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田中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六安市田中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8 06:55:17

文档简介

田家炳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
第一次段考高一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Ⅰ(本大题共5小题,共19分)
A 2.C 3.B
①引证法,文章引用了名句、诗文等,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②例证法,文章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③比喻论证,文章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博大的包容性。
痴心于“致君尧舜上”的“诗圣”杜甫,其诗歌处处体现民本思想,在沉郁顿挫的语调中饱含忧患意识,便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印证;“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仙”李白,不仅在皇帝面前无拘无束,更是游遍山河江川,有着狂放浪漫的个性,便是道家出世思想的印证。
现代文阅读Ⅱ(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
B 7.D
8.①叙述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如文中所写的事例都是“我”的亲历,表达了“我”的所思所感,让人倍感亲切,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②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如抒发对母爱的理解,更容易激起读者的共鸣。
9.(示例一)不能删。结构上,“至少没有成为一个二流子”紧承上段内容“我母亲就是这么想的”,结构严谨;“打我一出生,母亲对我的塑造就开始了"照应文章开头的“母亲的手术做得很成功,达到了她预期的效果”,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内容上,这一段中“在塑造我外形的同时,也在塑造我的内心”“好在我没有辜负母亲的心愿”,表现作者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升华了感情,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
(示例二)可以删。内容上,上一段“我的勤劳要强的母亲,可不愿意让她的儿子成为一个像二流子一样的人”已经表达了对母亲的良苦用心的理解,最后一段内容重复。结构上,删去最后一段,文章在“我敢大胆断定,我母亲就是这么想的"中结束,言简意赅,令人回味,避免了拖泥带水、画蛇添足。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1分)
A 11.B 12.D
13.①萧何以氶相的身份接管并留守于巴蜀,镇抚、谕告境内的百姓,并让他们供给军粮。
②汉王在战场上多次丧师逃跑,萧何经常征发关中的士卒,随时补充汉王军队的损失。
①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②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
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
A
①用琴声描摹水流的声响,用画卷比喻山间的美景,生动贴切。②视听结合,写出了岚州一带的山水之美,令人陶醉。③情景交融,以景写情,强化了诗人欣赏边地风光的喜悦之情。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育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7. (1)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
(2)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
(3)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
三、语言文字应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大题共2小题,共7分)
18.C
19.枯朽之木不可雕也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大题共2小题,共12分)
20.①两者仍不可相互代替②可以补充蔬菜摄入的不足③只吃蔬菜无法获取水果中的某些物质。
21.①蔬菜和水果不能相互替代;②水果不能全部代替蔬菜;③蔬菜不能全部代替水果。
四、写作
22.范文:
在磨炼中成长
泰戈尔说过:“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的确,只有经历过磨炼的洗礼,人才会成长,人生才会展现出最光辉灿烂的一面.
“自古英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志士都很注重在磨炼中培养自己坚韧不拔的意志.曹雪芹生于官宝世家,后因家庭的衰败饱尝人生的辛酸,但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坚持写作《红楼梦》;安徒生出身鞋匠家庭,童年丧父,生活贫苦,然而,他酷爱文学,在平凡的劳动中体验、观察生活,写出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童话;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整天进行演算,光稿纸就整整装了几麻袋.像这样历经磨炼而最终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正是因为他们有着矢志不渝的追求,有着不可摧毁的意志,有着泰然处之的心境,从而在经历磨炼的洗礼之后,他们的人生折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磨炼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是开创成功之路的伙伴.如果在磨炼面前选择退却,就不会有辉煌灿烂的未来.勇敢地面对每一次磨炼,是提升自我、成就自我的必要过程.人生旅途风兩相依,荆棘密布,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磨炼.然而,风兩过后会是鸥翔鱼跃的天水一色,荆棘过后会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只要我们沉着思考,积极应对,暂时的困境往往会变成人生进发智慧和伟力的催化剂,从而激发出巨大的潜能,孕育出壮美的篇章。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人生在世,磨炼并不可怕,关键是对待磨炼的态度.英国一位作家说过:我们最大的光荣,不是一次也不失败,而在于每次倒下都能站起来.的确,成功不是最壮丽的,最壮丽的是能在磨炼中继续奋斗努力的精神和行动.身处逆境,怨天尤人,甘于失败,人生便毫无亮色可言;挑战自我,迎难而上,奋发进取,这样的人生才真正精彩,这样得人生才值得敬仰。
高山没有悬崖峭壁就不会险峻,大海没有惊涛骇浪就不会辽阔,江河没有跌宕起伏就不会壮美,人生没有经历磨炼就不会成长.在竞争日益加剧的现代社会,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才能展现人生的精彩,书写美丽的诗篇。六安市田家炳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
第一次段考高一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
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
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百相吸收,形成中国
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
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
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
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
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
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
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
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
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
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
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
隐于山林,或陷于朝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
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
试卷第1页,共12页
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
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
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
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
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
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
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朴,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
情,厌恶人曲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
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
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潜”这
一点左却是完全一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
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进“致中和,守静笃”“再物负阴胞阳,冲气以为
和”,和则生手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
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
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子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
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
的融和,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
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
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
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格
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
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
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
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
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一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
试卷第2页,共1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