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土壤(共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2土壤(共5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3-28 09:28: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早期的欧洲殖民者在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发现,当地印第安人在一种与自然土壤迥异的黑色土壤上耕作。据研究,这种黑色土壤是人工土壤,主要成分的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在一定条件下制作而成的生物炭。当地人用生物炭改良贫瘠的土壤,可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亚马孙河流域的自然土壤为什么这么贫瘠 还有什么能改良土壤的方法吗?
情境导入
土壤
第五章 植被和土壤 第二节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
地理
课标要求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等方式,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 观察土壤剖面或土壤标本,说出土壤的物质组成,知道自然土壤剖面结构特点。(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2.运用图文资料,概括一般土壤形成的过程,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综合思维)
素养目标
目录
CONTENTS
01 观察土壤
02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04 课时作业
03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一、观察土壤
土壤 (soil)
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一、观察土壤——土壤颜色
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
黑土
Black soil
①气候→植物生长
②地形→积累
③温度→分解速度
一、观察土壤——土壤颜色
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
红壤
高温多雨下发育而成的红色土壤,这种土壤含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低产贫瘠。
黄壤
风力搬运的
黄色粉土沉积物
一、观察土壤——土壤颜色
紫色土是我国的一种特殊土壤类型,是亚热带地区由富含碳酸钙的紫红色砂岩和页岩上的初育土。它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
一、观察土壤——土壤质地
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粒、粉砾、黏粒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
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分为:
砂土
壤土
黏土
砂土
黏土
壤土
一、观察土壤——土壤质地
砂土成分以沙粒占优势,大孔隙多,毛细管空隙少,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而且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但易于耕作。
砂土
壤土中所含的砂砾、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不仅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壤土
黏土成分中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而且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与耕作。
黏土
一、观察土壤——土壤剖面构造
1、概念: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土层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转化、迁移和积累的结果。
土壤剖面
一方面反映了土壤的发育程度: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土层薄、层次少或分层不明显,表明土层发育程度低。
另一方面,土壤的颜色、有机质含量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环境因素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
一、观察土壤——森林土壤剖面及土层特点
自然土壤层 特点
有机层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淀积层 淋溶层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母岩层 坚硬的岩石
母层岩
母质岩
淀积层
淋溶层
腐殖质层
有机层
一、观察土壤——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
耕作土壤层 特点
耕作层 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犁底层 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自然土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成土母质
生物
气候
地貌
时间
土壤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成土母质
土壤形成初期
岩石开始崩解
土层开始形成
完整的土壤层
成土母质
有机物
母质层
母质层
母质层
腐殖质层
淀积层
腐殖质层
淋溶层
基岩
基岩
基岩
基岩
岩石的风化产物,称为成土母质,它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质地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生物
生物循环示意图
岩石风化
分解有机质
矿物质和营养物质渗入土壤
营养物质促进植物生长
枯枝落叶掉落地面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特别是绿色植物将分散的、深层的营养元素进行选择性的吸收,集中地表并积累(富集),促进肥力发生和发展。
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
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转化为腐殖质。
植物吸收营养元素,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
生物循环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生物
有机质含量的比较:
森林
草原
荒漠
草类生命周期短,每年死亡的大量地上茎叶和地下根系,提供了相当数量腐质化的有机质;
森林生命周期长、大量的有机质储存在活的植物组织内,每年的残落物归还量并不很大;
荒漠植被少。
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气候
气候的分布规律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地带性
典型自然环境下的土壤特性
高寒环境 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 、冻土广布
湿热环境 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
干旱环境 土壤水分少,发育程度低,贫瘠,偏碱性
冷湿环境 有机质分解慢,大量累积在表土层,土层深厚,肥沃
中纬度 中纬度森林面积密集地区,生物对土壤的改造作用明显;枯枝落叶掉到土壤中,分解后使有机质丰富;高温季节短,土壤中有机质分解慢,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
气候对土壤的影响
直接影响 间接影响 特点
通过土壤与大气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其水热状况。
通过影响岩石风化,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来影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其形成发育过程。
温度高+降水多=风化强度大、速度快(微生物活动旺盛)→土壤有机质积累少。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地貌
从山顶到地平洼地,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和规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山顶与山麓的土壤发育不同
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
阳坡与阴坡的土壤发育不同
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影响光照、热量和水分、物质的转化,从而影响土壤。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时间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100—1000年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人类活动
红壤
水稻土
亚马孙平原先民用生物炭改良土壤
除自然原因外,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极为深刻。
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
活动——观察家乡的土壤
下面列出的是一些常见的土壤现象。
●四川盆地有些地方的岩石是紫色的,土壤也呈紫色。
●对耕作而言,我国东北平原的土壤肥沃,而南方地区的土壤相对贫瘠。
●山顶土壤的颗粒较粗,山前平原土壤的颗粒较细。
1.指出形成上述土壤现象的主导因素。
2.尝试对上述土壤现象作简要解释。
现象 主导因素 简要解释
1 成土母质 岩石是紫色的,形成的风化壳也是紫色的,即土壤的矿物质是紫色的,所以土壤也呈紫色。
2 气候 东北地区气候冷湿,有机质分解慢,容易积累,土壤肥沃。而南方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不易积累,土壤相对瘠薄。同时受气候影响,东北一年一熟,耕地消耗土壤有机质较少,南方一年两熟或三熟,耕地消耗土壤有机质较多。
3 地貌 同一地区,山顶气温较低、水分较少,风化作用较弱,细小风化产物易流失,成土母质颗粒粗。山前平原气温较高、水分较多,风化作用较强,且易接受细小风化产物堆积,成土母质颗粒细。
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功能一
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功能二
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
功能三
为许多动物和微生物提供生存的场所和营养
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土壤功能
功能一
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功能二
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
功能三
为许多动物和微生物提供生存的场所和营养
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土壤功能
功能四
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功能五
土壤是人类种植农作物的物质基础,是珍贵的自然资源
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土壤养护
休耕
休耕不是让土地荒芜,而是让其“休养生息”,用地养地相结合来提升和巩固粮食生产力。期间同样要注意耕地管理与保护,防止水土流失等土壤破坏现象。
种植绿肥
绿肥作物是指一类主要当作肥料种植的作物。这类作物养分含量丰富,翻入土壤中,具有丰富土壤营养物质、改良土壤物理性状等作用。如紫云英
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土壤养护
作物轮作
作物轮作指在同一田块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
广施农家肥
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土壤养护
施肥——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农业生产
耕耘——改变土壤结构、保水性、通气性
灌溉——改变土壤水分、温度状况
收获——剥夺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
1.合理的耕作经营
2.不合理耕作经营
形成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农业土壤):水稻土
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碱化和土地污染等
案例—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治理
山东禹城北丘洼曾经是土壤盐碱化严重的地区,盐碱化土壤占耕地总面积的91%。这里旱涝频繁。旱季,蒸发强烈,盐分随水沿土壤空隙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大量盐分便在土壤表层积累。雨季,土壤表层的盐分被雨水淋洗。因此,这里的土壤具有春秋季反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的特征。自1996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此建立综合试验站,对盐碱地进行综合治理,实现粮食高产。
自学窗—地方病与土壤
课堂总结
(2022·四川绵阳一诊)月壤一般指月球上所特有的土壤,是覆盖在月球表面上的一层直径小于1毫米、具有黏性的细小粒子。月壤是研究月球的样本。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携带月壤安全返回地球。据此完成1~2题。
1.推测在月壤的形成中,起作用最大的是月球表面的( )
A.降水
B.温度
C.风力
D.地貌
解析 月球表面没有大气,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故选B。
B
(2022·四川绵阳一诊)月壤一般指月球上所特有的土壤,是覆盖在月球表面上的一层直径小于1毫米、具有黏性的细小粒子。月壤是研究月球的样本。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携带月壤安全返回地球。据此完成1~2题。
2.与地表土壤四类组成物质相比,月壤中几乎不存在( )
①矿物质 ②有机质 ③水分 ④空气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矿物质由岩石风化形成的,月壤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月球上没有生物,月壤中没有有机质;月壤中没有水分和空气 。故选C。
C
3.营养物质最丰富的是( )
A.甲层
B.乙层
C.丙层
D.丁层
解析  读图可知,甲是腐殖质层,乙是淋溶层,丙是淀积层,丁是母质层。其中营养最丰富的是腐殖质层。A项正确。
A
(2020·山东省7月合格考)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下图示意某地自然土壤剖面,甲、乙、丙、丁表示不同土层。据此完成3~4题。
4.决定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的是( )
A.甲层
B.乙层
C.丙层
D.丁层
解析  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D项正确。
D
(2020·山东省7月合格考)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下图示意某地自然土壤剖面,甲、乙、丙、丁表示不同土层。据此完成3~4题。
5.茶叶中的锰元素主要来自土壤成分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A
解析  读图可知,①占45%,是矿物质;②占5%,是有机质;③④各占20%~30%,是水分和空气。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茶叶的锰元素主要来自土壤成分中的矿物质①,A项正确。
(2021·太原期末)茶树是喜酸富锰植物,饮茶是人体摄取锰的重要来源。下图示意理想土壤成分体积比例。据此完成5~6题。
6.适宜茶树生长的土壤是( )
A.黄壤
B.褐土
C.棕壤
D.红壤
D
解析  茶树适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长,最适合茶树栽种的土壤是红壤。红壤是在高温多雨环境下发育成的土壤,D项正确。
(2021·太原期末)茶树是喜酸富锰植物,饮茶是人体摄取锰的重要来源。下图示意理想土壤成分体积比例。据此完成5~6题。
7.下列序号表示的含义,正确的是( )
A.①影响水体的分配
B.②为土壤提供物质基础
C.③满足植物呼吸,促进营养物质合成
D.④促进土壤化学元素的迁移
解析  ①促进土壤化学元素的迁移,A错。②为土壤提供物质基础,B对。③影响大气的组成,C错。④是支持并调节生物过程,D错。
D
(2021·浙江台州期末)读土壤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完成7~8题。
8.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的圈层是( )
A.水圈
B.大气圈
C.土壤圈
D.生物圈
解析  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的圈层是生物圈,因为生物分布在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
D
(2021·浙江台州期末)读土壤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完成7~8题。
9.造成原始热带雨林地区土壤贫瘠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生物量 C.气候 D.地形
解析  原始热带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导致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导致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土壤比较贫瘠。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C
(2021·山东济南期末)原始热带雨林地区植被茂密但土壤贫瘠。由于人类活动的开发,某热带雨林地区“刀耕火种”普遍盛行,土地退化严重。烧荒后的土地,有的开垦为耕地,有的因反复烧荒退化成荒草坡。栽种一两年后让土地休闲几年,恢复地力,形成次生林,再进行新一轮砍烧种植。下表为原始热带雨林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衰退率(注:以原始自然土壤养分为100%)。据此完成9~10题。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衰退率(%)
有机质% 有效氮% 速效磷% 速效钾%
次生林 2.06 0.83 7.61 5.45
耕地 33.44 39.83 0.37 -53.92
荒草坡 48.96 48.87 93.48 52.78
10.“刀耕火种”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表现为( )
A.刚刚烧荒后的土壤,养分含量低 B.次生林土壤养分与自然土壤差别大
C.荒草坡土地,土壤养分减幅最大 D.耕地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相对较低
解析  表中数据显示,荒草坡土壤养分衰退率最大,即土壤养分减幅最大,故C正确;据表可知,耕地速效磷衰退率较低,表明含量较高;速效钾衰退率为负值,表明含量增加,故D错误。
C
(2021·山东济南期末)原始热带雨林地区植被茂密但土壤贫瘠。由于人类活动的开发,某热带雨林地区“刀耕火种”普遍盛行,土地退化严重。烧荒后的土地,有的开垦为耕地,有的因反复烧荒退化成荒草坡。栽种一两年后让土地休闲几年,恢复地力,形成次生林,再进行新一轮砍烧种植。下表为原始热带雨林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衰退率(注:以原始自然土壤养分为100%)。据此完成9~10题。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衰退率(%)
有机质% 有效氮% 速效磷% 速效钾%
次生林 2.06 0.83 7.61 5.45
耕地 33.44 39.83 0.37 -53.92
荒草坡 48.96 48.87 93.48 52.78
1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小王来自云贵高原的一个小村寨,为摸清家乡土地现状,他对村寨所在小流域的土地状况进行了调查与测量,并绘制了小流域的土壤厚度、岩石裸露率、坡度与不同坡位的关系示意图。
变化特征:从洼地到上坡,土壤厚度逐渐降低;坡顶土壤厚度明显高于上坡。
原因:上坡和中坡坡度大,土壤易向下方流失,并在坡脚和洼地等地势平坦处积累;坡顶相对平缓,土壤不容易向下方流失。
(1)指出从洼地到坡顶土壤厚度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原因。
岩石裸露率高,可耕地少;坡度大,水分和养分易流失;土层薄,保水保肥能力弱。
(2)中上坡土地的作物亩产较低,从土地状况的角度分析原因。
(1)分析埃尔埃希多地区土壤贫瘠的自然原因。
12.(2021·湖北黄冈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埃尔埃希多地区(如下图小方框所示)曾是西班牙最贫瘠的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小于300 mm。政府颁布了一系列调动农业开发者积极性的政策,土壤“三明治式”的改良——当地农户利用沙土(表层)、有机肥(中层)和黏土(下层)使新土壤剖面呈现出三层结构。温室截留雨水和农业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使过去的贫瘠之地变成了“欧洲蔬菜之都”。
地形主要为山地、丘陵,坡度大,土层薄;年降水量小,气候干旱,土地沙化严重,土壤贫瘠。
(2)简述埃尔埃希多地区采用“三明治式”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的原因。
12.(2021·湖北黄冈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埃尔埃希多地区(如下图小方框所示)曾是西班牙最贫瘠的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小于300 mm。政府颁布了一系列调动农业开发者积极性的政策,土壤“三明治式”的改良——当地农户利用沙土(表层)、有机肥(中层)和黏土(下层)使新土壤剖面呈现出三层结构。温室截留雨水和农业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使过去的贫瘠之地变成了“欧洲蔬菜之都”。
上层沙土,透水性好,土壤中氧气充足;中层的有机肥,可提升土壤肥力;下层黏土,保水保肥,避免养分、水分下渗,保证土壤水分充足。
1.甲土壤属于( )
A.砂土 B.壤土 C.黏土 D.粉土
(2021·杭州七县市期末)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把甲、乙、丙、丁四份质地不同的土壤堆成形状大小相同的圆锥体,在其中三个土堆上覆盖一层相同的草皮。通过模拟实验观测相同降水强度下土壤质地、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量的关联性。读实验相关数据和土壤质地的三角坐标示意图,完成1~2题。
B
解析  根据表格中甲土壤的质地百分比数值,黏粒占35%,砂粒占40%,粉粒占25%,对照三角坐标图,可以判断甲土壤属于壤土区域,B正确。
土壤质地(%) 甲 乙 丙 丁
砂粒 40 45 78 14
粉粒 25 25 14 19
黏粒 35 30 8 67
水土流失量(g/m2) 47.3 201.2 15.7 76.9
2.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植被覆盖条件下,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土壤质地( )
A.砂粒与黏粒比重接近 B.黏粒比重小,砂粒比重大
C.粉粒与黏粒比重接近 D.砂粒比重小,黏粒比重大
(2021·杭州七县市期末)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把甲、乙、丙、丁四份质地不同的土壤堆成形状大小相同的圆锥体,在其中三个土堆上覆盖一层相同的草皮。通过模拟实验观测相同降水强度下土壤质地、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量的关联性。读实验相关数据和土壤质地的三角坐标示意图,完成1~2题。
D
解析  乙水土流失最严重,应为无草皮覆盖。甲、丙、丁均有草皮覆盖,植被覆盖相同,此时水工流失最严重的是丁,读表可知,丁砂粒和粉粒比重小,黏粒比重大,D项正确。
土壤质地(%) 甲 乙 丙 丁
砂粒 40 45 78 14
粉粒 25 25 14 19
黏粒 35 30 8 67
水土流失量(g/m2) 47.3 201.2 15.7 76.9
(2021·河北邯郸期末)美国本土降水量大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植被也随之发生变化。下图示意美国本土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图中数值表示各区域平均每英亩40英寸厚土层中有机质的吨数。图中Ⅰ、Ⅳ区域的植被主要是森林,Ⅱ、Ⅲ区域的植被主要是草原。据此完成3~5题。
D
解析  图中Ⅰ、Ⅱ、Ⅲ、Ⅳ四地相比,Ⅰ区域的植被主要是森林,选项A错误;Ⅱ地草类茂盛,有机质含量最高,选项B错误;Ⅲ区域降水较少,选项C错误;Ⅳ区域降水最多,但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选项D正确。
3.图中Ⅰ、Ⅱ、Ⅲ、Ⅳ四区域相比( )
A.Ⅰ区域草类茂盛,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
B.Ⅱ区域森林茂盛,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
C.Ⅲ区域降水丰富,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
D.Ⅳ区域降水丰富,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
4.Ⅳ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其主要原因是( )
A.物理风化作用显著
B.地表植被稀疏
C.微生物分解作用强
D.水土流失严重
(2021·河北邯郸期末)美国本土降水量大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植被也随之发生变化。下图示意美国本土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图中数值表示各区域平均每英亩40英寸厚土层中有机质的吨数。图中Ⅰ、Ⅳ区域的植被主要是森林,Ⅱ、Ⅲ区域的植被主要是草原。据此完成3~5题。
C
解析  Ⅳ区域纬度低,气温高,降水丰富,水热条件好,微生物活动旺盛,大量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因而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少,选项C正确。
5.为提高Ⅳ区域耕作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可( )
A.栽培绿肥作物
B.燃烧秸秆
C.大量施用化肥
D.借土肥田
(2021·河北邯郸期末)美国本土降水量大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植被也随之发生变化。下图示意美国本土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图中数值表示各区域平均每英亩40英寸厚土层中有机质的吨数。图中Ⅰ、Ⅳ区域的植被主要是森林,Ⅱ、Ⅲ区域的植被主要是草原。据此完成3~5题。
A
解析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途径有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种植绿肥作物等,选项A正确。
南侧为阳坡,蒸发量较大,土壤水分条件差,不利于林木生长。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甘肃省某学校的地理小组开展郊区山地考察活动、下图为考察小组某成员绘制的等高线示意图,M、N 两条虚线中,有一条代表自东向西流的河流。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地开展植树造林工作。调查发现,在相同的养护条件下,N 线南侧的树木成活率低于北侧,试分析其自然原因。
M地土壤颜色较深、土层厚度较大(或N地土壤颜色较浅、土层厚度较小)。
原因:M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含水量大),颜色较深;M地地势低,堆积作用强,土层厚度大。
(2)调查发现,M、N附近土壤颜色、土层厚度存在明显差异。指出M地的土壤颜色和土层厚度特征,分析其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