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8 09:2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
二、核心素养
1、立足史料实证,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知道黄巾起义。(史料实证)
2、立足历史解释,掌握“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理解黄巾起义加速东汉的衰亡。(历史解释)
3、立足家国情怀,通过东汉的兴衰,认识到政策得当、发展经济、重视人才等措施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光武中兴”;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难点: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猜猜他是谁?
他的光芒被掩盖了:高祖打下江山奠定基业开启400多年王朝,文帝景帝休养生息创造了“文景之治”永载史册,武帝文韬武略实现大一统美名远扬。人们提到这个王朝,似乎只知道上述这些帝王。其实,这个王朝还有一位帝王,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他在家读书,安分守己,一旦造反,倒海翻江。轰轰烈烈,白手起家,创建了一个新的王朝。”
——毛泽东
在中国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上,比较值得称道,能够做到齐家治国的榜样,大概算来,只有东汉中兴之主的光武帝刘秀一人。
——南怀瑾
南怀瑾的评价言过其实吗?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光武中兴
1、西汉灭亡
1)背景:
西汉在汉武帝之后,国势开始逐步下降,在汉昭帝和汉宣帝之后,西汉统治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最终王莽趁机夺取了西汉政权。
2)王莽建立新朝:
公元9年,外戚王莽篡夺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面对西汉末年的朝政腐败,王莽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王莽改制”。
王莽食古不化,以恢复周礼制度为执政改革的目标。他除了按周礼频繁改动官职、地名等之外,还将奴婢改称“私属”,以“王田”之名将土地国有化,盐、铁、酒、铸钱及山林川泽也收归国有,上述事物私人不得买卖,并计划由国家主导分配人均占有100亩田地。这些政策脱离实际,而且在推行时手段和方法不正确,遭到了上下一致的抵触。
3)绿林、赤眉起义
王莽的改革严重脱离实际,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导致绿林、赤眉起义。
公元17、18年,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地皇四年(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混乱中他为商人杜吴所杀,新朝灭亡。
2、东汉的建立:
建立时间:公元25年
建立者:刘秀(光武帝)
都城:洛阳
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公元前6年腊月初六-公元57年二月初五),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人,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县(今河南兰考),东汉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新莽末年,刘秀在家乡起兵。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
“祸孥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敛愈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以致“匹夫僮妇,咸怀怨怒”。
—《后汉书·桓冯列传》
依据材料,东汉初年出现了哪些社会问题?光武帝又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王莽建新代汉及改制失败,造成社会混乱,矛盾加剧;东汉初年社会满目疮痍。
3、措施:汉光武帝刘秀统治初期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
阅读材料,归纳汉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一:“民有嫁妻卖子,愿归父母者,咨听之,敢拘执,论如律。”
材料二: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如旧制。
材料三:对罪犯除死罪外,一般释放回家;在逃犯,政府公告免罪, 放心回家。
材料四:裁并400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以贪污罪处死贪赃 1000多万钱的大司
徒,杀死河南尹及郡太守 10余人。
材料五:将南匈奴、乌桓等民族整体迁入内地;将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首领迁入内地。
1)刘秀连续下达了六道释放奴婢的命令,使得自西汉末年以来农民沦为奴婢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解决了战乱之后土地荒芜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2)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
3)光武帝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这样极大的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4)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5)东汉政府把羌人内迁,把南匈奴内迁,把乌桓内迁,把鲜卑内迁,“鲜卑大都护偏何遣使奉献,愿得归化”。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解民族矛盾。
在光武和明帝时期,人民免去了“兵革之祸”,而有“乐生之念”。 光武以后的若干年内,“五谷登衍”,“蚕麦善收”,“吏称其官,民安其业”,出现了“天下安平”的景象。
——《后汉书·刑法志》
教师:汉光武帝采取的上述措施反映其治国思想是什么?有何作用?
以柔术治天下:儒家“仁”的学说和道家“柔”的方略;深得民心,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知识拓展】比较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
概括治世局面形成的共同点:西汉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时期;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概括古代盛世局面出现有哪些共同原因?有何启示?
共同原因:
①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②通过减轻农民的负担,来恢复和发展生产。
③统治者要善于用人,重视纳谏。
④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等。
启示:
①统治者要以史为鉴、爱惜民力,顺应历史潮流。
②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政策得当、发展经济等。
目标导学二、外戚宦官专权
透露出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情形。
教师:什么是外戚 什么是宦官?
学生: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宦官是指在宫中服饰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人。
教师:外戚宦官为什么能专权?请看下表:
东汉后期十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其寿命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算一算,这些东汉皇帝即位的平均年龄是什么?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说一说,他们的即位年龄和寿命对朝政有什么影响?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结合课本分析后总结回答:东汉皇帝的年龄平均为9.5岁;他们的平均寿命是24岁。
他们即位年龄和寿命对朝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即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是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中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权利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教师: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使当时出现了怎样的政治状况?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首汉末童谣大意是说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沦落天涯,暴尸荒野;而不正直的奸人,泉眼服饰,阿世盗名,反倒封侯拜相,极尽荣华。)
材料二:外戚梁冀先后废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他一家人全部当官封侯,横行霸道,把数千平民当做是自己的奴婢,各地上朝廷贡品先要送到他家后才敢献给皇帝。年幼的汉质帝不满梁冀专权,说他是跋扈将军。梁冀居然令人在面食中下毒,毒死质帝。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
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教师:上面的这种状况,导致民间有什么样的情绪呢?
多媒体展示材料: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这是当时的一首民谣,这首民谣反映了民间什么样的情绪?
学生翻译,回答。
教师(提示):这首民谣的含义是我们百姓的头发像韭菜,被剪后还能复生。(古代剪发也是一种刑罚)我们百姓的头如鸡,被砍了以后还能打鸣。官吏是不必要敬畏的,百姓从来都不可被轻视。
学生: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教师:(过渡语)这种反抗的情绪最终导致了什么样的历史事件?
学生:导致了人民起义。
教师:东汉安帝至灵帝统治时期,有史可据的农民起义多达41次,期中安帝统治的19年中,一共发生率4次农民起义。顺帝统治的19年中,发生了13次;冲、质帝在位总共不足2年,却发生了4次,桓帝统治21年,发生了14次,而灵帝统治时,168到180年,发生了农民起义4次。184 的对东汉政权影响最大的一次起义是发生在灵帝刘宏统治时期的而一次起义,这次起义叫什么?
学生:黄巾起义。
目标导学三、黄巾起义
1.课件展示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这是当时的一首民谣。想一想,这首民谣反映出民间什么样的情绪?
人民的反抗的情绪、愤怒情绪。
2.人们为什么会发出那样的愤怒,请依据课本回答。
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3.学生简要叙述黄巾起义的有关知识。
课件展示
(1)时间:184年。
(2)领导者:张角。
(3)口号: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4)结果:在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下,黄巾军受到重挫,损失惨重,起义首领张角也因病去世,历时九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
(5)影响: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虐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想一想,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
提示:东汉末年,政治腐败、战事不断,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民生维艰、人心思异。
5.黄巾起义的影响:
为了镇压叛乱军,在北方涌现出了一大批军阀势力,伴随着汉室威信的衰落,东汉名存实亡。
五、课堂小结:
自刘秀建立东汉后,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措施,出现了“光武中兴”。但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专权使政治腐败、黑暗,终于导致了黄巾起义。
在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下,东汉政权土崩瓦解,名存实亡。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的豪强形成了封建军事割据,最终导致东汉的灭亡。
六、教学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