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课时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课时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7 21:4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练习|《纲要下》第22课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一、单选题
1.有人说:“单边世界容易产生霸权,两极世界容易形成对峙,只有三极或者多极世界才是稳格局。”两极格局瓦解后,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有( )
①美国地位削弱
②欧盟一体化进程取得重大进展
③日本从经济大国试图向政治和军事大国迈进
④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成就显著
⑤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
⑥俄罗斯致力于振兴经济和恢复大国地位
A. ①②③⑤⑥B. ②③④⑤⑥C. ①②⑤⑥D. ①②③④⑤⑥
2.在1993年正式诞生之后,欧盟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不断增强。2012年,欧盟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欧盟获此大奖,主要是在肯定它
A. 不结盟运动发展中的推动作用B. 促进欧洲联合过程中的领导作用
C. 多极化格局下发挥的协调作用D. 两极对峙形势下的战略平衡作用
3.“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动荡并存。下列各项中严重干扰和平与发展的因素有( )
①霸权主义横行②南北差距加大③地区冲突不断④恐怖主义抬头
A. ①③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
4.邓小平曾如此解释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为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开发的主要背景是
A.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环太平洋经济圈迅速崛起
B.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C. 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5.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说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的话,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
A. 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B. 众多“巨人”的出现标志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C.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D.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6.1971年,美国宣布了“新的经济政策”,其中包括增加10%的进口附加税。对此,西欧共同市场六国达成了一致协议,要求美国取消10%的进口附加税等措施,否则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和“直接反击行动”。英国财政大臣立即通知美国,英国完全同意共同市场六国的建议。材料所反映的经济问题及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趋势是(  )
A. 经济竞争和发展的多极化趋势B. 贸易保护主义兴起
C. 西方国家经济竞争激烈D.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
7.邓小平曾如此解释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为什么我考虑开放深圳?因为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开发的主要背景是(  )
A.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B.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环太平洋经济圈崛起
C. 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8.2017年1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上任后的第一份行政命令,正式宣布退出旨在促进亚太地区贸易自由化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2月8日,英国议会下议院投票通过政府提交的脱离欧盟法案。这些现象说明( )
A. 双边贸易将取代多边贸易B. 全球化趋势首次出现逆转
C. 保护本国经济的孤立主义抬头D. 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多元化趋势
9.苏联解体以后,科索沃危机使南斯拉夫成为大国关系的试金石:德国企图从这里迈出实现“德国的欧洲”的战略目标的第一步;法国希望使它变为用西欧联盟取代北约组织的试验场;美国决心用它证明自己对欧洲的指挥棒并没有脱手而去;英国打算通过它拉拢美国,牵制法、德。这反映了冷战后
A. 欧洲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进程加速
B. 美国加紧争夺全球霸权
C. 西方主要国家对欧洲主导权的争夺
D. 资本主义阵营矛盾激化
10.1992年,丹麦民众担心欧盟会使本国丧失“主权、独立和民族特性”,一度在公民投票中否决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2005年法国、荷兰民众担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反对削弱国家主权,因此在全民公决中否决了意在扩大欧盟超国家权力的《欧洲宪法条约》。这表明
A. 价值观趋同有利于一体化进程B. 主权让渡制约一体化发展
C. 全球化进程中应维护民族独立D. 欧洲各国应放弃民族主义
11.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开始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成为IMF增资的重要来源。出身工会领袖的巴西总统卢拉就感慨,在过去20年里他在历次抗议中大多会要求“IMF滚出去”,但“现 在,(我的)财政部长说,我们将借钱给IMF“。这说明(  )
A. 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步加强B. 南北经济发展渐趋平衡
C. 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D. IMF面临严重资金困境
12.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提上了联合国的议事日程。1977年联合国正式提出“发展权”的概念;1986年又通过“发展权利宣言”,确定发展权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发展机会均等是国家和组成国家的个人的权利。这反映当时(  )
A. 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B. 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C.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确立D.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13.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因此浦东开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浦东开发的历史背景是
A.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环太平洋经济圈崛起
B. 中共十四大召开,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14.亚太经合组织以公开对话为基础,各成员国可根据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开放程度对具体产业及部门贸易自行做出灵活有序的安排,这被称为“单边自主行动”计划。这表明亚太经合组织(  )
A. 无力推进成员国的发展B. 是一个松散的经济合作组织
C. 满足了各成员体的要求D. 基本上消除了贸易保护主义
15.某组织的成功运作打破了传统理论所认为的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很难结成经济集团,只 有经济发达的国家之间,才能通过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自由贸易政策来实现成员国间的真正 平等互利的认识。该组织是(  )
A. 欧洲联盟B. 北美自由贸易区
C. 世贸组织D. 亚太经合组织
16.有学者认为,世界格局进入了一个无领导者的“碎片化”时代。自二战结束以来,首次没有任何单个国家或国家集团能够推动国际议程。这里的“碎片化”(  )
A. 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B. 有利于国际政治关系的民主化
C. 表明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D. 使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
17.下表为有关国际海洋公约的统计表格,该表反映了(  )
时间 签署国家或国际组织 签署的文件 主要内容
1970年 智利、秘鲁等拉美21国 《拉丁美洲国家关于海洋法的宣言》 签署国享有200海里的领海权
1972年 多米尼加等加勒比15国 《圣多明各宣言》 领海以外增加200海里的承袭海作为专属经济区
1973年 非洲统一组织 《关于海洋问题的宣言》 非洲国家有权建立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
1982年 联合国 《联合国海洋公约》 签署国享有12海里领海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
A. 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B. 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
C.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渐建立D. 海洋权益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
18.2014年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20周年,自成立以来三国贸易翻了3倍,2008年达到9490亿美元。这说明(  )
A. 美、加、墨三国完全实现了贸易自由化
B. 美国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最大受益国
C. 北美自由贸易区加快了三国贸易的发展
D. 北美自由贸易区合作开始转向政治领域
19.某条约有如下内容:“……(本组织)愿意进一步增强机构职能的民主性和效率,以便使其能够在一 个单一的组织机构内更好地完成所赋予的任务;决心实现他们经济的强大和同步发展并依据本条约的规定建立一个包含一种单一及稳定的货币的经济和货币联盟”。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
A. 《罗马条约》B. 《欧洲联盟条约》
C. 《华沙条约》D. 《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20.有人说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下面有关这三个周期表述正确的是
A. 在第一个周期内中国的国际地位总体呈下降趋势
B. 第二个周期开始时,我国的外交政策受到了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影响
C.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对我国第二和第三周期的对外政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D. 意识形态对我国第三周期政策的调整已毫无影响
二、材料解析题
21.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加深,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阅读材料:
材料一 通常认为,全球化经历了三个波次或四个阶段。从地理大发现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波全球化浪潮,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全球化空前曲折及调整时期,一战爆发和193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崩溃,全球化开始了第一次逆转过程;二战后是分裂及平行推进的第二波全球化时期;冷战结束后则是全球化深入、全球拓展的第三波,全球化时代的真正到来。总体上看,近500年以来,全球化尽管有重大挫折,但依然不断深化向前。
——储昭根《当前西方的反全球化浪潮:成因及未来走向》
材料二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出现了明显的逆全球化倾向……本轮逆全球化动向具有强烈的政治力量主导性。过去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力量来自民间社会,政治力量则极力助推经济全球化,但如今这种局面似乎发生逆转。欧美国家利用国家权力限制本国资本、企业的自由流动,强行干预自由市场机制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国家经济管制极端化。
——吴志成、吴宇《逆全球化的演进及其应对》
材料三 当前全球化逆动是美国等西方大国对其推动的全球化主动收缩,是基于全球化进程中利益分配不满的反映,也是美国对自己推动的全球化规则体系开始改弦更张……特别是近年以来英国脱欧、特朗普退出TPP协定及奉行“美国优先”的策略等现象,引发国际社会高度警觉。
——摘编自陈伟光等《逆全球化暗流与中国应对》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全球化发展进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球化开始第一次逆转”的背景和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本轮逆全球化倾向”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逆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对全球化的不利影响。
22.二战后,欧洲经济政治力量逐步崛起,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政治格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沦为二等国家、三等国家,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从肯尼迪政府开始,标准的提法就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华盛顿官方一直表示希望看到欧洲成为一个单一的实体,有足够的力量同美国一起承担领导世界的责任和负担。这是有关这个问题的一套惯用的辞令。……美国也没有把关欧之间在伊朗和伊拉克问题上存在的分歧看作平等伙伴之间的问题,而是看作欧洲不服从美国的领导。--[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材料三……世界格局变化的根本动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变化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国家力量是决定世界政治格局的一个基本因素。充当世界格局主角的国家力量平衡是相对的,发展不平衡是绝对的。一些发展较早、实力较强的主角由于经济滞后、政策失误也会落后,甚至丧失主角地位。一些后起的主角经济发展、政策适当,发生跳跃式的发展,以致后来居上。有的国家原本不是主角,但后来实力强大了,能够制约国际关系,特别是能制约大国之间的关系,那么,这个国家就会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一极。一旦主角力量消长及实力对比发生变化,世界政治格局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俞源《浅析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因》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的内涵。
(2)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二战后欧洲经济政治力量的变化为例,以“欧洲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之间的关系”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答案
1.【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世界向多极化的发展,要求理解掌握重要史实。
【解答】
①.美国在苏联解体后,成为1990年代以来的唯一的超级大国,仍然具有很明显的实力优势和全球影响力,故①说法不准确。
②.苏联解体以来,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从1995年至今,又有16个国家加入欧盟,成员国达到27个,故②符合题意。
③.日本在二战结束后,经济发展迅速,而且试图努力从经济大国向政治和军事大国迈进,故③符合题意。
④.中国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和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故④符合题意。
⑤.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两极格局瓦解后,也在尝试联合与合作,希望以此来获得更大的世界影响力,故⑤符合题意。
⑥.俄罗斯从苏联独立出来后,一直希望恢复大国地位。普京在2000年上台之初,承诺“给我20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故⑥符合题意。
故选B。
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欧洲联盟作用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解答】
A.不结盟运动是反映第三世界的壮大,与欧盟无关,故排除A。
B.欧盟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是强调它对促进世界和平的作用,故排除B。
C.欧盟成立后,不仅促进了欧洲的进一步联合,在国际事务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在当今世界多极化格局下对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起到协调作用,故C符合题意。
D.1993年欧盟成立是,两极格局已经结束,故排除D。
故选C。
3.【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
【解答】
ABC 根据所学知识冷战结束后,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主要有三大方面:霸权主义横行、地区冲突不断、恐怖主义抬头,影响发展因素:南北差距加大。综上,可知 ABC选项涉及因素不全,排除ABC,D正确。
故选D。
4.【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要求具备准确解读题干信息和理解、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答】
A.1990年底,中国决定实行上海浦东新区的开放,其开放的背景是建立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的成立的基础之上的,故A正确。
B.苏联解体发生在1991年,故不选B。
C.项出现在1992年,故不选C。
D.发生在2001年,故不选D。
故选A。
5.【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的描述可知,反映的是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形成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故D项正确。
题干中虽列五大力量,但不能表述为五极世界格局,故A项错误。
世界多极化格局只是一种趋势,还没有形成,故B项错误。
世界开始出现多极化是在20世纪60、70年代,而两极格局结束是1991年苏联解体时瓦解的,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考查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分析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需要掌握多极化趋势的历程、特征等知识。
6.【答案】A
【解析】“西欧共同市场六国达成了一致协议,要求美国取消10%的进口附加税等措施,否则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和“直接反击行动”。英国财政大臣立即通知美国,英国完全同意共同市场六国的建议”反映了经济竞争和发展的多极化趋势,故A正确;
BC只是材料的一部分,排除;
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反映。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多极化是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的,有利于遏制美国建立单极世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7.【答案】B
【解析】A.发生于1991年,排除;
B.亚太经合组织1989年成立,1990年浦东开发,正确;
C.中共十四大于1992年召开,排除;
D.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排除。
故选:B。
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浦东开发的背景是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
本题以浦东开发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8.【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分析题干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和英国结束多边贸易的合作协定,不能体现出双边贸易将取代多边贸易的趋势, 故A说法错误。
B.全球化趋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美英两国的个别行为,不能体现全球化逆转,故B错误。
C.美国和英国的决定都是为了保护本国利益,避免与其他实力较弱的国家合作影响本国发展,故C符合题意。
D.材料反映的是美英的经济行为,不能体现政治格局的多元化趋势,故D错误。
故选C。
9.【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答】
A.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西方大国对科索沃战争的看法及对欧洲领导权的重视,并未涉及欧洲一体化进程,故不选A。
B.项只体现了美国,并未完整地反映材料主旨,故不选B。
C.依据材料中“德国企图从这里迈出实现‘德国的欧洲’的战略目标的第一步”、“法国希望使它变为用西欧联盟取代北约组织的试验场”、“美国决心用它证明自己对欧洲的指挥棒并没有脱手而去”等信息可知,这都体现了西方大国对欧洲领导权的重视,体现了其争夺欧洲事务话语权和主导权的意图,故选C。
D.项中“矛盾激化”一词表述绝对,与史实不符,故不选D。
故选C。
10.【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欧盟相关概况,要求具备解读题干信息、知识迁移并正确认知的能力。
【解答】
A.题中并没有提及价值观问题,从而无法得出此项的结论,故A错误。
B.从题中丹麦、法国、荷兰民众反对削弱国家主权,否决了欧盟相关的条约,强调主权让渡,制约着欧洲一体化进程,故B正确。
C.题中提及的是欧洲一体化进程,并非全球化进程,故C错误。
D.此项仅仅提及放弃民族主义,并不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题中主旨,具有片面性,故D错误。
故选B。
11.【答案】A
【解析】“财政部长说,我们将借钱给IMF”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步加强,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解题的关键是“财政部长说,我们将借钱给IMF”。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趋势。
12.【答案】A
【解析】“发展”“发展权”“发展权利宣言”“发展权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发展机会均等是国家和组成国家的个人的权利”表明当时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故A正确;
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平与发展材料未体现,故BD错误;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至今尚未确立,故C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反映。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13.【答案】A
【解析】中国开放开发浦东是1990年,亚太经合组织建立是1989年。加入世贸是2001年,中共十四大是1992年,苏联解体是1991年。
14.【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亚太经合组织以公开对话为基础,各成员国可根据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开放程度对具体产业及部门贸易自行做出灵活有序的安排”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一个松散的经济合作组织,故B正确。
AC说法绝对,不合史实,排除。
依据材料“对具体产业及部门贸易自行做出灵活有序的安排”可知D说法片面,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单边自主行动”。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5.【答案】B
【解析】A.欧盟都是发达国家。
B.北美自贸区,包括墨西哥,美国,加拿大,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C.世贸组织不是一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D.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松散的经济论坛组织,没有真正形成经济集团。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北美自贸区,要求学生结合北美自贸区的特征来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北美自贸区的特点,还要搞清楚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特征。
16.【答案】B
【解析】“自二战结束以来,首次没有任何单个国家或国家集团能够推动国际议程”表明这里的“碎片化”有利于国际政治关系的民主化,故B正确;
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是在二战后。材料未体现,故AC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反映。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17.【答案】C
【解析】从表中可知,“签署国享有200海里的领海权”“领海以外增加200海里的承袭海作为专属经济区”“领海以外增加200海里的承袭海作为专属经济区”“签署国享有12海里领海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表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渐建立,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解题的关键是国际海洋公约的统计表格。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趋势。
18.【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北美自贸区成立20周年以来,三国的贸易翻了三番,明显可以看出是北美自贸区加强了三国贸易的发展。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北美自贸区,要求学生结合北美自贸区特征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北美自贸区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9.【答案】B
【解析】A、罗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欧共体成立,不涉及机构职能的民主性和效率,排除;
B、欧盟条约的成立标志着欧共体成为一个具有政治经济双重性质的组织,正确;
C、华沙条约不涉及货币经济和货币联盟的有效信息,排除;
D、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是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标志条约,是经济组织,排除;
故选B.
分析本材料,关键抓住“增强机构职能的民主性和效率”以及“包含一种单一及稳定的货币的经济和货币联盟”,可见该组织涉及政治经济两个方面的内容.
本题考查对欧盟成立意义知识点的掌握,考生在课后复习时,应当注重积累不同条约之间意义的比较,包括条约涉及国家范围、内容、意义等因素.
20.【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多极化趋势与我国外交政策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知识的识记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C.依据材料“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局势的变化,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增强对于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与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故C正确。
A.本项所述不符合史实,故A错误。
B.本项所述出现的时间与“1949年”不符,故B错误。
D.本项所述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
故选C。
21.【答案】(1)特点:阶段性、曲折性、渐进性。背景:经济大危机的冲击。表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关税战或贸易战)。
(2)变化:逆全球化的推动力量由民间主导转为政府主导(政治力量主导)。原因:政府利用国家权力干预自由市场;金融危机的冲击;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部分大国国际责任意识的消减;民族(民粹)主义思想抬头。(3)实质:调整规则以实现利益重新分配。不利:不利于各国市场的开放;妨碍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阻碍了各国的经济合作。
【解析】(1)本题考查全球化发展进程的特点和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要求具备材料概括与知识运用的能力。第一问的特点,据材料一“全球化经历了三个波次或四个阶段......全球化尽管有重大挫折,但依然不断深化向前”概括归纳得出特点。第二问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球化开始第一次逆转”的背景是经济大危机的冲击。第三问的表现,联系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欧美国家的史实可知,主要表现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关税战或贸易战)。
(2)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要求具备材料分析概括与知识运用的能力。第一问的变化,据材料二“本轮逆全球化动向具有强烈的政治力量主导性”归纳得出。第二问的原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政府干预、金融文集、国际利益、发达国家扮演的角色和民族主义抬头等角度分析作答。
(3)本题考查逆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对全球化的不利影响,要求具备综合分析与知识迁移的能力。关于实质,据材料三“当前全球化逆动是美国等西方大国对其推动的全球化主动收缩,是基于全球化进程中利益分配不满的反映,也是美国对自己推动的全球化规则体系开始改弦…”概括归纳得出。第二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反映的贸易保护主义、政府干预力度加大和民族主义抬头等问题,分析、认知,得出不利影响。
22.【答案】【小题1】欧洲丧失世界经济政治中心的优势;欧洲受制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西欧附属于美国;东欧受制苏联。(任三点)
【小题2】行文逻辑:
观点 史实(论据)
总观点 欧洲经济政治力量的变化深刻影响着世界政治格局
分观点1 二战后欧洲走向衰落,美苏争夺欧洲,两极格局逐步形成 “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经互会、华约(经济、政治。军事)
分观点2 20世纪70年代以后,欧洲逐步崛起推动国际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欧共体经济一体化,实力增强;加强政治合作;外交上同一个声音说话;欧盟建立;欧元使用(经济、政治、外交)
【解析】(1)本题考查对“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的认识。主要从欧洲地位演变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2)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学生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考查二战后欧洲政治、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综合性较强,开放性较强,难度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