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考点分析及例文[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作文考点分析及例文[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03-09 17:1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作文考点分析及例文
张 俐
我们要备战高考作文,就要了解高考考试说明对写作的具体要求:
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
一、基础等级
①符合题意
②符合文体要求
③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④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⑤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⑥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二、发展等级
①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
②丰富
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③有文采
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④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高考作文采用两级评分:基础等级40分(内容和表达各占20分),发展等级20分。发展等级有四个项共15个给分点,评分时以15个点中最突出的一点来评分,有一点突出就可以得满分20分。
下面将对基础等级中的考点要求逐一加以说明。
1.符合题意
所谓“符合题意”就是准确的把握题目要求,对构成题目的各个部分进行认真阅读、细致分析、准确全面地理解其中心意旨,严格按照题目要求作文。准确、全面即是对审题的要求,审题也是一种思维能力,话题作文的审题要注意话题引文(材料)、写作话题、注意事项三个部分,并且要进行综合考虑,如果哪一项审读错了,就有可能一错千里。
例文:
永远的苏武
四川考生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裹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舞,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望。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方才是历史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因。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永远的苏武。
【评析】这是2005年四川省的一篇高分作文。2005年四川省高考作文是以“忘记和铭记”为话题,属关系类话题作文,文章要符合题意,就必须阐明铭记与忘记之间的关系。本文以生动的描写——苏武站在铭记与忘记间进行选择开篇,同时亮出了文章的观点: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生涂上最浓重的一笔。接着作者以优美的华章,浓墨重彩地宣扬苏武的铮铮铁骨,赤胆忠心,中间作者始终不忘点明话题,如“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最后,作者以“壮哉”抒情,再次说明应该忘记什么,应该铭记什么,催人奋进,鼓舞人心,震撼心灵。整篇文章写得大气磅礴,灵气飞扬,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是难以成就这样的美文的。
2.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有两层含义:一是符合作文题中的文体要求:二是符合考生自己选择的文体要求。所谓文体,即文章的体裁。考纲明确指出: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记叙文是以记叙作为主要表达方式而写成的文章,可记人、叙事、写景、状物反映社会生活;议论文就是议论、分析问题,论述道理、阐述观点的文章,论点、论证、论据三要素要完整;说明文是通过把握事物特征。按一定的顺序和方法来阐明事理,传递知识,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应用文体是根据要求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具体事物,写作时要注意不同应用文体的格式要求。学生喜欢写的散文,也一定要做到中心明确,“形散而神不散”。近些年,高考作文要求文体不限,实际上是淡化文体要求,让学生有更广阔的创作空间,但是淡化文体并非不要文体形式,考场中“四不象”的文章必定得不到高分。
例文:
问,与探索同行
四川考生
大千世界充满了无数未知的领域,在人类面前形成一个个谜团。天性探索解密的人往往不服输,调动一切智力、毅力、体力,只为探索、征服未知的世界。
问。始终与探索同行。面对光怪陆离的世界,面对芸芸众生,我们问天问地,问自己也问他人,以求探索出那些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真理。
我们问天问地,从包罗万象的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中得到灵感。18世纪中叶,维也纳一名叫盎布鲁格的医生诊治一位奄奄一息的病人,始终查不出症结所在。病人死后,经过解剖尸体才发现胸腔内挤满了脓水。他问自己,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最后他从用手指关节敲击酒桶的情景上得到启发,探索出胸部疾病和叩击音变之间的关系。
我们问自己问他人,从自己和他人的经验中深入探索。亚历士多德认为:推一个物体。当不再推它时,物体会归于静止。1000多年后,这个似是而非的论断让伽利略产生了疑问。他用理想实验推翻了这个结论,奠定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
问,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明确的目标。问,引发了思考;问,牵引着思考。问,是荒漠中水草丰美的绿洲,始终激励着饥渴地穿越在荒漠中的旅人;问,是暗夜里永远悬在北方的夜空的璀璨的北极星,为在无畏的探索中迷途的勇士指明方向。存在后,发现原子核的质量数与质子数不符,他产生了疑问,在实验的基础上,积极思考,终于成功地预言了中子的存在,极大地推动了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这对于一个只知重复实验,不善于提出质疑并思考的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如果像卢瑟福的那位学生那样,只知埋头工作,而不善于提出质疑、根本不思考,成功了不知为什么成功,而失败了也不知为什么失败,好象兢兢业业,其实却浪费了很多时间,这不可能取得成就。他之所以一无所获就是因为少了问的引导。
问,使人类走向高科技领域,使人类战胜自然,战胜自我。问,是人类创造发明的阳光雨露,是走向成功的阶梯。
哥白尼说过:“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
让问与探索同行。让我们问天问地,从万象中有所得;让我们问自己问他人,不断总结,不断吸取,不断充实。让我们带着问,上下而求索。
【评析】这是2006年高考四川省的一篇考场佳作。也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中将论点、论证、论据三要素巧妙地融合为一体。文章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问题与探索同行,接着又分别从“我们问天问地,从包罗万象的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中得到灵感。”“我们问自己问他人,从自己和他人的经验中深入探索。”“问,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明确的目标。”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为了更好地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还例举了盎布鲁格、亚历士多德以及卢瑟福的例子,并注意了述例和说理的结合,最后再次点明观点:让问与探索同行。作者的知识丰富,思维缜密,文章结构严谨,语言有力度,是值得借鉴的考场佳作。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就是要求在高考作文中要表达真情实感。情真则文成,情虚则文败。这是对作文思想内容的基本要求。“思想健康”指在作文中表达的思想观点。感情倾向要健康、积极、向上,要体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符合社会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评价标准,要明辨是非,把握社会的本质和主流。
例文:
尘世的莲灯
四川考生
五月的川流中
那一盏盏远逝的莲灯
是否是
对先生的悼问
——题记
鲁迅先生之殁,距今正七十载。
七十载光阴淡褪了闪耀的琉璃,岁月洗涤了殷红的旧迹,浮尘掩埋了昔时的怆痛。
先生若在地下有知,是否是“沉静中积习又抬起头来” 是否是“吟罢低眉”却“无写处”
只身领呐喊,南腔北调,
野草岂有二心
暗夜感彷徨,朝华夕拾。
华盖不求而已!
这一问一答饱含了怎样的“哀痛者与幸福者”的追思!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
先生的成就背后是深不见底的孤独。先生的孤独是旷世的是凝重的是无可释怀无以解脱的,犹如一片深谷的枯叶。
先生在深重的国难与冷漠的人情面前可曾想到过自己?
在那个“造化往往为庸人设计”的年代里先生的思想不也曾遭受过曲高和寡的困境
然而先生又是不屈的。
先生像苦酒一样将人生沉积酝酿着,等待喷薄而出的一刻。
先生用笔和纸承栽思想的力度,为中华民族为四万万国民划开了一道东方的破晓!
如今,我们站在这一方光明中,站在历史长河的对岸,岂(企)图叩问那一段风雨如晦的年岁。
先生只是静默着呐喊着彷徨着。
先生于我们留下的只是文字。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先生的答案似乎如我的追问一样。野草的灰烬深藏在陈腐的土壤里,新的生命诞生于斯。这是怎样一种神圣的气魄!
五月的川流,流着汩汩的水。
愿我的莲灯冲破这夜的岑寂,
带着我的悼念和自解的疑问,
抵达这尘世彼方!
后记:谨以此悼鲁迅先生。
【评析】2006年适值鲁迅先生去世70周年,先生是一个为自由为真理而战的猛士,他的人生是坎坷的,但却具有深邃的思想和崇高的人格。文章的题目就给人以超凡脱俗的感觉,本文在思想健康的基础上,最大的优点就在于感情真挚,文中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佩之情,并以“悼问”“叩问”“追问”“自解的疑问”贯穿全文,同时巧妙扣题。作者很多的语段都以“先生”开头,不仅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与鲁迅先生的距离,使读者能够跟着作者的笔触,近距离地接触鲁迅先生,体会先生那深邃的思想和深重的忧国情结,“先生的成就背后是深不见底的孤独,先生的孤独是旷世的是凝重的是无可释怀无以解脱的。犹如一片深谷的桔叶。”形象的比喻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的鲁迅,其实那盏莲灯,又何曾不是先生的化身 总之,这篇考场佳作以其真挚的感情,打动了所有的读者。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内容”是指写进文章中的思想感情,人物事物和数据材料等。“内容充实”就是记人叙事具体实在,要素完整,论述问题论据充足。论证深刻、透彻,抒发情感真挚实在,不苍白罗列,在高考作文中言之无物,内容单薄是考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如叙述笼统,捏造事实,无病呻吟,缺乏新颖典型的论据和清晰的论证。中心明确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必须要单一、集中、鲜明,贯穿文章始终。中心的表现形式可以开门见山,也可卒章显志,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委婉的,但必须要鲜明。
例文:
谈意气
湖南考生
意气,是李白“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意气,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当使民风淳”的肺腑之言;意气,是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怀……人要有意气,有自己的意志和气概,要意气风发。人不能没有意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给予它自信的阳光。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遏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采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
人有意气,才能有千古留名,流芳百世,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风波亭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几百年的猎猎西风,早已拂走了牧羊的老者;几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声声驼铃……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颗丹心,苏武的一根竹杖,张骞的十几年牢狱之苦,早已映入史册,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若无意气,他们怎会有如此壮行
人有意气,才能摧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泯,意志不衰。还记得舞台上那尊慈祥博爱的,千手观音吗 邰丽华,虽是聋哑人,但她有意气,手臂练得青肿了,脚底磨出血泡了,她始终坚持练习。最终,她用手指勾勒了人性的美好,用舞姿诠释内心的感觉,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若无意气,她怎会从不幸的底谷达到艺术的巅峰?
意气,是成就人生所必需的。然而,现实生活中缺乏意气之人委实不少,他们在温柔富贵乡中疲软筋骨麻木神经,在歌舞升平中平息了壮志,在灯红酒绿中丧失人性……凡此种种,我们要坚决反对。
人,要有意气,要意气风发。
【评析】这是2006年高考湖南省的一篇高分作文。优秀的议论文必须是观点鲜明,论据充足,本文的优势在于:第一,中心明确,思路清晰。文章开篇以“意气”起笔,鲜明亮出自己的观点:“人要有意气,有自己的意志和气概。要意气风发。”接着用分论点的形式进一步阐述人为什么要有意气,“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人有意气,才能有千古留名,流芳百世。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人有意气,才能摧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泯,意志不衰。”最后以“人,要有意气,要意气风发”收尾,干脆利落。第二。内容充实,说理通透。文章旁征博引,例举了李白、杜甫、毛泽东、苏轼、岳武穆、张骞等典型论据,使得文章更形象具体,说服力强。第三,多用排比,气势充沛。文章借助排比句式,一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二来使得文章更富有文采,气韵流畅,字句铿锵。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是指作文时,按照现代汉语的要求正确使用词语,不产生歧义,不用生僻词和生造词语,不乱用外文;句意通顺,语言表达能真实、完整的表达作者的意思。结构完整是指文章布局周密、前后连贯,详略得当。不同文体对结构完整的要求及方法不同。记叙文中记人的文章主要看表现人物形象是否生动鲜明,叙事的文章要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部分是否完备;议论文的结构有并列式、承接式、对照式等,要看引论、本论、结论部分是否合理。总之,文章的谋篇或布局要有方略,详略安排得当,段与段之间过渡自然,衔接紧密,要前后照应,首尾圆合。
例文:
青山寂寂水澌澌
安徽考生
青山寂寂,锁住英雄万里梦
江水澌撕,淘尽英魂千行泪
——题记
天山上皑皑白雪,需要我们去读它的壮丽;三峡两岸不住的猿鸣,需要我们去读它的悲伤;黄河的滚滚波涛,需要我们去读它的悲歌。
乘一叶扁舟,荡漾在历史的长河;酌一杯小酒,于滚滚波涛间,你是否读出曾经的恢宏。
澌澌江水泪洒汨罗
郑袖的甜言蜜语依旧环绕在怀王耳畔,子兰的句句谗言刺痛了你受伤的心,汨罗江畔洒满你无尽的泪水,楚国的安危牵动着你痛楚的心灵。品行高洁,无韵之《离骚》;命途多舛,凄美之《怀沙》,你投身汨罗,用泪水与悲恨来表达你的爱国之心。清清的汨罗江水让我读懂了你的无奈,你的痛苦,读懂了你为国而亡的决心。
寂寂青山笑满南山
小船儿轻轻的在水问荡漾,风微微地吹来,拣起飘逸的衣裳。于淡雅清溪旁,繁花松菊间,执一壶桃花酒,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琴声悠悠,荡尽心中的苦闷:皓月知心,写满幸福容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让我读懂你不为人知的决心,也读懂了内心的无暇。
邀明月让回忆皎洁
那是曾在高力士手中留下尊严与豪迈的鞭子,而今早已不见踪迹。但你一路流浪,一路收集,收集山的雄伟,水的灵动;收集雨的轻柔,风的自语;收集月的皎洁,心的纯真,集成册,于青山绿水问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美轮美奂的皇家庭院,潜得住一代帝王包举宇内,并吞八茺的雄心,却容不下一颗不朽的灵魂。青山绿水让我懂得了你的豪迈,四处漂泊让我懂得了你不向权贵低头的决心。
洗去昨日的铅华,淡去历史的云烟,面对徐本禹那张满是泪痕的脸,邰丽华于无声处那绝美的舞姿,牛玉儒那赤子般的火热的心,你又读出了什么
那些虽然一纵即逝却潮润双眸的纷纷感念,那些纵然久远亦不能淡忘的阙阙故事,都会在心中沉淀成最美丽,最隽永的温馨。任时光飞逝,心境变迁,永远的珍惜。
生活是一部读不完的大书,历史就是一部百科全书,那其中的真谛需要我们用心去读,用心品味。
【评析】这是2006年高考安徽省的一篇高分作文。本文的一大优点在于文章结构完整,收阖自如。作文题目要求以“读”为话题,文章紧扣此话题,以优美的语言展开叙述。开篇的题记富有诗意,起到引领下文的作用,接着以三个小标题“澌澌江水泪洒泪罗”“寂寂青山笑满南山”“邀明月让回忆皎洁”分别评述了屈原、陶潜、李白的一生,从中读出了他们的伟大与独特的人格魅力,然后以“洗去昨日的铅华,淡去历史的云烟”巧妙过渡到现在,徐本禹、邰丽华、牛玉儒的事例简洁凝练,最后再次点明主题,“用心去读生活”,再次强化中心,有力收束全文。这种紧扣话题,中心明确,结构严谨的作文得到高分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再加上语言多用排比,化用诗句,使文章纤美空灵,婉丽雅致,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6.深刻
所谓“深刻”主要是针对文章主题(或中心思想)的提炼而言的。文章要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行文流畅、章法严谨,感情真挚外,还要饱含哲理,令人沉思,让人感触。深刻在考点中包括: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
例文:
一枝一叶一世界
浙江考生
当春风催开了桃蕾飘向柳梢时,燕子衔来了春的消息。
当金樱子疯狂地燃烧着芬芳时,雷雨浇注出夏的热烈。
当枯叶翩跹在清冷的微风中时,谷物沉淀出秋的成熟。
当寒号鸟呜咽在灰黄的枝头时,冬梅吐露着冬的矜持。
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收藏着大千世界,蕴藏着无限的信息,若你执着于每一次灵魂的悸动,那么即使再微小的事物都能向你报告下一刻的期待。
“一叶落知天下秋”,“一枝红杏出墙来”。古人早已流下诗句告诉我们不要放过任何一次召唤,任何一个预示。
一个苹果砸下,牛顿看到了万有引力;一粒粮食的收获,袁隆平看到了杂交水稻;一只猫眼的细眯,欧阳修看到了正午。
凡人和伟人的区别就在于伟人常常能从一枝一叶中看到一个世界,而凡人只能看到它本身。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向人们展示出细的痕迹。也许你只看到了古老中国地大物博,而余秋雨先生却看到古老中国在呻吟,在哭泣,千年的历史,百年的耻辱,在那一砖一瓦,一墙一柱中,在那血迹斑斑的刀枪中,展示给我们。在游览名胜古迹时,你是否只专注于那样新鲜的旧物给你带来的震撼,抑或你已看到了一个世界留给人们的沧桑与无奈
是啊,你身边的每一物都可以带给你一个世界,甚至穿越时空!
别人的一次伤害,一次欺骗,一次蔑视,你是否看到整个世界应该有的包容、智慧、尊严,那么每件事带给你的就不是自卑、懊丧,而是勇气、信心,因为你看到了一个世界,看到了自己辽如天地的胸怀!
冥冥中日有主宰,诞生的,逝去的,匆匆而又悄悄,编织着黄昏下的孤灯,呵护着黎明前的雨声,一齐西沉,任凭时间的浓缩与稀释,亘古不变的惟有一枝一叶带给你的那个世界!
只要你相信,枝叶包含着世界,细微中包含着世界,细微中包含着博大,有限中包含着无限,只要你愿意,擦亮眼睛去寻找身边的一草一木,放飞心灵去记住每一个瞬间,那么你就拥有了整个世界!
一粒沙,一个世界;一朵花,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收藏!
你看到了吗 一枝一叶,里面有一个世界!
【评析】这是2005年高考浙江省的一篇高分作文。文章开篇不俗,以优美的排比句引出了“从细微中见世界”的观点,如此精美的排比句怎能不抢人眼球 接着文章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应该“擦亮眼睛去寻找身边的一草一木,放飞心灵去记住每一个瞬间”见解深刻,闪烁着哲思。宇宙浩渺,作者对“一枝一叶一世界”,对微观与宏观的哲学关系,阐释得极富文学性。总之,本文思想深刻,富含哲理。正反对比,使得文章更具说服力,优美的比喻,又使得文章生动形象,可读性极强。
7.丰富
丰富在考点中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材料丰富;二是形象丰满;三是意境深远。材料丰富是指文章的内容要具体、充实。主要是写议论文时使用的材料数量多,准确,充实;形象丰满是指叙事类文章中塑造出来的个性鲜明,具体可感的人物,通过传神的描绘能栩栩如生地站在读者的面前;意境深远,一般是就散文、诗歌、小说而言,是指内在的意和外在的境相互融合,使得文章表达出来的境界,主旨高远,内蕴深厚,言有尽而意无穷。
例文:
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
四川考生
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戈壁滩,而我们一生的事业就是让那里开满鲜花。——题记
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而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之旅,而要让我们心里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就只有直面挫折,而不是放大痛苦。
一枚贝壳要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将无数的沙粒转化成一粒并不规则的珍珠,雨后的彩虹绽放刹那的美丽却要积聚无数的水汽。如果把这些都看成是一次又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成就了光彩夺目的珍珠和美丽的彩虹。
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如果遭遇挫折,仍能以奋斗的英姿与之对抗,那么这样的人生是辉煌的。
当苏轼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的大汉使臣。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可以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放羊老人从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
昭君出走大漠,丝绸之路上又多了一串驼铃的丁冬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不应该是她真实心态的写照吧!如果不贿赂画师,终至出塞算是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换来了汉匈两地人民的短暂安宁。
苏武和昭君的举动应该是对直面挫折,缩小痛苦的心理的诠释。人生只有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没有必要因叶落而悲秋,也没有必要因挫折而放弃抗争。因为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次挫折也荒废不了整个人生。
人们常说,风雨过后,面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荆棘过后,面前会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既然如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放大人生的痛苦”
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那挫折必是滋润花的养分,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没有滋润挫折养分的花迟早也会枯萎。
痛苦和挫折是人生必然要遇到的两大难题,要想让我们的心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只有在遭遇挫折时排解痛苦,积蓄人生的力量,为新的目标而奋斗,生命之花才会常开不败,生命的存在才会有新的更深刻的意义!
【评析】小作者像一位智者,参悟了生命的真正内涵,在对待人生的挫折与痛苦时,“要让我们心里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就只有直面挫折,而不是放大痛苦。”作者为了让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作者还引用了丰富的典型事例。如苏武、王昭君,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最后用极富哲理的语言做结,简洁凝练,同时又能震撼人心。另外,诗意的文章题目,富含哲理的题记,典雅的语言,也是本文的一大看点。
8.有文采
“文采”就是指文学艺术方面的才华。有文采在考点中的要求是: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为没有文采的文章是流传不远的。文章要达到有文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①用词生动。可运用成语或网络热语,以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和时代性;②用句灵活。语言的表达要善于运用各种句式,如长短句结合,整散句结合。这样才能在富于变换的句式中,体现文章的语言之美:③巧用修辞手法。一篇高考作文若能巧妙使用排比、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特别是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这样定能吸引阅卷老师,同时留下好印象。
例文:
那阵风吹过
四川考生
往事如观流水,来者如仰高山。纷繁人间千万之事,人生匆匆不过数十载。时光流逝,纵然我们记住了亲人的叮咛,友人的祝福,情人的蜜语,一些伤心往事难免淤积于胸,块垒难消。面对万千世事,我们该忘记什么又铭记什么呢 答曰:忘记失败痛苦,铭记美好快乐。
珍珠忘记了被河蚌困扰的痛苦,于是造就了盈泪的玉珠。
宝剑忘却了烈火下锤打的痛楚,于是露出了锃亮的刀锋。
胡杨忘却了沙漠中干渴的难当,于是创造了“死了三年不倒,倒了三百年不腐”的神话。
顺着历史长河,无数旷达之士莫不泰然处之。
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一桃花源。
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 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 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 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出“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旷达与豪迈
所以,我们应该忘记别人的嘲讽,如忘掉五年前的一次感冒一样;原谅别人对我们的伤害,如原谅天有晴有阴一样。我们要记住初生婴儿的第一次笑容,我们要记住八旬老太没牙的掩笑……
那阵风吹过,吹走了,吹走了失败痛苦;那阵风吹过,吹过后,铭记住,铭记住了美好快乐!
【评析】文章紧扣话题“铭记与忘记”表达了这样一个中心:忘记失败痛苦,铭记美好快乐,我们的人生才活得从容与豪迈。为了生动地展现这一观点,文章在语言方面下足了功夫。第一,多用排比句。如“珍珠忘记了被河蚌困扰的痛苦,于是造就了盈泪的玉珠。”“宝剑忘却了烈火下锤打的痛楚,于是露出了锃亮的刀锋。”“胡杨忘却了沙漠中干渴的难当,于是创造了‘死了三年不倒,倒了三百年不腐’的神话。”整齐的句式,丰富的想象,让读者从珍珠、宝剑、胡杨身上找到了“忘记失败痛苦,铭记美好快乐”的意义。第二,多化用诗句,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和文化品味。文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江东去”等等,这些都是诗人标志性的诗句,能将这些诗句自如地运用在文中,少了平时的积累,是难以达到如此的效果的。总之,全篇写得华美大气,透露出浓浓的文化气息,读之如品香茗,余韵绵长。
9.有创新
有创新在考点中的要求是: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有创新即是对文章立意、选材、结构等方面的要求。创新意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形式上与众不同,二是在内容上有开拓。文章要做到有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①题目新颖②立意新颖③材料新颖④体式新颖(如日记式、小小说式、故事新编式、网上论坛式、广告式、场景组合式等等)。
例文:
农夫的日记
四川考生
×年×月×日 风
我是一个孤独的人。
我不想成为后人的笑料——“守株待兔”已很让我脸红了!究竟是什么让我面对众人的讥笑还能苦苦地支撑,是眼前这个很新巧的捕兔袋吧 不敢确信。我只觉那是黑暗的洞,在一点点吞噬着我的自信。
张三站我身后,道:“按照它的设计,捕兔应该不是问题——只要再坚持。”
我无言,毕竟有谁相信自己的敌人 这家伙曾最爱讥笑我“守株待兔”了!可是,我真的该怎么办
×年×月×日 晴
今天天气很好,如我的心情,我已撤回了捕兔的工具,终于感觉不到压力了。至于旁人的讥笑,我已司空见惯。
我相信了儿子的话:“为什么要死死守着那一套呢 曾经的失败不能说明问题。收回迷茫,我们好好种田吧!”
是的,我不再坚持,我听从儿子对事物的判断。有什么理由不相信自己最亲的人呢
×年×月×日□雨
这真是阴暗的一天!
我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要放弃 ”太没有勇气了!我后悔自己没有听张三的话。他在我撤走工具的第二天便捕到几只兔子!
又一次失败!
×年×月×日 多云
我要反思,我应该好好地反思。
几天的思考,我想应该有收获。
很容易想起《韩非子》的寓言,我也很受启发。人们总是很相信自己的亲人,这是一种感情的依赖感。意气用事,感情就会遮住理智。
有时候,敌人甚至是你成功的伴侣,别用仇恨掩住双耳,听不进“金玉良言”。——我不是感谢张三,我终于明白失败的原因。
基于正确的客观事实,我才能正确地认知事物,这些于我的儿子和张三都没有关系,正如感情的亲疏与事物的认识,因为他们只能影响,而无法决定,真正面对的,是我自己。
某些事物不是简单的,要认知它,靠的是自己,别人的建议都只是参考,更别说因感情亲疏而区别对待——那真是一个彻底的错误!
我想,我真的应该明白了。
但愿明天是新的一天!
【评析】这是2003年高考四川考生的一篇佳作。本文最大的亮点就是构思精巧,将“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看似严肃的话题,以日记的形式,用一位的农夫的口吻表现出来,显得轻松幽默,同时将“守株待免”的寓言故事作为大背景,经过一定的加工,赋予了新的内容,又让读者眼前一亮。感到新颖别致。还有文中农夫的心情是和日记所记的天气是紧密联系的,这也不得不说是作者的匠心设计。总之,这篇文章打破了以往的常规思维,想象丰富,语言清晰流畅,使其能从众多的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