李游,你说到底带我去不?”
“我去是有项目做,你去干什么?”
“我给你当向导,我熟悉那里,在那里打过仗!”李响一字一顿地说。
“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偷着跑出去的,瞒着父母,连新婚10天的媳妇都瞒着。知道李直为什么讨厌你吗?就是讨厌你偷着跑了。”
“我那不是偷着跑,是当兵抗日去了。”李响争辩着。
“那你打仗了吗?”
“打了,不过,也算没……没打。”李响这回坐下了,我看到他的眼神有些黯淡,“我跟队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一枪。后来腿瘸了,我就当了炊事员。”
我“噗嗤”一声,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喷出来:“那后来呢?”
“后来我还参加了百团大战,后来就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我是一瘸一拐地跟着部队来到延安来到毛主席身边的。那时候,我和战友们都觉得这回有仗要打了,我们得保卫延安啊!可是……可是毛主席却让我们去南泥湾种地。”
“你是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我觉得李响顺畅的话有点离谱,“怎么这些年也没听你说过呢?”
“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没种过地!”李响摆了摆手,“再说了,你和李直哪里关心过我啊?”
李响说得对,李直和我确实不大关心他。他从18岁就扔下媳妇跑了,李直出生的时候都不知道他爹是谁。李直他们娘俩在动乱的时光里自己熬过来就不错了,哪里还能关心他?
“你们不关心我,可我惦记你们!”李响叹了口气,“原来我想打完鬼子就回来,后来我又想等南泥湾的地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
“你就别找理由了,你根本没想过回来!”我怼着李响。
“别……别瞎说,我李响不是那种人。那时候的南泥湾,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这里,没吃没穿没住的。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红米饭南瓜汤,那是后来才有的,挖野菜也当粮,大冬天往哪里去挖野菜?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跟大家去开荒了……”
我不说话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送李响的包裹回来时,确实带着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剩了个破片片。
见我不说话,李响来劲了:“你承认我说的是真的吧?带我去吧!”
我凑近李响,把他抱住了。他的身体很轻,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
我决定带李响走。
李响跟着我来到了南泥湾,却蒙圈了。他找不到开过荒的地方了。他不吹了,只能由我给他当向导。我开着导航,带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带他去了党徽广场,还带他去了南泥湾风景区,参观了南泥湾特有的民宿……
“看,我就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过——”
李响在一孔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来。
我知道,我应该办我的大事了。我走进窑洞,一群人早已等在那里了。那是南泥湾开发区的领导。我从电脑包里拿出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我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无偿地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的集团公司,想捐献一批白洋淀环保充电车,方便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了……”
办完这件大事,我回头再找李响,却没有他的踪影了。
我不能弄丢李响。
我知道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来到了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4.23亩的记录,他用铁铲和镢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死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
我的眼泪急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
(有删改)
【注】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
1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开头提到“正忙一件大事”,这既是李游讨厌李响的说辞,又设置悬念,激发读
者阅读兴趣。
B.“眼神有些黯淡”“眼神突然有了光芒”等神情的变化,形象地写出了李响对革命斗争的自豪和热情。
C. 从一线战士到炊事员再到开荒者,身份的变化,既丰富了李响的经历,又使小说主题更加多元化。
D. 导游对李响故事的讲解,让读者更客观真实地了解了爷爷的伟大,丰富人物形象,
增强感染力。
12. 关于文中南泥湾垦荒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李响回忆南泥湾开荒的情形,表现出生产运动的艰苦,反映了当时革命形势的严峻。
B.“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等细节,以点带面,展现了战士们坚韧顽强的品质。
C. 李响南泥湾开荒的经历,集中体现了南泥湾精神,也促使后文中李游的态度发生变化。
D. 南泥湾垦荒的情节,是李游与李响故事的纽带,也是下文“我不能弄丢李响”的原因。
13. 小说前后分别使用“李响”和“爷爷”两个不同的称呼,其中蕴涵着“我”怎样的情感
态度?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14. 本文荣获“南泥湾杯”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请结合文本,从构思和主题两方面分析小
说获奖原因。(4分)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扬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节选自《左传》)
1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B. 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C. 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D. 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1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庚辰”,古代干支纪日中的一天。
B.“寡君”,臣下对别国谦称本国国君。
C.“吾子”,古时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比“子”更亲切。
D.“右”,也称为车右,古代战斗中指挥车上负责驾车和保卫主帅的人。
17.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杞子利用自己掌管郑国北门钥匙的时机让秦国偷袭郑国,秦穆公征求蹇叔的意见,
希望得到蹇叔的支持,结果事与愿违。秦穆公坚持己见,蹇叔哭送秦师。
B. 秦国军队经过周朝国都北门,车上的武士都除去了盔甲,军容不整,并且三百辆兵车都超出乘坐人数的标准,王孙满看后认为秦军肯定会吃败仗。
C. 郑国商人弦高路遇袭郑的秦军,于是冒充郑国的代表犒劳秦军,以示郑国已预知秦国的来袭。同时,他又派人回郑国禀告,从而使郑国避免了一场大灾难。
D. 国的原轸主张伏击秦师,认为秦国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晋
国攻打他的好机会,与前文中蹇叔所说的“师劳力竭,远主备之”相呼应。
18.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4分,12分)
(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9~20题。
村 行①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②树似吾乡。
【注】①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太宗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
19. 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两句交代了时、地、人、事,透露出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可见作者
并未被贬谪的遭遇影响,体现了他乐观豁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
B. 颔联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耳闻傍晚秋声,后句写目睹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有声”与“无语”都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
C. 该诗虽然诗题为《村行》,但它并非属于古体诗中的歌行体,而是近体诗中的律诗
D. 尾联用设问手法,交代了作者忽感惆怅之因——触景而产生了思乡之情,反映出了
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20. 试找出该诗第三联选用的意象,并分析本联描写景物所用的手法。(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21. 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
哂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
22.《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的表达诗人渴望贤才归来的心意的诗句是:“ , ”。
23. 韩愈在《师说》中用:“ , ”解释了学生不一定要比不上老师以及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更贤德的原因。
24. 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与一般人没有差别,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25. 苏轼在《赤壁赋》中以“ , ”两句写出了婉转悠
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6~27题。(本题共2小题,4分)
立春地生暖,晚秋心生安。天高云淡的晚秋,一切都裸露在空旷的原野。泥土是那么松松软软,你可踩在里面,凝视蚯蚓,追寻它们留下的弯曲的踪迹;你可爬到树叶落光的柿树上,品尝柿子,它们藏下的晚秋的甜蜜可以分享。多情的柿子,抑或是倔强的蚯蚓,都眷恋着这片土地,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秋的 。环顾周围,曾 的植被,像极了人们稀疏的头发,贴在秋的地面。只有秋播的麦苗,顺垄看去,刚刚离开地面,裸露着一垄垄单薄的绿意。
到了这个节点,一切都变得格外淡定,有条不紊,去留自如。晚秋,也因红叶的渲染,变得 ,分外壮观。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虽然落下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它们历经风雨,不畏干旱,以博大的胸襟反哺晚秋。岁月在盛衰中 ,所有的抵达,都会以另外一种模样重生;已经重生的又正在抵达的路上一如这生生不息的晚秋。
26.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7.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即使落下
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
B. 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虽然遇上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
C. 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被置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虽然落下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
D. 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被置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即使遇上一场秋
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8~29题。(本题共2小题,5分)
同是朝九晚五,有人下班后只想躺平,看综艺都觉得累,也有人还能去学编程、做兼职……人和人之间的精力差别,有时候可以大到离谱。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新研究表明,精力差别的原因, ① ,剩余多半来自疾病、生活和工作状态等。双胞胎研究显示,同卵双胞胎两人之间的精力差别明显低于异卵双胞胎,由于两种双胞胎的成长环境类似,区别只在于同卵双胞胎的基因更相近。但即使是基因非常接近的一对同卵双胞胎, ② ,这部分差异主要来自后天环境和状态影响,如受到很多疾病的影响,包括心脑血管病、焦虑症等。最后,精力水平还与生活和工作状态密切相关,如近年来,因“996工作制”积劳成疾的新闻并不鲜见。
如何改善精力水平?运动或许是很好的选择。研究证实,相对于经常运动的同龄人,运动不足的成年人感觉疲劳的可能性增加了64%。其实 ③ ,精力充足的人更有可能去运动,后天的锻炼通常又能改善精力。
28. 下列四处省略号中用法与文中省略号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为了探求绘画之美,我辛辛苦踏过不少名山。觉得雁荡、武夷、青城、石林……都
比不上这无名的张家界美。
B.“我从六岁起就跟人学小提琴,……我真正开始懂音乐还是我十三岁左右,我爱上了
莫扎特奏鸣曲之后的事。”有一次,爱因斯坦这样回顾往事。
C. 任海明欣喜若狂,冷光管微弱的亮光下,他看到一个满身满脸黑乎乎的人,蜷缩在铁架子上,并传来沙哑的天津口音:“我饿……我冷……快救我出去……”
D. 刚擦时,紫鹃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
2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3分)
四、写作(60分)
3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这一年,我们似乎有很多等待。等待回乡探望家人,等待返校走进课堂,等待解封后去各地追逛,等待和朋友再次欢聚……等待,或许破坏了心情、磨蚀了心性,但也成就了许多守得云开见月明。等待,是等了24年10个月的邓清明,终于圆梦太空;等待,是16年艰苦训练的徐梦桃在家门口登上领奖台;等待,是小个子梅西五次征战世界杯终于率队夺冠;等待,是平凡如你我,在磕磕绊绊中走过又一个清白之年,始终坚守,等待着那将要盛装出场的未来。
——《大众日报》2023 新年献词
材料二:人生的一切智慧,都包含在两个词里面:等待和希望。
——大仲马《基督山伯爵》
材料三: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五蠹》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角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浦城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课内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21分)
1、D“忏”读chàn“宕”读dànɡ B“沂” yíC“盗跖”zhí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凭借,依靠/趁机。B项,语气词,表疑问语气/动词,赞成。C项,均为结构助词,的。D项,连词,因为/介词,拿、用。
3、答案:D
解析: A项,古义: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今义:山东省。“夫人 ” 古义:那人,此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B项,“行李”古义: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中国” 古义:“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C项,古义:牛体的自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 “方”古义为道,指是非准则;今义指方向、方法等。
D项,古义: “踌躇满志”指悠然自得,心满意足;“轻重”指重量的大小。
4、答案C
【解析】 A 、微:没有。 B、厌:满足。D、肆:延伸、扩张;目眦:眼眶。
5、B (1)(8)(9)名词作动词;(2)意动用法;(5)(6)名词作状语;(3)(4)(7)使动用法;
(10)(11)形容词作名词
6、C (1)(4)(7)判断句;(2)(5)(8)宾语前置;(3)省略句;(6)被动句;(9)(10)
状语后置。
7、C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二、课内外阅读(6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2分,共6分)
8、D(2分)【试题解析】 原文第三段“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和第四段“悲剧成为
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可以看出,而D项是现实中的真实事件,没有上升到文学艺
术层面,所以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
9、C(2分)【解析】 C项中强加因果关系。产生“心理距离”不是“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不至于介
入悲剧冲突之中”的原因,原文中还有其他原因:“时间原因”和“空间原因”。这样”、从而有
误。
10、D(2分)【试题解析】“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根据原文信息,这应该是现实悲剧
引起的;“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不当,原文是“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主体的抗
争和悲哀,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二)小说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4分)
11、C 【解析】“使小说主题更加多元化”错误,应为“起到了强化主题的作用”。
12、D 【解析】“是下文‘我不能弄丢李响’的原因”错误,原文没有明确指出这一原因。
13、(1)采用“李响”称呼,使其成为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我”客观冷静的态度。
(2)使用“爷爷”称谓,拉近距离,增强亲近感,既是对爷爷的怀念,也是对老一代革命者的尊敬;
称呼的转换,蕴含着“我”由不关心到仰慕的情感变化。
14、(1)构思:小说采用幻想与现实相交融的手法,讲述李响的故事,给读者带来极为独特的阅读体验;
小说采用双线结构,将李响的故事和李游的故事交织在一起,使小说结构精巧,叙事集中。
(2)主题:塑造李响等老一代革命者形象,歌颂了他们献身革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
赞美了新一代青年传承革命精神、无私奉献的社会担当。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21分)
15、A 【解析】“秦师轻而无礼”的意思是“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所以中间不能断开,“秦
师轻而无礼”是“必败”的依据,所以“礼”后面停顿,排除B、C项;“又”连词,一般用于句首,
前面停顿,排除D项。
16、D 【解析】D项,“古代战斗中指挥车上负责驾车和保卫主帅的人”错误,车右只负责保卫主帅。
17、B 【解析】B项,“三百辆兵车都超出乘坐人数的标准”错误,由原文“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
而下。超乘者三百乘”可知,(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
辆兵车的战士刚下车又一跃而上。“朝乘”是跳跃着登上战车,而不是“超出乘坐人数”
18、(1)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2)郑国有准备了,要灭掉他们不可能有希望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
去吧。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遵循直译的原则,要落实好重要实词和虚词及特殊句式等语法现象。
【参考译文】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并说:“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你现在离中寿都过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聩)。”
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秦军于是向东进发。
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刚下车又一跃而上。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
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我们国君听说您将行军到敝国去,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准备一天的军需给养;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
郑穆公派人到宾馆查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吃的东西快没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郑国有狩猎之地,秦国也有狩猎之地,你们回到该国的狩猎之地中去猎取麋鹿,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齐国、逢孙、杨孙逃到宋国。
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要灭掉他们不可能有希望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
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心而使百姓辛劳,(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这不是忘记了先君的遗命吗?” 原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为长远利益考虑,怎么能说是忘记了先君的遗命呢!”于是发布命令,迅速征调姜戎。晋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梁弘为他驾御兵车,莱驹担任副将。
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崤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开始形成穿着黑色孝服的习俗。
(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
19、A(诗人因景物或喜或惆怅,可见心情好坏受受外物影响,并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分)
20、意象:棠梨叶、荞麦花。(2 分)手法:①视觉与嗅觉相结合:视觉写经霜的棠梨叶随风飘落落,
红艳似火,在山野间分外耀眼;嗅觉写成片的荞麦花开如雪,阵阵清香扑鼻而来。②比喻手法。颈联
作者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
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
香。(每点2分)(酌情给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10分)
21、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2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23、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2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5、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9分)
(一)26、依依不舍 郁郁葱葱 绚烂多彩 周而复始(意思对即可)(2分)
27、D(2分)
(二)28、A(2分)
【解析】文中省略号“也有人还能去学编程、做兼职……”表示句子列举省略。A、用于标明同类词语或句子列举的省略;B 引用别人的话语时,略去的部分用省略号标明;C.表示说话断断续续;D.表示说话语意未尽。
29、(3分)
示例:①有一部分是先天的(有一部分来自遗传因素) ②精力水平也可能出现很大差别
③运动与精力相互作用(每处1分)
【解析】第①处,由前句“精力差别的原因”可知,空缺处是对前文进行解释说明,结合后文“剩余多半来自疾病、生活和工作状态等"可知,前文是"有一小半";根据对双胞胎的解释可以推断出一个原因是基因或者遗传,再根据句式的一致性,谓语应用"来自",因此填写"有一小半来自遗传因素"一类的句子。
第②处,由“但即使是基因非常接近的一对同卵双胞胎”可知,关联词是“也”;根据“这部分差异主要来自后天环境和状态影响”可知,即使是基因非常接近的一对同卵双胞胎精力也会有很大不同,因此填写“精力水平也可能出现很大差别”一类的句子。第③处,概括后面两句的内容。后文说“精力充足的人更有可能去运动,后天的锻炼通常又能改善精力”,可见运动和精力是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的,因此填写“运动与精力相互作用”一类的句子。
30、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具有思辨色彩。材料一虽指出等待“或许破坏了心情、磨蚀了心性”,
但接着一句“也成就了许多守得云开见月明”是关键句,强调了积极等待的意义,接下来列
举的邓清明、徐梦桃、梅西等事例,印证了积极等待,在等待中进取的重要性。这里的“等
待”是一种坚守,是为“盛装出场”积蓄力量。材料二是大仲马的名言,他把“等待”看成
人生的智慧,认为只要有等待就有希望。这告诉人们:要善于等待,不忘初心,做好自己该
做的事,有耐心,有对梦想的真挚追求,就终有云开月明时。材料三阐述人们熟知的寓言守
株待兔,告诫我们不要存侥幸心理,不要死守教条规矩,应积极主动地创造成果。
需要注意的是,本次作文的核心概念是“等待”。要对“等待”有理性分析,等待意味着沉
着冷静、不急不躁,意味着独处、与生命相守,也意味着延迟与耽搁,甚至是浪费时间和精
力。在理性层面上,要分清主动等待和被动等待:主动等待是个体成长的必经之路,是生命
质感的堆叠与累积,是心灵的充实与升华;被动等待则是孱弱的处事能力与情感表达的体现。
【参考立意】
①善于等待,终见花开。
②请以积极、乐观、进取的姿态等待。
③请勿消极被动等待。
④时间见证价值,努力值得等待。
⑤在等待中坚守,在坚守中等待。
范文:
寻希望,莫空等,终圆梦
时光一帧一帧,在等待中流逝;故事一幕一幕,孕育无尽的希望。在等待中,有人用担当孕育希望;在坚守中,他们让未来盛装出场。时代青年们啊,让我们在等待中担当,寻希望,莫空等,终圆梦。
冬已至,春不远,在等待中担当,他们用个体微光点亮时代大幕。
曹植曰:“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以萤烛末光,增辉日月。”在等待中担当,凡人微光,也能造炬成阳。在疫情封控的等待中,当我们看到社区工作者在凛冽寒风中坚守,我们知道,他们的等待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当我们看到医护人员打着吊瓶为病患看病,我们知道,他们的等待承载着治病救人的使命……从党员干部到耄耋院士再到90后、00后,中国大地上,医无私、兵无畏、民齐心,个体微光点亮时代大幕,涌动着“社会主义好”的阵阵春潮!
得云开,见月明,在等待中寻找希望,他们让未来盛装出场。
等待中的每一次努力,都蕴藏着层峦的巍峨;等待中的每一次进取;都汇聚成了时代的脉搏。面对核酸截图“查验难”,复旦大学博士李小康没有消极等待,而是勤于动脑,积极思考,运用本专业知识编写了130行代码,解决了实际问题。800幅截图,原来要几个人核对一个多小时,现在只需要2分钟,程序就会自动输出核查后的Excel文件结果。由此可见,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消极等待,而在于你如何度过它。在等待中寻找希望,方能迎来黎明的曙光。
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不可取,圆梦还需实干家。
空“等”误国,实干兴邦。反观那些在等待中躺平的佛系青年,他们心中无希望,脑中无坚守,而是选择了佛系、躺平,甚至摆烂。他们无欲无求、心如止水,甚至破罐破摔。蹉跎了青春,抛下了责任,“躺平”了斗志,“躺”丢了诗和远方。试想,若那些誓拔穷根的大学生村干部们消极等待,何来中国的全面脱贫?若那些驻守边关的战士们没有坚守,何来我们的岁月静好?如果越来越多的青年们心中无希望,何人助力祖国发展崛起?何人担当祖国发展重任?
思及此,正在考场中奋笔疾书的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消极等待,则误国而亡身;在等待中进取,则自强而国强!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在希望中担当,未来方能盛装出场……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这悠悠的千载华夏情,是我们心的归宿;这茫茫的万里山河阔,是我们身之所安。让我们在等待中寻找希望,守株待兔不可取;让我们在希望中肩扛责任,守得云开见月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