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件(27张PPT 内嵌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件(27张PPT 内嵌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8 09:0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部编版 历史(七上)
新课标
新理念
创新设计
核心素养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导入新课
“汉族之名,起于刘邦称帝之后。……自兹以还,虽朝屡改,而族名无改。 ——吕思勉
材料:“自天子不能具醇(chún纯)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当时的汉朝社会为什么会处于这样的境况?刘邦与他的继任者们又是如何改变这一局面的?
汉朝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王朝?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新课标: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水至柔而至刚
1、立足史料实证,认识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目的、措施和作用。(史料实证)
2、立足历史解释,理解“文景之治”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历史解释)
3、立足唯物史观,探究秦亡汉兴的原因,认识施仁政得天下,施暴政者失天下,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启迪统治者要重视民生,以民为本,减轻人民的负担。(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
目标导学一、西汉的建立
七嘴八舌:阅读教材,结合下面的图片,你能够获得哪些信息?
楚汉之争双方是项羽和刘邦 ,公元前202年,刘邦胜出,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汉并天下”瓦当】汉并天下瓦当,就是为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作。
【西汉初期疆域图】西汉的西南部与西北部斗盘踞着强劲的少数民族政权。
史料实证
目标导学一、西汉的建立
小组内先交流学习成果,每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学习成果。
合作学习 交流分享
大风起兮
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
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
守四方
声音1
声音2
《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敝(同弊)……,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刘邦统一天下后对人才的渴望
汉初社会的惆弊
楚汉之争双方是项羽和刘邦 ,公元前202年,刘邦胜出,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政治报道
1、西汉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目标导学一、西汉的建立
时空观念
《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敝(同弊)……,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1.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
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锐减,土地荒芜
牛车
2.当时的社会为什么会处于这样的境况?
秦的暴政
秦末长期战乱造成的
3.汉初的统治者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回答问题
目标导学一、西汉的建立
休养生息
人口锐减
农业生产遭到破坏
百姓饥荒
米价飞涨
史料实证
视频:无为而治
目标导学二、休养生息政策
1).客观上:秦始皇的残暴统治,加之连年的战争,社会生产遭到破坏。西汉初期出现了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粮食奇缺的残破景象。
2).主观上:汉朝统治者出身于社会底层,能够切身感受百姓疾苦,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训。
【陆贾,写《新语》一书,提出了行仁义、重教化,力求给百姓一个安静环境的主张】
背景
1、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讨论汉初统治者为什么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2、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目的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形势
目的
休养生息
休养:休息保养。生息:人口繁殖。休养生息政策指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以后,统治者不搞劳民伤财、严刑峻法的统治,改以宽刑薄赋的政策,保养民力,增殖人口,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休养生息政策自汉高祖开始,历经几代皇帝(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执行了六七十年。
历史解释
——据《汉书》整理
还乡务农
鼓励生育
增加劳力
鼓励生产
减轻赋税
5.轻田租,十五而税一
增加了农业劳动力
稳定民心,鼓励生产。
措施
1.兵皆罢归家
2.民产子,复勿事二岁(免除徭役两年)
3.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 皆免为庶人
4.令各(流亡的百姓)归其县,复故爵、田宅
3、汉初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有利于休养生息的措施?各取得怎样的成效?
“休养生息”政策
作用:汉初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史料实证
目标导学二、休养生息政策
汉高祖刘邦
汉文帝刘恒
汉景帝刘启
文景时期,又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发展?效果如何?
(前202年—前157年)
西汉第五位皇帝
(前188年—前141年)
西汉第六位皇帝
(前256年—前195年)
西汉开国皇帝
史料实证
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zi cheng)(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
——《汉书·文帝纪第四》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纪第五》
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目标导学三、“文景之治”
(文帝)诏曰: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田,朕亲率耕。
(文帝)诏曰:不受献,减太官,省徭赋,欲天下务农蚕。
(景帝)诏曰: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景帝)诏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据班固《汉书》整理
史料实证
②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秦朝
汉高祖
文帝二年
文帝十三年
景帝元年
三分
之二
十五税一
三十
税一
免除
赋税
三十
税一
田赋
徭役
秦朝 : 一年数次;服徭役年龄从17岁开始
文帝景帝时期:三年一次;服徭役年龄从20岁开始
汉文帝二年:“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十二年:“赐农民今年租税之半” ……文帝十三年:“其除田租之税”。汉文帝时期把服役由一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
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目标导学三、“文景之治”
史料实证
目标导学三、“文景之治”
汉文帝
废除连坐,废除肉刑。把墨(脸上刻墨)改为髡钳城旦舂(头发剃光、脖子上套铁圈服劳役),把劓(割鼻子)改为笞三百(打三百板子),把斩左趾(斩去左脚)改为笞五百(打五百板子),把斩右趾(斩去右脚)改为弃市(死刑)。
汉景帝有感于文帝规定的笞刑过重,受笞者即使幸免不死,也往往落下终生残疾,因而改革主要针对笞刑进行,措施有二:一是减少笞数。二是规定刑具规格、受刑部位和行刑程序。刑具笞杖用竹板做成,长五尺,宽一寸,末梢厚半寸,须削平竹节;笞打的部分是臀部;笞打过程中不得换人。这样就减轻了笞刑的强度,降低了笞刑对犯罪者身体的伤害程度,也减少了受笞刑而死的数量。
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dan),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
——《汉书·文帝纪第四》
③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
从材料中,反映了文帝的什么政策?弘扬了中国古代什么优秀传统?
养老敬老
孝道
缇萦上书救父
史料实证
目标导学三、“文景之治”
④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材料一 上常衣绨(ti)衣(材质粗糙的衣服),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ye)地,帷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
——《史记·孝文本纪第十》
材料二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you)、车骑服御无所增益。
——《汉书·文帝纪第四》
汉文帝
事例:
1、仓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
2、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串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的无法计算
史料实证
比较秦始皇和汉文帝对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成由俭
败由奢
秦始皇兵马俑
汉文帝陵墓
目标导学三、“文景之治”
唯物史观
史料实证
目标导学三、“文景之治”
经过70年的休养生息,西汉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充盈。
文景之治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①,都鄙②廪庚③尽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④,贯⑤朽而不可校⑩。太仓⑥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将牝⑦者摈⑧而不得会聚。守闾阎⑨者食粱肉;
《汉书·食货志》
【注释】
①人给家足:给:富裕,充足。家户户丰衣足食。
②都鄙:京都和边城 ③廪庚:意指粮仓。
④巨万:《史记集解》引韦昭曰:“巨万,今万万。
⑤贯:古代穿钱的绳索(把方孔钱穿在绳子上,每一千个为一贯)
⑥太仓:大粮仓 ⑦柠牝:母马⑧槟:排斥 ⑨闾阎:泛指里巷,平民百姓
⑩校:数,计算
???
材料反映了什么时期怎样的社会现状?
汉阳陵陶俑(汉景帝的陵墓)面带笑意再现繁荣文景之治
秦兵马俑
目标导学三、“文景之治”
史料实证
“休息”之果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lǐn yǔ) (粮仓)皆满,而府库余货财。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准书》
经济发展
政治清明
人民生活安定
阅读上述材料,你看到了怎样的社会境况?
目标导学三、“文景之治”
文景时期,国家出现的政治清明、 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的统治局面,史称“文景之治”。地位: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
慈惠爱民曰文
由义而济曰景
史料实证
秦的暴政
汉高祖
西汉建立
汉文帝、汉景帝
“文景之治”
从秦的暴政到文景之治的变化,你有何认识或感想?
分析对比
顺民心者昌,逆民心者亡
历史解释
西汉建立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残破荒凉
巩固政权,稳定社会
吸取秦亡教训
休养生息
措施:
影响:
文景之治
思维导图理关系
板书设计
诗与史
盛世怀古
高祖仗剑破楚归,
汉民似鸟无处飞。
休养生息垂拱治,
文景盛世来者追。
家国情怀
历史解释
课后活动
1.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想一想: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一方面,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为当时社会之根本,农业收入是国家主要财源。另一方面,汉初大量土地荒芜,人民处于饥荒,国库亏空。为保障人民基本生存,社会安定,必须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2.议一议: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
能与民休息,安居乐业,提高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起来,粮价大大降低,农民能够稳定地提供赋税徭役,也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汉朝统治进一步巩固起来。
1.汉初,丞相萧何实行清静无为,不扰民生事的政策,曹参当丞相后不做任何改变,惠帝非常不满,斥责曹参,曹参不为所动,继续坚持这些规章。曹参的做A.有利于经济的恢复 B.符合中央集权需要
C.削弱了诸侯王实力 D.加强了思想的统一
2.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面对这种社会景象,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A.提倡勤俭节约 B.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C.大力整顿吏治 D.发动对外战争转移矛盾
A
B
评价反馈
3.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反映了传统农业社会的核心思想。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废除严刑峻法 B.提倡勤俭治国 C.重视农业生产 D.实施“推恩令”
B
4. 汉景帝实行轻刑慎罚的政策:继续减轻刑罚,对文帝废肉刑的改革中一些不当之处加以修正;强调用法谨慎,增强司法过程中的公平性;对特殊罪犯给予某些照顾。这些措施
A.稳定秩序,保障生产 B.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C.改变文帝的残暴政策 D.减轻农民赋税和徭役
5.王朝建立之初,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多次减免赋税,将田赋降至三十税一,不修宫殿园囿。这一时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我国古代第一个治世局面。材料描述的是
A.分封制度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兴 D.“无为而治”
A
B
评价反馈
6.史书记载,汉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放弃)以利民”。该材料说明了汉文帝
A.注重以农为本 B.废除严刑峻法C.提倡勤俭治国 D.减免徭役赋税
C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