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盖全唐”、“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古今评说】
这是一篇长篇歌行,采用的是乐府旧题。
【学习目标】
1. 流畅诵读,感悟诗歌。
2. 分析本诗感情表达的层次结构,体会画面美、情感美、哲理美的融合。
3. 分析古典诗歌中的特定意象。
【作者介绍】 知人
《春江花月夜》是一片脍炙人口的名作。沿用
乐府旧题,但作者赋予了它全新的内容,将画意、
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
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作者介绍】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诗人因此名垂后世。
【背景介绍】 论世
在一个月朗风清、春暖花开的夜晚,作者
漫步在江边。他仰望挂在江边的一轮皎月,沐浴
着湿润的江风,面对滚滚流去的江水,嗅着淡淡
的花香,不禁在景色中沉醉。于是他感慨万千,
诗兴大发,临江赋诗,从月生写到月落,以“春、
江、花、月、夜”为背景,抒发孤舟游子的相思
之情和明月楼中思妇的相思之苦。探索人生哲理
和宇宙奥秘。
置身诗境:
诗歌 读
美
基础知识
滟滟 皆似霰 纤尘
扁舟 捣衣砧 碣石
yàn
xiàn
xiān
piān
dǎo zhēn
jié
芳甸 西斜
diàn
xiá
文章标题点出几种意象?
春、江、花、月、夜
思考题1: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
这些意象中重点强调哪一个意象?请欣赏全诗,并思考课文写了它的哪几种状态
提问2:
以“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
以“月生——月照——月斜——月落”为外在线索 ,呈现出月下静谧、朦胧、纯净、澄澈的优美意境。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月
春江月景—欣赏诗的景物美
缘景明情:
1、读诗歌前八句。
思考:诗歌写到了哪些意象?意境有何特点?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春 江 潮 水 连 海 平,
海 上 明 月 共 潮 生。
滟 滟 随 波 千 万 里,
何 处 春 江 无 月 明。
江 流 宛 转 绕 芳 甸,
月 照 花 林 皆 似 霰。
空 里 流 霜 不 觉 飞,
汀 上 白 沙 看 不 见。
欣
赏
景
物
美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意境阔大;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在这美丽的春夜,哪一条江流不在你的光华里翻腾飞跃呢!——境界更为阔大。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比喻,江水弯弯曲曲地绕过花草遍生的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素洁的画面,
用雪珠比喻月光的皎洁,以花林似霰侧面烘托月光——烘花托月。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整个天空一片白茫茫的,恍如铺开了凝滞不飞的白霜。再看那沙滩呵,只有一片雪亮的月光,哪里还见沙砾的影子!
手法:以月中人对月光的观察感觉来极力烘托明月铺天盖地的光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皎洁、明亮。
2、请展开想象与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前八句的画面。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潮水走到哪里,月光跟到那里,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弯弯曲曲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明月随江水而来,把她的光辉投到花林上,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光皎洁,恍如铺开了凝滞不飞的白霜。在皎洁的月光下,江滩的白沙也分辨不清了。
空明澄澈
,美妙绝伦
人生哲思—领悟诗的哲理美
面对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诗人伫立江畔,仰望明月,不禁遐思冥想,引发了作者的人生思考。
第二部分:哲理美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 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 待 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一、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怎么样的遐想?
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哲理美
二、名句赏析——哀而不伤,忧愁而不悲伤。
三、请找出承接上文与启发下文的文字。
月下沉思图
面对相似的江月,虽有代代人生,然相对于整个广袤、永恒的宇宙,小小的“个体人生”却又是那么的渺小、短暂。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人生哲理:人生短暂,宇宙永恒
宇宙永恒,明月常在,人的生命却何其短暂,但是整个人类却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因此充满的是作者乐观的态度。
基调是哀而不伤、郁而不堕,充满的是作者乐观的态度。是盛唐之音在诗人心中的回响。
相思愁情—鉴赏诗的情感美
随着时间的流逝,夜色渐浓,心里的感伤之情也越来越浓,这种美景和人生思考触动了诗人的情感,是如何来写的?
.
鉴
赏
情
感
美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总写离愁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比兴,此四句总写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两地思念。
青枫浦:一名双枫浦。这里泛指离别地点。
胜: 能承担,能承受。
扁舟子:飘泊江湖的游子。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徘徊:指月影移动。
离人:指思妇。
玉户:指思妇居室。
捣:反复捶击。
思妇怀人
赏析“徘徊”一词的表达作用。
(1)拟人手法,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
(2)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
(3)与后文的“卷不去”、“拂还来”相呼应,写出月亮的不忍之心。但此种做法却惹得思妇更为思念。借事抒情。
思妇怀人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逐:追随。
月华:月光。
光不度:意谓飞不过这片无尽的月光,也就是书信不到之意。度,越过。
潜:在水下活动。
文。通“纹”,波纹。
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平添几重愁苦!
总结:心理描写: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含蓄细腻地表达思妇的无限愁思。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闲潭:幽静的水潭。
可怜:可惜
沉沉:深沉的样子。
碣石:指北方。
潇湘:指南方。
乘月:随着月色。
游
子
思
家
后八句描写的是游子想家,通过哪些意象,抒发什么感情?
“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红楼梦》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
落花
年光流转
红颜易老
生命无常
落花
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来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论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辛弃疾《南乡子》
李煜《虞美人》
江水
人类的渺小——浩渺宇宙(空间)
人生短暂——历史长河 (时间)
讨论:月的意蕴非常的丰富,单单是本诗就表达了多种感情,结合诗句谈谈都表达了那些感情?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美丽之月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营造宁静、美好之境
表现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感情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永恒时空之月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
★时光流逝,宇宙永恒,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何处相思明月楼
别离愁苦之月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千里相思之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代表着孤独和哀怨,寄托着思乡怀远之情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月”在不同情境下的意蕴异彩纷呈
1、描绘月亮的清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2、寄托相思之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3、表达悲苦之情,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杜甫《咏怀古迹》)
4、表达高洁的志向,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5、引发人生的思考,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思考:
(1)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哪个意象是全诗的纽带,围绕这个意象梳理出诗的结构。
读一读,看一看诗中写的“月”有变化吗?写月怎样?试找出相应的诗句。
升起
——
高照
——
西斜
——
坠落
全诗以月为主体,紧扣月下的春、江、花,月是诗中生命的纽带,统摄全诗。月——全诗的灵魂
海上明月共潮生——皎皎空中孤月轮——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摇情满江树
回顾全诗结构
春 江 花 月 夜 月下之景 月色无垠 月色纯净 画意
月下之思 人生无尽 宇宙永恒 哲理
月下之情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诗情
(1——8句)
(9——16)
(17——36)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
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
内容总结
一、诗中多处用了比喻
“月照花林皆似霰” (明喻)生动地再现了月光之下,花林一片白蒙蒙的绮丽景象,并与下一句把月光比喻成霜构成有机的联系。“空里流霜不觉飞” (借喻),是抬头仰望所见。由花林似霰,进而联想到月光如霜。虽则如霜,却只觉得它像水似的“流”,而不觉得它像霜那样“飞”,写出了月光的柔和细腻。
艺术特色
二、暗示手法抒写相思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梦落花”暗示春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等等,都使人与物、情与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
三、运用拟人手法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两句中的“待”、“送” 两字,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
“可怜楼上月徘徊”,“徘徊”将明月拟人化,既写出明月光影明灭的自然属性,又将明月人性化,它好像怜悯思妇的孤独寂寞,因而陪伴在思妇身旁,久久徘徊,不忍离去。
人多情而物无情,运用拟人手法,将人的感情移植到物身上,使物也饱含深情。
这首诗从月升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四、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五、构思精巧
以“月”为中心,纵横联系,作为抒情写景的线索,作者一面以明月初升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一面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抒写离情别绪的依托,使全诗显得神气凝聚,浑然一体。