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同步练习(含解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同步练习(含解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3-27 23:29: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选择题
图为探究不同自然因素影响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1-3小题。
1.用于探究不同土质对水土流失影响的是( )
A.I组 B.Ⅱ组 C.III组 D.IV组
2.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下列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A.地面坡度越小,水土流失越严重 B.降水强度越小,水土流失越严重
C.地表植被越稀疏,水土流失越严重 D.黏土比沙土疏松,水土流失更严重
3.结合实验探索,在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过程中有效的生物措施是( )
A.植树种草 B.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C.打坝淤地 D.减少放牧牲畜数量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但又被称为“中国的忧患”,读“黄河干流及部分支流”图,完成下面4-7小题。
4.唐代诗人李白曾吟诵“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上”是指( )
A.秦岭 B.巴颜喀拉山脉 C.唐古拉山脉 D.九华山
5.黄河河水含沙量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沿岸工业发达,污染严重 B.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C.过度抽取河水,带走泥沙 D.水中行船多,搅动河沙
6.每年初春,黄河易发生凌汛现象的河段是( )
A.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7.关于图中黄河各河段的忧患或开发治理措施,错误的是( )
A.河段①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立自然保护区
B.河段②修建水电站,利用水能
C.河段③大力扩大农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D.河段④加固黄河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图是河流作用形成的两种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8-9小题。
8.与左图中地貌景观形成无关的因素是( )
A.土质疏松 B.植被稀少 C.气候全年多雨 D.地势起伏大
9.形成右图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A.河流下游水流速度较快 B.河流携带泥沙在此沉积
C.河流上游大量引水灌溉 D.沙尘暴携带大量沙尘在此沉降
下图是黄土高原煤炭资源分布图和地理景观图,完成下面10-12小题。
10.从陕西运5000吨煤炭到重庆,最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
A.铁路 B.水路 C.公路 D.航空
11.下列能准确描述黄土高原地理景观的是( )
A.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B.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地面平坦,一望无际
12.黄土高原最严重的生态问题是( )
A.地震、火山 B.台风、海啸 C.水土流失 D.蝗虫
二、解答题
13.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黄河以泥沙多而闻名。古籍中常以“河水一石,其泥六斗”及“黄河斗水,泥居其七”等来描述黄河的多沙状况。“跳进黄河洗不清”的说法,也是形容黄河泥沙。黄河含沙量之高,在世界河流中绝无仅有。
材料二:有关资料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入海年径流量逐渐变小,与此同时黄河下游多次断流。1997年黄河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记录,断流多达12次,合计226天,断流里程长达622千米。大河断流,世界罕见!
(1)划分黄河上游和中游的地点B是____,黄河的支流主要集中在上中游,图示字母A代表的支流是____。
(2)黄河下游几乎无支流,试根据材料一分析其原因。
(3)材料一提到的泥沙主要来源于中游的____(地形区)。请你从气候的角度分析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原因____。
(4)试分析材料二提到的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及人为原因。(自然、人为都要分析,共答够三点以上)
(5)黄河上游地区重点开发的能源资源是____,其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是____。
14.读黄土高原图,回答下列问题。
(1)黄土高原西抵乌鞘岭,东到A______山。
(2)黄土高原从四大区域位置看,位于_________地区;从阶梯位置看,位于我国地势的第___级阶梯。
(3)黄土高原传统的民居是_______。
(4)黄土高原最主要的生态问题是。针对该问题,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治理措施?请至少写出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丙、丁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A-B一线是我国甲、乙两地区的分界线,也大致是我国一月__等温线、__年等降水线;丙地区的农业以 __为主;丁地区主要的少数民族是__。
(2)①②③④是我国主要工业基地,其中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是__(填代号),联系②和③之间的铁路干线是__,④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有利条件有(答一条)__
(3)M为我国独特的地形区,最基本特征是__,位于我国地势第__级阶梯。
参考答案:
1.由图可知,I组探究不同坡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Ⅱ组探究不同植被覆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III组探究不同降水强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IV组探究不同土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根据题意,故选D。
2.由图可知,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A错误;降水强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B错误;地表植被覆盖越稀疏,水土流失越严重,C正确;沙土比黏土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D错误。故选C。
3.根据实验,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有:植树造林;打坝淤地,拦蓄泥沙;合理放牧、合理安排农事的根本在于恢复地表植被覆盖以保持水土,BD错误。打坝淤地是工程措施,C错误。因此有效的生物措施是植树造林,A正确。故选A。
4.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由于土质疏松、地表植被破坏严重、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等原因,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大量进入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B正确。黄河含沙量大与沿岸工业发达、过度抽取河水和水中行船多,搅动河沙关系不大,ACD 错误。故选B。
6.凌汛现象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河流会有结冰期,二是河流有河段是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图中黄河的各河段中,②④两河段是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会有凌汛现象,故选A。
7.读图可得,①位于黄河的河源河段,该地区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立自然保护区,故A叙述正确。②河段在初春和初冬时节易形成凌汛,故B叙述正确。③位于黄河中游,该河段水土流失严重,不适宜大力扩大农田面积,故C叙述错误。④河段位于黄河下游,该河段是“地上河”,该河段适宜加固黄河大堤,故D叙述正确。本题要求选择治理措施错误的选项,故选C。
8.左图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貌,形成这种地貌的主要原因是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地势起伏大,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因此ABD是该地貌形成的因素,C项气候全年多雨不是该地貌景观形成的因素,故选C。
9.右图为黄河下游的地上河景观,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泥沙大增,下游在华北平原上,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抬高,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长期以来,人们采取修筑堤防的方式来约束洪水,致使河床与两岸地面的高差越来越大。因此河流携带泥沙在此沉积是右图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故B正确。河流下游水流速度较慢,A错误;河流上游大量引水灌溉、沙尘暴携带大量沙尘在此沉降与黄河地上河景观形成无关,排除CD。故选B。
10.依据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根据不同的运输情况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可以从门口到门口,价格适中,适合短距离运输;航空运输速度快、但是运量小,价格高,适合急需情况的长途运输;铁路运输速度较快、运量较大,运价适中,适合运量较大的长途运输;水上运输运量大、运价低,但是速度慢、受地域的限制,适合两海港之间较大运量的长途运输。所以从陕西运 5 000 吨煤炭到重庆,最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是铁路,故选A。
11. 黄土高原,介于太行山、祁连山、长城和秦岭之间,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这里是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长期的水土流失,形成了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一遇雨天,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支离破碎。故C正确。其中A描述青藏地区,B描述云贵地区,D描述平原地区,与题意不符,故选C。
12.因为黄土高原处于湿润半湿润向干旱半干旱、农耕区向牧区过渡的地带,自然环境十分脆弱,加之人们不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致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1)由图可知,划分黄河上游和中游的地点B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黄河的支流主要集中在上中游,图示字母A代表的支流是渭河。渭河和汾河是黄河的两条主要支流。
(2)由图可知,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河流流速减缓,来自中游的泥沙在下游沉积河床,河床不断抬高形成“地上河”,不利于地表水的汇入。
(3)由材料一可知,黄河的含沙量高,由图可知,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夏季,且多暴雨,暴雨冲刷带走了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使黄河含沙量大增。
(4)材料二提到的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及人为原因。自然原因: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水量小;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来自中游的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无支流汇入;主要流经季风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黄河流经区域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耕地面积大,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水污染及浪费严重。
(5)黄河上游地区重点开发的能源资源是水能,其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是流经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分界处,海拔落差较大,可以充分的利用水的是能进行发电,河流落差大、径流量较大。
14.(1)黄土高原大致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至乌鞘岭,东到A太行山,面积约50万千米。
(2)黄土高原从四大地理区域看,位于我国的北方地区,从阶梯的位置看,位于我国的第二级阶梯。
(3)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大多依山坡挖掘,外观以圆拱形为主,靠门窗外采光较好,里面则略显阴暗。传统窑洞造价低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适宜居住。
(4)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在夏季暴雨的冲刷 下,水土流失严重。防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有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和生物措施,具体措施是大力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退耕还林还草,以及整修梯田、修筑挡土坝等。
15.(1)由图可知,甲是北方地区,乙是南方地区,丙是西北地区,丁是青藏地区,图中A—B一线即秦岭—淮河一线是北方和南方的分界线,也大致和我国一月0℃等温线、800毫米年等降水线吻合;丙西北地区的农业以畜牧业为主;丁青藏地区主要的少数民族是藏族。
(2)图中①是辽中南工业基地,②是京津唐工业基地,③是沪宁杭工业基地,④是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③沪宁杭工业基地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联系京津唐工业基地和沪宁杭工业基地的铁路干线是京沪线,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有利条件是海运便利,多侨乡等。
(3)M是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最基本的特征是沟壑纵横,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