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教案(表格式)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9.2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教案(表格式)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5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3-28 10:22: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消化腺的作用。2.说出小肠作为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的结构特点。3.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二、能力目标1.了解并能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2.通过动画视频演示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提高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3.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其消化和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变化,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重点难点 重点 1.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难点 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画视频。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旧知回顾:学习新知识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上节课的知识点。
1.回顾:食物里有哪些营养物质呢
2.每天我们都会吃各种食物以保证我们获取充足的营养。食物的种类各不相同:米饭、馒头、各种蔬菜、水果、肉、蛋、奶等。不同的食物进入消化道将会产生哪些变化呢
二、讲授新课
1.消化系统的组成:
人体从外界摄取的食物,依靠消化系统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可供细胞进行生命活动。人体的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
(1)牙齿: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端,牙齿是人体中最坚硬的器官。观察图9- 9牙齿的结构模式图,说出牙齿的分类和结构。
小结:成人的牙齿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牙分为牙冠、牙颈和牙根三部分。牙冠的外面覆有牙釉质,牙根的外面覆有牙骨质,牙本质内的腔充满牙髓。
观察图9-11龋齿形成的过程。
设疑:龋齿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你认为应该如何预防龋齿
小结:口腔内的细菌能将残留在口腔内的糖类物质转化成酸性物质,这些物质会慢慢腐蚀牙齿表层的牙釉质,受到腐蚀的牙釉质会逐渐变软、变色,当腐蚀由牙釉质发展到牙本质时,会逐渐形成龋洞,最后龋洞深入牙髓腔,引起牙痛。因此,餐后、睡前应注意清洁牙齿。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30内容,并参照教材P31“消化系统组成模式图”,思考下列问题:构成消化系统的消化器官有哪些 它们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各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流入的部位在哪里
(2)消化道: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器官。
(3)消化腺:
一类是位于消化道外的大消化腺,如唾液腺、肝脏、胰腺。它们通过导管开口于消化道。
另一类是分布在消化道壁内的小腺体。它们数量甚多,都直接开口于消化道,如胃腺、肠腺等。
功能:消化腺能分泌消化食物的消化液。
消化腺 唾液腺 胃腺 胰腺 肝脏 肠腺
流入的部位 口腔 胃 十二指肠 胆囊 小肠
消化液 唾液 胃液 胰液 胆汁 肠液
  设疑:假如我们口里嚼着馒头,细嚼慢咽感觉食物有什么变化 (会变甜)
为什么会变甜呢
(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是不甜的,有可能淀粉在口腔内发生了变化。)
淀粉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怎么知道呢
(用碘液检验,淀粉遇碘变蓝,这是淀粉的特性。)
2.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取一块馒头放到嘴里细细咀嚼,慢慢地你能感觉到甜味。
(1)问题: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都有关系呢 如果是这样,它们各起什么作用 馒头为什么会变甜呢
(2)探究计划:
①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模拟牙齿的咀嚼);C块不做处理。
②用凉开水将口漱干净,再在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1分钟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③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为①②③号,然后做如下处理:将A馒头碎屑放入①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唾液并充分搅拌;将B馒头碎屑放入②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清水并充分搅拌;将C馒头块放入③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唾液,不搅拌。将这3支试管一起放到37 ℃的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这3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3)注意事项:
①唾液最好是纯净的,否则很有可能影响实验的效果。
②避免碎屑粘在试管壁上。
③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量筒和滴管。
④用量筒、滴管测量及用竹签或筷子进行搅拌时,要防止唾液对②号试管的污染。如果按照顺序进行操作,则①号试管操作完成后,要将用具进行清洗,再操作②号试管;也可以先操作②号试管,再进行①、③号试管的实验,最后对用具进行清洗。
(4)讨论:
学生实验后,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①牙齿、舌和唾液的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②口腔中有什么物质使淀粉发生了分解
3.食物的消化:
上面的探究实验表明,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系。通过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馒头中的淀粉才能与唾液充分混匀,唾液中的淀粉酶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可以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食物是怎样消化的,它的消化是在哪里完成的。
学生阅读后回答:口腔里的食物通过吞咽,进入食道,再到胃里。胃里有胃腺分泌的大量胃液。随着胃的蠕动,食糜下行,分批进入小肠。在多种消化酶的作用下,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分解为可以被细胞直接吸收的小分子有机物。食物的消化是在消化系统中逐渐完成的。
食物的消化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食物切断、磨碎,与消化液充分混合的过程,属于物理性消化。二是食物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能被细胞吸收的小分子有机物的过程,属于化学性消化。
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
多肽
脂肪酸、甘油
  4.营养物质的吸收:
设疑:食物在小肠中完成消化后,随着小肠的蠕动继续下行,进入大肠。那么,食物消化后形成的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究竟是在小肠中还是在大肠中被吸收的呢
(1)资料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教材P30资料分析,通过分析,推测吸收营养物质最多的是大肠还是小肠。
学生分析、思考后回答。
吸收营养物质最多的是小肠。
(2)营养物质的吸收。
小肠的长度和内壁结构特点,使它具有巨大的表面积来吸收营养物质。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葡萄糖、氨基酸以及大量的水和无机盐等物质,被构成小肠绒毛壁的一层上皮细胞所吸收,然后转运到小肠绒毛腔内的毛细血管中,随着血液运往全身各处。那些未被小肠消化和吸收的物质下行到大肠,其中一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被大肠吸收,剩余的残渣形成粪便,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3)技能训练。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31图文资料,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中哪一条曲线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
②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各在消化道的哪个部位开始被消化
③D中含有哪些消化酶
(4)学生思考后回答。
①图中Y曲线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
②淀粉在口腔内开始消化;脂肪在小肠内开始消化;蛋白质在胃内开始被消化。
③D代表小肠,小肠内有肠液、胰液、胆汁,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的酶。
【知识结构框架】
人体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小肠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