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9张PPT。二十三 毛泽东词二首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字润之,笔名子任。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也是诗人和书法家。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等,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五卷)。作家简介沁园春 雪毛泽东一九三六年二月本文重点:1、领会作者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2、能简要分析词的意象。? 背景: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 yuán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写作背景返回首页温故而知新词,又称长短句。最初称为“曲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比如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就是这首词的题目。“沁园春”,词牌名。这种词牌属于双调,由上下两阕组成,共114字,上阕13句56字。沁园,本来是东汉时期汉明帝刘庄的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窦宪依权势强行夺取。后来有人作诗咏叹此事,“沁园春”这一词牌就由此得来。“沁园春”词牌曲调“清美”,舒展大方,从容奔放,格调雄伟,宜于抒发壮阔豪迈之情,寄托磊落胸怀。毛泽东还以此词牌作过《沁园春 长沙》。“雪”,诗这首词的题目。文题点睛分( )外妖娆 成吉思汗( )
数( )风流人物 今朝( )
惟余莽莽 风流人物 红装素裹
折腰 风骚fènhán shǔ zhāo 本课词语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风流人物: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人物。折腰:鞠躬、倾倒。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字词解析诗歌诵读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朗读课文,应注意的地方:?①读出激越豪放的情调?②读出重音、停顿、节奏。 学习上阕 1、提问: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词的上阕。“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2、讨论: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3、指出写静、动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而上,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格调非凡。 4、讨论: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5、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6、讨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
(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7、讨论: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8、提问: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1词的上阕主要写了什么?2词的上阕如何描写?描写北国雪景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上阕表现了什么?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总写具体描写设想雪晴美景
静动“望”字领起下文静动化静为动写实 虚写
(想象)寓情于景,大气磅礴
学习下阕1、提问: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提问: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3、提问:“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4、提问: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5、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7、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研读课文2、词的下阕又是如何评论历史英雄的?表达了词作者怎样的伟大政治抱负?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 短于“文治”看今朝风流人物文韬武略返回首页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8、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仔细体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体现诗人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抱负。
过渡自然用词精当
有褒有贬点明主旨下阕写什么?议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今英雄。情怀?评析历史人物,高度赞颂当今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始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1、过渡,由写景转入评论2、评论古代帝王(“惜”字 领起)3、歌颂人民群众即景生情,抒发壮志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练习:
1《沁园春 雪》这首写于( )年( )月,
其中 “沁园春”是( ),“雪”( )。
词的上一节又称( ),词的下一节又( )。
这首词上阕描写( ),
下阕评论千秋历史,赞颂( )。
这首词的上阕总写雪景的句子是( )。
写到的景物有( )( )( )(
)句运用了拟人的方法。展开想象写
景的句子是( )
4 下阕评古论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 )
提到的历史人物有( )( )( )
( )( )。19362词牌名题目上阕下阕北国雪景当今英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长城 黄河 群山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秦始王 汉武帝 唐太宗宋太祖 成吉思汗沁园春 长沙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卜算子 咏梅毛泽东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写作背景 此词写于1961年12月,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 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即使如此,作者仍然保持了革命繁荣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课文朗读卜算子·咏梅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1961年12月 字词解析卜算子:词牌名咏梅:题目咏:用诗词叙述?犹:还,仍然俏:俊俏,美好的样子?烂漫:色彩鲜艳而美丽。这里是形容盛开的样子? 【译诗】风雨将春天送走了, 飞雪又把春光迎来。 正是悬崖结下百丈冰柱的时节, 但仍然有花枝俏丽竞放。 俏丽但不掠春光之美, 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告。 待到山花开满大地时, 梅花就在花丛中欢笑。 1、词里的梅花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哪些词可以点明它生活的环境? 梅花生活在寒冷艰险的环境里。飞雪:寒冷的冬天;悬崖:险恶;
百丈冰:寒;? 2、这个季节里,自然界里一般没有花盛开,而梅是怎样开的?哪个词表现出来的?梅花的美展现出了梅花什么形象?寄托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般花都因为畏惧严寒而凋零枯萎了。独有梅花不畏恶劣的天气,险恶的环境,迎着风雪,傲然盛开。“俏”表现出傲寒俊俏,积极乐观的形象。这就是美化的形象。 3、下阕里“俏”“不争”“只”“笑”等词表现了什么? 俏——正面;不争——反面;只——别无所求。这些词表现梅花的谦逊无私。笑——藐视困难的笑:苦尽甘来的面对胜利无比欣慰的笑;功成身退谦逊的笑;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笑。 4、总结: 这首词通过对梅花形象的描绘,表现梅花坚忍不拔,对胜利充满信心和谦逊无私的精神,给人以胸怀广阔,志向高远,乐观向上的境界美。 风雪、悬崖、百丈冰(俏)
——衬托梅花的傲寒俊俏,不畏困难的形象。山花烂漫(笑)
——衬托乐观向上,高风亮节。? 板书设计:5、对比赏析陆游的词 卜算子 咏梅
宋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全词大意:远离驿站,那偏僻的残破的小桥边,梅花寂寞冷清的开放,无人观赏。黄昏时光已令你忧愁悲伤,更何况加上狂风骤雨。(梅)从不在争奇斗艳上费心思,下工夫,也不理睬百花的嫉妒不满。凋零的花瓣在地上,被车碾碎,但她仍旧和以前一样,散发着淡淡的缕缕清香。 两首词相同点在哪里? ①都写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
②都写了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
③都写了梅花的高尚品质;
④作者都以梅花自比。两首词不同点在哪里? ①形象不同。陆游的梅花是寂寞凄凉,饱受打击摧残的形象。表现了抗金抱负不得施展的孤寂心境,不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毛泽东词里梅花是傲寒俊俏,积极向上的形象。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②感情基调不同。毛泽东的词,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充满自信的。陆游的词是低沉孤高的。
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小组讨论:你学到了什么?交流心得。
GOOD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