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方案
辽宁省丹东东港市黑沟学校 乔德生
学习目标:
1.介绍鲁迅生平,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深刻理解描写三味书屋的内容;
3.学习写景要抓住事物特点和有恰当顺序的原则和手法。
学习设计:
一、激情导入: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字豫才, 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他6岁时入私塾,12岁进三味书屋读书。21岁去日本学医,寻求救国之路,后为拯救国民的精神,毅然弃医从文。他以犀利的笔,战斗在反帝反封建的最前列,成为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于1936年在上海病逝。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给我们留下了八百多万字的文学巨著,收在《鲁迅全集》里,成为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写作背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是作者在厦门大学图书馆的楼上写的,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 (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鲁迅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回忆起童年的往事来了呢?又为什么要回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呢?原来,“三·一八”惨案以后,北洋军阀政府通缉鲁迅,他被迫离开北京到厦大任教。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然而鲁迅一贯主张的却是:“……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因此,即使困守在厦门大学,也总要“做一点事”。做些什么呢?他针对着当时文化教育在全国泛滥的封建复古的逆流,如:“尊孔读经”,小学生必须读“四书五经”等,以追怀往昔来予以回击。鲁迅曾说:“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的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虽然他也许不过是一条虫)下。”鲁迅先生在“只剩了回忆”的困境下,仍在自觉地战斗着。21·cn·jy·com
二、整体感知:
1.预习课文,疏解字词;
2.播放录音,听名家泛读,感受语言之美,并给发音不准的生字词注上拼音;
3.仿读课文,理出课文结构;
4.感受课文主旨。
三、研读赏析:问题探讨:
(一)初读感知:1.从文题来看,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二)精读赏析:
★读赏“百草园”:A.美女蛇的故事: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带有神怪色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这个故事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
B.别样的趣味: 开一块雪, 出地面,用一枝短棒 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 鸟雀下来啄食, 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 住了。这一连串动词的运用有什么好处?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C.片段探讨: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www.21-cn-jy.com
1.三个“也许”写出了什么?
2.从结构上看,这段文字起什么作用?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读赏“三味书屋”: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写出了什么?
2.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 ? 2·1·c·n·j·y
3.三味书屋后面的园,远不如百草园多彩有趣,学生却同样玩儿得有滋有味,这样写有何作用?
四、拓展延伸:释疑解难:1. 三味书屋:“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的古语。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读经典史籍味如吃喝佳肴美酒;而读诸子百家学说之类的书,则味如酱醋罢了,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
2.仁远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想得到仁,这仁就来了。(是宣扬孔子哲学思想“仁”的)3.上九潜龙勿用:“上九”即初九,“潜龙勿用”即龙德而隐。意思是说,恶势力强大时,才高德重的好人就要隐居起来,暂时不出去做官,以免被害。(是宣扬消极避世人生态度的)21·世纪*教育网
4.“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摘自《尚书·禹贡》,原文不在一处,是学生因不懂而胡乱拼凑到一处的。意为:“那个地方的土地(分为九等,上上为第一等,下上为下等里的最上一级)好坏交错;那进贡的东西,有祭祀专用的一捆捆茅草,还有橘、柚这类水果。”
五、学法小结:
六、课后作业: 1.告别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我们在一天天的长大,我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见解和思想.你有自己的烦恼吗 把它说出来,让我们来给你化解化解.
2.从现在的观点来看,你认为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哪些方面需要改革 试谈谈你的看法.(任选其一)
教学反思: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方案参考答案
学习目标:
1.介绍鲁迅生平,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深刻理解描写三味书屋的内容;
3.学习写景要抓住事物特点和有恰当顺序的原则和手法。
学习设计:
一、激情导入: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字豫才, 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他6岁时入私塾,12岁进三味书屋读书。21岁去日本学医,寻求救国之路,后为拯救国民的精神,毅然弃医从文。他以犀利的笔,战斗在反帝反封建的最前列,成为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于1936年在上海病逝。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给我们留下了八百多万字的文学巨著,收在《鲁迅全集》里,成为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写作背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是作者在厦门大学图书馆的楼上写的,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 (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鲁迅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回忆起童年的往事来了呢?又为什么要回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呢?原来,“三·一八”惨案以后,北洋军阀政府通缉鲁迅,他被迫离开北京到厦大任教。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然而鲁迅一贯主张的却是:“……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因此,即使困守在厦门大学,也总要“做一点事”。做些什么呢?他针对着当时文化教育在全国泛滥的封建复古的逆流,如:“尊孔读经”,小学生必须读“四书五经”等,以追怀往昔来予以回击。鲁迅曾说:“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的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虽然他也许不过是一条虫)下。”鲁迅先生在“只剩了回忆”的困境下,仍在自觉地战斗着。21教育网
二、整体感知:
(二)精读赏析:
美女蛇的故事:
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带有神怪色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这个故事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21cnjy.com
其一,故事的内容符合儿童好奇、爱惊险的心理,这也是儿时的一种乐趣。
其二,听长妈妈的故事后,“长草”是不去的,这就限制了“我”在百草园中活动的范围,极想得到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在百草园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这也符合儿童的探险猎奇、战胜邪恶的心理。这就为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纱,诱导着儿童去涉足、认识、了解它。【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其三,百草园丰富的生活内容和赤链蛇的传说,对儿时的作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所以,这个传说增加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因素。www-2-1-cnjy-com
别样的趣味: 开一块雪, 出地面,用一枝短棒 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 鸟雀下来啄食, 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 住了。2-1-c-n-j-y
用“扫……露……支……撒……系……牵……看……走……拉……罩住”一连串动词,清晰准确地记下捕鸟的全过程,可见“我”的童年时代,对捕鸟十分喜爱,这也反映了鲁迅小时的广泛兴趣。 21*cnjy*com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来源:21cnj*y.co*m】
三个“也许是因为……”的排比句,对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进行推测,补叙园中孩子气的活动——毁泥墙,抛砖头等等,同时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的深深眷恋和被迫离开它时依依惜别的心情。 【出处:21教育名师】
寿镜吾先生方正、质朴、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而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但在封建社会里,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是守旧的。
三味书屋后面的园,远不如百草园多彩有趣,学生却同样玩儿得有滋有味,这样写有何作用?
反衬了三味书屋,只有读书、习字、对课这样呆板枯燥的生活。
强调:刻画人物.我们要根据中心的需要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
四、拓展延伸:释疑解难:1. 三味书屋:“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的古语。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读经典史籍味如吃喝佳肴美酒;而读诸子百家学说之类的书,则味如酱醋罢了,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
2.仁远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想得到仁,这仁就来了。(是宣扬孔子哲学思想“仁”的)【版权所有:21教育】
3.上九潜龙勿用:“上九”即初九,“潜龙勿用”即龙德而隐。意思是说,恶势力强大时,才高德重的好人就要隐居起来,暂时不出去做官,以免被害。(是宣扬消极避世人生态度的)
4.“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摘自《尚书·禹贡》,原文不在一处,是学生因不懂而胡乱拼凑到一处的。意为:“那个地方的土地(分为九等,上上为第一等,下上为下等里的最上一级)好坏交错;那进贡的东西,有祭祀专用的一捆捆茅草,还有橘、柚这类水果。”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五、学法小结:
写作技巧:
鲁迅对先生进行了
A.神态描写: 如“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B.动作描写: 如“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C.语言描写:如“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