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3-28 12:50: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宾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
生物试卷
考试时间:80分钟;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规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关于种群的基本特征,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可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虫主要是通过控制年龄结构来影响种群数量的
D.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决定种群的数量变化
2.如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个生物种群因某些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的四种情形,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分析,错误的是
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羊群,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
B.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灭虫,如果将害虫仅消灭到K/2数量就达不到理想效果
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抵抗外来干扰的能力有一定限度
D.若图②所示为某湖泊中草鱼的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是草鱼的繁殖能力增强
3.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对于压在计数室小方格线上的酵母菌,要计算四条边上的菌体个数
B.将样液滴于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然后盖上盖玻片
C.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的多少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D.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之前要静置片刻
4.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最终处于动态平衡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强
5.下列有关实验方法中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某作物植株上的蚜虫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B.样方法调查时样方取样要随机
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抽样检测法进行采集、调查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如果所做的标记部分脱落则计算值比实际值偏大
6.下图表示某林区在遭受大火烧毁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植物的恢复情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林区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程度不断提高,抵抗力稳定性不断增强
B.该地区植物类群的变化情况是草本植物被灌木取代,灌木又被乔木取代
C.1996年该地区的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D.该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是原有物种的恢复过程
7.图1、2、3是某森林中喜鹊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4为该森林大山雀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
B.图1、2中的B、D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C.图4中第4年和第8年种群数量相等
D.森林中随着各个种群的变化,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也在变化
8.如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碳的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传递途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形式是有机物,该过程伴随能量的流动
B.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途径是通过细胞呼吸实现的
C.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D.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植物正常生长,则夏季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b+c+e
9.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评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共生系统是一种独特的农业生态模式:鱼为水稻除草、除虫,有的鱼取食稻花,鱼粪可以肥田。稻田养鱼模式实现了农业的绿色生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稻鱼共生系统实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多级利用
B.鱼食稻花后,这部分稻花的能量一部分被鱼同化,另一部分流向分解者
C.鱼粪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能量可供桑树的生长发育,减少了化肥的用量
D.稻田中的鱼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但都属于消费者
10.某海岛森林中,灰蛾常在桦树的嫩枝上产卵,桦树周围的杜鹃树会释放一种挥发性的杀虫物质,桦树会吸收并重新释放出更多的这种杀虫物质,以驱逐灰蛾的幼虫。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杜鹃树和桦树之间存在竞争和互利共生关系
B.题干中“杀虫物质”属于化学信息
C.该现象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D.该现象为桦树虫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了可能
1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说法正确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的高
B.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流动
C.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总保持平衡
D.受到外界破坏时,结构越复杂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12.下列关于全球人口动态和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全球变暖会改变全球降雨格局
B.现在世界各地都已普遍存在降酸雨的现象
C.臭氧减少会使人类和其他生物易受短波辐射的伤害
D.目前世界人口已达到环境容纳量,控制人口数量刻不容缓
1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维持稳定性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B.巢湖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C.湖泊过度捕捞森林严重砍伐后,其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D.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其间接价值远远大于直接价值
14.如图为某地的生态工程建设模式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最大优点是遵循循环原理,同时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B.该生态工程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果树、苗木,饲养牛、猪、鸡等多种畜禽,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C.该生态工程建设模式开发了可以更新的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D.该生态工程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体现了协调原理
15.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蛇在此食物网中处于两个不同营养级
B.图中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
C.图中的所有生物不能构成此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D.在此食物网中,如果蜘蛛的种群数量下降,则蛇的种群数量也会明显下降
16.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的食物链是甲→乙→丙
B.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③⑤⑦
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磷循环不具有全球性
D.提高⑥过程有利于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17.下列有关生物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正确的是( )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记重捕法
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m2左右
C.调查一种鸟的种群密度,需采用样方估算的方法
D.调查具有趋光性的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的方法
18.下列有关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块荒地上的全部杂草能构成一个群落
B.研究哪些种群数量占优势属于种群水平的研究
C.某种群个体数量的减少会导致物种丰富度的降低
D.区别群落最重要的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
19.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B.在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C.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公式为Nt=N0λt,其中的λ是指增长率
D.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关键是速度的快慢
20.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一块农田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B.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左右,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
C.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应采用记名计算法统计其丰富度
D.群落的垂直结构可提高群落利用用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1.密执安湖沙丘是湖水退却后暴露出来的极端干燥的一片区域,在经历大约一千年的演替后,最终发展成为稳定的山毛榉—槭树林群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山毛榉—槭树林群落区别于草本植物阶段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
B.沙丘演替为山毛榉—槭树林的过程中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C.群落演替是一个物种被另一个物种代替的过程
D.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不同位置的主要原因是种间竞争
22.某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藻类植物在海水中的分布如下表。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海水深度 浅 中 深
主要海藻门类 绿藻门 褐藻门 红藻门
A.浅水层中的所有绿藻构成一个种群 B.海藻的分层分布有利于降低种间竞争
C.影响海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 D.藻类及其他海洋生物构成该生态系统
23.下列有关生态学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田鼠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B.统计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常用抽样检测法
C.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主要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制作的生态缸不用密闭,应放置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
2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伴随着物质而循环利用
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属于化学防治
C.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D.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高,但恢复力稳定性低
2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多级利用可以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B.生态系统稳定时没有能量的输入和输出
C.生态系统的能量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
D.由于呼吸散失等途径使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得的能量越少
26.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昆虫的化学信息诱捕或警示害虫,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属于化学防治
B.防治稻田中的卷叶螟和褐飞虱等害虫可提高生产者与消费者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当卷叶螟被性外激素大量诱捕导致数量下降时,褐飞虱的种群密度短期内会增加
27.大蓝蝶幼虫能够分泌蜜汁吸引红蚁将其搬回蚁巢,当蜜汁被吃完后,大蓝蝶幼虫则像红蚁幼虫那样蠕动、发出红蚁的声音以保护自己,同时在蚁巢内四处走动大吃红蚁的卵和幼虫,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大蓝蝶幼虫利用化学信息吸引红蚁将其搬回巢穴
B.大蓝蝶幼虫利用行为信息和物理信息保护自己
C.大蓝蝶幼虫与红蚁间为共生关系
D.信息传递在种群的繁衍中起重要作用
28.栎树是某森林中主要的生产者,舞毒蛾啃食栎树。栎树盛果期时丰富的果实会把白尾鹿吸引到森林中,鹿身上的扁虱会跳到森林地面产卵。大量的栎树果实也吸引着白足鼠,扁虱卵孵化出的幼虫吸食白足鼠血和人血,同时会将白足鼠体内的螺旋菌传播给人类,使人类患上莱姆病。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扁虱与鼠、鹿、人之间的寄生关系导致螺旋菌传播到人
B.舞毒蛾数量增加使栎树减产,人类患莱姆病的风险增加
C.栎树盛果期时,该区域人类患上莱姆病的风险明显提高
D.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态的必要条件
29.做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学的生态学原理作为指导。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措施
B.转变生活方式,提倡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温室效应是由地球生物的CO2的释放量大于吸收量导致的
30.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间接价值
C.将各地濒危物种都迁入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指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31.科研工作者为研究罗浮山自然保护区的黑桫椤(木本蕨类植物)的生态发展及生态保护的相关问题展开了下列研究,在该保护区中黑桫椤主要分布于一条溪流的两侧。
(1)研究人员选取了10m×10m的20个样方,记录数据如下:
样带 黑桫椤个体数 平均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A 7 17 5 10 6 16 7 4 15 6 9.3
B 19 6 10 14 8 11 5 8 5 4 9.0
①研究植物种群时,样方的选取应遵循________原则,样方位置的选取采用________(填“五点”或“等距”)取样法。
②表中数据反映的是黑桫椤的___________,测定结果为__________株/m2。
(2)在获得上述数据的同时研究者还对每株黑桫椤的高度进行了测定,并按高度划分为五组,具体划分方法及测定数据见下图。
黑桫椤的生长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增加方面,因而以上数据主要反映的是黑桫椤种群特征中的___________,从结果可以预测该地黑桫椤种群密度将________。
(3)为对黑桫椤的种群变化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研究人员还对样方中其他植物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黑桫椤种群所在的森林群落中有蕨类植物14种,被子植物113种。
①以上结果是通过对样方中所有植物种类的调查,获得了该植物群落的物种_________数据。
②进一步调查发现,该群落中乔木层可分2个亚层,每层优势物种有十几种;黑桫椤是灌木层中的绝对优势种,其下还有种类丰富的草本层。此数据反映出黑桫椤所处群落在空间上有较为复杂的__________。
(4)桫椤树形美观,茎干可以药用食用,其化石还与恐龙化石并存,被用以研究恐龙兴衰,以上这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价值。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的植物活化石,国家在其所在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这种保护措施属于_______。
32.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如图1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代表湿地生态系统的三种组成成分;图2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图中的数值表示能量单位是[103kJ(m2·a)],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甲所代表的组成成分是_______。人工湿地公园初建成时,水中主要有绿藻等浮游植物和黑藻等沉水植物,一段时间后,湿地中出现了轮虫等浮游动物,可控制绿藻等浮游植物的增殖;管理员还放养了一些鱼和鸭,为城市增添自然气息。写出可能存在的食物链(两条):______。
(2)从图1分析流经该人工湿地的总能量包括_______。图2中的B通过______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3)图2中的A代表初级消费者的_______,C代表初级消费者用于_______的能量;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
(4)若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水进入该系统,根据生态学基本原理,指出可能产生哪些负面影响(答出两点):________。
33.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A、B、C、D代表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序号代表相关过程。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碳循环是指碳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循环,与之相关的必不可少的两种成分是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
(2)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①过程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__________(填图中数字)过程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致相同。若这种碳平衡被__________(填图中数字)过程打破,可能会加剧温室效应。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作为___________,使能量沿着__________流动;能量作为____________,使物质能够不断循环往复。
(4)生态系统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可来源于生物或非生物环境
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信息都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5)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抵抗外界干扰、保持生态平衡的特性,该特性称为__________稳定性。一般而言,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种类越多,该稳定性越___________。
34.条件相当的甲、乙两地在山林大火过后,人们在甲地进行了复植,而乙地被废弃,三年后对甲、乙两地调查统计结果是:甲地植被覆盖率为90%,小型土壤动物有56种,个体数有470个,乙地植被覆盖率为30%,小型土壤动物为13种,个体数为107个。请回答。
(1)甲地人类的复植过程可改善环境,加速______进程。
(2)调查土壤中的小动物,可用______法进行调查。用诱虫器收集小动物时,可根据土壤动物的_______和_______的特性来收集。统计土壤小动物的方法有目测估计法和______,其中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________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3)乙地经过漫长的演替发展为森林,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丰富度______。不同阶段群落中的植物种群不同,主要是因为对______、水分、土壤中的矿质元素等环境资源的需求不同。
(4)在对赤腹松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00公顷的山林,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0只,第二次捕获35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甲地赤腹松鼠的种群密度是_______。
高二生物答案
参考答案:
1----5CDDAC 6----10ACDCA 11-----15ADBDD 16---20.BDDAB 21---25CBBDD26----30.CCBDA
53.(1) 随机取样 等距 种群密度 9.15×10-2
(2) 植株高度(茎高) 年龄结构 增大
(3) 丰富度 垂直结构
(4) 直接 就地保护
54.(1) 分解者 绿藻→轮虫→鱼;黑藻→鱼→鸭
(2) 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 呼吸作用将动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
(3) 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 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16
(4)重金属进入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重金属无法降解,易发生二次污染
55. 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 AD ②③④⑤ ⑧ 能量的载体 食物链(网) 动力 AD 抵抗力 强
57. 演替 取样器取样 趋湿 避光 记名计算法 多度 变大 光 0.7只/公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