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8 09:52: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中外历史纲要(下)》
16世纪
后 期 1453年 8世中期 7世纪 646年 7世纪末 10世纪初12世纪末 14世纪末 17世纪
奥斯曼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
拜占庭帝国灭亡
阿拉伯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
日本大化改新
高丽王朝建立
镰仓幕府建立
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
朝鲜王朝建立
德川幕府建立
西亚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南亚
4世纪
笈多帝国几乎征服北印度
11世纪
13世纪初
突厥人入侵印度
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
交流互鉴
交融创新
东亚
时空轴
一、阿拉伯帝国
三洲五海之地
商业
地理环境
商路受阻
自然环境
多沙少水环境恶劣
生存之争
信仰之争
多神信仰
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 —— 比鲁尼
思考:结合地理知识,说明阿拉伯半岛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特点?
(2)概况
1、伊斯兰教的创立
(1)背景: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
穆罕默德
创立伊斯兰教
7世纪初
穆罕默德去世半岛基本统一
倭马亚王朝时代
倭马亚王朝
622年
632年
迁居麦地那
建立政权
对外扩张
建立帝国
7世纪中期起
8世纪
中期
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半岛统一、阿拉伯国家建立、扩张的过程;伊斯兰教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精神力量和组织形式。
穆罕默德时代
正统哈里发时代
一、阿拉伯帝国
(3)阿拉伯帝国的鼎盛时期
①政治稳定
哈里发为阿拉伯文的音译,意为真主使者的“继承人”或“代理者”。
思考:哈里发是神的使者还是世俗王?
哈里发是一位由神决定的专制君主,即“安拉在大地上的影子”。他的权力并不依赖于部落的支持,而是建立在享有薪俸的官僚和常备军的基础上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宗教领袖+政治领袖
君权神授,政教合一
一、阿拉伯帝国
(3)阿拉伯帝国的鼎盛时期
②经济繁荣
手工业和商业发达,外贸繁荣
帝国境内有很多城市,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
城市
思考:巴格达能够成为“殿堂之都”的原因?
材料:公园、市场、清真寺、公共浴室,还有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使这座城市成为“豪华镀金装饰的、悬挂着华丽挂毯和丝绸锦缎”的殿堂之都。——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学习聚焦】阿拉伯人通过扩张建立的大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贸易发达的城市之一。
一、阿拉伯帝国
【学思之窗】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菲利浦·希提:《阿拉伯通史》
思考: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有什么作用?
①贸易范围:
②贸易内容:
③贸易方式:
亚非欧地区的商品在此集散
奢侈品、生活用品和劳动力都有所体现
陆上和海上贸易商路齐备
(3)阿拉伯帝国的鼎盛时期
②经济繁荣
思考:据材料分析阿拉伯人贸易的特点?
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迅速,成为东西方经济交流的桥梁。
一、阿拉伯帝国
①翻译古典著作;
建筑艺术:清真寺:阿拉伯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晚期受到印度建筑艺术的影响
文学:《一千零一夜》:又译《天方夜谭》,以波斯民间故事为蓝本,后又吸收印度、希腊、埃及等童话寓言以及大量阿拉伯故事而成
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为延揽翻译人才,哈里发以黄金支付稿酬,其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于是,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齐世荣 《世界历史》
②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3)阿拉伯帝国的鼎盛时期
③阿拉伯文化 融合东西方文化,兼融并畜,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阿拉伯人改造古印度数字——阿拉伯数字演变过程
西方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
思考:结合材料和这些成就,分析阿拉伯帝国文化的特点及文化繁荣的原因?
原因:①地处东西方传统商路的中心。
②阿拉伯帝国领域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之地,文化积淀深厚。
③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广泛吸收各地区文化成就,加以融合与创造,形成阿拉伯文化。
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
一、阿拉伯帝国
14世纪中期
1453年
16世纪后期
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
13世纪
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
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为伊斯坦布尔,定为帝国首都
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国,因创立者为奥斯曼一世而得名
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1.文艺复兴: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大量拜占庭帝国的学者逃到意大利,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丝绸之路的咽喉,对过往商人征收重税,推动了欧洲开辟新的商路,揭开了欧洲殖民扩张的序幕。
3.欧洲社会的进步:在对抗奥斯曼帝国进攻的过程中,欧洲很多国家走上了民族国家的道路,君主专制强化。火器和火药得到广泛应用,推动欧洲进入火器时代。
4.巴尔干成为欧洲的火药桶:奥斯曼帝国征服巴尔干半岛使该地区的民族宗教成分更加复杂,逐渐演化成欧洲的火药桶。
二、奥斯曼帝国——政教合一的大帝国
1、兴衰历程
最高统治者
苏丹
统治阶级宗教上层和封建主
被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
集宗教、政治、军事权力于一身
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承担各种
苛捐杂税
政治:
政教合一
15-16世纪一度繁荣,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的影响。
经济:
阻隔传统商路
文化:
继承与创新
苏丹:阿拉伯语中的一个尊称,意为“力量”、“治权”,后来变成伊斯兰国家世俗君王的称号,被苏丹统治的地方,称苏丹国。
继承了东正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伊斯坦布尔取代巴格达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中心
阿拉伯帝国:采取交流、吸收和融汇的方式,具有沟通东西的作用,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奥斯曼帝国:控制亚欧商路,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两大帝国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
阿拉伯传统的继承者,
东西方商路的阻断者!
二、奥斯曼帝国——政教合一的大帝国
2、统治
思考:分析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政治体系的共性?
①君主专制,君权神授,中央集权;
②地方采用行省制;
③政教合一,等级森严。
东南亚:古代越南
秦汉到唐代千余年间,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
968年建立了第一个越南人的国家
1010年,越南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
明朝建立后,一度直接在越南设立州县,后恢复越南的藩属国地位。此后越南与中国维持宗藩关系直到19世纪殖民者入侵。
越南古称交阯或交趾
中法战争后,1885年6月,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签订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 孔雀王朝(前324-前185年,第一个基本统一的古印度奴隶制王朝)
-贵霜帝国(55-425年,大月氏人入侵)
- 笈多帝国(320-540年,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 拉其普特时期(7世纪中叶-12世纪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
- 德里苏丹国(1206-1526年突厥人入侵)
- 莫卧儿帝国(1526-1857年蒙古入侵)
- 英属印度(1858-1947年)
- “印巴分治”(1947至今)
中古时期
三、中古印度(宗教繁多的次大陆)(南亚)
1、兴衰历程
320-540
1206-1526
政令不统一,实行种姓制度,最高统治者是大王,皇亲贵族和婆罗门高僧构成王室顾问和各部门重臣
宗教宽容政策,佛教盛行印度教兴起
中央集权,政教合一。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
宗教同化政策,
伊斯兰教为国教
印度人
突厥人
政治:宗教色彩浓厚
三、中古印度(宗教繁多的次大陆)(南亚)
2、统治
【印度教兴起】
笈多帝国时期,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以后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印度教的基本教义与婆罗门教类同,恪守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同时吸收佛教的“轮回”“业报”的教义,鼓吹人生有轮回,善恶有因果。印度教的主神是相互关联而各具一相的“三相神”,即婆罗摩、毗湿奴和湿婆三大主神(如图从左至右)。
◎三大主神
婆罗摩(大梵天):创造之神,是宇宙和天地万物(包括神、人)的创造者,被称为始祖。
毗湿奴(遍入天):赐福于人类的保护神。
湿婆(大自在天):苦行神和舞蹈之神。
三、中古印度(宗教繁多的次大陆)(南亚)
2、统治
秦汉之际
中国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传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6-7世纪
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646年孝德天皇孝开始“大化改新”,模仿中国隋唐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
10世纪
中央集权制开始瓦解,形成庄园;贵族、庄园主豢养武士,武士集团日益重要
12世纪末镰仓幕府建立,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17 世纪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
四、日本与朝鲜:借鉴进步的小邻国(东亚)
1、中古时期的日本·善于学习的民族
背景:
日本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内容: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推动了日本中央集权制度
的形成。
开始标志:
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
影响:
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制度
特点:
日本 隋唐
政治
(建立中央集权
制度) 中央 二官八省制 三省六部制
地方 划分为国、郡、里 郡县制
选官 废除世袭贵族制,以才选官 科举制
经济 土地制度 实行 “班田收授法” 均田法
赋税制度 实行租庸调制,统一租税 租庸调
四、日本与朝鲜:借鉴进步的小邻国(东亚)
1、中古时期的日本·善于学习的民族
(1)背景:
①政治:中央集权体制逐渐瓦解
②经济:庄园制经济形成
③社会结构:武士集团形成
(2)形成: 12世纪末(1192年),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源赖朝(1147—1199)
10世纪时,日本社会经济制度又一次发生重大改变,班田制经济逐渐被封建庄园经济取代,武士集团开始形成,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12世纪末,武士集团控制了中央政权,天皇成为虚君,日本自此进入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四、日本与朝鲜:借鉴进步的小邻国(东亚)
傀儡
掌握实权
将军的
家臣
(3)特点/内容:
①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中央政府称号
②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③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
④实质:血缘关系和主从关系相结合的军事集团
(4)结束: 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严重阻碍日本发展。1867年,德川幕府的德川庆喜还政于天皇,幕府政治结束。
政治方面 参考了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他们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参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宝律令》。
建筑风格 日本都城的建设规模完全模仿长安,甚至街道的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也有“朱雀街”“东市”“西市”等名称。
语言文字 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的标音表意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
教育方面 天智天皇在京都设立大学,后来学制逐渐完备,学习的内容与唐时期大体相仿。
文学方面 唐代丰富多彩的文学,深为日本人民欣赏。
艺术方面 唐朝的音乐、绘画、雕塑、书法、工艺美术等也纷纷传入日本,日本吸取了唐朝的乐制,宫廷还请唐乐师教授音乐
科学技术 唐朝先进的生产技术、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建筑、雕版印刷等陆续传入日本。
生活习俗 唐人所喜爱的马球、角抵等体育活动先后传入日本。茶叶于奈良时期传入日本,开始当做药材,到平安时期已经兴起了喝茶之风。
拓展: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7世纪末
新罗
10世纪初
高丽
14世纪末
朝鲜
16世纪末
共抗侵略
4世纪
政权并立
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政权并立
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效仿中国制度;
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效仿唐制
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改国号朝鲜
日本丰臣秀吉派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历经7年中朝军民取得胜利
李成桂与景福宫
方面 表现
政治 仿效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
选官 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经济 推行土地国有
文化 传播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
四、日本与朝鲜:借鉴进步的小邻国(东亚)
2、中古时期的朝鲜·学习借鉴,推陈出新
课堂总结
中古时期的亚洲
阿拉伯帝国
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阿拉伯帝国的鼎盛时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
阿拉伯帝国的文化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吸收被征服地区文化
奥斯曼帝国的建立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政治领域、经济领域
中古时期的印度
(南亚次大陆)
中古时期的日本
中古时期的朝鲜
笈多帝国
得里苏丹国:建立、统治
笈多帝国的统治
印度教的兴起
大化改新
幕府时代的到来
背景:庄园经济、武士集团
形成:12世纪末,镰仓幕府的建立
结束:德川幕府——日本最后一个幕府
西亚
南亚
东亚
政教合一
多种宗教
中央集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