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溶解度基础训练(含答案) 九年级化学下学期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9.2溶解度基础训练(含答案) 九年级化学下学期人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3-28 07:2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2 溶解度
基础训练
一、单选题
1.将0.5 g某物质在20 ℃时溶于10 g水中即达到饱和,则一般把这种物质的溶解性判定为
A.易溶物质 B.可溶物质 C.微溶物质 D.难溶物质
2.时,100克水中溶解55克硝酸钾恰好饱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硝酸钾的溶解度是55克 B.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克
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55克 D.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克
3.要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小明选择了如下方法,其中可行的是( )
①加入Ca(OH)2 ②升高温度 ③降低温度
A.②③ B.② C.①③ D.①②
4.我国是世界上产盐最早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制盐历史,用现在的观点来看,他们采用的 结晶方法是(  )
A.蒸发溶剂
B.同时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和蒸发溶剂的方法
C.冷却热饱和溶液
D.加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5.已知t℃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g。在该温度下,将25g氯化钾固体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25% B.28.6% C.33.3% D.50%
6.比较食盐和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性,必须控制的条件是
A.温度均相同 B.均用玻璃棒搅拌
C.均达到饱和状态 D.食盐和蔗糖颗粒大小均相同
7.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B.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C.海水晒盐过程中析出食盐后的母液是该温度下食盐的不饱和溶液
D.在一定温度下,改变溶剂的量不会影响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8.下列现象及事实与相应的解释一致的是
现象及事实 解释
A 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 温度升高,原子体积变大
B 浓硫酸溶于水放热 浓硫酸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C 水通电分解与水受热沸腾有本质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变
D 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 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
A.A B.B C.C D.D
9.如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室温时,将盛有a、b饱和溶液的试管分别放入烧杯内的水中,均无晶体析出。当向烧杯内的水中加入硝酸铵固体或浓硫酸后,试管内所示现象正确的是
B.
C. D.
10.X、Y、Z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 )
A.Y中含有少量X,用海水晒盐的原理提纯Y
B.时,X、Y的饱和溶液降温到,析出晶体较多的是X
C.t2℃时,X与Y的溶解度相等
D.时,三种物质饱和溶液升温到,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是
11.如图是甲、乙两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均属于易溶物质
B.甲中含有少量乙,可用冷却甲的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C.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D.30°C时不可配得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两溶液
12.KNO3与K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NO3的溶解度比KCl的溶解度大
B.冷却热的KNO3饱和溶液可获得KNO3晶体
C.t1温度下的KCl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有晶体析出
D.A点所表示的KCl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9%
13.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粗盐提纯 B.葡萄酿酒 C.冰雪融化 D.酒精挥发
14.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a、b、c三点对应的溶液分别是用100g水配制的硝酸钾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质的质量分数:a>b>c
B.由b→c需加入一定量的水
C.由c→a需加入适量硝酸钾
D.a、b、c三点对应的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15.下表是氯化钠和碳酸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据表推理正确的是
温度/℃ 10 20 30 4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8 36.0 36.3 36.6
碳酸钠 12.2 21.8 39.7 49.6
A.20℃时,将30 g碳酸钠加入100 g水中,充分搅拌后得到不饱和溶液
B.氯化钠和熟石灰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C.20℃时,氯化钠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为36%
D.用上表绘制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曲线交点对应温度范围在20﹣30℃
二、填空题
16.下表是NaCl、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根据绘制的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判断,温度大约在_____℃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相等。
(2)20℃时,在50g水中加入12.5g硝酸钾固体,允分搅拌后得到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此时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
17.在1926年,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创立了侯氏制碱法,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侯氏制碱法以食盐为主要原料制取纯碱,制得的纯碱中常含有少量氯化钠。Na2CO3和NaC1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若有不同质量的Na2CO3饱和溶液和NaCl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2℃,则所得Na2CO3溶液溶质质量分数______NaCl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填“大于”“小于”“无法确定”)。
(2)t1℃时,200g水中加入40 gNa2CO3固体,经充分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之比为______(填最简整数比)。
(3)将 t2℃时碳酸钠、氯化钠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
(4)Na2CO3中混有少量的NaCl,提纯Na2CO3的方法为______。
18.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当A中混有少量的B,常用的提纯方法是____。
(2)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3 ℃降温到t1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
(3)C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除了加溶质、还有____、_ 。
19.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C、D四个烧杯分别盛有质量相等、温度相同的同种溶剂,向四个烧杯加入 某溶质,且固体溶质质量依次减少。经充分溶解后的情况如图所示,则 中盛的一定是饱和溶液(填对应烧杯下的编号);
A. B. C. D.
(2)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温度为80℃,溶质为M的溶液,将其置于室温环境,测定不同温度时析出固体M的质量。测定记录如表:
溶液的温度/℃ 75 65 50 35 20
析出固体M的质量/g 0 0 2.0 4.5 8.4
若不考虑水蒸发对实验的影响,65℃时,该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_____(填“是”或“否”或“无法判断”);
20.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作答:
(1)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减小的物质是__________。
(2)t2℃时,将30gA物质加入50g水中可形成__________g溶液,此时溶液是_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均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
(4)A物质中混有少量的C物质,若提纯A物质,可采用的结晶方法是__________。
三、实验题
21.结合如图所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A实验中铁丝下端系一根火柴的目的是______。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______。
(2)B实验说明同种溶质______不同。
(3)C实验过程中玻璃管中的现象是______,实验完毕后先______后再______(填“停止通入一氧化碳气体”、“停止加热”)。装置最后的酒精灯的作用是______。
参考答案:
1.B2.C3.D4.A5.B6.A7.C8.C9.A10.B11.B12.B13.B14.C15.D
16.(1)24 (2)不饱和;20%
17.(1)小于
(2)9:50
(3)碳酸钠 < 氯化钠
(4)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
18. 降温结晶 B >A >C 蒸发溶剂 升温
19.(1)AB
(2)无法判断
20.(1)C
(2) 75 饱和
(3)B>A>C
(4)降温结晶
21.(1) 引燃铁丝 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使瓶底炸裂
(2)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3) 黑色固体变成红色 停止加热 停止通入一氧化碳气体 点燃尾气中的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