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
第一节 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探讨世界和中国人口增长的趋势。2.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特别是酸雨、温室效应、水污染等。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各种媒体提供的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影响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形成环境保护意识。2.利用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品德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 1.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2.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画视频。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察图片,思考问题:近年来,南极地区大规模的冰架断裂,冰架丧失是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变暖所致。温室效应是怎样引起的
二、讲授新课
1.人口增长过快:
分析下面数据,讨论问题:
年份(公元) 人口数(亿) 年份(公元) 人口数(亿)
2 0.55 1949 5.42
740 0.48 1959 6.72
1393 0.60 1969 8.07
1578 0.60 1979 9.75
1764 2.00 1989 11.27
1849 4.10 1999 12.58
1928 4.70 2009 13.35
讨论:
(1)什么时候开始我国人口数量增长明显加快 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人口的增长会对哪些方面产生影响
(3)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环境问题严峻:
(1)辩论赛:学生分成正反两组在课上展开辩论(需要学生在课下查阅好有关资料)。
正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有正面影响。
反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有负面影响。
课上学生之间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坚定自己的信念,气氛热烈。目的是提高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能更客观全面地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最后达成共识,共同为环境保护做贡献。
适当引导,将辩论引入一个平等、自由、热烈的氛围中,防止同学之间的互相攻击,并给予学生高度的评价。
最后教师总结: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其中负面影响必须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必须要下大力气保护环境。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2)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配制雨水模拟液(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的pH小于5.6)。
活动一:组间讨论、交流,确定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实验方案。
活动二:用食醋和清水分别配制pH为4的酸雨模拟液和pH为5.6的正常雨水模拟液。
活动三:用硫酸溶液和清水配制pH为4的酸雨模拟液。
与学生共同探讨怎样配制酸雨及正常雨水的模拟液,尤其要告诉同学浓硫酸对皮肤有严重的腐蚀性。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硫酸配制酸雨模拟液
对比实验
收集数据
分析数据,讨论交流:
方案一:分别用食醋酸雨模拟液和当地正常雨水浸泡小麦种子,测定发芽率。(若当地雨水为酸性,则可用pH为4的食醋酸雨模拟液与自然酸雨做对比实验)
方案二:分别用硫酸酸雨模拟液和当地正常雨水浸泡小麦种子,测定发芽率。
方案三:分别用食醋酸雨模拟液和硫酸酸雨模拟液浸泡小麦种子,测定发芽率。
方案四:用清水浸泡小麦种子,测定发芽率,并与方案一和方案三做对比。
一周内不断观察各方案中小麦种子的发芽状况,最后列表收集各组数据。
各小组分析数据,讨论结论并验证结论的准确性;全班交流收集到的例证;思索今后我们应该怎么做 指导学生每一方案全班至少做10组实验以减少偶然性;
实验中注意事项:
①把各个培养皿贴上签标号以免弄混。
②启发学生分析每一方案中选择对比液的科学依据。
③指导学生设计科学的表格。
④指导学生收集数据的方法。
(3)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
活动一:组间讨论、交流、确定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实验方案。
活动二:破碎废电池,浸泡取其稀释液。
活动三:收集自然的雨水。
方案一:分别用破碎废电池的浸出液和当地正常雨水浸泡小麦种子并测定发芽率。
方案二:把小麦种子分别埋在用破碎废电池浸出液和当地正常雨水浸泡的土壤里并测定发芽率。(若当地雨水不正常,则用pH为5.6的食醋雨水模拟液代替)
列表收集各组数据,然后各组间交流并谈谈实验后的感想。
实验中注意事项:
①讲解制备破碎废电池稀释液的注意事项。
②指导学生做好对比实验,处理好实验后的废弃物。
③指导学生设计科学的表格。
④收集数据并进行环保教育。
除了酸雨外,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增强、水污染、噪声污染以及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也和人类活动有关。
【知识结构框架】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